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英雄气魄垂千古(1 / 1)

第四章

英雄气魄垂千古

什么是英雄?是披荆斩棘拯救世界的勇士,还是身披斗篷惩恶扬善的怪力超人?也许每个时代,每个人对英雄这一概念的理解都不相同。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出身平凡,胸怀正义,跨过鸭绿江;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祖国用自己的生命在异国他乡谱写了一首又一首关于生命,关于忠诚,关于无私的赞歌。

他们或许有名,或许无名,但他们从以前到现在,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志愿参战第一人——毛岸英

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一个总是摆满鲜花的墓前,有一块一米高的花岗岩,正面刻着“毛岸英烈士之墓”;背面刻着:“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遥望朝鲜三千里锦绣河山,英雄就长眠于这秀美的山河之中。清风拂过,绿浪翻滚,松涛阵阵,用无声的言语讲述着英雄的故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介入,战火迅速蔓延,很快就烧至中国边境,情况极为危急。最终,新中国的领导人们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

毛泽东等领导人最初达成抗美援朝的决议是秘密的,除了参与讨论的领导人,其余人并不知晓。毛岸英当时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接触国内与苏联之间的工作文件,抗美援朝这件事情也就被他所知道了。

一日,彭德怀来到中南海,准备找毛泽东商讨抗美援朝的事宜,正巧被毛岸英看到。毛岸英连忙跑到彭德怀的面前,拦住彭德怀的路,一脸认真地说道:“彭叔叔,我申请入朝参战。”

彭德怀一听就愣住了,他希望毛岸英刚才说的话是句玩笑,可看到面前这个青年认真的神情,知道是认真的。他为毛岸英的勇敢所感动,但还是不能同意毛岸英的请求,摆手拒绝道:“不行,不行,我不同意。”

“为什么不同意?”毛岸英上前一步,急切地问道:“就因为我是毛泽东的儿子?”

彭德怀震惊于毛岸英直白的质问,虽然他觉得这个理由并不令人信服,但仍旧哑着嗓子承认道:“是。”

听到彭德怀的这声“是”,毛岸英眼神瞬间黯淡下来,之前的朝气一下子消失不见了。看着这样失望的毛岸英,彭德怀有些心疼,但想到毛泽东身边的亲人为革命、为新中国付出了太多,不能再让毛岸英身陷险境。终究,他还是狠下心没有理会毛岸英的失望,向毛泽东的办公室走去。

彭德怀刚向毛泽东汇报完抗美援朝的准备工作,毛岸英就敲门进来了。彭德怀一见毛岸英进来,就知道他要做什么,可还没等他出声阻止,毛岸英就先开口了:“我申请入朝参战。”

毛泽东听了没有说话,彭德怀还是不同意:“这件事我是坚决不同意的。”

毛岸英不再像之前那么急躁,但态度更加坚定,他说:“彭叔叔,我也想为新中国出力。我在苏联参加过卫国战争,扛过枪打过仗,我还学过俄文、英文,我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的!”

彭德怀还想拒绝,这时一直沉默的毛泽东突然开口说道:“我也替岸英说句话,你看他这么积极,不要因为我就拒绝一名优秀战士的请求。”

彭德怀看到连毛泽东都要求自己的儿子上战场,也就不好再拒绝。不过,毛岸英要上战场的消息传到了其他几位领导人的耳朵里。许多领导人找毛泽东谈话,说到朝鲜是和美国人打仗,太危险,不能让毛岸英涉险。毛泽东听了这些话,只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去?”

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的事情就这么确定了,彭德怀为毛岸英积极要求上战场的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所感动,他曾赞叹道:“毛岸英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毛岸英随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后,担任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的翻译。毛岸英虽然是主席的儿子,却非常平易近人,一点架子都没有。最初和司令部办公室的其他战士一起工作时,战士们听说他是主席的儿子,都很拘谨,甚至有些敬畏。对于战士们把自己看做一个特殊人物,毛岸英很苦恼,努力想办法与大家打成一片。

刚到朝鲜时,彭德怀非常关心毛岸英,吃饭的时候打算叫毛岸英与他一起吃。毛岸英拒绝了。他说:“我还是跟办公室的参谋们一起吃吧。”说着就走到参谋们的饭桌上。

没有敌情的时候,大家会坐在一起聊聊家乡,聊聊战事。一次,大家正聊得热火朝天,毛岸英走过来,坐到一边,大家就忽然安静下来,有的年纪小的甚至要站起来叫“首长好”了。

毛岸英见到这情景,有些无奈地说:“大家这么拘谨倒弄得我不好意思了。”说完,不好意思地笑了两声。

大家也跟着笑起来,拘谨的气氛终于有所缓和。不过,有几位战士表现得还是有些尴尬,不自然。毛岸英微笑着对大家说:“大家这样紧张,我看我还是离开的好,我要是坐这里一天,你们估计一天都不会说话了。”

其中一个胆子大些的战士连忙说:“我们,我们就是第一次和您说话,紧张。”

“其实我也紧张,不过聊聊大家就熟悉了嘛。”毛岸英笑着说。

大家看着毛岸英的笑容,觉得主席的儿子和普通人一样,又幽默又亲切。很快大家就不再拘谨,开始与毛岸英愉快地聊起天。有人问毛岸英在苏联学习的经历,问他卫国战争的情形,问他德国鬼子和美国鬼子是否一样凶恶。面对大家的问题,毛岸英一一耐心回答,向他们绘声绘色地描绘莫斯科的冬夜,讲述卫国战争的壮烈,德国鬼子的野蛮行径……有时,他还会教他们说几句俄语。很快,毛岸英就与战士们打成一片,大家都很喜欢他。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制空权完全被美军所掌控,美军几乎每日都要对各个交通枢纽和疑似志愿军指挥所的地方进行连番轰炸,成吨地倾泻炸弹与燃烧弹。战士们最常听到的声音不是山间的鸟语,而是轰隆的爆炸声。

11月25日一大早,毛岸英与高瑞欣参谋离开志愿军政治部所在的山洞,回到办公室。二人工作了一晚上,非常疲劳。警卫员为他们准备的早饭已经凉了。毛岸英向另外两名在办公室值班的同志打过招呼后,就端着他与高瑞欣的饭坐到炉子边上,一边烤手驱寒,一边加热早饭。屋外不时传来飞机掠过的呼啸声,因为这种声音从入朝后就没有间断过,屋内几个人并没有在意。

不一会儿,彭德怀的军事秘书杨凤安推开门走了进来,提醒说:“敌人今天的敌机侦查得很频繁,大家注意防空。”杨凤安向值班的参谋询问了前线最新情况后,就准备拿着材料回去向彭德怀汇报。谁知,他刚迈出办公室的门,就见几架飞机呼啸着飞来,他忙冲办公室里的人喊:“敌机来了!大家快跑!”

话音未落,敌机的凝固汽油弹已经扔下,几十枚汽油弹落在了志愿军司令部及其周围。眨眼间,平静被火光和爆炸声打破。汽油弹瞬间让办公室燃起熊熊大火,到处都是浓浓的黑烟与冲天的火光。志愿军司令部成为一片地狱火海。

彭德怀得到消息后马上赶到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前,这时的办公室已经被烧成一片废墟,一些零星的火苗还没有完全燃尽,像是要坚持毁灭到最后一刻。杨凤安向他报告:“成普、徐元亩和两个警卫员逃了出来……”

彭德怀的声音有些颤抖:“岸英呢……岸英出来了吗?”

杨凤安沉默了一下,沉重地报告说:“毛岸英同志与高瑞欣同志没有来得及跑出来……牺牲了。”

彭德怀一听脸色瞬间惨白,呆呆地看着焦黑的废墟,久久没有说话。当战士们挖开废墟,找到毛岸英与高瑞欣的尸体时,尸体已经被烧得焦黑,无法辨认。最后仅能从一只烧焦的苏联手表上分辨出毛岸英的遗体。

毛岸英牺牲消息的电文报告是彭德怀亲自拟写的。这封简短的报告,彭德怀却写了很长时间。由于毛泽东正带病指挥抗美援朝战争,身体状况很不好,北京方面收到这封电文时,并没有马上报告给他。直到1951年1月2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次战役取得胜利、朝鲜战局得到基本扭转之后,周恩来才将关于毛岸英牺牲情况的电报送给毛泽东看。

只有一百字左右的电文,毛泽东看了很久很久。当他终于抬起头,看向身边的人的时候,眼中没有泪水,但却盈满悲伤。他叹息了一声,缓缓说道:“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

曾有人询问毛泽东是否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毛泽东拒绝了,他让毛岸英与其他抗美援朝中牺牲的烈士一样,安葬在朝鲜的土地上。

毛岸英的牺牲也许不像黄继光、邱少云等那般壮烈,但他是中国第一个志愿兵,第一个自愿将自己奉献给抗美援朝战争的人。他是特殊的,但同时又是普通的;他是一个独立的英雄,又同时是千千万万牺牲在朝鲜大地上的英雄的中国儿女的缩影。中国志愿军的战士们,有的或许曾经是默默无闻的,也或许是声名赫赫的,但当他们扛上枪,站到战场上的那一刻,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

人生最后一次冲锋——黄继光

黄继光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斗英雄,被志愿军总部授予“特级英雄”称号,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刚入朝时,并没有被派往前线冲锋陷阵,而是做了一名通讯员。黄继光对上级安排他的这个工作非常用心。他不仅努力学习通讯的专业知识,还利用休息时间向战士们学习战斗经验和武器知识。有的战士调侃他说:“你一个通讯员学这个有什么用?”黄继光就反驳道:“当然有用,通讯员也要和敌人战斗的!”

付出总会有收获,黄继光的努力没有白费,在多次通讯任务中,他平时学到的知识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让他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务,得到领导们的一致肯定。

1952年2月,黄继光所在部队接到驻守阵地的战斗任务,来到了五圣山的781高地。这可让入朝之后从未上阵杀敌的黄继光高兴坏了。自从来到朝鲜,看到因敌人的恶行而饱受痛苦折磨的朝鲜人民,黄继光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多多地消灭敌人,为祖国人民,为朝鲜人民抗战到底。

没过多久,黄继光一展宏图的抱负被打破了——上级让他转入后勤!

黄继光非常不服气。他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困家庭中,新中国成立前一家人受尽地主的剥削与压迫,直到解放军来到,解放了他的家乡,全家人才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他一心加入志愿军,背井离乡,跨过鸭绿江来到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为的就是为保家卫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祖国、为人民杀敌立功。听到上级让他去后勤,好比一盆冷水将他的一腔热血浇灭一样。

副指导员吴保生看出黄继光的不满情绪,就特意找时间与黄继光进行一次谈话。副指导员拿出自己的手表,问黄继光:“你看我这块表,时针、分针还有秒针都在运作,你知道是什么让它们运作的吗?”没等黄继光回答,副指导员就自己给出了答案,“是隐藏在内部的齿轮、发条、小螺丝……没了这些零件,时针、分针、秒针是无法运作的,也就无法显示出正确的时间。这就同我们打仗一样,冲锋陷阵的战士在与敌人战斗、保家卫国,后勤的战士也同样在与敌人战斗,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听了副指导员的一番话,黄继光终于豁然开朗,开始正确看待上级给自己安排的工作。

黄继光喜欢听英雄的故事,经常缠着炊事班的李子义同志给他讲,像刘胡兰、杨根思他们的英雄事迹,他百听不厌。黄继光是个行动派,他崇拜英雄,向往英雄,也努力向英雄们学习。他每天完成了自己的后勤工作后,就跑去帮前线的战士们分配武器,送粮食,送木材。当时另外一个部队开凿坑道,黄继光知道了,经常一有时间就跑去帮忙。

1952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向志愿军上甘岭附近高地的志愿军发起“摊牌”行动,抗美援朝最惨烈的战役之一“上甘岭战役”打响了。

“联合国军”针对志愿军在上甘岭附近的597.9高地以及537.7高地发起猛烈的进攻。当时志愿军驻守在这两个高地的兵力只有两个连,美军依靠飞机、坦克、火炮,以强大兵力对志愿军发起无数次进攻。

为了守住高地,上级派其他部队对597.9高地以及537.7高地进行支援,黄继光所在部队被命令负责支援597.9高地。

黄继光所在部队与敌人激战四昼夜,战斗极为激烈。黄继光在枪林弹雨中为连与营部之间传送消息,及时汇报领导的战略命令。而负责火力战斗的同志们也非常英勇,他们毫不畏惧敌人的猛烈炮火,向敌人发起一波又一波的攻击,相继占领了4号阵地、5号阵地和6号阵地。收复这三个阵地之后,5连与6连的战士又向0号阵地发起攻击。

0号阵地相较之前几个阵地的凶猛火力有过之而无不及。该阵地的半山腰上有个火力集团点,志愿军战士多次组织进攻都因为这个火力集团点而损失惨重,久攻不下。营长在指挥所心急如焚,0号阵地的争夺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如果0号阵地不能及时拿下,前面攻下的几个占地的安全也难以保障,等敌人得到喘息机会,后面的战斗将会更加艰难。

为了按时完成任务,营长向六连下达命令:组织爆破组,坚决炸掉敌人火力点。敌人火力点占据着制高点,志愿军战士想顺利将其炸掉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派去的第一、第二爆破组的战士都相继阵亡。

看着敌人的猛烈炮火,看着战士们一个个倒下,营长恨不得自己冲出去炸掉那个火力集团点。一直跟随营长关注着战事动态的黄继光也了解此时的危机,他在心里默默作出了一个决定,走到参谋长身边说道:“营长,我请求参加爆破小组。”

营长看着这个目光坚定的年轻人,他知道黄继光是个优秀的通讯员,爆破本不是他的任务范围,但此时部队减员严重,如果再拖下去,情况只会更糟。营长沉思片刻,同意了黄继光的请求。

黄继光被任命为六班代理班长,带领另外两名战士展开爆破行动。此时已是夜晚,敌人向空中发出无数颗照明弹。在照明弹的火光下,敌人很快就发现了黄继光三人,并向他们进行疯狂扫射。黄继光用土坑、尸体作为掩护,沉着地指挥另外两名战士冒着密集的炮火向火力点不断靠近。

黄继光三人机智地穿梭于敌人火力之间,相继炸掉了敌人几个火力点。在准备向最后一个火力点进发的时候,一名战士被敌人的机枪击中牺牲,而另一名战士与黄继光也身负重伤。黄继光看着牺牲的战友,心中充满了愤怒,他决心拼死也要完成这次任务,炸掉敌人所有的火力点。

只剩最后一个火力点的时候,另外一名战士因伤势严重已经无法继续作战了。黄继光让这名战友躲避至安全位置后,拖着受伤的身体,独自一人向最后一个火力点靠近。敌人疯狂的扫射没能拦住黄继光。终于,黄继光到达爆破位置,向敌人的火力点投掷出最后一枚手雷,“轰”的一声巨响,就在他以为任务完成了的时候,敌人的扫射又开始了——火力点的敌人没有全部被炸死!

黄继光的身边已经没有任何可以爆破的武器了,可是如果不阻止敌人的扫射,后面的部队就无法展开有效反击。黄继光看着不断对外扫射的机枪眼,在心中坚定了一个信念。他忍着疼痛,用尽全身力气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那或许只是一瞬间,但每一个目睹到这一情景的战士脑中所展现的却像是一组慢镜头:黄继光爬到敌人火力点,突然猛地扑过去,用自己身体堵住疯狂扫射的枪眼……

后方等待反击的战士看到这一幕,内心像被点燃了一把无名之火,他们怒吼着拿起武器向敌人冲去。他们要报仇,为倒下的战士报仇,为黄继光报仇!

黑暗渐渐散去,清晨即将来临,五圣山渐渐染上了朝阳的光晕,黄继光所在的部队顺利完成了任务。

胜利的时刻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一片欢腾的景象,还活着的战士,纷纷围站在已经离开的黄继光身边沉默着,缅怀着。黄继光从前是一个崇拜英雄、优秀奋进的好战士,但从他向敌人枪眼扑去的那一刻开始,他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英雄的诗篇,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伟大英雄!

烈火烧不灭的意志——邱少云

邱少云出身穷苦,童年时期经常受到地主豪绅的欺压、剥削,受尽了折磨。直到新中国成立,邱少云才过上幸福快乐的新生活。为了表达对祖国、对党的热爱,邱少云毅然于1951年3月参军,成为了一名志愿军战士,投入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大部队中。

邱少云来到朝鲜战场后,深刻了解到北朝鲜人民所遭受到的苦难。他看着被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炸毁的房屋、烧焦的土地、无家可归的百姓,内心燃起愤怒的火焰。他更加坚定了要为祖国、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朝鲜人民而战的决心。

1951年10月,邱少云所在的连队接到了上级命令。上级让他们消灭据守在平康和金化之间的391高地上的“联合国军”,将志愿军战线向南推进。这项任务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如何破坏敌人阵地炮火密集的封锁区,顺利让军队进攻深入。

“联合国军”的封锁区是志愿军进攻的必经之路,这里将志愿军与391高地之间隔绝开,有三千多米宽。“联合国军”在此地安排了重兵把守,一有风吹草动,敌人就会以强大火力疯狂扫射、轰炸,众指挥员都为此头疼不已。

志愿军火力、装备不如敌人,最适合志愿军的进攻方式是:出奇制胜,缩短冲击距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为了实施战略方针,上级命邱少云所在连队在总攻日的前一天,埋伏在敌人的阵地前沿,以此来策应第二日的总攻击。

计划中的总攻击,打的是奇袭,所以事先埋伏的任务也是“隐蔽”的。邱少云所在连队在实施埋伏行动前,上级就三令五申,让战士们一定要遵守纪律,切勿暴露目标。邱少云深知此次埋伏任务的重要性,如果不能顺利完成,会影响到后面整场战役的进行。他在心中默默坚定信念,决定誓死完成任务。在出发前,邱少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在申请书中写道:“为了战斗的胜利,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执行此任务的一共52人,这52名战士要埋伏在阵地前沿二十多个小时。这二十多个小时,他们必须纹丝不动,能做的只是睁大自己的眼睛观察敌人——这是对身体与意志的一种考验。

邱少云隐蔽的地方是高地的东边。他周围是茂密旺盛的蒿草,身边还有一个小水沟。邱少云静静地匍匐在草丛中,看着远处的敌人。敌人的阵地布防严密,一座座地堡接连成一条密不透风的火力封锁线,每个地堡的射击口都架着一挺机关枪,每挺机关枪都对着邱少云所在连队埋伏的位置。整个连队的战士没有一个人暴露目标,整片空地显得平静又安全,但狡猾的敌人仍没有放松警戒,时常有哨兵用望远镜对该区域进行侦查。

晚上10点钟左右,敌人派出一个班对邱少云所在连队埋伏的地区进行巡视。志愿军每一名战士都屏住呼吸,不让自己的身体有任何动作。即使如此,还是有两名战士被敌人发现了。敌人发现志愿军后,吓得连忙往回跑,打算通知其他人。大家都清楚,如果敌人成功跑回去,那么不仅此次埋伏任务彻底失败,第二日发动的进攻行动也会失败。

幸好,这一切被站在观察所里的志愿军指挥员看到。指挥员当机立断,立刻向逃跑的敌人开炮,整个班的敌人都被消灭掉了。敌人以为只是志愿军在放冷炮,并没有发现隐藏在草丛中的邱少云等人。不过,敌人为了安全起见,调动了美国飞机对邱少云所在连队埋伏的地区投放燃烧弹。

敌人的燃烧弹投放得并不密集,志愿军战士伤亡也不严重,就在大家以为全员安全的时候,忽然发现邱少云附近燃起了大火。原来,燃烧弹的火焰不幸点燃了邱少云的裤子,火势顺着邱少云周围的蒿草以及他身上的棉衣迅速燃烧,用不了多久就会将他整个身体吞没。邱少云此时只需向边上一滚,就可以滚进水坑,将身上的火扑灭。但这样做却会暴露整个连队,整个战略计划也就因此破坏了。邱少云比谁都明白这个道理,他忍受着火焰在皮肤上燃烧所带来的剧烈疼痛,咬紧牙关,死死地盯住前方,一动不动。

不一会儿,大火蔓延到邱少云的全身。不远处的战友看着邱少云在烈火中一动不动,泪水盈满他们的眼眶。邱少云就像一座巨石,他肩负重任匍匐在那里,不管是吞没一切的大火,还是强大嚣张的敌人,都不可能撼动他。

邱少云感到全身疼痛,但比疼痛更清晰的感觉是对胜利的渴望,对祖国的忠诚!他顾不得疼痛,不畏惧死亡,此时此刻,他心中唯一的信念是:不能动,不能动,为了胜利,为了人民,不能动!

邱少云就这样一动不动,甚至未发出一声呻吟,就这样静静地趴在那里,直到牺牲。

因为邱少云的牺牲,整个连队都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怒,他们期盼着战斗的打响,他们要将愤怒转化为力量,转化为正义的力量,消灭所有敌人。

下午5点,战斗的号角吹响了。潜伏在草丛中仿佛和大地融为一体的战士们突然向敌人阵地袭去,他们个个都是勇猛无敌的斗士,他们要继承邱少云的意志向敌人发起猛烈的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敌人全部被歼,志愿军获得了此场战役的胜利。

邱少云没能参加总进攻,但是他的精神却感染了每一名参加战斗的人员。当胜利到来,战士们从刚刚占领的阵地向邱少云牺牲的地方望去时,心中回荡的是对英雄的敬意与缅怀。

邱少云在生死面前严守军人的纪律,他不是不怕疼痛,不渴望生存,而是他知道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战役的胜利,是祖国人民的信任,是美好的未来……

邱少云不是雄才伟略的领袖,不是驰骋沙场的名将豪杰,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士,但同时他也是一位

英雄,一位用生命去书写纪律,去谱写赞歌,去成就历史的大英雄。就像著名女书法家肖娴所书的:“是真烈士,乃大英雄”。

邱少云牺牲后,志愿军总部追授他“一级英雄”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以及国旗勋章。

烽烟滚滚唱英雄——杨根思

杨根思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第一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志愿军至今仅有两人获得过“特级英雄”称号,其中一位就是杨根思。

杨根思出生在江苏泰兴县黄桥地区羊郎店的一个穷苦人家。小小年纪的杨根思就到上海资本家的工厂里做了童工,后来又给地主家放牛。1944年,长大成人的杨根思光荣地加入了新四军,成为了一名新四军战士。

杨根思从小没有上过学,没有受过教育,但是他聪明、果敢,打起仗来机智勇敢,常常立功。1946年,杨根思因表现突出,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成为党员的杨根思对自己的要求比往常更加严格,常跟其他战士学经验,学知识,从各个方面武装自己,强化自己。

1946年6月,泰安战斗打响了。杨根思所在部队的任务是占领制高点天主堂。天主堂的前方是一片平房,再前面是一片开阔地,敌人在平房的房顶堆了许多麻袋,架着机枪,形成一条火力线。

天主堂争夺战开始得极为迅速,敌人还未准备好,解放军战士就开始行动了。九班和十一班很快就冲到了敌人作为火力防御线的一排平房前。到了屋檐下,敌人就很难再用机枪进行扫射。但狡猾的敌人没有就此罢休,他们向冲到前面的战士投掷手榴弹。随着一声声的爆炸,硝烟四起,尘土飞扬。杨根思看着前面的战士被手榴弹击中一个个倒下,心中焦急万分。再这样下去,即使最后胜利,也会牺牲许多战友。想到这里,杨根思连忙向班长请求让战士们先停止战斗,他一人向敌人攻击,这样目标小,伤亡再大也只会是他一人。说完,杨根思就起身冲到平房前的开阔地,抽出身上的手榴弹,准确而迅速地向敌人的火力点投掷。

十几个手榴弹扔了过去,敌人的一发子弹击中了杨根思的鼻子,顿时鲜血直流。班长看到杨根思负伤,连忙把他拉到安全地带找人帮他包扎,同时将杨根思的双眼也一起包扎上了。即使是这样,杨根思仍然要求去战斗,班长无奈,只得代替杨根思的双眼,告诉他敌人所在位置。失去视觉的杨根思根据班长描述的位置投掷了两枚手榴弹,令人惊叹的是,这两枚手榴弹都准确地击中了敌人的火力点。

杨根思因为这次战斗,创造了用18枚手榴弹攻下天主堂的壮举,首次获得了“战斗英雄”的称号。

等到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时,杨根思已经参加了包括淮海战役等大大小小多次战役,升为连长,跟随第一批入朝的队伍,来到了朝鲜战场。没多久,杨根思所在部队就接到消息,敌人被阻击在咸镜南道咸兴郡黄草岭一带。

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斗中,杨根思奉命带领1个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当时朝鲜半岛时值冬季,天气寒冷异常,气温经常低于零下三十摄氏度。志愿军因为参战仓促,资源紧缺,战士们过冬的衣物准备不充分,补给线又因“联合国军”的破坏不能及时到位,战士们经常忍饥挨冻。杨根思努力发动大家想办法,战胜困难,用一些“土办法”改善作战条件,比如用玉米壳放在鞋里保暖,动员大家一起来跳舞活动身体等。

11月29日,美军的“王牌”军陆战第一师向小高岭进攻。敌人的这支“王牌”军依靠强力火炮、坦克向志愿军发起猛烈进攻。志愿军的大多战地工事都被炮火炸毁,许多战士都是第一次见识这样强力的火炮,面对美国先进武器造成的破坏,一时无法做出反应。就在这时,杨根思向战士们大声喊道:“敌人的炸弹坑就是我们的工事!”

杨根思一语惊醒处于震惊中的战士,大家立刻调整好作战情绪,因地制宜,迅速做好反击准备。经过一番火炮的轰炸,美军认为这座小小的山头已经毫无威胁,步兵们端着枪就冲了上来。杨根思见敌人进入射程范围,一声令下,众战士向攻上来的美军发起猛烈攻击。前面的敌人瞬间倒下一片,后面的敌人顽抗了一段时间后也慌乱逃跑。

第一次失败后敌人马上又开始准备第二次攻击,这次敌人的兵力已经增加到了2个连,并且有8辆坦克作掩护。杨根思对山下的美军观察了一番,发现美军的坦克无法开上山。这对志愿军来说是一个有利因素,这意味着美军靠近志愿军阵地时只能徒步进攻,再也不能依靠他们的“钢铁伙伴”逃跑了。

美军的攻击很快再次来临。狡猾的美军先用强力的火炮与山下的坦克对志愿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小高岭在轰炸下已经变为一片焦土。等轰炸结束,美军紧接着就向志愿军阵地发起冲锋。志愿军战士也不甘示弱,向敌人猛烈回击。战事异常激烈,刚消灭一波敌人,新的敌人又从山下涌来。战士们咬紧牙关,忘记寒冷、饥饿、疲劳,与敌人顽强作战,子弹打完了就拼刺刀,刺刀没有了就用铁锹,不论怎样,战士们一步也不后退。

打退敌人两次进攻后,杨根思部减员严重,仅剩的战士中还有许多伤员。杨根思环视了一周,说道:“同志们,我们为了祖国的人民也要守住阵地!有几个人,我们就打几个人的仗,坚决守住阵地!”

战士们听了杨根思的话心中再次燃起斗志,眼中都是不服输的火焰。

很快,新的一轮战斗又开始了。敌人像是要将小高岭夷为平地一般,疯狂地向这个小小的山头倾泻炮弹、炸药。这个只有一个排镇守的阵地,四处是焦土,散不去的硝烟遮天蔽日。

敌人不断地涌上来,炮火不断地袭向阵地。等到美军对志愿军发起第八次冲击的时候,全排战士只剩下杨根思与两位伤员。杨根思让两位伤员拿着重机枪撤退。两位伤员当然不愿意抛下连长离开,杨根思严厉地对他们说道:“这是命令!拿着武器撤退,这里交给我。”

听到这里,两位伤员哽咽着服从了命令。

此时,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一人。他拿起机枪继续沉着地向敌人发起猛烈的反击。子弹用尽了,就扔手榴弹,手榴弹也用完了,杨根思拿出他留下的最后一个炸药包。面对又冲上来的40多名敌人,他表情严肃,面无惧色,平静又坚定地向敌人大踏步走去。敌人被杨根思匪夷所思的行动一时弄得发懵,都没有发起攻击,直到杨根思逐渐走近,他们才发现“嗤嗤”冒着火星的炸药包,但为时已晚。杨根思一个箭步,猛地向敌人扑去。“轰”的一声,爆炸声响彻整个山间,弥漫的硝烟下是英雄离去的壮歌,是敌人无法攻破的阵地。

杨根思牺牲了,他的英雄精神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战士与人民,永垂不朽。

英勇献身的铁道兵——杨连弟

杨连弟,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获得者,同时也被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新中国成立前,杨连弟生活贫苦,当过电工、架子工,卖了十几年的苦力。那段时日虽然常受资本家剥削,但同时他也练就了一身熟练的技术本领。1949年,杨连弟的老家天津解放了,迎来新生活的杨连弟毅然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因为他有技术,被分配到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铁道兵纵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杨连弟就随其他铁道兵一起跨过鸭绿江,加入了抗美援朝战争。当杨连弟所在部队到达朝鲜的时候,正值第三次战役刚刚打响。前线战士因为运输补给不到位,打起仗来很是吃亏。当时补给线上重要的沸流江大桥被敌人炸断了,上级命令杨连弟所在的连队先去帮助四连修复沸流江大桥。

杨连弟在入朝前就因为技术高超、能力优秀而获得各种嘉奖,是铁道部队中的大名人。当时美军空军白天总是会派飞机进行巡视,如果发现有志愿军踪迹,就会进行疯狂扫射和轰炸。志愿军战士只好在夜间不开灯摸黑抢修。这种办法虽然安全,却极影响抢修效率。杨连弟观察了几日后发现,敌机虽然巡查频繁,但每轮之间都有一段时间的空隙。如果能利用这段时间进行白天抢修,效率一定会大大增加的。

因为这种行为极为冒险,杨连弟在最开始只与8名战士试探抢修。谁知,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他们几人在白天的工作效率果真大大提高,当敌机来袭时,他们迅速分散躲避,一天下来无一人伤亡。杨连弟的方法后来被大家广泛学习应用,抢修工作就这样迅速、顺利地展开。没多久,沸流江大桥上就又通起了运输物资的火车。

杨连弟的奇思妙想非常多。1951年的时候,朝鲜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冲垮了许多大桥。因为洪水一时半会退不下去,大桥无法修复,严重影响志愿军补给运输线的修复进度。这时,杨连弟想出了一种修桥方法——搭钢轨浮桥。杨连弟的这一办法一经实施就发挥了极大作用,解决了志愿军的一大难题。

因为杨连弟的优秀表现,1951年8月,他被选为志愿军国庆观礼代表团成员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和庆功大会,并在国内各个部队展开巡回报告,大大鼓舞了国内军队的士气。一连串的工作做完后已经是1952年3月,升任所在连队副连长的杨连弟马不停蹄地赶回朝鲜战场。

当时,杨连弟所在连队的任务是抢修白岑川大桥。白岑川大桥周围地势险要,东面是高耸峭壁,西面是波涛汹涌的清川江。敌人自从展开针对运输线的“绞杀机”行动,这里就成了他们轰炸的重要目标之一,不管白天黑夜都会有轰炸机进行轰炸扫射,有时还扔下大量定时炸弹。

回到朝鲜的第二天,杨连弟就来到抢修现场。一到现场,杨连弟就感受到了敌人对此地轰炸之猛烈。地上到处是被炸出来的坑,大桥的十个桥墩被炸毁了五个。不过令人振奋的是,在战士们的努力下,虽然损失惨重,但火车依然通行着,从未间断。

杨连弟看到大家热火朝天的工作情景深受感染,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他先从其他战士那里了解现在的抢修情况,听说九连装工字梁很厉害后,连忙跑去九连虚心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杨连弟了解到连队里战士们的伤亡主要是因为敌人的定时炸弹。定时炸弹不易发现,一爆炸,周围土石被崩起,很容易砸伤、砸死正在工作的战士。杨连弟针对这一情况,向连长提议在工地周围建造一些工棚,这样遇到危险时,战士们可以及时躲避进工棚里。杨连弟的提议被采纳,许多战士都称赞:“副连长的办法就是好,以后再也不怕那些石头砸啦!”

一日,敌人又在夜间派出多架战斗机对白岑川大桥进行轰炸,马上就要通车的大桥被炸毁了多处。杨连弟在抢修过程中受了伤,但为了不延误通车,天没亮,他带伤与战士们一起开始抢修。眼看大桥马上就可以修好,这时敌机再次来袭。大家本来准备躲进防空洞,但此时如果战士们放下手中的工作,一定会赶不上通车时间。杨连弟紧紧抓住立排架的绳子,对大家喊道:“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大家不要松手,坚持住!”

战士们深受杨连弟的感染,没有一人躲去防空洞,都抓紧立排架的绳子不放。敌机发着尖锐的声音呼啸而来,对杨连弟所在连队进行疯狂扫射,地上的土石都被炮弹炸得四溅开来。这时,志愿军战士已经准备好了高射炮向敌人的飞机发起反击。敌人见情况不妙连忙逃跑。杨连弟与战士又立马恢复工作。到了晚上,火车顺利按时通车。

白岑川大桥修好后,杨连弟的连队又转战清川江。1952年5月,敌人对清川江大桥进行连续轰炸,杨连弟所在连队也同样进行着连续抢修,他们的努力让火车始终保持着通车,从未间断。

5月15日,杨连弟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抢修现场,与战友们一起进行抢修工作。昨夜,现场刚经过敌人一番轰炸,杨连弟认真检查工地被毁情况。每个战士也都像往常一样忙着手里的工作,没有特意去关注他们的副连长。

突然,“轰”的一声,一个没有排除的定时炸弹爆炸了。战士们纷纷望向爆炸的地方,只见他们的副连长杨连弟被溅起的弹片击中了头部,来不及说一句话就这样倒了下去,再也没有站起来……

杨连弟牺牲了,抢修现场再也看不见他忙碌的身影。战士们没有因为杨连弟的牺牲而沉浸在悲痛中不可自拔,他们将这悲痛和对敌人的愤恨转化为工作的力量。他们踏着杨连弟的血迹继续投入到抢修工作中。因为他们知道:那从未间断的火车的轰隆声,就是对英雄最好的祭奠。

孤胆英雄——胡修道

胡修道,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获得者。中国志愿军中有12名战士获得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而这12名战士中只有两位没有牺牲,其中一位就是胡修道,另一位是成功奇袭“白虎团”的杨育才。

胡修道1951年6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成为志愿军第12军31师91团5连的一名战士。刚入朝时,胡修道所在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在朝鲜后方开山辟路,广修坑道、工事。胡修道当时只是个19岁的小伙子,血气方刚,做工作又积极又卖力。他还喜欢听文化员讲战斗英雄们的故事,每次他都听得入神,甚至连饭都忘了吃。胡修道敬佩英雄、向往英雄,他想,自己也要向英雄学习,不怕牺牲,为人民英勇战斗。

1952年冬,停战谈判再次破裂,仍不死心的敌人又发起新一轮战斗,也就是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战役涌现了众多英雄,胡修道就是其中一个。

敌人的进攻目标主要是上甘岭上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其中537.7高地周围有志愿军构筑的12个阵地,其中3号阵地是胡修道与班长李锋、新战士滕土生负责。

这是胡修道与滕土生第一次参战。听着不断响起的炮火声,看着冲上来的敌人,胡修道握着武器的手都出汗了。班长是名老战士,这次战斗他不仅要完成战略任务,还要负责教导、传授胡修道和滕土生作战方法和经验。

班长观察敌情,待敌人进入最佳攻击位置时,班长一声令下,胡修道就开始端着枪对敌人一阵扫射,扫射过后又开始扔手榴弹、手雷。因为第一次战斗的恐惧与紧张,胡修道全然忘记什么战术,只是一个劲儿开枪、投掷,直到班长按住他的手,胡修道才发现原来刚才涌上来的敌人已经被打退,前面横七竖八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班长李锋知道胡修道第一次真刀真枪参加战役,心理紧张、恐惧,就以一个老兵的身份开导他:“敌人再多也不要怕,咱们不是经常讲以少胜多的战法吗?不要瞎打,每一发子弹,每一枚手榴弹、手雷都要打到该打的地方,不能浪费。”

胡修道连忙平复好情绪,牢牢记住班长的教导。这之后,班长又带着胡修道与滕土生打退了敌人的两次进攻,在这两次战斗中,胡修道已经不再像第一次时那么紧张了,颇有一个“老兵”的样子。

当时“联合国军”调集了众多兵力,而志愿军大部队的支援还未赶到,阵地上的兵力非常紧张。班长看胡修道和滕土生已经是一个“老兵”了,就将3号阵地交给胡修道与滕土生,自己赶去支援9号阵地。

班长走后,3号阵地上只剩下胡修道与滕土生两个人。二人还来不及因班长的离开而紧张,敌人的新一轮攻击又展开了。胡修道握紧自己手中的武器,心中燃起了一股斗志。他此时已经不再是刚上战场紧张得出汗的毛头小子,而是一名英勇的志愿军战士!

胡修道与滕土生陆续击退敌人多次进攻。在他们再次打退敌人一次进攻时,指挥所又传来急报:10号阵地没人了,敌人正发动进攻!胡修道与滕土生来不及休息,又连忙向10号阵地跑去。10号阵地上只剩下一名伤员,胡修道二人连忙端起武器向冲上来的敌人发起猛烈反击。这时,排长郭三旦从9号阵地赶来。谁知,排长刚要进入坑洞,敌人一个炮弹就打来,将排长的左半边身子打出一个血淋淋的洞。胡修道连忙跑过去抱住倒下去的排长,排长只说了句“要守住阵地”,就闭上双眼,壮烈牺牲了。

胡修道心中充满了愤怒,他看着还在猛烈攻击的敌人,转身对滕土生说:“你把排长牺牲的消息报告给连长,这里我守着。”滕土生一离开,胡修道将排长牺牲的愤怒化作战斗力,每射出的一发子弹,每爆炸的一枚手雷,都像是凝聚着愤怒的复仇火焰,欲将敌人消灭殆尽。

胡修道正与敌人激烈战斗,突然有几名战士赶到10号阵地对胡修道说:“连长命令你回3号阵地,这里先交给我们。”

胡修道接到命令,连忙又向3号阵地赶去。当胡修道赶到后没多久,“联合国军”就想尽快结束战斗,调集大量坦克、飞机与火炮,向志愿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志愿军战士伤亡惨重,援军还尚未赶到,为了不丢失阵地,胡修道在3号阵地与10号阵地之间来回防守。胡修道曾回忆说:“阵地上没了一点声响,静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我等待着敌人最后的挣扎,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

虽然抱着血战到底的决心,但是他没有牺牲,而是奇迹般地在两个阵地之间打退敌人十几次进攻。战斗仍在进行,弹药马上就要用尽。胡修道冲出坑道,向敌人扔出一枚手雷,“轰”的一声,敌人倒下一片。胡修道站在阵地上,冲着各个阵地上驻守的战士们喊道:“敌人们冲上来了,为祖国争光的时刻到了!”

在胡修道的鼓励呐喊下,各个阵地再次爆发出一阵猛烈的反击。就在这时,敌人的阵群中突然响起一阵阵的爆炸声,敌人慌作一片——志愿军的援军到了!

在志愿军空军与炮兵的支援下,敌人四散溃逃,战斗胜利结束。

上甘岭战役中,胡修道创造了一人一天击退敌人41次进攻,歼敌280余人的奇迹,被人们称作“孤胆英雄”。胡修道却认为自己并不是功臣,他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将士为了祖国、为了和平,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了强大的侵略者,我的许多战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才是真正的功臣。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大的荣誉。我们要学习英烈们的精神,继承他们的业绩,把国家建设好、保卫好,以告慰英烈们的在天之灵。”

胡修道是英雄,千千万万或牺牲或活着的志愿军战士都是英雄,是他们谱写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凯歌,是他们开辟了如今中国伟大盛世的道路。胡修道不是唯一的英雄,而是千千万万个英雄的缩影,就像著名作家杨朔曾写的:“这个19岁的青年活生生地说明了敌人为什么在朝鲜碰得头破血流。敌人攻不动上甘岭,更攻不动朝鲜,因为在上甘岭上,每条战线上,我们到处都有无数像胡修道这样的人物。”

空中的“雄鹰”——张积慧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的一名年轻的飞行员驾驶着飞机,先后击落4架、击伤3架敌机。其中,他在1952年2月10日这一天,击毙了美国的王牌驾驶员乔治·阿·戴维斯。这一消息传到美国方面,令美国远东军区司令威兰悲哀地说:“这是一个悲惨的失败,是对远东空军的一个沉重打击。”

戴维斯死亡的消息传到美国国内,同样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他的妻子对美国空军当局提出了抗议。她引述了丈夫最近写给她的信,说:“事情并不像他们想的那么容易。我们损失了这么多飞机、这么多的人”。这一事件在美国国会引起一阵激烈的争吵,有人借机对朝鲜战争进行言语攻击,说发动朝鲜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没有希望的冲突”。与此同时,25位战俘的妻子在美国国会门前集合请愿,要求国会把她们丈夫还回来。

为何戴维斯的死,会在美国引起这么大的反应?原来,戴维斯是美国空军的资深飞行员,担任美军空军第334中队中队长,少校军衔,有着3000小时以上的安全飞行经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参加战斗飞行266次,被誉为美国的“空中英雄”。1951年11月入朝作战后,戴维斯在空中屡屡得手,成为朝鲜战场上“美军战绩最高的王牌飞行员”。就连美国远东空军司令威兰也称他为“百战不倦的戴维斯”。就是这样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却被中国年轻的飞行员所击毙,难免会引来人们的唏嘘不已。

这名年轻的飞行员,名叫张积慧。他于1927年出生在山东荣成,1945年参加八路军并成为中共党员。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之际,张积慧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担任志愿军空军第四师12团3大队的飞行队长。

那么,当年张积慧到底是如何击毙戴维斯的呢?

1952年2月10日凌晨,张积慧和战友们一块来到浪头机场,仔细检查飞机各项指标后,驾驶飞机飞向战区。当志愿军的机群抵达战区后,张积慧和战友们发现空中布满了薄雾,水平能见度只有1.5公里左右。很显然,这样的气象环境不利于空中作战。鉴于这种情况,地面指挥员发出指示:加强警戒,注意搜索!于是,张积慧和战友们凝神屏气,一双双眼睛严密地注意着周围的情况。

突然,张积慧发现前方不远处隐约有一道道白烟。虽然前方视线不是很好,但张积慧凭借着自己的经验,断定前方肯定有敌机。他一边将情况报告给带队指挥员,一边继续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的动静。这时,指挥员发出命令:准备战斗!

张积慧收到命令后,在第一时间向僚机发出了抢占高度的命令,同时驾驶飞机向高空飞去。可是,当他们的飞机抵达万里高空时,发现敌机不见了踪影。张积慧和僚机战友一边仔细地搜寻敌机的踪影,一边向大编队赶去。

空中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令张积慧觉得,今天遇到的对手可能是经验丰富的美国空军。他告诫自己,一定要多加小心,很有可能要与敌人打场恶仗了。

张积慧的猜测没错。他遇到的对手是被誉为“美国空军英雄”的334中队,其中队长戴维斯更是被称为美国的王牌飞行员。美国334中队驾驶的飞机是当时美国最先进的F

-86E飞机,正掩护着B-29轰炸机轰炸志愿军的铁路运输线。他们的武器装备精良,军事力量雄厚,所以在空中飞起来也嚣张无比。

就在张积慧发现美国334中队的同时,戴维斯也发现了志愿军空军的飞机。所以,趁志愿军飞机爬高上升时,他们快速地向西飞去,企图借着云层做隐蔽,绕到志愿军机群后面进行袭击。

当志愿军机群飞至秦川、纳清亭之间的上空时,张积慧突然发现右前方处飞来一批敌机。当即,张积慧和僚机快速地爬高。待敌机接近时,张积慧看清是8架敌机正从他们的尾部袭来。就在即将被敌机“咬尾”的危急时刻,张积慧沉着冷静,通过话筒告诉僚机战友:保持双机,将主动权夺回来。

敌机离张积慧他们越来越近了。戴维斯以为张积慧他们难以摆脱,竟然离开大编队,带着僚机,直接奔张积慧他们而来。就在快要接近开炮距离时,张积慧和僚机一块猛然向右上升,令戴维斯扑了一个空。随后,张积慧又猛然来了个向左急速前进的反扣动作,紧紧地“咬”住了戴维斯的飞机。顷刻间,张积慧变被动为主动,在情势上占了上风。

不过,戴维斯毕竟是一员老将,见自己的飞机被“咬”,赶紧上下猛烈翻腾,企图摆脱张积慧的穷追不舍。想跑?没那么容易!张积慧和僚机相互配合,仍然“咬”住戴维斯的飞机不放。为了震慑敌人,张积慧发出了一连串的威胁性炮弹。戴维斯见张积慧发射了炮弹,一下子慌了神。待他回过神来时,已经进了张积慧瞄准的光圈里。说时迟那时快,张积慧在距离600米的地方向戴维斯驾驶的飞机猛发炮弹。顿时,敌机拖着长长的黑烟,往地面坠去,随后撞在距离博川不远处的一个山坡上,机毁人亡。

此时,戴维斯的僚机失魂落魄,在空中挣扎着企图逃跑。张积慧哪能放他走,接着又是一串猛烈的射击。敌僚机在空中被炮弹击得粉碎。张积慧在僚机的配合下,时而上升,时而骤降,将戴维斯及其僚机打得机毁人亡,创造了空中战斗的一项奇迹。

当天早上7点48分,志愿军战地巡逻队在离博川不远处的山坡上发现敌机残骸时,从一具烧焦的尸体上找到了一块“生死牌”,上面刻着“第四联队三三四中队中队长乔治·阿·戴维斯少校”。这时,张积慧才知道,刚刚与自己较量的是美国鼎鼎有名的飞行员戴维斯。

戴维斯的牺牲,令美国军方士气一度低迷,可中国空军却士气大振、声威大振。作为直接的攻击者,张积慧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

志愿军的“狙神”——张桃芳

在朝鲜战场上,他被誉为志愿军的“狙神”;回到国内后,他成为第24军唯一一个入选的歼击战斗机飞行员。他,就是张桃芳。

张桃芳,出生在江苏兴化。他的童年正好处于抗日战争期间,小小年纪的他疾恶如仇,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1951年,张桃芳正好20岁,他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参军入伍成了一名志愿军战士。1952年9月,他便随部队踏上了征战朝鲜的道路。

一开始,张桃芳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士,后来当过一段时间的通讯员,之后又回到战士的岗位。那时,张桃芳所在的部队据守的阵地是上甘岭战役中著名的597.9高地。这里是英雄黄继光牺牲的地方。大概是这个原因,张桃芳在心里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哪怕当不了英雄,也一定要立功。

为了打击敌人,志愿军总部决定开展冷枪冷炮运动,要求每个班成立一个射击组。不过,能进射击组的人员必须是每次打靶成绩在良好以上的。张桃芳也想参加射击组,可是他平时的打靶成绩并不好。为此,他暗地里苦练打靶技术,终于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同意。

起初,张桃芳的技术并不精湛,命中率也低,所以他苦恼了好一阵子。经过班长和战友的鼓励与指导,张桃芳利用休息时间一边苦练瞄准,一边细细地揣摩打靶的要领。就这样,张桃芳的技术一天天在长进,杀敌人数也一天天的增加。这让张桃芳感到越来越有自信,全身心地都投入到射击战中。

“冷枪冷炮”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张桃芳和其他狙击手们潜伏在山谷中、石头缝里、杂草丛中,神不知鬼不觉地猎杀着露出头的敌人。狙击手们每人每天打死打伤敌人的数量均在500人左右。就这样,敌人被志愿军的“冷枪冷炮”运动打得不敢轻易出地堡,连大小便都不敢轻易地出来解决了。

在这段实战经历中,张桃芳的射击技术猛增,杀敌数目上涨最快,曾创下消耗240发子弹命中71个敌人的记录。张桃芳的射击天分显现出来了,射击潜力也被发掘了。他利用休息间隙,与战友们交流经验,提升自身技能的同时也帮助战友们提高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桃芳的射击技术越发地炉火纯青。他从杀敌71个升到杀敌113个,后来又突破了200个的记录。他在志愿军的狙击手中崭露头角,事迹上了战地报纸,并在战友中间广为流传。

很快,张桃芳的事情被他所在的第24军军长皮定均知道了。皮定均有些不大相信,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兵蛋子能有这么大的本事。所以,他打算派人去检查一下张桃芳的射击本领。出发前,皮定均从床下拿出一双皮暖靴,那是志愿军总部发给高级干部御寒的。他对参谋说:“把这双靴子带上,去八连看看张桃芳,如果他能一连消灭3个敌人,这靴子就送给他;要是他没这本事,就把靴子拿回来,并处分他的连长、营长、团长。”

参谋领命后,来到八连找到张桃芳,没说是军长命令来检查的,只说想看他如何毙敌。第二天拂晓,张桃芳把参谋安排到一个隐蔽的位置,既能看见自己射击,又不会暴露目标被敌人打。一切安排妥当后,张桃芳提着一杆苏式“水连珠”自动步枪,上了一个狙击台。然后,就是静静地等待。

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对面300米处出现了一个人影,张桃芳一枪把那个人击毙了。一刻钟后,对面大概180米处出现了敌人的一个哨兵。张桃芳气定若闲地射出一颗子弹,不偏不倚地击中那哨兵的胸部。这时,天已经大亮了,张桃芳决定冒一下险。他巧妙地使对方的一个狙击手先开火暴露位置,然后干净利落地将敌人的狙击手解决了。

躲在暗处观看的参谋看得心服口服,他将皮暖靴送给了张桃芳,并将自己所见所闻告诉给了军长皮定均。皮定均心中充满了好奇,他派人找来了张桃芳。

张桃芳背着那双暖和的靴子来了,一路上叮叮当当,响个不停。

“你怎么把靴子背来了?”皮定均问道。

“军长,我用不着。”张桃芳回答道,其实是他舍不得穿。

“你里面放的什么东西?”

“弹壳,打死一个敌人,我就保留一个弹壳。”

“多少个了?”

“211个。”

“你打得不错,不过还没打出名堂来。”

军长的话,令张桃芳有些不明就里。只听皮定均接着问道:“你们团的番号是什么?”

“214团。”

“好,你去再打3个,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总共214个敌人。”

张桃芳二话没说,转身就去打敌人了。不一会儿,他背着正好装有214个弹壳的靴子回来了。皮定均喜笑颜开,赶紧招呼他把靴子换上,还留他在军部吃了饭。

张桃芳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自然是跟他的勤奋和努力是分不开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狙击手,需要勤奋加才华;而要成为一名狙击英雄,在很大程度上就要靠天分了。张桃芳称得上是天生的狙击手,天分加勤奋,使他成为了一名狙击英雄。

从1953年1月29日正式成为狙击手,到5月25日为止,张桃芳在3个月零26天的时间里,除去集训、开会、上级召见等活动外,实际射击天数为32天,共消耗442发子弹,命中214名敌人。故而,志愿军总部给张桃芳记了一个特等功,并授予二级狙击英雄称号。这是对张桃芳的肯定,也是对他的褒奖。

昔日的战斗英雄——柴云振

他令金日成苦苦找寻数十年,他令邓小平亲自做指示寻找下落。他是朝鲜人民心中的英雄和“烈士”,待他真正现身时却只是中国西南山区的一名普通农民。他是谁?他是在朝鲜朴达峰上创造军事奇迹的志愿军英雄——柴云振。

柴云振,1925年出生在四川省岳池县,1948年入伍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美援朝时期,他在志愿军第15军45师134团8连任7班班长。

1951年5月30日,柴云振所在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在朝鲜艺浦里地区构筑工事,阻击敌人10天,以掩护大部队北撤。很快,朝鲜朴达峰战斗便打响了。敌人集中所有飞机、大炮、坦克一次次地狂轰志愿军阵地,给志愿军造成了很大伤亡。6月4日中午,敌人攻占了志愿军前沿的两个山头,并迫近志愿军134团3营指挥所。情况非常紧急,营长命令8连7班班长柴云振,带领全班反击敌人。

柴云振领命后,把全班仅有的五个战士分成两个战斗小组,趁敌人正忙着构筑工事,从右侧无名高地的两边像敌人发起突袭。敌人毫无防备,还没来得及调转枪口便被消灭几个,其余敌人吓得纷纷往后跑。后面山头上的敌人见自己人跑来,又不好射击。柴云振见状,赶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命令全班边打边追,又冲上第二个山头。

就在这时,柴云振发现对面山头的地势较高,如果不能尽快拿下山头,敌人火力不仅会威胁到他们,而且随时可能向他们进行反扑。柴云振当机立断,趁敌人还在混乱之际,迅速带领三名战士,向对面的山头冲去。

待柴云振他们冲上山头,才发现那是敌人的营指挥所。此时的敌人乱作一团,大家惊慌失措想继续溃逃,而举着手枪的敌头目却在拼命阻止。见此情况,柴云振举起枪,对准敌指挥官,将敌指挥官击毙,又对着残敌打出一梭子子弹。群龙无首的敌人一时摸不清情况,便纷纷往山下逃去。这时,柴云振大声命令战士们:“使劲打,不要可惜子弹!”随后,他自己匍匐到离敌人只有几十米的地方,用冲锋枪一个劲地猛扫,枪都被他打坏了,他又捡起敌人的枪继续射击。

双方混战中,三名志愿军战士受了伤。柴云振几乎是在孤身作战。不巧的是,有四个美国兵壮着胆子端着枪向柴云振猛扑过来。柴云振端枪就扫,击毙其中三人,剩下的一个美国兵则冲到了柴云振面前。柴云振手中的子弹已打完,便同敌人展开了肉搏战。身单力薄的柴云振与高大威猛的美国兵扭作一团,身上多处负伤。后来,柴云振一下昏迷过去,后面的事情就不知道了。在这紧要关头,志愿军的后续部队赶到了……

柴云振在战斗中昏死后不久,打扫战场的友邻部队发现柴云振还活着,便把他送到了战地医院。几天后,当柴云振苏醒过来时,才发现自己已躺在内蒙古包头的一所部队医院里。柴云振在医院里治疗了一年多才恢复了健康,之后他带着复员费和三等乙级残废证明,不声不响地回到了家乡岳池县。

回到家乡的柴云振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很少提及自己的朝鲜战场上的事情,过上了隐姓埋名的生活。就这样,他和部队失去了联系。可他不知道,在当年那场殊死搏斗中,自己带领全班战士连夺三个山头,歼敌200多人,仅他自己就歼敌100多人。鉴于他的卓越军功,志愿军总部授予柴云振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并记特等功一次。可是,在庆功会上,柴云振却没有出现。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也没有人发现他的遗体。可是,柴云振的事迹在北朝鲜传开了,就连北朝鲜的小学课本中,也记载着有关柴云振事迹的课文。在平壤卫国战争博物馆里,还曾高高地悬挂过这位英雄的“遗像”。

1980年,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到北京参加抗美援朝3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金日成向邓小平表达了朝鲜国家和人民感谢中国的帮助和支持,还顺便打听原志愿军第十五军的战斗英雄柴云振。三十多年过去了,金日成对当年的那位战斗英雄一直念念不忘,苦苦找寻。这件事情引起了邓小平的重视,他对身边的人说:“只要柴云振还在这个世界上,哪怕是大海里捞针,我们也要把他捞起来!”

为了尽快找到柴云振,有关人员首先找到柴云振先前所在的部队,向他的老战友、老上级打听具体的事情。据柴云振当年的一位老战友回忆,柴云振满口西南地区的口音,有南方人的生活习惯。

这一消息上报上去了,引起了邓小平的重视,他亲自做指示:开动所有宣传机器宣传,并在云、贵、川三地的各大小报上刊登寻人启事,一定要尽快找到柴云振的下落。

不久的一天,柴云振的儿子翻看《四川日报》时,发现了上面的寻人启事。当他读完启事后,他又惊又喜,因为上面描述的人太像自己的爸爸了。他高兴地拿着报纸回家,对柴云振说:“爸爸,这是不是找你的?”

柴云振接过报纸一看,说:“人家找的是‘柴云振’,而我是‘柴云正’。字都不一样,哪会是我?”

儿子听后,不服气地说:“肯定是你,按我们西南方言的发音,‘振’和‘正’是一样的,况且上面说的事情和你讲给我听的不都一样嘛。”

在儿子和家人的坚持下,柴云振打算回部队去看一看,顺便也探听一下报上要找的人是不是自己。

此时,原志愿军第十五军已改为空降兵部队,军部驻湖北。当柴云振赶到部队,自报了家门后,受到了首长的热情接待和深切关怀。柴云振找到的消息传到中央后,邓小平欣慰地说:“找到了柴云振,我也就放心了。”

很快,消息又传到了朝鲜。1985年,金日成向柴云振发出邀请,希望他尽快赴朝访问。柴云振到朝鲜后,金日成先后两次接见了他,并授予柴云振“一级战士”荣誉勋章,还赠送给他两匹朝鲜产的名贵锦缎和两斤高丽参。

昔日的英雄总算被找到了,也完成了金日成一桩心事。英雄虽不再神勇,但英雄的事迹将代代相传。

志愿女兵有担当

女兵,也许没有扛枪作战的技术,不能冲锋陷阵,但她们用自己独有的才华、能力去武装自己,用自己的方式为军队、为祖国服务。她们是军中之花,是开在朝鲜半岛上的映山红。她们不会因为硝烟和炮火而黯然失色,失去生机,她们只会因绝境而更加绚烂夺目。她们在黑暗中用自己的花香,用自己的生机去鼓舞、帮助、指引着每一位战士,让他们在冰天雪地中、在枪林弹雨中都能感受到温暖,体会到关怀。她们不是等待保护的弱女子,她们是勇敢无畏保护他人的巾帼英雄!

卫生员王清珍

历来,中国女性就有上战场杀敌的先例。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志愿军女兵上朝鲜前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除了能看见那些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志愿军男兵外,还能看见一些在火线中来回穿梭、果敢坚毅的志愿军女兵。

看过电影《上甘岭》的人,都会被剧中拥有勇敢坚定的品格和悦耳动听的歌声的卫生员王兰所深深吸引。王兰的原型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卫生员王清珍。

关于王清珍,原国防部长秦基伟将军曾回忆说:“有一个女战士使我印象至深,她叫王清珍,只有十七岁,她在五圣山后面的坑道病房护理二十多个重伤员。这个姑娘为了解除战友的痛苦,帮助伤员排尿,情操之高尚,令人肃然起敬……”

1951年3月,王清珍作为一名卫生员,随着第三批入朝部队踏入朝鲜境内。过了鸭绿江大桥,王清珍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废墟般的世界:到处都是燃烧的房屋和弹痕累累的残垣断壁,还有在痛苦中呻吟的朝鲜老百姓。眼前的情景,令王清珍心中对美帝国主义的暴行产生了憎恶和恼怒之情。她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打败美帝国主义!

战斗打响后,王清珍每次都要求上前线。尽管前线危险重重,但王清珍只要一想到那些为正义而战的志愿军战士,她就浑身充满了干劲。那时候,前线的条件艰苦,物资极其缺乏,医疗用品也严重不足。为了保证战地医治的可持续性,王清珍和战友们一块从烈士和敌尸上搜寻药品,从敌人投照明弹的降落伞上撕布条当作绷带,从自己的棉衣里掏出棉絮煮沸后当作消毒棉。

令王清珍印象深刻的要数上甘岭战役。这是一场生死战,不光是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就连作为后勤工作者的卫生员也时常与死神撞在一起。王清珍没有退缩,依旧和前线战士们在一起,时时刻刻抢救从前线送下来的伤员。

战斗进行得很激烈,越激烈伤员就越多。为了保证所有伤员的安全,伤员全部被移进了坑道。当时,王清珍一个人要负责3个坑道的20多个重伤员,昼夜值班,连轴工作。每天,她给伤员打水、打针、换药、喂饭、洗绷带、查脉搏,还要帮助伤员大小便。工作虽然辛苦,但性格开朗的王清珍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也许是被王清珍的笑容所感染,战士们在受了伤之后,没有一个自暴自弃。

战士曹中林被敌人的燃烧弹烧伤,浑身上下缠满了绷带,连嘴巴都受了伤。所以,一到吃饭时,曹中林就犯难:不吃吧,饿肚子;吃吧,嘴巴没法咀嚼。为此,王清珍就把饭先放在自己嘴里嚼拦,再把饭喂到曹中林的嘴里。曹中林的眼睛看不见,但她能感受到王清珍的善良,用微弱的声音说;“你可真是个好妹妹。”

坑道的生活异常艰苦,不仅缺水缺药,还长时间见不到天日。为了给伤员们解闷,王清珍不顾劳累,唱起了一首又一首的歌曲。比如“花篮的花儿香,南泥湾好地方……”,又比如“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每当这时,伤员们听着王清珍的歌声,暂时忘却了疼痛,沉浸在片刻的幸福当中。

王清珍在医护工作方面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全体志愿军伤员的一致好评。上级领导为她记了一次二等功,并授予她二级战士的荣誉勋章,并在国旗前照了相。关于这段回忆,王清珍说:“上甘岭,无比残酷的大搏斗,造就了无比顽强的风流人物,不仅涌现了许多像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胡修道、牛保才、陈治国这样顶天立地的战斗英雄,而且也出现了许多默默奉献,同样惊天动地的模范医务工作者。在抗美援朝战场,在上甘岭阵地,有许多同我一样的女卫生员,她们都是王兰的原型。”

雷达兵阮乃珍

阮乃珍是志愿军中的一个女雷达兵。1950年8月,她随部队抵达朝鲜战场,被分在了二连当4式雷达操纵员。雷达兵是战场上的“千里眼”,他们要及时地发现空情,准确报告情报,配合空军作战,有力地打击来犯的敌机。阮乃珍作为一个女兵,做的就是这样精确度极高的工作。

阮乃珍入朝后不久,冬天就来临了。战场上的条件艰苦不说,还要忍受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温天气。每天,阮乃珍和许多男同志一样,在冰天雪地里工作,没有热水洗脸洗脚,吃的全是粗粮。可她没有抱怨一句,硬是挺过来了,并且在雷达监测过程中取得了不少可嘉的成绩。

一次,阮乃珍在负责防守鸭绿江大桥时,操纵4式雷达准确上报了几批情报,受到了司令部的来电嘉奖,随军记者还为她拍了一张照片陈列在司令部通告栏里。后来,在美军飞机狂轰滥炸的时期,阮乃珍面对着雷达上黑压压一片的敌机群,仍旧沉着冷静地分析出敌情,报出方位、距离、架次和高度。准确无误的情报,让志愿军空军如虎添翼,一次就打下两架敌机。

阮乃珍使用的4式雷达,探测距离为400公里左右。可它笨重无比,结构庞大,光天线就高达十几米。如果遇到大风天气,阮乃珍每次都亲自爬上天线顶端,固定好天线,为全军的战斗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像阮乃珍这样的女雷达兵还有许许多多,她们和战友们一起,为保卫祖国的领空贡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

文艺兵王宝庆

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女兵,不爱红妆,独爱军装。他们虽然参加不了冲锋陷阵的陆军,却可以加入文工团。可不要小看了这些文工团的女兵,她们都是战场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而这些女兵,更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种独有的精神支持着每一个在前线英勇杀敌的志愿军战士。

文工团的战士们就像是冰雪中的火光,沙漠中的绿洲,可以让奋战在前线,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战士们得到了放松及抚慰。文工团中有许多女兵,这些女兵在入朝之前都是团中的优秀人员,个个活泼漂亮,文艺专业方面更是出类拔萃。她们背井离乡来到这片充满硝烟的战场,完全是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

有一次,一个文工团分队去前线战地为一个排的战士做慰问表演。没有战事的时候,战士们就驻守在“猫耳洞”中。当文工团的战士们到达后,本来因长时间据守在洞中,显得有些无精打采的战士们瞬间来了精神,大家给文工团的同志们以热烈的掌声。女兵王宝庆是文工团中的一名优秀工作者,她为战士们演唱了一首《王大妈要和平》。这首歌极受战士们喜爱。王宝庆唱完,战士们一个个面带笑容,使劲鼓掌。

等表演节目都演完,按说慰问活动就已经结束,可就在这时,王宝庆和她的同事们听说有两名战士因为站岗没能观看演出,便决定亲自过去为他们单独表演一场。排长听了她们的请求,虽然很感动,但还是拒绝了她们的请求。因为这两位战士站岗的瞭望哨与敌人的阵地只有200米,尤其现在是白天,去瞭望哨非常危险。

请求虽然被拒绝,王宝庆等人想要鼓舞战士的决心却没有气馁,她们让排长给瞭望哨打一个电话。电话接通后,两名战士得知文工团的同志来了非常高兴。排长询问他们对文工团的同志有什么请求吗,两位战士腼腆地说想请她们唱支歌。王宝庆一听,立刻接过电话,开口就唱起来。她的歌声是那样动听,那样悦耳,战场中的不安气息也仿佛在她的歌声中消散不见。一曲终了,两位战士在电话另一边激动得不能自已,一直在电话中大声保证道:“请首长们放心,有我们在,阵地万无一失!”

文工团女兵的武器不是钢枪,不是大炮,而是看似柔弱的文艺才能。这并不代表女战士们柔弱,她们将文艺才能化为武器,为部队服务,鼓舞将士士气,是一种强大的、充满无限可能的精神助推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