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兼备——艾平(1 / 1)

解放英烈故事 杨江华 3204 字 1个月前

文武兼备

——艾平

艾平同志的英勇果断,光荣牺牲,是很有价值的,头道河线之役,全歼敌二十一师,并击溃其四十三师,获得极大战果。

——艾平牺牲后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政治部发来唁信

艾平(1915~1947),江西省瑞金县绵塘村人。1930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夏参加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通信员、宣传员、青年干事、支队政治部主任、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旅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等职。1947年11月,牺牲于锦州市义县,时年32岁。

成长为全面型人才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正式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湘、赣、粤、鄂、豫、皖、闽、浙、陕等地纷纷发动武装起义,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武装,开辟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此后,中国共产党相继开辟了湘鄂西、鄂豫皖、陕甘、海陆丰、左右江等革命根据地。

1929年,在江西瑞金,毛泽东、朱德领导率领工农红军挺进赣南,开辟了赣南革命根据地,瑞金人民终于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春天。工农红军进入瑞金后,土地革命在瑞金如火如荼地进行。一天,红军召集当地百姓到谢屋祠堂开会,为大伙分发打土豪得来的粮食和财物。黑暗的旧社会,生活在窘境中的人民饱受压迫,不敢挺直腰板做人,自认穷苦命。他们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对于工农红军更是一知半解,生怕出了狼窝又入虎穴。围成一团的群众心里开始打鼓,谁也不敢上前领取财物,甚至没人敢发出声音。正在这时,14岁的艾平从人群中钻了出来。只见他敏捷地跳上主席台,伸手从箩筐里抓了一袋铜板,用帽子盛着,挺胸昂头地走下了主席台。在艾平的带动下,乡亲们打消了对红军的怀疑和恐惧,相继走上主席台领取财物。朱德见此少年之勇敢,连连赞许。

在红军的领导下,江西瑞金已成为红都,周边地区也逐渐被影响,革命的种子不断在根据地生根发芽。出生在农民家庭的艾平,曾经饱受地主土豪们的压榨和剥削,如今他成长在革命的中心,在红色的革命之光下茁壮成长。红军的一举一动感染了艾平,他未满17岁就主动提出参军,成为了红一方面军第三兵团的一名通信员。

军队像是一个家庭,也是一所学校。艾平在部队中感受到了温暖,也学习到了军事、文化,从一棵小树慢慢成长为栋梁之才。和红都瑞金一起成长起来的艾平,参加了保卫这块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在第三、四、五次反“围剿”战斗中表现卓越。经历了战火的洗礼,艾平对党、对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1932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临行前,艾平留下一个公文包给家人作纪念。看着家人不舍的神情,他说:“革命胜利了,我一定回来看你们!”艾平的话如此平实,如此笃定。

长征期间,艾平跟随部队翻山越岭,突破敌人不计其数的围追堵截。同时,他的写作才华也得到了施展。从10岁到17岁,艾平一直在县城维新学堂东关小学读书,知识基础扎实。长征路上,他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提高自己写作水平和知识储备,正可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当时艾平负责红三军团四师的宣传工作,颂扬红军精神,宣传红军的标语均出自他的手笔。难能可贵的是,战火纷飞的时期,艾平仍握笔从容,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下了长征中的点点滴滴。翻开艾平的日记,枪声、雨声、厮杀声,声声不断;雪山、草地、大渡河,处处留下红军的足迹。

“赤心写红军,妙手传群英。”艾平的文章描写了红军长征中的苦与乐,更是难得的战地纪实。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时,红四师师长洪超身先士卒,英勇献身;进攻遵义,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亲自上阵指挥战斗,不幸牺牲……这些为了革命事业甘洒热血的红军烈士事迹,都记录在艾平的笔下。

长征胜利后,红军落脚延安。在此期间,艾平悉心整理了自己的日记和文稿,加之过往的经历,撰写了回忆长征的文章。其中《第六个夜晚》、《占领古陂圩》、《飞机休矣!》和《“倮倮”投军》被选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一书,为后人了解真实的历史和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1940年9月开始,艾平先后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和中央党校学习。已经在军队中小有成就的艾平丝毫没有骄傲,而是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期间,他刻苦钻研马列主义理论,深入学习军事和文化知识。当时,后方的经济萧条,物质匮乏。艾平就积极投身到生产自救活动中,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与此同时,他还自学了摄影和书法。无论是生活还是战斗,艾平都能够应付自如,成为了红军队伍中不可多得的全面型人才。

政治工作的先锋

1946年上半年,艾平调任冀东十四分区政治部主任,主要负责部队的政治工作。这项工作对于走过万里长征,熟知马列主义理论的艾平来说,可谓是驾轻就熟。

抗战刚刚结束,队伍中偶现骄傲自满、心浮气躁的情绪。发现这一问题之后,艾平作出表率,带领政治机关的工作人员积极发动群众,以政治攻势配合军事斗争。敌占区形势紧张,艾平就亲自化装成老百姓,张贴宣传标语,召开群众大会,传播

革命思想。敌占区的很多百姓都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殊不知敌人正在采取“蚕食”的策略,一步一步地对解放区进行侵略。为此,艾平挺身而出,到敌人据点喊话,大声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在解放区的种种劣行。

日积月累,艾平的政治攻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群众识破了敌人的“蚕食”阴谋,陆续加入各个村落的武工队,联合起来抵抗国民党反动派,从而瓦解了敌人多处据点,很好地保卫了难得的胜利果实。

抓紧群众宣传工作的同时,艾平注重部队的宣传教育。战士们屡屡征战沙场,常会忽视思想认识的提高。艾平关注到这一点,利用一切可能影响战士们思想的机会,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通过战士分房的事情,就能够看出艾平的用心良苦。

1947年8月中旬,冀东军区独立第十旅经过改编,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二十五师。在二十五师即将出征东北作战之前,恰逢冀东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政策。部队中很多战士的祖籍都是冀东,很庆幸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农田和房子,同时也因此心生犹豫。一边是待耕种的庄稼和宽敞明亮的新房,另一边是远离家人、征战远方,一些人陷入了矛盾,不愿出关打仗。针对这一情况,艾平组织召开干部会议,强调只有出关作战,才能彻底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还国家和人民一片安宁。对那些思想负担较重的战士,他更是利用休息时间为他们讲“舍小家为大家”的道理。在艾平的谆谆教诲下,战士们转变了思想观念,认识到出关作战对于建立和保卫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性,坚定了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的作战思想,从而使部队顺利出关,进入东北作战。

1947年5月,艾平前往赤峰参加了冀热辽党代会。会后,艾平在两名警卫员的陪同下返回冀东。一行人在乌丹县柴火栏子村宿营时,不料被土匪包围,被困的艾平和警卫员与土匪展开了交战。其中一名警卫员在拼杀中英勇牺牲,而另一名警卫员却心生恐惧,想要临阵脱逃。幸好,艾平最终突围成功回到部队。归队后,保卫部门要对那位准备逃跑的警卫员处以死刑,却被艾平拦了下来。警卫员没有在危急时刻保护自己,艾平不但不怨恨,反而替他争取宽大处理,并为他安排了更加艰苦的工作岗位,希望他在工作中提高认识,将功补过。年轻的警卫员既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万分懊悔,也对艾平充满了的感激之情。在此后的工作中,他积极参加战斗,并在战场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艾平无论在部队还是在百姓中,都发挥着“政治先锋”的作用,像春雨般滋润到每个人的心间。在战士们眼里,艾平既是严于律己的领导,也是平易近人的兄长,遇到任何思想上的困难,他们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艾平。

保卫承德

“第一次承德保卫战,夜袭顺义,攻克武清、通州、昌黎的攻坚战,旧门阻击战,绥中破交战,解放朝阳城”这些解放战争中鲜为人知的战役中,都曾有过艾平的身影。没错,艾平的才华不仅仅表现在政治方面,在军事指挥上同样是业绩超群。作为师(旅)领导的艾平,身经百战,早已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却总是谦虚地说:“无论战役大小,都是我学习军事指挥的课堂。”

艾平从中央党校毕业后,参加的首次大规模战役就是1946年1月打响的第一次承德保卫战。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进入僵持阶段。重庆谈判中,国民党提出让共产党退出承德和整个热河地区的无理要求,遭到了拒绝。为此,蒋介石大为震怒,执意要回师热河,夺取承德。早有预料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电令,强调“国民党企图在停战前占领热河。因此,热河的命运可能在近日决定。”一方要攻占,一方要保卫,承德之战不可避免。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当天中午,蒋介石就悍然撕毁协议,并密电下属,要在停战令生效之前抢占战略要地,目标就是热河地区的承德,同时,派兵抢占北古口、建平及凌源。热河地区南邻长城,西靠苏克斜鲁山脉,东南方又与辽宁相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承德是热河解放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国民党军队已经派出千军万马,企图攻占承德。

得知敌九十二军、九十四军大部,伪河北省3个保安团和日寇残敌8000多人已向石匣、古北口发动进攻后,艾平代表冀东十四军分区首长,率队按照“坚守承德”的指示赶往古北口。年初正值严寒之季,冰雪覆盖了整座城市,部队行进面临着诸多困难。艾平一马当先,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不时带领战士们唱起军歌,鼓舞士气。到达古北口,战士们还没得到喘息的工夫就投入了紧张的战斗。对方是十倍于己的敌人,能否保证保卫承德的胜利在此一举。

艾平仅仅带领一个团的兵力,能打赢吗?其实,他心里早就盘算好了几个战斗方案,望远镜举在眼前,仔细观察敌军的阵地,分析好当前的态势,从容不迫地指挥战斗。在艾平的指挥下,一个团的兵力毫不逊色,击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绩。

屡次进攻失败,敌人仍不甘心,决定采取人海战术。凶狠的敌人像一股恶浪由远及近地袭来。敌人不吝牺牲兵员,一组接一组的人墙向解放军阵地冲过来,妄图耗尽解放军本不充足的武器弹药。然而,经验丰富的艾平早就猜透了敌人的计谋,他审时度势,亲自带领部队爬上战略制高点。天然的巨石成了阻击敌人最好的武器。“一、二、三,推!”随着艾平一声令下,战士们铆足了劲儿推动巨石。形状不一的石头相继落下,砸向蜂拥而至的敌人。就这样,艾平领导队伍,凭借地理优势和巧妙的战术粉碎了敌人的又一次

进攻。

再次失败,敌人杀红了眼,派出更多兵力向艾平所在的阵地冲过来。由于没有重型武器,解放军没能在短时间内遏制住敌人的冲锋。眼看敌人像乌云投下的阴影,大面积地朝阵地袭来。艾平举起步枪,插好刺刀,最先跳出战壕,大声呼喊:“同志们,跟我来!和敌人拼了!”听到艾平的命令,战士们一个个奋不顾身,冲出战壕,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白刃战。

一片厮杀之中,艾平端起刺刀,毫不留情地向敌人刺去。明晃晃的刀尖插进敌人的胸膛,放倒了一个再杀一个。半个多小时后,冲过来的敌人已被消灭,阵地上满是鲜血、弹片和倒在一起的尸体。整个战斗持续了一个昼夜,共歼敌1500余人,为保卫承德之战拉开了胜利的序幕。战役中艾平沉着应战,指挥有方,率队守住了古北口地区,受到了通令嘉奖。

血染战旗

“通县城内敌无正规军,只有留守人员和地方武装上千人,因忙于过年,而戒备不严,无战斗准备。”1947年1月,艾平刚刚从十四分区调任十旅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就收到了这样一份情报。情况紧急,艾平立刻配合旅长开始制定接下来的战略战策。根据情报的内容来看,对于解放军方面的确是个好消息,尽快抓住这个时机,肯定能够打一场大胜仗。在彻底分析清敌情以后,艾平最终决定趁敌不备,突袭通县。

战术确定以后,十旅和十四分区迅速组成野战司令部。2月9日,艾平率领部队在寒风中急行徒步跋涉100余里路,隐秘而迅速地接近敌人的据点——通县城关附近。战斗在即,艾平开始部署进攻计划。此时,一封紧急情报打断了进程。情报中称,驻守在通县的敌人已在9日下午新增援兵,共达2000人。得知情报后,参加战略部署的人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人认为既然敌人的数量增多,就应该放弃原定计划,另谋新策;也有人认为已有的计划翔实周密,可以继续使用。根据大家的意见,艾平和旅长一起分析了利弊,甚至对战斗中可能出现的不好后果也做了应对,最终决定按照原定计划实施。

零点以后,部队按照进攻与佯攻配合作战的计划开始分头行动。艾平率领十四分区,冲锋在前,向通县正门发动佯攻。紧接着,旅长曾雍雅率领主力部队从后门进攻。前后夹击,使敌人措手不及,慌忙逃窜。战斗共持续了6个多小时,艾平和旅长率领各部分别从前后鱼贯而入,通县城内一片沸腾。硝烟弥漫,通县城被人民解放军成功占领,同时也配合了平汉线的作战。

1947年8月15日,冀东地区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下辖第二十五师的政委正是艾平。上任后,艾平与师长紧密配合,率队参加了破袭北宁路、阻击锦西、兴城援敌等战斗。此后,部队接到了“切断锦(州)承(德)线和相机解放热河省会承德,迅速向锦承线集结,攻占朝阳”的任务。

朝阳城古称龙城,位于辽西锦承路中段,东经义县、南至锦州、西连承德,北到阜新,是四通八达的咽喉要道,更是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负责驻守朝阳城的国民党中将军长李守信,凭借兵力和装备的优势,将朝阳城里外加固了一层又一层,既有铁丝网拦挡,又有壕沟阻隔。在他的威逼之下,朝阳城内的百姓不得不做苦工,被迫在城边修筑碉堡,挖通地道。除此之外,城外还埋有地雷、绊马索等。在城外护城河的庇护之下,国民党反动派自以为整座城固若金汤,无人能敌,美其名曰“铁打的朝阳”。

铁打的朝阳城,要用钢铸的榔头砸!攻克朝阳,势在必行。10月19日,冀察热辽军区前线指挥部下达“第九纵队限于10月21日拂晓前,将朝阳包围后,再攻取朝阳城”的命令。接到命令后,艾平所在的二十五师急行至三家子、于家窝铺、七道泉子及孟克一带,并派出先遣团包围了朝阳城东北、西北两面。

各部到达指定地点后,夺取朝阳城的主力军九纵队进行了攻打朝阳成的战略部署:限各部队在21日黄昏之前,扫清朝阳城外围之敌,当日晚8点开始向敌发起总攻,力求天明登城,歼灭城内守敌。

时间紧迫,任务艰巨。21日黄昏,部队顺利清扫外围敌人之后,于晚8点开始攻城,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第二天深夜,展开了第二次攻城,艾平所在的第二十五师集中西门至西北角段攻击。来自各个方向的攻击,使得守城之敌毫无招架之力,落荒而逃。

11月1日,为追歼从朝阳城逃窜出来的敌人,艾平率部进至义县西侧。根据敌情状况,艾平带领战士们隐藏在莫窝山,准备发动最后的总攻。等待总攻号令的间隙,艾平站在莫窝山上时刻关注着敌情变化。透过望远镜,他发现被围困的敌人已有部分开始向东移动,大有向东逃窜之势。于是,艾平立即将这一敌情转告给师长,并建议部队向前移动,将准备逃之夭夭的敌人一举歼灭。

提议得到批准以后,艾平率领部队逐渐向敌人围拢过去。负隅顽抗的敌人发现了解放军的队伍,集中火力袭击莫窝山。艾平身先士卒,冲在队伍的最前面。突然,一颗冒着浓烟的炮弹落在了队伍跟前,艾平被飞散的弹片击中,遍体鳞伤。行进的队伍当即停止了前进,战士们顿时红了眼眶。艾平倒在血泊中,用尽全身力气,对战士们说:“不要管我,继续前进,消灭敌人!”而后,年仅32岁的艾平久久地闭上了双眼,血洒战场。

“将军百战死,战友泪洒襟”。艾平牺牲后,全军上下悲痛万分,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政治部发来唁信:艾平同志的英勇果断,光荣牺牲,是很有价值的,头道河线之役,全歼敌二十一师,并击溃其四十三师,获得极大战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