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民党“督学”到共产主义战士——张谦光(1 / 1)

解放英烈故事 杨江华 1369 字 1个月前

由国民党“督学”到共产主义战士

——张谦光

危急关头,是对我们最严峻的考验!

——张谦光

张谦光(1908~1947),生于湖北省新洲县。1929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教育系。1934年任大冶县政府督学,两年后调任应城县政府督学。1938年底,张谦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1年3月,中共应城县委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张谦光当选为县委书记,后兼任县长。1944年8月,张谦光受命担任襄北专员。次年3月,调任鄂中专员,后又担任襄北地委书记,领导襄北地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947年2月26日,在兴山县平水河一带,张谦光所率部队遭到敌人重兵包围,激战中张谦光中弹被俘,英勇就义,时年39岁。

选定人生道路

1908年张谦光生于湖北新洲县肖家桥。自幼家境贫寒,随父母到武汉谋生,父亲在一所工人子弟学校任教,由于贫病交加,过早离世。母亲只得返回务农。只有十多岁的张谦光决心求学,没有随母亲回家乡去,而只身流落汉口街头,靠卖劳力糊口。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不放弃学习。不久考取一所半工半读中学。毕业后,又考入私立中华大学教育系,依然靠半工半读维持生活和学业。

1929年春,张谦光在中华大学毕业。同年夏,他考入国民党湖北省教育厅办的暑期教职员训练班。在这里,他结识了后来成为终身伴侣的梅雪馥。秋天结业后,他和梅雪馥分配到宜昌任湖北省立民众教育馆讲演员兼湖北省立第二小学教员。

1934年至1936年,张谦光调到大冶、应城任县督学。卢沟桥事变后,张谦光为了表示对日寇的痛恨和对中华大好河山的热爱,给刚出世不久的小女儿取名“挽芦”(挽救卢沟桥)——以示他救亡图存的决心。

1938年春,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长陶铸主持,国共合办的“湖北省农村合作事业指导员训练班”第三期在应城汤池开学。不久,国民党当局派县督学张谦光以“旁听”之名监视训练班的活动。张谦光发现,在这里工作的共产党人,都有献身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当他得知陶铸把建设厅发来的工资拿出来和大家共用时,自然联想到国民党政府贪污受贿、相互倾轧的情形,张谦光不禁感慨万干,更是心悦诚服地拥护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心中充

满爱国**的张谦光开始选定了自己理想的人生道路。

1938年秋,日寇大举进攻,武汉告急,应城也开始动荡。张谦光把妻子和3个孩子安置到河南乡下,自己便奔赴抗日救国的战场了。10月,应城沦陷,国民党县政府仓皇逃进深山。张谦光正式脱离国民党,加入到共产党的行列中来,任京山县政府政治指导员。年底,经沈德纯介绍,张谦光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至1945年,张谦光历任应城县抗日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应城县第一区抗日民主政权区长、应城县政府民政科长、秘书、代理县长、县委委员、政权部部长、县委书记、县长、襄北专员、鄂中专员、襄北地委书记等职。

血洒平水河边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调集30万大军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在这紧急关头,张谦光毅然与分别了8年而仅仅团聚了一个月的妻子儿女离别,奔赴解放战争的战场。

同年9月,鄂西北军区成立,张谦光被任命为第一地委书记兼第一军分区政委。12月,鄂西北形势严重恶化,张谦光和司令员邹毕兆率江汉军区警卫团三团转移到房县、兴山一带。在大、小螺山地区一举歼灭鄂西保安团两个连,后在古夫与第二军分区汇合,攻占兴山县城。获得一批布匹、棉花,解决了战士冬衣问题,随后,部队离开兴山县城,北撤到歇马河,巧妙地与敌周旋,伺机打击敌人。

1947年1月下旬,张谦光和邹毕兆率部再次迂回到小螺山一带时,与国民党六十六军两个团和七十五军一个团遭遇,激战三昼夜。22日除夕,部队凭借大雾掩护,突出重围,经巴东县平阳坝撤到小龙,作战部队和司令部分别驻在一道山沟的两边丛林中。

中午时分,大雾渐散,敌人发觉司令部的去向,便从小龙蜂拥而来。邹毕兆和张谦光研究决定将司令部撤至东沟与作战部队会师。当报务员刚刚把电台拆收完毕时,敌人已从山上压下来了。张谦光等人与作战部队会合已经来不及了,只好朝另一座山上撤退。

这里山高林密,冰天雪地,加之敌人重兵封锁了隘口,突围显然是不可能的。张谦光等人凭着高山险峰在冰天雪地里兜圈子,设法向东突围找部队。夜幕降临后,张谦光等架起电台向鄂西北军区党委报告说:“我们在小龙被敌包围,大部队与敌激战后撤出,我们几个人正在设法突

围。”军区首长指示他们向宜昌或四川方向转移。

第二天正是新春佳节,张谦光等向龙门河方向转移。中午时分,前锋战士突然发现隘口已被敌人封锁,他们只好就地隐蔽。下午,敌人开始搜山,他们眼看敌人一步步地逼近了,已经无路可退。张谦光鼓励大家说:“危急关头,是对我们最严峻的考验!”接着,他们用电台向军区报告说:“我们四周部是敌人,渐渐向我们逼近,突围已经无法,这是我们最后的报告!”说完后就砸毁了电台,准备与敌人作最后拼搏。

当敌人搜到山腰时,夜幕降临了。张谦光等人隐蔽在杂草丛中,一股敌人从他们附近走过去。张谦光率众人趁黑夜又一次钻出重围,夜行晓宿,靠山洞栖身。他们虽然暂时躲过了敌人,但却逃不脱饥寒的威胁,每人每天仅靠几十粒玉米充饥。

同年2月6日,张谦光等人在山上遇到一位农民,便请他当向导。一队人过了龙门河,来到天子坟,不科遭遇一股突如其来仍敌人,队伍被冲散了。幸好第二天他们又重新会合,可惜向导不见了。饥寒交迫,伤病交加的指战员个个体虚力弱。张谦光也病倒,行动十分艰难。

2月下旬,张谦光带着所剩不多的战士转移到兴山县北部平水河一带。25日,身体极度虚弱的张谦光和幸存人员来到平水河南边的大山上。正当他们不知山道走向的时候,突然遇见一个自称是过路农民的人,便欣喜地请他带路。这人说:“路是熟的,但现在走不出去,到处都是敌军,满山遍野地搜查。不如先到我家暂避一下,然后再设法去宜昌。”

第二,张谦光、邹毕兆等人在这人的引导下,转移到平水河南边的后沟,走着走着,突然向导不见了。正当大家惊异的时候,迎面响了两枪——他们这才知道上了敌人的当。走在前面的张谦光中弹倒在草丛中。大家跑来营救他时,他推开众人有气无力地说:“你们快跑!还来……来得及……”张谦光的话未说完便昏迷过去了,敌人冲下山来将他俘获。

张谦光被押解到平水河边时清醒了过来,他发现自己已落入敌人手中。他奋然挣扎起来,对敌人破口大骂。在深山老林中被拖得精度力尽的敌人,也深知像张谦光这样的共产党员,劝降是毫不可能的。于是摘下他身上唯一值钱的一块怀表,反枪口对准了他的胸膛……

时年39岁的优秀共产党员张谦光血洒于平水河畔,壮烈牺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