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息尚存奋斗不已——王尽美(1 / 1)

工运先驱故事 杨江华 2135 字 1个月前

一息尚存奋斗不已

——王尽美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

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董必武《忆王尽美同志》

王尽美(1898~1925),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原名瑞俊,字灼斋,山东莒县北杏村(今属诸城)人。五四运动时发起组织励新学会,主编《励新》半月刊。1920年在济南创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次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山东区支部书记、山东地委书记。1922年1月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6月回国,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主任、北方分部副书记,领导山海关、秦皇岛工人和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次年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1924年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在青岛开展国民会议运动和工人运动。1925年8月病逝于青岛,终年27岁。

贫寒子弟投身爱国运动

坐落在诸城县、莒县、日照三县交界处的北杏村,山清水秀。银带般的潍河,蜿蜒起伏的沂山山脉,一望无际的昌潍平原,在落日余晖下构成了一幅恬静而又美丽的图画。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6月14日,东鲁英萃王尽美就诞生在这依山傍水的村子里。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字灼斋,出生在一个佃农家庭。他是遗腹子,在他还没出生时,父亲就去世了,因此王瑞俊连自己父亲长什么模样都不知道。

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非常差,在王瑞俊的记忆中,童年就是饿肚子。王瑞俊小时候给地主家放过羊,后来地主看他聪明伶俐,就让他陪自己的儿子读书,这样,王瑞俊就意外地获得了读书识字的机会。但这种“陪太子读书”的日子没过久,地主家两个儿子先后得暴病而亡,很迷信的地主就认为王尽美是克星,将他逐出校门。

但是此时的王瑞俊已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初步形成了远大的志向。回家后,他一直向往读书的日子,母亲看他痴迷读书,就让他进了学费低廉的村塾。辛亥革命的影响波及山东后,村塾被废除,成立了新式初等小学,王瑞俊因为成绩优秀,由校长破例决定免除学费继续学习。两三年后,王瑞俊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枳沟镇高等小学,又因为成绩优秀而成了唯一一名享受学杂费全免的学生。

在镇高小读书时,他结识了传播民主思想的王新甫先生。课堂上,先生慷慨激昂地讲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铁路风潮、武昌起义等故事,也介绍《革命军》、《天演论》、《民报》等进步书刊。这些重大事件与进步思想触动了王瑞俊的心。

1918年,王瑞俊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临行前挥毫作诗,以抒情怀:“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这首诗显示青年王瑞俊的革命志向和豪情。王瑞俊入校后不久就显示出了过人的组织活动能力。极佳的口才、横溢的文采以及事必躬亲的责任心,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但真正使他走上前台的则是1919年在全国范围内爆发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青岛主权的归属问题,山东省不可避免地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山东人民更是怀有对殖民统治的切肤之痛。王瑞俊积极投身五四运动,被选为省立一师北园分校代表,带领同学参加集会、游行,开展宣传活动。5月7日晚,一师联合济南共21所学校学生代表70余人在省议会开会,正式成立全省学生联合会。并议定学联的目的与要求为:惩办卖国贼;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拒签巴黎和约,无条件收回青岛和胶济铁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争取学生有游

行示威和讲演的自由。王瑞俊被推选为学联负责人之一。

山东学生联合会是继北京学联之后成立较早的学生爱国组织,标志着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反帝爱国斗争进入**。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王瑞俊与邓恩铭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他们先后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浙江嘉兴南湖的画舫中举行会议。在与会代表中,他是到达上海较早的一位,参加了中共一大会议的全过程。

在中共一大召开期间,他和邓恩铭虚心好学的精神以及他们在大会讨论时所发表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见解,给与会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党的成立坚定了王瑞俊的革命信念,他将自己的名字王瑞俊改为王尽美,取尽善尽美之意,并为此作歌《尽善尽美唯解放》: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东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

按照党的指示,王尽美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副主任身份,积极领导开展工人运动。1922年10月,在他直接领导下,京奉铁路山海关工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历经9天,取得斗争胜利。紧接着,他作为总同盟罢工指挥部重要成员之一,参加领导秦皇岛开滦五矿工人总同盟罢工斗争。同年11月,他在山海关领导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

1923年1月,王尽美领导建立京奉铁路总工会及山海关分会,任总工会秘书。同年2月,被反动军警逮捕,后被工人营救获释。继续主持山东党的全面工作。

以生动的形式传播革命思想

王尽美具有雄辩的口才,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他同敌人论战,总能一针见血,击中要害,把对方驳得体无完肤。1925年春,他同基督教信徒的一场激烈的论战,就是一个很突出的实例。

这天,王尽美在济南趵突泉墙外,遇到了几个宣传基督教的男女。他立即召集了几个同志在附近的地方进行了反帝、反基督教的宣传。他列举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种种罪行,揭穿了基督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的反动实质。

群众听了恍然大悟,义愤填膺,纷纷奔走相告,第二天听的人就更多了。他们交口议论:“道理讲得透彻,真是越听越爱听。”与此相反,听基督教宣传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基督教徒恼羞成怒,为了加强自己的阵势,叫来一大帮男女,穿上奇装异服,一齐来与王尽美唱对台戏,但听者仍然寥寥无几。

最后一天,王尽美登上了药王庙对面的戏台演讲,并挂起了“取消不平等条约”、“打倒帝国主义”的长白布标语。台下听众围得水泄不通,人山人海。不甘心失败的传教士们无耻地吹起管子号,打起大小铜鼓,唱起“救世歌”,以此来扰乱听众。然而,尽管如此,王尽美激昂慷慨的讲演,每一句话都博得了听众的雷鸣般的掌声。这些传教士在王尽美的讲演和听众的掌声面前,丑态毕露,狼狈不堪,终于如鸟兽般散去了。从此,他们再也不敢出来较量了。

王尽美还是一位能写会画,吹拉弹唱样样都行的多才多艺的宣传家。他会弹三弦、琵琶、月琴,会吹奏笙、笛、管、箫、唢呐以及拉京胡、二胡等。1922年1月,王尽美出席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代表会时,在晚会上他演奏了《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十几首中国乐曲,赢得了阵阵掌声。

1919年,在反日救国运动中,为更好地发动群众,他和县城里的几位教师一起编写了易学易记的歌曲《救国五更》、《国耻记》、《高跷段》、《打花棍》等。王尽美用《长江歌》的曲调创作了《保护我山东》的歌词:

看看看,滔天大祸飞来身边。日本强盗似狼贪,硬立民政官,此耻不能甘。山东又要似朝鲜,攫我祖国,攘我主权,破我好河山。

听听听,山东父老同胞愤怒声。送我代表赴北京,质问大总统!反对卖国廿一条,保护我山东。堂堂中华,炎黄裔胄,主权最神圣。

这首歌写成后,很快传遍了山东。

1923年5月23日,王尽美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报《工人周刊》发表了《中国的兵患与匪患》,文中说:“我们一般劳苦兄弟们,天天牛马般卖力气,挣出钱来纳税纳粮的供给这伙军阀们争权夺利,互相残杀。不但不保护人民,反成了人民的蟊贼,真不值啊!老实说吧,我们人民想过安乐生活,只有联合起来打倒军阀!”与此同时,他创作了《厂主寄生虫》:

工人白劳动,厂主寄生虫。

工人无政权,世道太不公。

工人站起来,革命打先锋。

王尽美将这首歌套以《苏武牧羊》的曲**工人传唱。他也同样用这个曲调为农民兄弟创作上口易记的歌词:

人穷非穷命,世道太不公,

农民擦亮眼,革命才天明。

1923年5月,王尽美在《工人周刊》64期上发表的《吴佩孚还想武力统一吗?》,文中对吴佩孚串通逆贼乱广东,驱逐孙中山的罪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称吴是:“人面兽心,杀人不嫌血腥的吴佩孚……”王尽美为军阀部队里的士兵创作的歌词是:

士兵死千万,大官立了功。

为何打内战,道理讲不清。

枪口要对外,反帝是英雄。

王尽美就是这样,用尽可能通俗易学的文学创作,再配以民间流行的《苏武牧羊》、《满江红》、《关山月》、《红满枝》等古曲调,进行革命宣传,这些歌词都非常受欢迎,因此流传甚广,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英年早逝

长期的忘我工作和艰苦生活,导致王尽美患上了肺结核病,终于累倒在革命的岗位上。1925年春节前夕,王尽美因疲劳过度吐血晕倒,进院治疗。时值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之际,他心急如焚,毅然出院,抱病赴青岛投入战斗。他与邓恩铭一起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全线、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并取得胜利,随后成立了胶济铁路总工会。3月12日去北京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葬礼。4月,又去青岛与邓恩铭一起领导青岛纱厂工人第一次联合大罢工,迫使日本资本家签订了九项复工条件。同年6月,因肺病复发,在组织的安排下回到故乡北杏村养病,后因病重又回到青岛医院治疗。

病危期间,王尽美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笔录了他的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等王尽美吃力地讲完最后一个字,冷汗已经湿透了他薄薄的衣衫。

8月19日,齐鲁大地的一代英豪,中共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在青岛医院永远闭上了明亮而睿智的眼睛,终年27岁。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道:“王尽美和邓恩铭是山东支部的创始人。”

1949年,毛泽东又对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山东代表马保三副省长感慨地说:“革命胜利了,不能忘记老同志。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邓恩铭烈士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们的遗物。”他还介绍说“王尽美耳朵大,长方脸,细高条,说话沉着大方,很有口才,大伙都亲切地叫他‘王大耳’。”

1952年,毛泽东一次去青岛视察工作时,特意向山东领导同志讲起了王尽美同志。他说:“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是个好同志。听说他母亲还活着,你们要养起来。”

1961年8月21日,董必武去武汉途中,深情地怀念起王尽美,在列车上挥笔写了一首《忆王尽美同志》的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