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名将,辽吉功臣——马仁兴(1 / 1)

解放英烈故事 杨江华 2726 字 1个月前

四平名将,辽吉功臣

——马仁兴

马仁兴同志,你的血流在了辽吉土地上,浇灌了人民幸福之花,辽吉人民怀念你!

——邓华

马仁兴(1904~1947),河北省平乡县人。1926年毕业于开封军官学校,同年投奔冯玉祥部,后升任上校参谋处长、少将参谋长、十四旅骑兵团长等职。1938年10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4月14日,在山西省陵川县率部起义,受到朱德、彭德怀等党政军领导人的高度赞誉。后任八路军冀中军区骑兵二团团长、八路军第六支队二十七团团长、晋绥一分区司令员、东北保安第一旅旅长、四平卫戍司令部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西满纵队独立一师师长。1947年6月,率部参加四平攻坚战,担任从城西北角打开突破口的任务。带领战士冲锋陷阵,突破敌人第一道防线。16日进入市区,21日与友邻部队会师。正当部队协同作战之际,接到总部命令撤出战斗休整,准备打援。6月23日傍晚,在与师参谋长分析战况时,身中流弹,不幸牺牲。

求索中投身革命

马仁兴(1940~1947),出生于河北省平乡县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家有田百余亩、房十余间。从祖父起,马家人就重视读书,父亲是小学教员,马仁兴8岁时被送入私塾读书,以后又到本村小学读书。他从小聪慧勤奋,到14岁时写得一手好字,还擅长水墨画,成了当地有名的马家“秀才”。

马仁兴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家乡度过的,虽居住在乡村并不孤陋寡闻,辛亥革命后的动乱时局,诸如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军阀之间的混战以及“五四”运动掀起的爱国浪潮,一股股社会激流都从北平波及小小的平乡,再流入马仁兴稚嫩的心里。

17岁的马仁兴还不懂得反帝反封建的含义,但他却渴望到家乡外边的世界去长见世面。1920年下半年,马仁兴第一次走出家乡,到陕军第三混成旅当兵。

从1920年到1924年间的陕军生活,使马仁兴扩大了视野,初步认识到了军阀割据给人民带来的只能是灾难。于是,马仁兴于1924年初决然脱下军装,重返故乡,再度过起简单而质朴的农家生活。

这一年,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日益高涨,马仁兴的血液沸腾了,他挥笔写下一首诗篇:

夜深人静五更寒,

半片残月照窗前。

邪雾尘污遮大地,

何时旭日照人间。

哺乳虽重母命危,

巢毁岂能有完卵。

到处黄土皆埋骨,

血染征袍何堪怜。

马仁兴在乡间居住不到半年,便二次从军,托人在大名(今河北省南部)国民党军队里找到一个文书职位。1925年,这支部队调到信阳,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三军。

1926年,马仁兴随国民革命第三军参加了北伐战争。11月,马仁兴考入该军在开封创办的军事政治学校。同年投奔冯玉祥部,后升任上校参谋处长、少将参谋长、十四旅骑兵团长等职。

随着年龄的增长,革命形势的发展,文化素养和阅历的累积,马仁兴对救国救民的真理开始进行寻求和探讨。在军官学校,他有幸结识了李若通、李茂林等进步青年,开始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这些对马仁兴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如马仁兴征自传里叙述的那样:“这里有不少进步分子,如李若通、李茂林等(后来知道他们都是共产党员),由于他们的帮助和澎湃的革命运动,就使我在政治上得到初步的认识,但那时还是‘三民主义’式的,而对共产主义尚无深入的了解。”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全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蒋介石坚持推行不抵抗政策,置东北沦陷而不顾,却调兵遣将围攻积极抗日的工农红军。清楚的事实摆在面前,使马仁兴开始对蒋介石产生了怀疑和不满情绪。1932年,马仁兴所在骑兵第三师被改编为骑兵十四旅,马仁兴降为二十八团团长。正当他惆怅的时候,好友李茂林、潘洪飞分别从烟台和南京来看他,潘洪飞担任了二十八团团副。此后,马仁兴和潘洪飞朝夕相处,遇事相互切磋。几年时间里,他们阅读了大量进步刊物、文章,有时还开展激烈的争辩。对共产主义由不认识到认识,最后发展到对共产党和红军的向往。马仁兴在回忆这段生活时说:“到这时,我的革命人生观已经形成,决心要跟共产党干革命了。”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马仁兴率领部队参加了兰(考)封(丘)会战,奉命坚守黄河,与数倍于己的日军作战。并在一次战斗中右腿中弹,被送到洛阳养伤。伤愈归队后,他见到了彭雪枫从新四军中派来的联络员汪志。当了解到汪志的身份后,马仁兴欣喜若

狂,双手握住汪志的胳膊:“同志,我总算找到了你呀!”两人交谈之间,马仁兴表现出了对共产主义的虔诚信仰。

1938年10月,在河南周口经汪志介绍,马仁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内心无比激动,从此,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新的革命生涯。

1939年冬至1940年春,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气焰越来越嚣张,不顾全国人民的呼声,调转枪口向陕甘宁边区进攻,发动了第一次反共**。这时,马仁兴也受到反动派的怀疑,处境十分危险。于是马仁兴率领部下,毅然高举义旗,从山西林县的河涧核桃窑出发,踏着崎岖不平的山路,趁夜色向八路军总部开进,次日拂晓,会师于山西省黎城县。接着发出“反对内战,争取团结”的通电。

在欢迎大会上,马仁兴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掌声不时打断他的讲话。会后,朱德、彭德怀、左权、徐向前等领导人一一同他握手,对他的行为表示了高度赞誉,祝贺他加入人民军队,马仁兴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马仁兴所部改编为十八集团军骑兵第二团,马仁兴任团长,奔赴抗日前线参加战斗。

加入到人民军队之中,马仁兴如鱼得水,刻苦学习,英勇善战,在冀中保卫深(县)安(平)路战役中,他率领骑兵奔袭安平县城。1942年,他不惧日军的铁壁合围,指挥部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调虎离山,声东击西,穿越碉堡林立的湾花河畔,跳出了敌人的层层包围,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1943年到平西,正值灾荒,马仁兴带领部队开展大生产、大练兵活动,克服重重困难,在物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粉碎了敌人两次疯狂的进攻。

保卫四平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为保卫人民胜利果实,在东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命令吕正操部、张学思部、万毅部、李运昌部挥师挺进东北。10月,马仁兴率部随吕正操到沈阳。东北局决定将马部扩编成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称东北民主联军)保安第一旅,马仁兴任旅长。

在东北解放战场上,马仁兴率领这支部队期间,经历大小战斗百余次,从松辽大地到科尔沁草原,都印下了他们的足迹。四平保卫战和攻坚战,载入东北解放战争的光辉史册,马仁兴的名字也因此而受到世人传颂。

四平位于东北平原中部,沈阳、长春之间,是长(春)大(连)、四(平)梅(河口)、平(四平)齐(齐齐哈尔)铁路的枢纽,是沟通南北满的咽喉要道。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急于抢夺人民的胜利果实,在他的“中央军”未到达东北之前,先空运党政“接收大员”飞抵东北各省,就地网罗地主武装,疯狂占领地盘,镇压人民。

1946年1月8日,国民党接收大员刘翰东率近百名官员到四平,成立了国民党辽北省政府和四平市政府。1946年3月13日,驻四平苏军全部撤离四平回国。为了迟滞国民党主力的北犯,争取更多的时间建立东北根据地,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派马仁兴和钟伟一起,率部于3月17日凌晨两点向四平发起攻击,战斗至中午结束。国民党“接收大员”及其网罗的3000余名敌伪残余和地主反动武装,除200名逃跑之外,其余的全部被歼。活捉了国民党辽北省主席刘翰东等人。共缴获机枪69挺、大小炮32门、步枪2000余支、汽车20辆、马700匹,以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抢夺的嚣张气焰。

就在这时,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新一军,七十一军已从沈阳北上,沿途飞扬跋扈,侵扰沿途百姓。当时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命令所部,“四月二日前必须拿下四平”,争夺四平的城下苦战已成定局。

马仁兴进城后兼任四平卫戍区司令员的重任,面对强敌,指挥若定。一方面在火车站前召开全市人民战前动员大会,组织群众投入抗敌斗争;一方面组织部队抓紧战前的短暂时间抢修工事。党政军民日夜奋战,一时间《战前动员歌》、《保卫四平街》的歌声响彻全城。

四平保卫战,从4月16日敌军占领昌田县后正式打响。在四平人民的支援下,马仁兴率部同兄弟部队协同作战,抗击了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王牌”新一军33个昼夜的进攻。战斗中他注意总结经验,采用钢板工事顶住了新一军每分钟25发炮弹的轰击。33天里,马仁兴从未脱衣安睡一夜,从未安心吃过一顿饭。在马仁兴指挥的阵地上,哪里战斗激烈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最艰险,他就在哪里出现。5月19日,轰动中外的四平保卫战结束,马仁兴带着队伍从阵地上撤下来时,此时的他衣服脏了,身体瘦了,胡子长了,但胜利的喜悦让他依然精神饱满。

四平保卫战给蒋介石以迎头痛击,歼敌1.6万余人,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

的反动气焰。因此,在战役结束的当天,中共中央致电予以高度评价:“四平我军坚守一个月,抗击敌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的高度顽强英勇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

英名永存

四平保卫战之后,马仁兴率部队始终活跃在开通、瞻榆、开鲁地区,打击土匪,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建立地方政权。他带领部队每到一地即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他号召部队要把我军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开去,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保一旅从四平撤出后,进驻通辽地区舍伯图。敌人逃跑时遗弃数千石粮食,其中有大量细粮。哲里木盟人民政府见我军生活艰苦,便派出代表携带大批细粮前来慰劳,马仁兴婉言谢绝说:“这些粮食都是敌人从老百姓身上榨取的血汗,目前舍伯图群众已穷困到极点,要立即赈济群众,还粮于民,我们不敢也不愿意领受这个慰劳。”群众听了都极为感动,这与敌人掠人民财物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因而中国共产党及人民军队的良好影响在群众中深深扎根。

战斗中的马仁兴个人生活十分朴素,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搞特殊。他经常铺一条毯子,蓝粗布棉被,冬天穿一件破旧的日军黄呢大衣,而且补了好几块补丁。后勤部门要给他换一件新大衣,他拒绝说:“这是吕正操司令员在抗日战争期间送给我的纪念品,是从日军手里缴获来的,我要永远保存它。”有一次,马仁兴穿的鞋子坏了,便自己坐下来一针一线地缝补。警卫员要到后勤部给他领一双新的,他不让去,要替他缝补也不允许。马仁兴说:“缝补旧鞋是八路军的优良传统,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它。”正因他如此俭朴,生前设有留下一张单人照片,牺牲时也只是穿一双半旧的布鞋。

1947年3月,保一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独立第一师,马仁兴任师长。此时,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1947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强大的夏季攻势,马仁兴根据总部的命令,率领独立一师由通辽以北地区出发,迅速攻占了四平致齐齐哈尔铁路上的玻璃山、保康、茂林等地敌人的据点,全歼了保康守敌。6月,马仁兴率全师,参加了异常残酷的四平攻坚战。

四平守敌国民党七十一军军长兼第五绥靖区司令官陈明仁经一年苦心经营,确实把四平修得像“铁桶”一样。城外四周筑有七米多高的城墙,三米多宽的水壕,铁丝网、绊马索、陷人坑、地雷区、碉堡群,有纵横交错的交通壕相连通,暗堡火力点穿插期间,再加上有3.4万多人的兵力,国民党中央社吹嘘说:“四平是攻不破的钢铁堡垒,固若金汤,共军难越雷池一步!”

战斗打响以后,四平攻坚战第一阶段(6月11日至2日3)我军调经7个师的兵力分3个方向发起总攻。

马仁兴师从11日开始行动,平均每天打掉敌人1个据点,6月15日扫清外围并攻入城内。马仁兴亲率1个团,以迅速爆破、架梯、投弹相结合的打法,仅用15分钟就登上了城内制高点,打开了一条重要的突破口。

守敌的西部核心火力点在市内一座大楼里,楼墙高壁厚,内有1000余名敌人驻守,给我军前进造成巨大威胁。为了拔掉大楼据点,马仁兴组织会议,发动战士、干部出谋献计。最后他归纳制定了作战方案:第一,先包围大楼;第二,挖交通壕给爆破作准备;第三,集中全团的轻重机枪一齐来掩护。

准备工作就绪后,马仁兴同一团团长邢程一起,冷静地指挥一连八班在40挺轻重机枪火力的掩护下,在枪林弹雨中连续进行了十多次爆破,最后一次装了600斤炸药,由副班长李广正等实施爆破,随着“轰隆隆”一声巨响,顿时火光冲天,大楼被团团浓烟所淹没。大红楼北侧一角被炸塌,守敌被炸死和震昏,我军攻入楼内,全部消灭守敌。这一仗,李广正等6人获战斗英雄称号。

6月23日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把残缺不平的四平城染成一片金黄。此时,战果正在不断扩大,穿越四平的长(容)大(连)线以西市区已完全掌控在我军手中,马仁兴吃过晚饭,到师指挥所前观察战况,不料一颗流弹飞来,击中他的右胸,年仅43岁的马仁兴壮烈牺牲。

马仁兴的遗体被安葬在齐齐哈尔市西满烈士陵园。为了纪念这位人民战士、优秀指挥员,在白城市修建了仁兴体育场,树立了马仁兴将军纪念碑。当时的中共辽吉省委书记陶铸题词:“四平名将辽吉功臣,建场纪念,无上光荣。”第七纵队司令员邓华题词:“马仁兴同志,你的血流在了辽吉土地上,浇灌了人民幸福之花,辽吉人民怀念你!”

1948年5月,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的命令,中共四平市委四平市政府决定把四平最繁华的街道——道里四马路命名为“仁兴路”,以纪念马仁兴的丰功伟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