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农民自卫军创建人——李劳工(1 / 1)

农运先驱故事 杨江华 2400 字 1个月前

海丰农民自卫军创建人——李劳工

头可断,志不可夺!

——李劳工

李劳工(1901~1925),原名李克家,广东省海丰县人。彭湃最亲密的战友之一,1922年随彭湃从事农民运动,曾任广东省总农会农业部部长兼宣传部委员。1924年6月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曾任黄埔军校后方办事处主任、东征军驻海陆丰后方办事处主任,为广东海丰农民自卫军创建人。后被民团逮捕,英勇就义。

实业救国

1901年即清光绪二十七年,这是中国人记忆中屈辱的一年。这年的7月25日,清政府全权谈判大臣奕劻、李鸿章,与英、美、俄、德、日、法、意、奥、西、荷、比11国公使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除了要向列强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外,还要开放诸多口岸允许列强驻军通商。清朝政府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全国上下烽烟四起,各地军阀纷纷拥兵自重,混战不已。广东海丰农民运动领袖,革命烈士李劳工,就出生在这个时候。

李劳工的家里世代以务农为生,几辈人辛劳才换来几亩薄田。随着人口的增加,这几亩田地的所出已不能满足全家人的吃穿用度。所以刚刚高小毕业的李劳工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机会,选择了到当地小学教书,以微薄的薪水补贴家用。

由于地处沿海,所以列强的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最早到达了这里,地方豪强势力很快与列强们勾结在一起,剥削百姓,甚至产生了买办阶级。李劳工渐渐发现,仅凭自己教书所得和家里的几亩田地根本无法改变生活的现状。他开始关注起社会上正在盛行的“实业救国”风。实业救国论在19世纪末已开始出现,到了辛亥革命前后形成了一种颇为流行的论调。

通过阅读一些进步书刊,李劳工决定孤注一掷,用实业救国来改变贫困的现状。他希望能像报纸上宣扬的那些资本家们一样壮大民族工业,从而帮助更多的穷苦百姓。经过一番仔细的考虑,他决定在家乡包下一块荒地,植桑养蚕。之所以选择从这方面着手,是因为李劳工曾经参加过养蚕技术的学习,有一定的操作经验。

李劳工说服了家里人支持他,卖掉了四分之一的田地作为资本。村子后面有一座不大不小的荒山,无论是面积还是环境都符合种桑养蚕的条件。荒山归村里一名何姓地主所有。李劳工亲自上门和地主商谈,双方达成协议:须一次交齐3年租金,3年内荒山所有权归李劳工所有,3年内何姓地主不许提高租金。

没有了后顾之忧的李劳工开始了实现他“实业救国”理想的努力。为了早日得到回报,他夜以继日地在荒山上忙碌。一边种植桑树,一边培育蚕种。终于,辛劳的付出换来了丰厚的成果,桑园日益繁茂起来。眼看李劳工的理想实现在即,眼红的何姓地主却悍然撕毁协约,霸占了李劳工用心血浇灌的桑园。

此时的李劳工幡然醒悟,实业救国不过是一场梦幻泡影。不推翻这些骑在百姓头上为威作福的地主恶霸,那么一切都是徒劳的。

农会风波

这时海丰的农民运动已经在彭湃的领导下逐渐发展起来了。其实之前李劳工就曾冷眼旁观着农民运动的发展。不过那时一心想着实业救国的李劳工,在心底里不屑这些所谓的农民运动。虽然他也痛恨压迫,同情同样穷苦的百姓,但是他并不认为这样的农民组织能改变什么。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农民运动的领袖彭湃,这种看法才得以改变。

那时正值李劳工桑园被夺走不久,失去了人生信念的他觉得前途一片灰暗。然而和彭湃的一番谈话彻底改变了他对于农民运动的看法,也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曾做过教书先生的李劳工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加入了农会组织。农民协会内紧张的工作氛围和旺盛的革命**很快感染了李劳工,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前进道路。一段时间的熟悉后,李劳工开始成为了彭湃的左膀右臂,两人在一起通力合作,很快将海丰地区的农民运动发展得风风火火起来。

不久,一场空前的浩劫席卷了海陆丰地区。热带风暴带来的狂风暴雨对当地形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风暴过后的海

陆丰地区一片狼藉,即将收获的农作物十不存一,成百上千所房屋在风暴中被摧毁,数以万计的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由于灾害发生时已近秋末,铁石心肠的豪绅地主不顾百姓死活,依旧要求以平常年份的收成来缴纳田租地税。为了保护海陆丰的百姓能平安度过灾劫,农民协会召开紧急会议,号召全省农会团结起来,抵制地主豪绅无理要求,将田租的比例减为平常年份的3成。

在李劳工的坚持下,协会很快通过决议,向各地豪绅施压,并发出《为减租而告农民书》。切身利益受损的地主豪绅们顿时大怒,纷纷联络附近军阀驻军,请求“主持公道,镇压刁民”。不久,一批反动军警包围了海丰农民协会驻地,逮捕了数十名农会骨干人员。而此时的李劳工和彭湃却在为了争取社会上的支持而到处奔走,恰好躲过了反动势力的抓捕。

得知消息的李劳工和彭湃立即行动起来。在与军阀协商未果后,转道香港,准备发动爱国人士进行筹款,以营救被捕农会会员。到达香港的李劳工和彭湃利用香港媒体的便利,很快将这次事件的真相公之于众,顿时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关注。了解了真相的民众纷纷慷慨解囊,很快完成了救助款的筹集。社会的舆论压力下,广东军阀陈炯明不敢公然杀害被捕群众,不得不释放了狱中的农会会员,同时在表面上承认了农会活动的合法性。这一时期,海陆丰的农民运动达到高峰,李劳工也和彭湃成为了这一时期海陆丰的农运领袖。

黄埔高才

1924年春天,为适应革命需要,孙中山在广州创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位于黄埔,又称黄埔军校。1924年8月,受党委派的李劳工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二期进行军事学习。

黄埔军校是近代中国军官的摇篮,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李劳工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军事理论学习,根据孙中山和校长蒋介石的部署,李劳工学习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等论述,学习了射击教范等课程,参加了实弹射击等军事训练科目。由于他勤奋好学,加之对军事方面拥有一定天分,很快他的表现就获得了校方的赞扬和肯定。同时,他也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入校不久,李劳工就参加了保卫大元帅府的战斗。原来,这年的双十节,走上广东街头进行游行庆祝的群众队伍遭到反动武装的袭击。眼见革命声势越来越壮大的封建买办阶级不甘心就此退出舞台,他们甘愿成为帝国列强的走狗,成为他们在华利益的代言人。他们招兵买马,暗中成立了广东商团军,悍然在双十节这天向游行群众举起了屠刀。商团军一边驱赶群众,一边向孙中山所在的大元帅府集结。他们高喊着“打倒孙中山,广州独立”的口号,在市内逐步推进,渐渐包围了大元帅府。形势危急,李劳工积极报名参加了由黄埔军校学员组成的学生军,配合大元帅府的警卫军队,初步打退了商团军对元帅府的合围进攻。紧接着,趁商团军重新组织进攻的空隙,李劳工和黄埔学生军突发奇兵,穿插到商团军的驻地,对猝不及防的敌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数小时的激战中,李劳工表现得十分出色,他有勇有谋,经常冲锋在学生军的最前面,在学生军中树立了不小的威信。

平叛胜利后不久,黄埔军校接到孙中山的部署,要求派遣部分表现优异的学员随大部队参加第一次东征,讨伐拥兵自重的割据军阀。当时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推荐李劳工参加了这次讨伐行动,同时指示他从广州的劳工组织中挑选部分精锐,组成由他率领的先遣队。先期秘密潜回家乡海丰县一带,侦察敌情,扰乱视听,降低敌人的警惕性。但是李

劳工的表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率领仅有几十人的先遣队翻山越岭,利用对地形熟悉的优势,抢先敌人占领了几处对战争胜负起决定作用的制高点。在天时地利的配合下,讨伐军很快击溃了海丰驻军。海丰县的光复一战,李劳工和他的先遣队功不可没。

人杰鬼雄

劳工同志:

逆党刘志陆所部数千人在陈炯明指示下,正沿广汕路南下,进犯海陆丰。前哨已到甲子、湖东等地,张威仍在狙击。接信后,立即前往田乾区池刀乡,那里有船只接应,速撤香港。火速勿缓,珍重!珍重!

周恩来、彭湃于九月二十二日

海丰光复后,李劳工就奉命留在了家乡。为保卫革命成果,防止反动军阀卷土重来,李劳工开始在当地组建海丰农民自卫军。经过一番仔细的挑选和筹备,有着两百名政治觉悟高、年轻力壮的海陆丰籍小伙子的农民自卫军成立了,由李劳工担任大队长。这是海陆丰第一支较正式的农民武装,很受党组织重视。在自卫军成立之时,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亲自赶到,发表讲话并给农民自卫军授枪。

李劳工利用自己在黄埔军校学习到的军事理论,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他亲自设立和修订训练科目,指导战士打靶射击,很快把这支农民自卫军训练得纪律严明,勇敢善战。

这一时期的海陆丰地区虽然光复,大部分地区的革命力量都在不断壮大中。但是由于广东大军阀陈炯明的势力还没有完全被消灭,所以维持地方安定团结,打击残余封建势力的任务还是极其繁重的。特别是被打散的散兵游勇藏在各地,民间有大量枪支弹药,对社会是一个极大地安全隐患。李劳工率领着农民自卫军日夜巡逻,一面发布告通知上缴这些黑枪,一面鼓励知情百姓积极举报。在严密有效的组织下,李劳工的农民自卫军收缴了大量枪支,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为其他革命队伍提供了援助。

眼见革命形势已近不可逆转之势,军阀余孽不甘心就此放弃。他们乘东征革命军主力撤离的机会,率领残余军队向海陆丰进犯而来。李劳工的农民自卫军虽然训练有素,但也不可能和数量庞大的军阀武装相对抗。于是这才有了周恩来和彭湃的紧急通知。

接到来信的李劳工知道事态紧急,他连忙在安排好农民武装潜伏的工作后,和通讯员陈玉石匆匆上路,赶往约定地点准备撤离。

南方九月的太阳流金铄石,不断在山路上跋涉的李劳工和陈玉石满头大汗,又累又渴。他们不得已停下脚步,走进了路旁的一个小村子,准备喝口水休息休息再上路。

他们来到一个名叫陈禄的农户家里言明想讨点水喝。没想到这个陈禄认出了在当地赫赫有名的李劳工,他热情地招呼李劳工和陈玉石进屋歇脚喝茶。憨厚的面容使李劳工放松了警惕,他们走进屋中,惬意地纳起凉来。

李劳工和陈玉石想不到的是,这名陈禄却已经假借取水的时间,偷偷跑去了当地的反动民团头子陈丙丁的家里告密。知道消息的陈丙丁大喜,他知道李劳工的重要性,如果能从他口中获取一些情报卖给那些军阀,那他就发财了。

不久,毫无防备的李劳工就发现了包围上来的反动武装。他甚至来不及掏出枪来,就与冲上来的敌人肉搏起来。在李劳工的拼死掩护下,通讯员陈玉石成功逃脱。而他自己却因寡不敌众被敌人擒获了。

为了获取李劳工掌握的情报,陈丙丁带人对其进行了严刑拷打。但是很快他就发现了这些都是徒劳的,遍体鳞伤的李劳工不仅没有屈服,还不断地奋力高唱着革命歌。发财梦破灭的陈丙丁恼羞成怒,立即叫人将李劳工押到外面空地上,准备当众枪决,以儆效尤。

面对死亡,李劳工毫无惧色,他还趁机向围观的群众宣扬起革命道理来。又恨又怕的陈丙丁不敢再拖下去了,下令刽子手立刻行刑。刽子手面对着李劳工怒目圆睁的双眼,不禁胆怯手抖,子弹竟然没有打中李劳工的要害。最后,凶残的敌人竟连开十数枪,杀害了年仅24岁的李劳工。

年轻的李劳工有如一道划破长空的闪电,炫目而短暂。他牺牲的消息传出后,当时的日本《红旗报》立刻报道了他的生平,并在文中称赞他为“天兵神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