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气长存雨花台
——邓中夏
莽莽洞庭湖,五日两飞渡。
雪浪拍长空,阴森疑鬼怒。
问今为何世?豺虎满道路。
禽狝歼除之,我行适我素。
莽莽洞庭湖,五日两飞渡。
秋水含落晖,彩霞如赤炷。
问将为何世?共产均贫富。
惨淡经营之,我行适我素。
——邓中夏《过洞庭》
邓中夏(1894~1933),原名隆渤,湖南宜章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我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曾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参与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了著名的省港大罢工。党的“八七”会议后,任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江苏省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中共湘鄂西特委书记等重要职务,1933年5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9月在南京雨花台就义,终年39岁。
在学习中成长
1917年,中学毕业的邓中夏考入了北京大学国文系。在北大学习的岁月为他后来开展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中夏读大学期间,正值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时期。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蔡元培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思想影响着邓中夏。邓中夏也从过去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中觉醒过来。他去经济系哲学系旁听,组织成立自学小组,与同学探讨时事问题,而不再埋首古书堆。
1918年5月,邓中夏和其他同学一起组织了反对《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罢课请愿,之后又组织了学生救国会,但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残酷镇压。请愿失败让邓中夏明白了一个道理:光靠学生请愿救国是不够的。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邓中夏和同学一起去现实生活中体验,了解工人的生产生活情况。体验使邓中夏愈加感到民德民智的重要性,为此他协助李大钊将学生救国会改组为国民社,创刊《国民杂志》。除此之外,他还登台讲演以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受到群众的欢迎。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更为广泛地传播,邓中夏也把重心放到学习马克思的学说上来。他广泛阅读各种报纸,做好摘录和笔记,经常组织懂外文的同学购买原著,阅读翻译。与此同时,他还发起组织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系统学习和讨论相关问题。
在北京大学学到马克思主义后,邓中夏决定进行工人解放运动的实践。于是他跑到街头,找来一些洋车夫,动员他们集合拦路以增加待遇。听到这个建议的洋车夫们有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有的半信半疑:这有用吗?真能增加我们的待遇吗?会不会被警察抓了说我们扰乱治安呢?最后,仅有少数人响应了他的号召。事情的结果也是邓中夏始料未及的:警察砸了车。洋车夫们一看不仅没增加待遇,反而自己原来讨生活的工具都没了,很是生气,扯住邓中夏要求赔偿。邓中夏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了,一算总额,还抵不上损失费。最后,这次活动以失败告终。后来同学和家里不少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情。打那以后,校内有人见面就讽刺他:“你的工运搞得怎么样了?”他的父亲在听到他的过激行为后,气得直跺脚:“这个逆子,不好好学习,成天惹是生非。”一气之下中断了对邓中夏的接济。
虽然这次活动以失败而告终,但邓中夏并没有气馁,而是努力思考活动失败的原因。经过一番分析,最后他得出结论:拉洋车的是比较散漫的个体劳动者,且受帮会影响。他们的组织性和独立性都不强,不适宜作为工人运动的最佳人选。那么该去哪里做工人运动呢?对,到产业工人中去,他们是最有组织的劳动者,是工运
的最佳人选。
省港大罢工
1920年12月,邓中夏率领平民教育演讲团的部分成员到长辛店办工人夜校,给工人讲述马克思主义。邓中夏根据工人阶级的特点,用他们熟悉的语言风格给他们授课。比如,邓中夏给大家讲“工人最伟大”的道理。有工人想不通,说:“我怎么没觉得工人伟大?”邓中夏笑着说:“大家想想看,机器谁造的?工厂谁盖的?火车谁开的?布又是谁织的?哪一样不是工人造的。没有工人,谁也活不了。大家看,工人是不是最伟大?”工人们纷纷点头称是。他就是用这样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影响着工人们。
邓中夏还根据工人生活、劳动的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编工人识字课本,摒除当时一些流行而不符合实际的课本。他把工人劳动常用的工具、器物等编在课本上,让工人知道“老虎钳”、“锉刀”等词到底要怎么写。就是这种贴近工人的方式把广大工人团结在一起,也使长辛店工人夜校凝聚成一个有向心力的组织。
在邓中夏的努力下,劳动补习学校为北方工人运动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中国共产党开展的现代职工运动也从这里拉开帷幕。
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掀起了大革命的**和工人运动的**。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各界人士投入到反帝爱国运动中去。
中华全国总工会决定发动省港大罢工,并派邓中夏等人去香港作筹备工作。当时的香港党员少,工会没有统一组织。在这些困难之下,邓中夏认真了解情况,运用统一战线策略,走访了工会领导人,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关注他们的利益需要,争取了大多数人的支持。6月19日清晨,中共领导和影响的电车、洋务、海员等工会首先罢工,煤炭等工会相继跟进,香港华人机器工会的工人也冲破会长的束缚加入罢工,广东沙面租界工人也宣布罢工。这就是对中国革命产生巨大影响的省港大罢工。在此期间,邓中夏担任《工人之路》周刊的主编,他为《工人之路》拟定宣传方针和编辑计划,对重要的稿件做出审定。他不仅以文字工作者的身份要求自己,还以革命领导者的身份来要求自己。他根据罢工时期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中不同的人物、方针和策略,亲自撰写各种评论文章。这个刊物的文字通俗易懂,议论生动形象,成为省港罢工工人团结战斗的旗帜。
有了宣传的刊物,接下来就是宣传的组织了。7月3日,省港罢工委员会正式成立,邓中夏以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身份被聘为顾问,并亲手组建了工人纠察队。这是一个有两千多名队员,两百多条枪的装备到位、训练有素的武装力量。当时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非常重视这支工人武装,特地派军校学生来此负责军事训练工作。大罢工期间,他们港口驻防,严密封锁香港。一时间,交通断绝,工厂停工,商店关门,供应困难,物价飞涨,垃圾粪便没人打扫,香港成了“臭港”、“饿港”、“死港”。
省港大罢工给英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香港政府被迫于7月15日与广东国民政府开始谈判。邓中夏领导的省港大罢工持续了一年多,是世界工人运动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大罢工。
为信仰至死不渝
1931年1月,王明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通过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开始在全党实行“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改组了各苏区政府和部队领导机关,打击了一批同志。邓中夏也在其列,这年夏天他被撤掉全部职务。
在被调回上海作“检查”的日子里,邓中夏不仅在政治上受到打击,生活上也困窘不堪,艰难度日。他没有任何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吃饭都成问题。就连他的孩子也因无力抚养而被送人。就
靠他的妻子李英在日本纱厂当学徒的收入艰难地维持着生活。李英每月挣得7元钱,3元钱要用来交房租,只剩下4元钱用来生活。看着每天早出晚归疲惫不堪的妻子,邓中夏承担起了家里琐碎的家务,买菜、洗衣、做饭。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邓中夏还尽自己最大努力接济受王明斗争而没生活来源的同志。
后来,邓中夏被组织分配了在中共沪东区委宣传部刻钢板、印传单的工作。虽然是一份很不起眼的工作,他也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后来他又被沪东区委要求编印油印小报《前锋》,他也把《前锋》办得有声有色。当年在中共沪西区委做妇女工作的帅孟奇还记得被组织派去按联络暗号找“很会写文章的同志”帮助修改宣言稿,最后竟发现是邓中夏时的情景。她回忆到:“当时我很吃惊,但邓中夏同志却不以为意,只是埋头帮我修改宣言稿,他还说:‘共产党员,哪里需要就到哪里。’”每每议及此事,帅孟奇仍无比感叹。
1932年,邓中夏被中共中央派往中国赤色互济总会担任主任兼党团书记,这是中国共产党一个重要的外围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动员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来营救被敌人逮捕和关押的同志,照顾和救济死难烈士家属。邓中夏常常不顾自己的安危,积极奔走,与各方人士商谈接洽。在一次去与救援部部长林素琴商讨工作时,邓中夏不幸被法租界巡捕逮捕,后被叛徒供出真实身份,被关进宪兵司令部监狱。
在这期间,蒋介石先后几次派人来劝降邓中夏,用优厚的待遇**他,离间他与共产党的关系。邓中夏义正词严地驳斥道:“一个害杨梅大疮到第三期已无可救药的人,是否有权利去讥笑偶感伤风咳嗽的人?我们共产党人从不掩盖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有很高的自信力,我们揭发一切缺点与错误,也能够克服它。我们知道错误和我们的正确主张相比较,总是局部的,有限的。而你们呢?背叛革命,屠杀人民,你们还有脸来指责别人的缺点错误,真是不知人间有羞耻事。”邓中夏用这番话,痛快淋漓地表达了自己对党的热爱,也使敌人因此而恼羞成怒。监狱的同志见邓中夏接连几天都以“贵宾”身份被国民党请去,便以监狱共产党地下支部的名义问他有什么打算。邓中夏听后激动地说:“问得好,应该问。一个革命家到这个时候,同志们是应该关心他的政治态度的。请你告诉大家,就是把邓中夏的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
一切软的都不起作用时,敌人又使用各种酷刑,妄图使邓中夏动摇。国民党为了劝降他,使出了浑身解数。但邓中夏始终坚定自己的立场,毫不动摇。即使在监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中夏还坚持学习,给难友们上课。一次,他受完重刑回牢房,顾不得被酷刑摧残的身体,接着讲上次未讲完的斯大林名著《论列宁主义基础》。讲着讲着,嘴角和鼻子上的伤口被牵动了,血流出来了。他顾不上这些,坚持把课讲完。听课的难友无不为之动容。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支持着他?使邓中夏即使在生活困顿无着落,政治孤立无任用,严刑拷打受摧残时仍不动摇呢?敌人是想不明白了。只有和他一样的有坚定信仰的同志才能体会到这种精神的力量。正是这种信仰和坚持支撑着他们去战胜无数的艰难困苦。
在一次审讯后,邓中夏预感到国民党已经对自己失去了耐心。在上完最后的党课后,他抓紧时间给党中央写了封绝笔信。信中写道:“同志们,我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胜利终究是我们的。”
第二天,邓中夏被敌人杀害于南京雨花台。
邓中夏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他和数十万像他一样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一起,长眠于雨花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