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壮山河志不移——吴焕先(1 / 1)

红军英烈故事 杨江华 3643 字 1个月前

气壮山河志不移

——吴焕先

深山密林是我房,沙滩石板是我床。尽管敌人逞凶狂,坚决斗争不投降。赤胆忠心为工农,气壮山河志不移。何惧今日艰难苦,坚持斗争定胜利!

——吴焕先

吴焕先(1907~1935),生于湖北黄安县(今属河南省新县)。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农民运动,领导了著名的黄麻起义。1930年,吴焕先担任中共黄陂县委书记、鄂豫皖特委委员。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开始长征后,他留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坚持革命斗争,并重建了红二十五军。1934年东,吴焕先率部长征,于次年5月抵达陕南。1935年8月21日,吴焕先牺牲于甘肃泾水河畔,年仅28岁。

由“孩子王”变为“改革世道的带头人”

刚从火线上下来的徐海东突然接到报告,吴焕先政委受了重伤。他立即跑向四坡村。离村老远,他就听见一阵阵沉痛的哭声。徐海东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夺门跑进屋里,只见吴焕先静静地躺在那里,像过度疲劳,沉沉地睡着了,那双常带着微笑的娃娃脸,失去了往日的红润和笑容,好像还在担心是否打退了敌人的进攻。“焕先!”徐海东握着那双冰冷僵硬的手,大声呼喊,“焕先!政委!焕先……”

一位年轻红军将才的英年早逝,不禁让人想起他富有传奇色彩的戎马一生……

吴焕先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家里除了田产,还经营着一个小杂货铺。虽然家里上上下下加起来有十余口人,可全家人仍然过着悠闲富足的日子。家境的宽裕并没有使吴焕先成为一名纨绔子弟,而是自小就萌发了投身革命的信仰。

童年时代的吴焕先聪颖过人、刻苦好学,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1923年,他考入湖北麻城职业学校就读。在校期间,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参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革命活动。第一学期完后的寒假,吴焕先回老家过年。在祭祀祖先的案桌上,他摆上了马克思的画像。他的父亲对他这种叛逆乖张的行为大为震怒,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这是敬祖宗的地方,岂容你胡来?”吴焕先斩钉截铁地回答道:“这张画像上的人是革命的先祖,照他的理论和办法,就能创造一个新的社会来!”1925年,是吴焕先在湖北麻城职业学校上学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立志成为一个投身革命、坚信马列主义的有志青年。

毕业后,吴焕先回到家乡,一边帮助家里干活,一边积极进行革命宣传。他在村里的墙壁上贴上了马克思、列宁的画像,挂上了自己画的中国地图,还向贫苦农民进行武装保卫祖国的思想教育。面对村里一些人的不理解和斥责,吴焕先没有退缩,反而把村子里的青壮年组织起来,编成一个队伍,利用晚上时间进行军事操练。同时,他还教青壮年们唱《战争歌》、《国耻歌》等革命歌曲,激发他们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热情。

“五卅运动”后,吴焕先在戴克敏、戴季伦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武汉工人运动研究所的学习。结业后,吴焕先仍旧回到家乡箭河一带从事革命事业。

吴焕先回到家乡后,村子人都说他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他剃光了头发,穿起了破长衫,脚上蹬着草鞋,走街串巷,深入贫苦百姓家,宣传革命道理。虽然这些革命道理还不能为人们所理解,但大家听了之后觉得心里无比的畅快。1926年,吴焕先先后吸收了一批先进青年成为共产党员,并建立了箭河地区的第一个党小组。新党员入党宣誓后,被吴焕先派到箭河周边的村庄开展工作,扩大党的队伍。第二年春天,箭河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在吴焕先的领导下诞生了。

在建立党组织的同时,吴焕先还建立了农民协会。箭河地区第一农民协会成立大会上,吴焕先发表了这样一番感人肺腑的演讲。他说,今天参加农会成立大会的都是穷苦人家,也都是我们信得过的人。我们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地干,却吃不饱穿不暖,过着奴隶般的生活。现在,我们组织农会,其目的是实现“耕者有其田”。大家以自愿的形式加入农会,大会不强加干涉。吴焕先的这番话语得到了贫苦农民的拍手称赞,当即就有五十多名穷苦农民报名参加农会。

随着箭河各地区农会的相继成立,吴焕先带领穷苦人民与地主剥削阶级展开了反抗斗争。他们的斗争虽然给地主阶级以沉重打击,却也遭到了地方反动武装的仇视。为了打击报复,反动势力把斗争矛头对准了吴焕先的家人。吴焕先的房屋被他们烧毁,家里五位亲人命丧黄泉。血的事实让吴焕先彻底清醒了!他意识到,反抗剥削阶级仅靠农会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建立农民自己的革命武装。

在吴焕先的带领下,箭河地区办起革命的红学,建立起农民武装队伍。通过“三堂红学”的开展,箭河地区的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了箭河一带的革命发展形势。

此时的吴焕先在村里人的心目中,已不再是当年的“孩子王”,俨然成为一个“改革世道”的带头人了。

领导黄麻起义

1927年,大革命在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的公开叛变后一度陷入低潮。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屠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当时,整个黄安地区的革命浪潮十分高涨,自然也成为国民党反动派清剿的对象之一。恰在这时,中共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占了上风,“停止六个月,不准活动”的指示在各个革命地区迅速传开。箭河地区自然也不例外。吴焕先却坚决反对这一指示,坚定依靠农民武装斗争夺取胜利的信心。在他的坚持下,箭河地区的农会继续开展着反封建斗争。

8月中旬,中共黄安县委召开会议,传达“八七会议”的精神,宣布中共湖北省委制定的暴动计划。吴焕先作为箭河地区的革命领路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吴焕先听取了“八七会议”的精神后,表示坚决拥护中共湖北省委制定的暴动计划。

为了贯彻“八七会议”的精神,为了确保黄安、麻城两地的武装暴动顺利进行,中共湖北省委派来了两位“专员”——王志仁、吴光浩来做指导。他们两人到达黄安后,成立了鄂东特委,改组了黄安县委,由王志仁担任县委书记、吴焕先担任县委组织部长。

黄麻起义爆发前,中共鄂东特委在黄安召开了两县党员会议。会上再次传达了省委

的指示精神,讨论并制定了暴动计划。武装暴动以黄、麻两县的农民自卫军和农民武装队伍为主要力量,攻克黄安城,并建立工农政权和工农革命队伍。会上还产生了这次暴动的总指挥部,吴焕先是领导者之一。

会议结束后,吴焕先火速返回箭河。他一边派人深入周边各村,广泛宣传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理;一边又把箭河地区的农民武装队伍组织起来进行操练。一时间,整个箭河地区处处洋溢着革命的新面貌。

11月13日,黄麻起义浩浩荡荡地展开了。吴焕先领导的箭河地区的武装部队是攻打黄安城的主力部队。他们这支队伍的主攻对象是黄安城的北门。在吴焕先的英勇带领下,起义队伍顺利攻克北门,涌进城内,直捣反动军阀的老巢,释放了监狱里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队伍。起义队伍站在城墙上,高声呼喊着:“我们是农民起义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一时间,整个黄安城喊声冲天,红旗飘扬。战斗结束后,黄安城迎来了新生,人们无不欢欣鼓舞。18日,黄安工农革命政府和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正式成立。

黄麻起义是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在鄂豫皖地区开展的一次力挽狂澜的革命举动。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鼓舞了鄂豫皖边界地区的革命斗争,为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更为鄂豫皖边界地区的革命史添上了光彩的一笔。同样,吴焕先成为鄂豫皖边界地区斗争史上一个璀璨的“明珠”。

坚持老区斗争

黄麻起义后不久,鄂东军主力部队离开黄安到南乡开展工作。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地方土匪趁机对防守力量薄弱的黄安县城发动进攻。最终,黄安县城因寡不敌众而再次落入反动势力的手中。黄安失守后,反动派疯狂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整个黄安城再次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1927年12月下旬,鄂东军主力部队奉鄂东党组织的命令避敌锋芒,由吴光浩带领转移到黄陂木兰山一带进行游击战争,一小部分队伍由吴焕先带领继续在老区坚持斗争。留在箭河地区的武装队伍,在吴焕先的组织下化整为零,分散在老林深山中打游击。不过,这一小队抵御力量终究拧不过反动派这条“大腿”,箭河地区很快失守了。吴焕先也成为国民党反动派首要缉拿的对象之一。

12月底,吴焕先遭反革命分子吴先美的告密而被困于四角曹门村。当时,反动派架起机枪,逼村里的老百姓交出吴焕先。大伙面对阴森森的枪口,始终三缄其口。敌人见老百姓们不合作,气得胡乱绑走了几名百姓,还恶狠狠地下了最后通牒,说:三天之内不把吴焕先交出来,就要血洗四角曹门村。等敌人走后,乡亲们赶紧带着食物和水在西山上找到了躲避起来的吴焕先等几名共产党员。吴焕先听说敌人在村子里抓人和放话的事情后气愤无比,坚持要回去救人,表示不想连累乡亲们。大伙劝他不要冒险,坚决不同意他下山。最后,吴焕先表示一定要想个法子让敌人自动放人。

几天后,村子里贴满了大大小小的标语。这些标语让吴先美的家里人慌了手脚,赶紧托关系让反动派释放了几名老乡。这些标语上写的什么呢?为何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原来,标语上这样写道:吴先美和反动派勾结,诬告穷苦百姓,残害忠良,罪大恶极,已经被我们处决。如果再有像吴先美这样的人,我们同样不会轻饶。你们不把乡亲们从反动派中救出,就会得到相同的下场。

敌人没有抓到人自然是不会轻易放弃。他们为了能抓到吴焕先,强令村里的百姓带路搜山。领路的乡亲们为了保护吴焕先,总是用各种办法提前通知他,好让他躲避敌人的抓捕。一次,敌人即将搜到吴焕先藏身的山洞,若是不及时通知他的话恐怕凶多吉少。该怎么办才好呢?当时的情况是距离太近,弄不好反而让敌人有所察觉。思来想去,领路的老乡突然高声大喊:“好你个吴焕先,看你今天往哪跑,逮着你非杀你不可!”吴焕先在山洞听到老乡的喊声,知道敌人逼近了,遂赶紧转移了。敌人再次扑了个空。

敌人见这招行不通又心生一计。他们派重兵把西山团团围住,并封锁了上山下山的所有道路,企图将吴焕先困在深山中饿死。然而,村子里的百姓总有办法将粮食和水送到吴焕先的手中,使敌人的阴谋无法得逞。面对敌人的疯狂搜捕,吴焕先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用昂扬的斗志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1928年春,吴焕先转移到柴山堡一带从事革命活动,并在那里建立了党支部,为以后开辟柴山堡革命根据地打下了组织基础。

4月初,蒋桂战争爆发,鄂豫边区的敌人力量大大削弱。鄂东军主力趁机重返老区,留在老区坚持斗争的吴焕先带领地方武装队伍积极配合鄂东军的军事行动。6月,鄂豫边区的党组织决定开辟柴山堡革命根据地,为工农革命军创建一个稳固的立足点。会后,吴焕先前往柴山堡,为根据地的建立提前做了许多准备工作。

柴山堡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吴焕先率领地方武装队伍配合工农革命军消灭了柴山堡一带的反动势力,巩固了鄂豫边区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柴山堡革命根据地是开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良好起点。

重建红二十五军

1932年6月,由于张国焘的错误军事思想导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反“围剿”遭受失败。10月,张国焘惊慌失措地带领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苏区,越过平汉铁路向西转移。留在根据地的部分红军和地方武装队伍一时间群龙无首,陷入了分散斗争的状态。此时,蒋介石的重兵对没有任何抵抗能力的鄂豫皖边区进行着反复“清剿”。

在如此严峻的情势下,鄂豫皖苏区急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急需一支战斗力超强的革命队伍。危急关头,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的吴焕先挺身而出,向鄂豫皖省委建议将苏区分散的革命队伍迅速聚拢取来,重建红二十五军。11月29日,鄂豫皖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接受吴焕先的建议,重建红二十五军,并任命吴焕先为军长,负责组建工作。

吴焕先临危受命,毫未辜负鄂豫皖省委领导对他的信任和器重,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组建了红二十五军。重组的红二十五军共七千人,下辖两个师、五个团、两个特务营。红二十五军的重建,初步结束了红四方面军离开后的革命队伍分散游离的局面,并开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的新时期。

红二

十五军建立后,吴焕先将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了部队的建设上。他一边扩充兵力,筹集军需,积蓄革命力量;一边抓紧时间对革命战士进行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他常号召大家说: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我们绝不能丢掉!战则存,不战则亡,我们一定要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1933年春,吴焕先得到一个情报:蒋介石正派三十五师进占郭家河。吴焕先找到鄂豫皖省委领导,反映了这一敌情,并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兵力情况,决定趁敌三十五师还未站稳脚跟之前,杀他个出其不意。鄂豫皖省委同意他的建议后,要求红二十五军速战速决。

根据省委的指示,吴焕先率领红二十五军从新集以南的野鸡笼出发,猛地向敌人发动攻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后,红二十五军全歼敌人,还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这次战斗是红二十五军重建后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苏区的斗争取得相继胜利后,革命根据地的形势趋于好转。

1933年7月,蒋介石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围剿”。为避敌锋芒,红二十五军在吴焕先的带领下向皖西地区转移。没想到,敌人的火力过猛,阻断了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的道路,红二十五军只好又折回来。在通过黄麻公路时,红二十五军被敌人前后截断,分成两支队伍。吴焕先带领的先头部分通过了公路,而徐海东带领的后续部队则被阻于路东。红二十五军被分割在鄂东北和皖西两地,斗争局面更加危险,处境更为艰难。

在鄂东北地区坚持斗争的日子里,吴焕先常常深入到战士们当中,为他们讲解当前的斗争形势、革命的故事,鼓励他们永葆斗志。同时,他关心着每一个普通战士,深得大家的爱戴。别看他平时不苟言笑,但做起思想工作起来却也通俗易通,令人印象深刻。久而久之,战士们渐渐发觉,他们的军长还有幽默的一面。

在反“围剿”战斗中,伤病员日益增多。一些配有马匹的营以上的干部纷纷把马让给伤病员或者用来驮东西,不过仍有个别干部没有觉悟,自顾自地骑马前进。这样的行为让战士们议论纷纷,整个队伍逐渐呈现出一种悲观低沉的状态。针对这一情况,吴焕先决定在部队里开展一次“尊干爱兵”的教育活动。他召集营以上的干部召开会议,告诫大家说:“战胜敌人、完成北上任务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要保证这一任务的完成,大家紧密团结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官兵团结。大家作为干部,就应该爱护战士、关心伤病员。一定要记住,无论什么时候,干部都不要当脱离群众的‘骑马大王’!”

1934年4月16日,吴焕先率领的部队和徐海东率领的部队会合,红二十五军再次合为一体。

血花飞溅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命令红二十五军进行战略转移,并由中央根据地派来的程子华担任军长,原军长吴焕先担任政治委员,徐海东担任副军长。

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全军两千九百多人在程子华、吴焕先的带领下从罗山何家冲出发向西挺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第二天,红二十五军越过平汉铁路后,一路受到沿途民团的阻击。这些阻击战虽然没有造成部队大的伤亡,但严重耽搁了部队的行军进度。身为政委的吴焕先决定不和民团发生大的冲突,而以抗日先遣队的名义与之谈判,希望他们能借路给红军,并保证秋毫不犯。经过吴焕先的耐心劝说,民团停止了对红二十五军的骚扰。红二十五军顺利通过,大大缩短了行军路程,减少了兵力损失。

11月底,红二十五军行进到方城县独树镇附近,准备从七里岗通过许南公路,进入河南西部的伏牛山区。不幸的是,红二十五军遭遇寒流,战士们衣着单薄,个个冻得连枪栓都拉不开。更为严峻的是,敌人的骑兵团已先一步到达,封锁了许南公路,并将红二十五军包围了起来。个别干部在关键时刻经受不住考验,居然自顾自地逃命去了,还扰乱了军心、折损了斗志。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吴焕先身先士卒,一手端枪,一手执刀,站在许南公路上大声呐喊道:“大家别慌,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一定要冲上去顶住敌人,决不能退缩!”随后,他高声喊道:“共产党员随我来!”说完,他便带着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激战。经过半天的血战,红二十五军从敌人的包围圈中突围出来,绕过许南公路,顺利进入伏牛山区。战斗结束后,吴焕先对部队进行了一次思想整顿,严惩了意志薄弱者,奖励了作战英勇的战士们。这次思想整顿后,红二十五军的纪律更加严明、向心力更加强大。

12月初,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和政委吴焕先的带领下,多次打退敌人的围追堵截,顺利地进入陕南地区。在艰难的行军途中,吴焕先对部队工作尽职尽责、一丝不苟:除了研究斗争形势、勘察地形、研究作战方案,还关心部队里每个将士的思想工作、生活状况等。就是因为吴焕先耐心的思想工作,使部队保持着一致的行动和高昂的斗志。

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消息传来后,红二十五军决定继续长征,西进甘肃牵制敌人,以策应中央红军北上。西进甘肃途中,吴焕先教育队伍遵纪守法,沿途搞好军民关系。红二十五军严明的纪律感染了当地群众,扩大了红军在边区的影响力。

1935年8月21日,红二十五军冒雨渡过泾河,准备与陕北红军会合。谁知,渡河渡到一半,因雨势过大而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这时,军部直属部队和后卫军团被阻隔在泾河北岸,一时无法渡河。更为糟糕的是,敌人冒着大雨赶到泾川,企图消灭红二十五军的后卫部队。在渡河无望又有追兵的危急情况下,吴焕先沉着冷静,高声呐喊着:“同志们,决不能让敌人逼近泾河,压住敌人就是胜利!”战士们在吴焕先的带领下,冒着瓢泼大雨,踩在泥泞的路上,一次次冲锋,终于抢占了制高点,“腰斩”了敌人。然而,也是在这次激烈的战斗中,吴焕先不幸中弹身亡。红二十五军的战士们怀着悲愤的心情,与敌人血战五个小时,终于歼灭了进犯的敌人,为政委吴焕先报了仇。

吴焕先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也是早期红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他在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和北上抗日的长征过程中,做出了显著的革命贡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