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劲柳意志坚——柳直荀(1 / 1)

农运先驱故事 杨江华 2864 字 1个月前

寒风劲柳意志坚——柳直荀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柳直荀(1898~1932),湖南长沙人,1912年进入长沙广益中学学习,后考入雅礼大学预科,期间结识了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并在毛泽东等人影响下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他是红三军政治部主任,鄂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曾任房县县委书记。1924年,柳直荀经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与李淑一结为夫妇,杨开慧则是柳直荀、李淑一的结婚介绍人。1932年9月,柳直荀遭“左”派迫害牺牲,时年34岁。

展翅飞翔

在距离长沙市东北100余里的地方,有一个被青山翠竹环抱的村庄,名叫方塘冲。这里风光明媚,景色宜人。一条清澈的山涧潺潺流进山下的小池塘内,然后又随着起伏不平的山势,弯弯曲曲地消失在视线里。

1898年11月3日,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柳直荀,就出生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小山村里。

世纪之交的中国,国民饱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苦难如影随形地包裹着挣扎的人民,无法逃脱。

柳直荀出身于一个号称“书香门第”的没落地主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私塾先生,在那个弱肉强食的黑暗年代里,他们恪守着“厚道载福,和气致祥”的家训,不抢官夺禄,不与土豪劣绅同流合污,甘愿过着两袖清风的教书生活,因而深得乡邻的钦佩。

父亲替儿子取名为“直荀”,就是取荀子“蓬生麻木,不扶而直”之意,殷切地期望儿子不随俗浮沉,不同流合污。事实上,柳直荀一生都恪守着父亲的教导,终生不负。

柳直荀的母亲是个家境贫寒的教书先生的女儿。她贤惠善良,时常周济一些穷苦的乡亲。在母亲的影响下,直荀从小就喜欢和贫苦的农民孩子们一起玩耍,帮他们放牛、打柴、插禾,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如果说生活是一本教科书,那么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从父亲那里,柳直荀懂得了做人要清廉正直;从母亲那里,他懂得了为人要宽厚善良;从穷苦的孩子们中,柳直荀知道了劳动的艰辛;而从一些进步书刊中,柳直荀则渐渐萌发了改造社会的雄心壮志。

有了这样的想法,原本风景如画、百看不厌的方塘冲,在柳直荀的眼中开始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让他感到无处不在的束缚。柳直荀决心冲出这片养育他成长的小小山村,到外面广阔的社会中经受狂风暴雨的洗礼,在电闪雷鸣中展翅飞翔。

1912年,14岁的柳直荀来到长沙广益中学读书。那时,辛亥革命刚刚过去,它所掀起的革命**仍然回荡在一些进步青年的心中。广益中学有些进步教师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经常在课堂上宣传爱国思想,绘声绘色地给学生们讲述太平天国、义和团以及黄花岗72烈士的斗争故事。这些惨烈悲壮的故事往往让柳直荀热泪盈眶,心中热血激荡。

长沙求学期间,柳直荀寄居在杨怀中的家中,两家是世交,关系非常亲密。也就是在这里,柳直荀认识了影响其一生的朋友——毛泽东。

当时,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是湖南第一师范的进步学生,常到留学归来的杨怀中家中讨论国事,抨击时弊,商议救国救民的真理。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柳直荀,使他受到了早期的启发和教育。

柳直荀知道,革命并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那是要用流血和牺牲去换取胜利的暴力抗争。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横在了他的面前:是恪守祖训的“忠、孝、仁、爱”,还是选择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

现实生活的动乱和黑暗并没有让柳直荀考虑很久,时代能教会每个人迅速做出正确的抉择。柳直荀决心要像毛泽东等人那样,为改造黑暗的中国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运先锋

1923年,柳直荀经何叔衡和姜梦周介绍,同毛泽东的小弟毛泽覃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在毛泽东和杨开慧的介绍下,柳直荀和李淑一结成了一对革命伴侣,从此,两人亲密合作,跟随毛泽东一起从事革命斗争。

1926年秋,当北伐军胜利进入湖南后,柳直荀根据党的安排,开始集中精力从事农运工作。

湖南的农民运动,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发展起来的,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早在1923年,毛泽东就曾派遣谢怀德等同志到衡山岳北去开辟农民工作,建立起我党领导的湖南第一个农民组织——岳北农工会。

1926年,在北伐军胜利形势的推动下,湖南农民运动有了蓬勃的发展。柳直荀在这年春天,曾先后带领工人和学生到浏阳、湘潭、衡山、长沙一带,组织反帝反军

阀的宣传活动,号召广大农民组织起来,自己解放自己。同年9月,湖南省农民协会筹备处成立,柳直荀就是在这个时候回到了长沙,担任省农协的秘书长。

当时,省农协共有11名委员,但大多都是兼职,日常工作差不多全由柳直荀一个人完成。那时正值革命**阶段,是农会大发展的时期,社会上的游行等活动特别多。各地方农协来省农协汇报工作的人也是络绎不绝,柳直荀肩上的担子可谓是极其沉重的。由于工作忙碌,他经常是三更半夜才回家。李淑一给他留好了饭,柳直荀也是一边吃一边批阅文件,起草稿件。有时由于过于疲劳或天色太晚,他就到街上随便买些饼面充饥,然后继续工作直至黎明。

为了唤起广大农民参与农会的热情,柳直荀领导省农协工作人员编撰了简单明了的农运丛书,上面这样写道:

天下最苦是农民,讲来个个要伤心。

帝国主义和军阀,剥削农民不留情。

假借名义揩油水,为富不仁没良心。

农民痛苦要解放,除非打倒这班人。

农民单独没办法,工农联合力量凶。

更要有人来指导,共产党人最精明。

这些道理文字朴实,句句都说到农民的心坎上,因此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很快将革命思想的火种,撒播进了千百万穷苦农民的心里。

湖南工农运动的发展,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恐慌和仇恨。他们勾结起来,攻击和破坏农民运动。柳直荀敏锐地意识到了反动势力的动向,他迅速召集起省农协的工作人员,研究布置应变措施,决定紧急转移正在训练中的工农自卫军学院,三日内将枪支、粮食等分散隐蔽好。

1927年5月21日,夜里10点多的时候,正准备去参加临时省委会议的柳直荀忽然听到了枪声。原来,国民党驻军许克祥率一千多叛军,向省总工会、省农协、省党校等分别发起了进攻,史称“马日事变”。

当敌人在省农协驻地前后架起机枪疯狂射击时,柳直荀和自卫军总队长伍文生一起,带领着战士们向敌人发起了十多次反击,但都因敌人火力过于猛烈,未能取胜。为了避免过多伤亡,保存革命火种,柳直荀果断地做出了分头越墙突围的决定。

柳直荀从省农协逃出后,辗转找到了湖南临时省委书记郭亮。他们认为敌人虽然占领了长沙城,但全省的农村革命力量还是雄厚的。遂决定以省工会和省农协的名义,命令长沙周围各县,迅速组织起工农武装,参加反攻长沙的战斗,并派人去武汉向党中央报告事变经过和湖南临时省委的决定,同时通电全国,揭露许克祥等人的反革命罪行。

柳直荀按计划顺江南下,到湘潭等地发动和组织农军,并且在湘潭建立了农军的总指挥部。短短几天时间,柳直荀和郭亮集合了成千上万的工农武装大军,高唱着“梭镖亮堂堂,擒贼先擒王,打倒蒋介石,活捉许克祥”的响亮战歌,分别从东南西北四路向长沙挺进。

在长沙城内的守军,只有许克祥发动事变时的不到三千人马。面对四面八方同仇敌忾的工农大军,反动派吓得失魂落魄。可是,中共陈独秀等右倾机会主义者,在这个紧要关头,却下令“农民不得进行武装斗争,湖南问题须静候国民政府解决”,强迫工农武装撤退。就这样,数万工农大军攻打长沙的计划破产了。

突显本色

反攻长沙的计划,被陈独秀右倾主义机会路线断送了。各路农军刚一退却,许克祥的反动军队和长沙各地的土豪劣绅便张牙舞爪地猛扑过来。血雨腥风很快笼罩了湘江两岸秀丽的家园。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柳直荀也一度失去了和临时省委的联系。

在这白色恐怖严重的时刻,失去了和党组织的联系,就像迷失在雾海中的航船一样寸步难行。柳直荀不想再继续等待下去了,他决定到江西安源去。红色的安源,那是挚友毛泽东亲手播下革命火种的地方,柳直荀相信,在那里,他一定会重新回到党组织的怀抱中。

1927年6月,柳直荀在走到湘赣边界的老关一带时,被当地反动民团拦住。急中生智的柳直荀假称是长沙基督教的传教士,并出示刻有英文字样的铜牌,其实那是他在雅礼大学时的校牌。敌人见他衣冠楚楚,并拥有“证件”,便信以为真,把他放过了关卡。

成功脱身的柳直荀担心继续前进的话再生变故,遂改变计划,转道株洲,乘火车潜至武汉。

此时的武汉也是暗潮汹涌,控制着武汉国民政府的汪精卫集团,暗地里正在加紧叛变革命的准备。党内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主义者们却一味妥协退让,以换取同汪精卫政府的“团结合作”。这一切,让每个共产党人都心急如焚。

在这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以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陈独秀及投降主义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同年7月,周恩来主持的中央军委做出决定,将陈独秀强迫缴械的武汉工人纠察队和在地方上不能容身的两湖地区的工农运动负责人,一起编入贺龙领导下的国民革命第20军。柳直荀和郭亮等人,也就是此时被派到贺龙的部

队展开工作。

南昌起义胜利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同时实现起义军的设想——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取得苏联支援,实现二次北伐,起义军于8月5日撤离南昌,向广东进发。

柳直荀等农工会成员随部队一起南下,伺机攻打潮州。但是由于当时在客观上敌人的力量还相当强大,南昌起义军在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行军和多次恶战后,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了。

在突围途中,柳直荀等人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经过曲折艰难的跋涉,柳直荀等人来到了1929年的上海。

柳直荀到达上海后,被党组织分配到产业工人集中的杨树浦地区开展工人运动,具体职务是一家日本人开办的纱厂里的地下党支部书记。由于长期的工作劳累,生活艰苦,柳直荀患上了严重的肾病,他拒绝组织上安排到医院治疗的建议,坚持不分昼夜地辛勤工作着。

1929年冬天,党中央派柳直荀以中央军委巡视员和中共长江局特派员的身份,经武汉到鄂西革命根据地巡视工作,传达党中央的指示。

在全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国民党反动派的军警宪特遍布全国各地,不断有革命同志被捕被杀的消息传来,让每个人的心头都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沉甸甸的难受。然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柳直荀仿佛一棵无惧严寒的青松,大雪压枝却永不弯腰。

柳直荀以特派员的身份来到洪湖革命根据地后,任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军团前敌委员会委员兼红六军政委。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称红三军,贺龙任军长,柳直荀任红三军政治部主任和前委委员。他与贺龙、段德昌等同志率部队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围攻,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1931年5月,红三军进军鄂西北,成立了中共鄂西北临时分特委,柳直荀任特委书记。同年6月18日,贺龙率红三军攻占房县县城,建立了房县苏维埃政权,柳直荀任房县县委书记。他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武装和区、乡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仅1个多月时间里,先后在全县建立了14个区、105个乡苏维埃政权,拥有人口20多万。

鄂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像一把尖刀刺入敌人的心脏,国民党反动派派重兵围攻鄂西北革命根据地。柳直荀率地方武装配合红三军英勇战斗,先后取得了连山坡大捷和陡口伏击战等战斗的胜利,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

赞歌永传

1931年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开始统治中央,派夏曦到湘鄂西根据地主持工作。夏曦到达湘鄂西苏区后,首先改组了党的领导机关,成立了以他为首的湘鄂西中央分局和军委分会;将正在整编的红二军团改为红三军,由贺龙任军长,柳直荀任政治部主任兼前敌委员。

1932年1月下旬,湘鄂西第四次党代会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首府监利县周老嘴召开。同时兼任鄂西北分区特委书记的柳直荀接到通知匆匆赶到周老嘴,会却早已经开过了。当他了解到会上激烈的争论之后,旗帜鲜明地反对夏曦执行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

夏曦恼羞成怒,便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柳直荀和一大批抵制他们错误路线或反对他们的人都打成“国民党改组派”、“AB团”。从5月开始的湘鄂西第一次“肃反”,不到一个月就抓出1500多名正直的共产党员,其中“改组派”占90%以上,柳直荀亦在其中。

1932年9月,在“左”错误路线的领导下,洪湖革命根据地完全失陷,红军被迫撤离湘鄂西一带。在部队撤离前夕,夏曦不顾党内众多同志的坚决反对,悍然下令将以莫须有的罪名关押的干部、群众全部杀掉。

1932年9月14日,在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嘴心慈庵,柳直荀蒙冤受害,倒在了他亲手参与创建的洪湖革命根据地的土地上,年仅34岁。

当执刑者问柳直荀想要留下什么话时,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请把我的问题搞清楚之后,再把我的死讯告诉我的妻子,告诉她我是一个正直的共产党员!”这催人泪下的遗言,充满了对妻子的无限深情和对党至死不渝的忠诚。执刑者总算尊重了他的遗愿,没有把“改组派柳直荀已被处决”的消息告诉李淑一。

直至1945年4月,中共中央给柳直荀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李淑一才知道丈夫去世的消息。1957年2月,李淑一把她写的纪念柳直荀的一首《菩萨蛮》词寄给了柳直荀的革命战友毛泽东。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亲笔给李淑一写了回信,并附上《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其中这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既表达了领袖对痛失革命挚友的伤感,又表达了毛泽东对柳直荀的怀念之情。

时光不老,岁月有情,历史不会忘记那些在黑暗岁月中寻找光明的勇士,是柳直荀这样的英雄们用燃烧生命的火光照亮了新中国前进的方向。“丹心昭日月,肝胆映山河”,他们无愧于任何赞美之词,愿英灵不远,精神永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