第七章 西柏坡精神(1 / 1)

第七章

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系列革命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它产生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之后,是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的最直接体现。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西柏坡是“毛主席、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毛主席、党中央领导了伟大的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从根本上废除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根基,“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指挥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大决战,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为将革命进行到底,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合并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区为华北解放区、建立华北人民政府的重要决策,形成了解放全中国的稳固的战略后方,为组织新中国的人民政权打下了基础;召开了九月政治局会议和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促进和组织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和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指明了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绘制了新中国建设的蓝图。在西柏坡,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的转移。不仅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为顺利地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开辟了通途。在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并铸就了一种代表历史转折的时代要求的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

那么,西柏坡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呢?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西柏坡时期,革命形势迅猛发展,解放战争已转入全国反攻阶段。这时,不失时机地发起战略大决战,将革命进行到底已经迫在眉睫。党中央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精神,抓住机遇,部署了伟大的战略决战,歼灭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1949年春节,毛泽东针对蒋介石发动的“和平”攻势和当时国际势力提出的“划江而治”的主张,发表了新年献词。他号召全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这便是抓住机遇,顶住压力和挑战,争取最大胜利的革命进取精神。

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

为保证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中共中央急需解决两大紧迫的难题。一是为战争的胜利提供巨大的物质基础,二是加强党内的团结统一。

为解决第一个问题,中共中央最大限度地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战争和生产的积极性中,为战争的胜利提供巨大的物质基础;为解决第二大问题,中共中央尽最大力量克服存在于党内的某些无纪律无政府状态,为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提供了组织保证。

为此,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战和生产的积极性,使解放战争“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同时党中央把加强纪律性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来抓,达到全党、全军在政策上、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充分体现了坚持依靠

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

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即将全面胜利。执政问题,首先摆在了中国共产党面前。毛泽东在进京前,告诫全党同志,一定要警惕敌人的“糖衣炮弹”,不要像李自成那样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在毛泽东看来“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所以,他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西柏坡,一个将永载史册的名字。西柏坡精神,一个划时代的最强音。

西柏坡精神提出之时,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两个“敢于”和“两个务必”。而它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西柏坡精神仍旧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和传承下去。岁月在变迁,时代在变化。唯有西柏坡精神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展现出新的光芒。如今,弘扬西柏坡精神的时代意义,可以概括为:

新的历史转折的强大思想武器

“两个务必”是中国革命第一次历史性转折的产物,它集中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科学地回答了共产党人应怎样经受革命胜利和执政考验的历史性课题。它使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取得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三十年后,中国革命的第二次历史性转折再次发生。这一次的中心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相比第一次转折而言,这一次转折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环境更加复杂,挑战和考验更加严峻。虽然历史条件变化了,但西柏坡精神并没有过时。“两个务必”的坚决执行,使我国完成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任务,经受执政考验和国际斗争挑战,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精神柱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坚持“两个务必”是密不可分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将永远是中华民族不断进取,攀登人类文明高峰的精神柱石。

党经受执政和改革开放考验的理性长城

在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党员和干部牢记“两个务必”,不仅经受了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而且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信赖。

今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凝聚力、号召力,是党多年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求解放,领导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对此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走向新世纪的党魂、民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丢弃的优良作风也同样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继承发扬下去。西柏坡精神,在时代的感召下,散发出中国共产党人

开拓进取、敢于胜利的独特魅力。

“两个务必”作为西柏坡精神的核心,不仅应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保持的优良作风,成为中国共产党永远拥有的党魂,而且应当成为全体中国人民永远保持的优秀品质,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族之魂。

西柏坡精神是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升华,是全党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对指导现实、昭示未来有着不可替代的不朽意义!

西柏坡精神助力“中国梦”

西柏坡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奋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特别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西柏坡精神体现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即它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共性内容。西柏坡精神是在战略决战的殊死搏斗中产生的,是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前夜产生的,是中共中央在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它是中国历史上最生动、最活跃、最威武雄壮的一幕,因此,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革命精神更具有表现力、影响力,应该有别于登上井冈山后必须自我探路的井冈山精神,有别于踏上长征路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长征精神,有别于极端困难条件下既要抗日又要自力更生发展壮大自己的延安精神等。

正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中,产生了以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等为基本内容的西柏坡精神,而其突出特点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两个“敢于”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革命主义精神,两个“务必”体现了积极进取不断革命的精神。”两种精神贯穿于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期间革命斗争的全过程,成为最突出的特点,而且两种革命精神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成为夺取胜利、迎接解放、战胜困难、实现转变的强大精神力量。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锻造的革命精神的一次升华。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

西柏坡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一部分。西柏坡精神不但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财富,而且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我们对西柏坡精神要上升到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高度来认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指导现实、昭示未来的不朽意义,变成教育全党、凝聚社会、鼓舞人民、推动事业向前发展的有力武器。凝结在西柏坡精神中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的是我国传统美德的反映,有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多的则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的汇集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包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等丰富内涵的“中国梦”植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寄托着全国各族人民的美好夙愿和深厚情感。“中国梦”不仅鼓舞着中华儿女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进,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伟大抱负。

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创造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世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