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血沃三千里江山(1 / 1)

第二章

血沃三千里江山

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到达朝鲜战场后,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这是一场彰显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伟大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着无比的智慧与勇敢,怀抱着大无畏的精神,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国吞并朝鲜的企图。

这场战争让全世界都看到,“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入朝第一战——血战云山城

1950年10月19日黄昏,天阴沉沉的,一阵细密的冷雨伴随着寒风而来。鸭绿江边,聚集了几十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同时从安东、长甸和辑安三个渡口,跨过鸭绿江,前往抗美援朝的前线。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出兵。担任抗美援朝任务的志愿军第39、40、42军和3个炮兵师,在没有人民群众夹道欢送的情况下,仍旧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半岛。抗美援朝之战即将拉开帷幕……

原本,在彭德怀离京之前,中央军委曾交代,先计划两个军做一梯队过江,顶住敌人后,再出两个军。不过,当彭德怀来到安东,了解到北朝鲜的局势后,他考虑到连接中朝两国的边境的鸭绿江大桥一旦被美国的空军炸掉,很有可能造成后续部队过江的困难。光靠两个军的力量,在前线是支撑不了多少时间的。因此,彭德怀决定:所有的志愿军部队集结于鸭绿江南岸,全部过江。

10月11日,彭德怀发电报向毛泽东请示。结果,毛泽东也想到了这点,两人不谋而合,故批准了彭德怀的计划。10月18日晚,毛泽东电令第13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4个军及3个炮兵师坚决按预定计划进入朝北作战,自明19日晚从安东和辑安线开始渡鸭绿江。为严格保守秘密,渡河部队每日黄昏开始至翌晨4时即停止,5时以前隐蔽完毕并须切实检查。

志愿军正式入朝之前,彭德怀一个人单枪匹马地率先入朝,与金日成在大榆洞第一次会晤。会谈中,彭德怀从金日成的口中了解到,目前朝鲜人民军仅剩三个多师。一个师守在德川、宁边以北,一个师在肃川,一个坦克师在博川。另外,还有一个工人团和一个坦克团在长津附近。而“联合国军”则武装到了牙齿,不光陆战部队人数多于朝鲜人民军,还有大量的飞机和大炮。

为此,彭德怀心急如焚,他恨不得立即派遣部队去灭灭美国人的威风。不过,志愿军部队仍在紧张地进入朝鲜。由于朝鲜北部山高路窄,白天又有美军飞机的空袭,所以志愿军们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入朝,故而前进速度较慢。除了第40军的先头两个师和第42军一部进到北镇以东、云山以内外,其余各部仍距敌尚有20至50公里地。

10月24日傍晚,志愿军第40军以左右两路纵队快速地向温井、云山、宁边前进。左路第118师到达北镇西北的梨川洞时,得知彭德怀总司令就在附近的大榆洞。于是,第118师师长邓岳和政委张玉华立即前往大榆洞,向总司令汇报部队的情况。

见到邓岳,彭德怀一直悬着的心才落了地。他拍着邓岳的肩膀说:“太好了!终于把你们盼来了!”

见到总司令,邓岳的心里也十分激动,他说:“司令,我们师共1300人,先头部队已到达大榆洞。因之前无法与军部取得联系,不清楚前线的情况,所以没有作出行动。现在,请司令作指示。”

“好!现在的情况很危急。人民军正在撤退,敌人紧追不舍。你们师赶快到温井一带占领有利地势,埋伏起来,把敌人引进口袋阵里,狠狠地打击一下敌人的嚣张气焰。”停顿了一会儿,彭德怀接着说:“你们师是打头阵的,即将迎接的是出国第一仗,一定要打漂亮!”

邓岳敬了一个军礼,说:“请司令放心,我们一定打好!”

10月25日,彭德怀与第13兵团的领导组成了志愿军司令部,并主持了志愿军出国后的第一次会战会议。不久,毛泽东发来电报指出,第13兵团的领导机关和志愿军司令部合并,组成志愿军领导机关。彭德怀提议,由邓华任副司令兼政委,洪学智、韩先楚任副司令,解方任参谋长。此外,为了方便和朝鲜人民军沟通、协调,彭德怀任命朝鲜外相朴一禹为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志愿军司令部的首脑机关成立后,便开始了紧锣密鼓地作战会议。

通过一阵细致的研讨,志愿军司令部形成了最终的作战方案:西线以第39军集结云山地区,第40军集结于温井以北、北镇以东地区,待机歼灭南朝鲜军第6师,调动南朝鲜军第1师来援,再将其歼灭于云山附近;第38军并配属第125师迅速集结于熙川及其以北地区。东线以第42军的两个师于长津以南的黄草岭、赴战岭地区组织防御,钳制东线之敌,保障西线志愿军主力侧翼的安全。

彭德怀采取集中军力,以利歼敌的战略,展开了入朝的第一战。

10月25日凌晨,邓岳、张玉受彭德怀的命令率志愿军第40军118师夜赶到北镇东南两水洞地区,并占领了温井以北两水洞之丰下洞东北侧的高地,准备阻击从温井向北镇前进的敌人。此时,南朝鲜军并不知道志愿军已经入朝,他们大摇大摆地按照事先的计划推进。鉴于此,志愿军第118师师长邓华命令前卫354团停止前进,隐藏在温井以北的丰下洞、富兴洞一带,伏击进犯的南朝鲜军。

许久,志愿军第354团的阵地下方,突然响起了马达声,公路上开来了两辆中型卡车。随后,一辆接一辆的卡车接踵而至。这是南朝鲜第6师第2团第3营的一个加强炮兵连。看到敌人进了包围圈,志愿军战士们内心跃跃欲试,恨不得马上冲下阵地,对敌人狠揍一番。

待团长一声令下,第354团的志愿军战士们一齐向敌人开火。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南朝鲜军有些晕头转向,纷纷跳下车,朝旁边的一个小山坡上跑去。志愿军战士依托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利用“拦头截尾斩腰”的作战方法,将南朝鲜军打得落花流水。不少南朝鲜军吓得到处逃窜,动作稍慢点的就成了俘虏。

在温井以北的两水洞伏击成功之时,云山战斗也拉开了帷幕。

云山位于朝鲜平安北道,是一个仅有千户人家的小城。此时这座小城在美军与南朝鲜军队联合轰炸下已经面目全非,幸免于难的百姓也只能蜷缩在临时的防空洞内艰难度日。当时驻守在云山的,除了南朝鲜的第一师所属第15团和第12团的一部分,还有一支王牌军——美国陆军骑兵第1师。

说是骑兵师,但这支部队早已不再挥舞着马刀,骑着战马作战,而是摇身变为一支现代机械化步兵师。因这支部队有着“自建队以来从未失败”的光辉战绩,其部队为了彰显这个常胜荣耀,就一直保留着“骑兵师”的番号,而且深受美国政府以及当时“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青睐。

美国原本没打算这么快就将这支王牌师投入到战场中,但因温井等地区的南朝鲜部队被志愿军重创,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便派出这支王牌师接替南朝鲜军队驻守云山,企图利用云山重要的地理位置,迅速向鸭绿江进发。沃克天真地以为这支王牌军定能迅速将志愿军打得四处溃逃,但事实证明:他大大低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能力。

云山对志愿军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是朝鲜北部山区的入口和北部的交通枢纽。可以说,云山一战对志愿军今后其他战役的展开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不管驻守云山的是不是所谓的常胜王牌军,志愿军都势必要赢得此场战役的胜利。这个艰巨的任务由志愿军第39军负责完成。志愿军与美军的第一场正面对战即将展开。

志愿军第39军的军长是吴信泉,他当时并不知道美军骑兵第一师第八团已经进入云山,以为驻守云山的敌人是南朝鲜第一师的两个团。吴信泉非常清楚这次战役的重要性,他深知这场入朝后的第一仗对志愿军把握整个战局有着怎样的影响。所以,尽管关于敌方的情报并不准确,吴信泉仍果断地指挥39军进行战斗。

吴信泉把拟定好的进攻部署汇报给志愿军司令部,司令部同意后,进攻云山的时间被确定在11月1日晚7时30分。

11月1日中午,志愿军第115师第343团侦察时发现一股敌军正从龙山洞向云山运动。一五一师的师长以为是南朝鲜的军队正在撤退,但其实是南朝鲜第1师第12团正在与美骑兵团换防,志愿军的敌人已经从南朝鲜军队换成了美军。吴信泉为了不让敌人撤退,下令将原定的晚上7时总攻,改为下午5时。

在总攻正式发起之前,志愿军已经开始对云山以及周围几个高地进行炮击,与一部分敌军展开了小规模的激战。也就是在这次激战中,志愿军才刚发现与之作战的敌人早已换成了美国人。得知这个消息的志愿军非但没有退缩,反而越战越勇。

值得一提的是,总攻进行至晚10时,志愿军第116师346团5营4连利用夜色作掩护向云山城挺进。骄傲自大、过分轻敌的美军竟把志愿军当成了南朝鲜军队,志愿军没费一兵一炮,轻轻松松地就走过了通往云山城的公路大桥。当行军至美军第八骑兵团第3营的指挥所时,4连战士们突然发起进攻,黑夜的平静瞬间被枪炮声打破,漆黑的夜幕顿时火光冲天。

美军被“从天而降”的志愿军打得措手不及,士兵慌作一团,紧急撤退。美军本想利用先进的军事武器掩护自己撤退,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英勇的人民志愿军战士“徒手”就可以解决掉他们的坦克。4连4班的副班长赵子林手拿爆破筒,在队友的火力掩护下迅速冲向坦克,将爆破筒放置到坦克上,掩护敌军撤退的坦克瞬间被炸毁。

依靠战士们英勇、机智的作战,到当晚11时30分的时候,志愿军二营已经成功突破敌人防线,向云山街区展开进攻。这时3营的7连、8连也分别从北、西两个方向攻进云山街,将撤退的敌人团团包围,并展开激烈的对战。不久,志愿军347团1营和3营9连也攻入云山街,加入对敌人的围攻战斗中。

另一个方向,志愿军第117师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三巨里进攻,并于11月2日凌晨,捣毁了三巨里以西美骑兵第1师第8团1个迫击炮连,成功占领诸仁桥,切断了敌人的退路。

全面陷入困境的美军想让美骑兵团第一师第五团进行增援,但这一想法被志愿军第116师第343团彻底打破。343团1营1连的战士们在激战中英勇抗敌,歼灭美骑兵团第1师第5团的一个连,充分体现了志愿军的强大战斗力。正如彭德怀司令员说的:“我军战斗员指战员的战斗素质与作战精神比敌人强。”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在云山一战中旗开得胜。此次战役共歼灭美骑兵团第1师第8团大部分、第5团一部分以及南朝鲜第1师第15团,毙伤俘敌2000余人,击落、缴获飞机7架,击毁、缴获坦克28辆、汽车170多辆,火炮119门。

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之间,中国志愿军完成了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并取得了重大胜利。除了志愿军在云山一战中取得不俗的战绩外,其他几个地方的战斗也获得了不错的战绩。像志愿军第42军与朝鲜人民军在黄草岭成功阻击敌人,粉碎了敌人迂回江界的企图,为第一次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抓住敌人骄傲轻敌、分兵冒进的良机,利用敌军怕近战夜战的弱点,采取隐蔽接近敌人,乘敌不备突然发起反击的方式,歼灭敌军1.5万人。这大大加强了朝鲜人民军队以及中国志愿军将士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信心。同时,此次志愿军的胜利,也粉碎了“联合国军”于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为扭转朝鲜战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夫当关战美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虽在第一次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实质上并未对“联合国军”造成重创,整个战场的形势也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尽管如此,志愿军仍占有一定优势。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的出其不意,让美军混乱不堪,虽然其主力都成功撤退到安全地带,但却无法准确摸清志愿军兵力虚实,这很容易让他们再次抱有轻敌心态。根据这点优势,彭德怀制定出新的作战计划:“拟采取巩固胜利、准备再战的方针。当前具体工作是消除疲劳,总结经验,加强运输,储存粮食,利用在大山深沟处挖窑洞、打土炕、糊泥棚,解决住宿困难。在内线要点构筑必要工事,如敌再进,诱其深入后歼灭之。”

为了具体实施这个方案,毛泽东委派宋时轮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命其率领第九兵团12个师秘密入朝,负责东线作战,以配合西线部队共同进行“诱敌深入,各个歼灭”的计划。

1950年11月6日,“联合国军”陆续开始对志愿军进行试探性进攻。彭德怀趁此机会,于11月17日命令全军停止反击,开始向后方撤退。说是撤退,其实是迅速隐蔽于早就部署好的战略地点,一边休养生息,一边等待敌人进入圈套。

“联合国军”的总司令麦克阿瑟果真上当。他看到志愿军撤退后又露出了他狂妄自大的本性,认为志愿军兵力大概只有六七万,并且这支“不足为惧”的军队已经被“联合国军”的强大火力吓退。麦克阿瑟对“联合国军”的士兵们大言不惭道:“只要(将志愿军)赶到鸭绿江边。我保证,你们都能够同家人共进圣诞晚餐。”

在麦克阿瑟的鼓舞下,“联合国军”第9军以鸭绿江为目标发起大举进攻,而负责掩护其右翼侧后任务的南朝鲜第7师和第8师进展缓慢,完全没有追上“联合国军”的步伐。美军的第8集团军和东线第10军之间的进展也相差悬殊,两军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差数十公里的缺口。

敌人的这个薄弱环节很快就被志愿军发现。11月25日,志愿军第38军与第42军在副司令员韩先楚的指挥下对南朝鲜第七师与第八师发起猛烈进攻。南朝鲜两个师被志愿军112师、113师、114师左、右、正面三个方位包抄进攻。到了26日,南朝鲜军队不得不在美军飞机的掩护下进行撤退。

志愿军第38军得知南朝鲜军队要撤退的消息后,当然不会轻易放走他们,连忙乘势发起总攻。南朝鲜军第七师受到志愿军的攻击后乱作一团,根本无法有效地实施撤退计划。最后,南朝鲜军第七师损失5000余人,7名美军顾问全部被志愿军俘虏。42军在宁远地区的作战也极为激烈,经过志愿军英勇奋力的战斗,最终于26日攻克宁远城,歼灭了南朝鲜第8师大部。

志愿军在德川、宁远地区歼灭南朝鲜两个师大部,割断了敌军东西线的联系,打开了美第八集团军战线的战役缺口,其右翼被孤立。志愿军西线的志愿军趁机集中兵力,对敌军展开猛烈进攻,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此时非常迷茫,他不明白西线的志愿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直到得知南朝鲜第二军团受到重创时才如梦初醒。此时,他才终于知道自己首要任务是什么,那就是尽快封堵战役缺口!

尽管沃克意识到自己军队的问题所在,并开始着手补救,但也为时已晚,西线志愿军战士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美军发起猛烈进攻。早就被分散的敌人虽然拥有着强大的军事武器,但也无法阻挡志愿军的进攻,只得利用飞机与坦克的掩护向南撤退。

根据彭德怀的命令,西线志愿军6个军对敌人展开大规模的围歼战斗。“联合国军”为了成功突围撤退,动用了100多架飞机、400多门大炮,妄图杀出一条血路。志愿军犹如钢柱一般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任敌人进行多么疯狂的攻击,都坚守到底。整场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

12月1日,“联合国军”见突围无望,便放弃重型装备和伤员,在飞机的掩护下向西以及安州方向撤退。志愿军看穿敌人的企图,乘胜追击,迫使“联合国军”不得不退向平壤。

“万岁军”对战“王牌军”

1950年11月25日,第二次战役打响。此次战役的胜负关键取决于左翼能否迅速突破和横向的穿插是否按时到位。所以,对于敌人左翼的进攻至关重要。志愿军司令部经过商议,决定将这一重要任务交给志愿军的主力军38军和42军。

38军是志愿军威名已久的队伍,曾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过八年抗战,之后到了三年解放战争时期,38军从东三省一路打到广西,将机械化的国民党军队打得四处溃散。不过这支战功赫赫的军队到了朝鲜战场后表现欠佳,第二次战役打响前刚刚犯了严重错误,被彭德怀司令员狠狠地通报批评了一顿。

38军军长梁兴初刚听完彭老总的训斥,一心想要再打一仗,证明自己的军队绝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一支优秀的主力军、王牌军!梁兴初接到进攻敌人左翼的任务后很激动,他等的就是这一仗。

起初,司令部决定让42军配合38军发动进攻,但是梁兴初拒绝了这个提议,他跟司令部的各首长打包票要“单干”,放出豪言说不需要42军的配合。

梁兴初不是光说不做的人,他不打没把握的仗。梁兴初在接到任务之后就想出了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准备从南朝鲜第七、第八两个师的接合部插进去,包围德川的敌人,再派113师、112师、114师分别由西向东、由南向北以及德川正面发起进攻,包抄敌人后路,围歼敌人。这个计划被上级司令部认可了。

为了响应25日的正式进攻,38军于24日晚开始调集部署,展开作战前的战略活动。38军三百多名侦察兵作为先遣队,准备打入敌人阵地内部进行侦察活动。这支先遣队想要到达敌人阵地区域就需要渡过大同江,但过江的主要桥梁已经被美军炸毁。幸好当初人民军曾经在江上修了一条藏在水面下的“水中桥”,这才让先遣队找到渡江的方法。先遣队员很聪明,没有发动任何军事行动,而是堂堂正正、大大方方地从桥上列队走过。南朝鲜的哨兵非但没有发动进攻,反而把他们当做了南朝鲜军队,特意让出大道让志愿军先遣队通过。

到了26日,这支已经潜入南朝鲜阵地的先遣队见时机成熟,便将敌人逃跑的必经之路——武陵里大桥炸毁,断绝了敌人的退路。38军的第一步棋走得极为精彩。

25日的正式进攻中,113师负责向德川之敌南面穿插,斩断另一条退路。113师是38军受批评的主要对象之一,所以极为有荣誉感的113师的全体将士都非常重视此次任务,誓要完满完成,给上级一个满意答复。113师经过勇猛奋战,晚上9点时就打到了大同江边。大同江上的桥大多数都被炸毁,没被炸毁的桥也被敌人安排了火力密集的防御点,从桥上硬拼闯过不是明智之举。

113师的师长姜潮、政委于敬山看着面前漆黑又冰冷的江水,二话不说就率先跳入了江中,向对岸冲去。当时朝鲜正值冬天,温度在零下十几度,江水刺骨冰凉。但是,113师的战士们看到政委和师长的行动,也都纷纷走进寒冷异常的江水之中,不论是男兵还是女兵,全体战士没有一个人被寒冷与江水打败,他们怀着满腔热血,涉水向江岸冲去。

驻守在江边的南朝鲜军根本没料到志愿军会从江水中突然降临,面对这支犹如天降的队伍,南朝鲜军队顿时乱作一团。113师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德川南面的遮日峰、葛洞等地,顺利切断了敌人的又一条退路,完成了上级交给他们的任务。

与此同时,112师与114师也分别完成了任务。11月26日下午,38军的总攻开始了。总攻发起4个小时后,南朝鲜七师就被打败。38军缴获了大量美国制造的先进武器,这对武器装备简陋的志愿军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霖,最令人欣喜的是他们还能获得大量食物补给,全军上下都为此振奋不已。狡猾的美国人为了不让中国人民志愿军获得物资补给,派飞机将全部物资炸毁。当时志愿军没有制空权,38军战士只能眼看着大量的装备与食物在熊熊大火中消失殆尽,每个人心中都燃烧起更高的斗志。

敌人对于志愿军从右翼的打击虽然万分震惊,但骄傲自大的本性让他们并没有正确估量志愿军的实力,只派出了骑兵第一师的一个团以及一个土耳其旅去填补右翼被志愿军打开的缺口。

此时,38军已经成功穿插到了军隅里,截断了西线美军的最便捷撤退路线。接下来,38军就要进行他们最艰巨的一项任务。眼下志愿军面临的客观情况是敌强我弱,但弱有弱的打法,所以上层决定采取将敌人打散,各个击破的方法。志愿军已经成功在敌人右翼上打出了一个缺口,下面就是重头戏“击破”了。这猛烈一击非常重要,42军在外层与敌人迂回的同时,38军必须在内层也与敌人展开有效迂回,迅速占领重要军事阵地,阻截敌人援军以及截断敌人的逃跑路线,以此来达到“围歼”的目的。

38军的主力在前往军隅里的必经之路上与前来填补缺口的土耳其旅相遇了。土耳其旅的士兵虽然骁勇善战,但是他们不懂朝鲜语,分不清中国人、南朝鲜人和北朝鲜人。他们刚刚结束了一场战斗,并且取得了胜利,此时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38军主力决定趁敌人麻痹大意,刚刚结束战斗疲惫之时进行突袭。这次突袭非常成功,整场战斗只用了20分钟志愿军就取得了胜利,占领了嘎日岭主峰的阵地。这之后,不死心的土耳其人又发动了猛烈的反扑战斗,但依旧被志愿军战士成功击退。战斗到最后,土耳其旅满员5000人的队伍只剩下不到一个连的兵力。

与此同时,38军的113师也在完成艰巨的任务。113师的任务是攻占三所里,堵住南逃的美军3个师。113师的师长江潮接到命令后,立刻率军展开行动,急速向三所里行进。为了第一时间抢占住三所里,113师的战士没有时间休息、吃饭,马不停蹄地前进。即便这样,113师还怕不能按时赶到三所里,他们不顾身体的疲劳,全军开始跑步向三所里进发。期间他们还要与小股阻击敌人交战,战斗打完继续前进。每个战士都疲惫不堪,有的人甚至体力不支,晕死在路边。但是,只要还有一丝力气,战士们就不会停下脚步,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完成任务,抢占三所里!

就在离三所里还有15公里的地方,美军的飞机突然在天空中出现。113师首长急中生智,果断下达命令,让战士们丢掉伪装,不许防空,不许躲避,沿着公路继续前进。113师这种“光明正大”的做法把美国空军唬住了,他们以为这是撤退而归的南朝鲜军队,非但没有袭击,反而让三所里驻扎的军队准备好食物迎接他们。

113师就在毫无阻拦的情况下到达了三所里。整个过程,志愿军用14个小时,徒步边打边走,行进了72.5公里。这是步兵史上的奇迹,是只有英雄的中华儿女才能创造的奇迹!

到了三所里,并不代表任务已经结束,他们还要歼灭这里的敌人,彻底占领三所里。三所里的敌军有一个“漏洞”在龙源里小镇。这个小镇有一条公路,如果敌人被阻,肯定会从这条公路逃跑。113师发现了这个漏洞,并派出一个团前去。

就这样,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阻击战打响了。

困守在三所里的“联合国军”为了突围,使出浑身解数与38军的战士展开殊死战斗。“联合国军”调用了几百架飞机、几百辆坦克,以及上千门大炮对志愿军进行了大面积猛烈轰炸。113师的所有阵地都变成了一片焦土。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和不断的冲锋,火力明显弱于敌军的志愿军战士只能用十几门大炮、几百挺机枪、几千支步枪和刺刀与之抗衡,不顾疲劳地奋勇与之抗击。

驻守在松骨峰阵地的是335团的3连。他们刚赶至这块阵地,还未来得及休整和建筑工事,大批的“联合国军”就向他们的阵地袭来。这场战斗异常惨烈,敌人利用先进武器对阵地展开了猛烈的火力攻击。3连战士不怕牺牲,奋勇杀敌,抵抗住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没有子弹,就用刺刀与敌人进行肉搏战。等战事进行到中午时,3连只剩下了不到一半的人。如此严重的减员,并没有让3连的战士们退缩。活着的战士让敌人一直处于分裂状态,无法与援军相遇,他们就像一颗钢钉,死死地钉在阵地之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撼动他们。

敌人又聚集火力发动第五次冲锋。3连战士此时已经伤亡过半,没有多少可以继续战斗下去的战士了,而阵地下面是一波又一波蜂拥而至的敌人。3连的战士紧握手中的武器,他们知道只要坚持到黄昏,38军的大部队就可以成功发起猛烈进攻了。战士邢玉堂被汽油弹击中后不顾一切地向敌人冲去,抓住一个美国兵死死不放,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身负重伤的战士张学荣,即使双腿已经不能站立,仍旧向敌人爬去,用铁一般的信念一直爬到了敌人身边,拉响手榴弹……

在3连战士顽强、英勇的阻击下,敌人的第五次冲锋失败了。3连只剩下7名战士,这7名战士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守住了松骨峰,为整个战场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黄昏时刻到来,38军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志愿军战士从各个方向围歼敌人,被围困的“联合国军”被分割成一个个小股,每一股都被38军的志愿军猛烈追击。夜幕降临时,战斗进入白热化。擅长夜间作战的志愿军战士将机械化的“联合国军”打得溃不成军,再也无心恋战。38军副军长江拥辉曾回忆道:“敌我双方在公路沿线犬牙交错的激烈战斗,那是我从戎几十年,从未见到过的雄伟、壮阔的场面。敌人遗弃的大炮、坦克、装甲车和各种大小汽车,绵延逶迤,一眼望不到头,到处是散落的文件、纸张、照片、炮弹、美军军旗、伪军‘八卦旗’以及其他军用物资……”

至此,此次战役38军获得全面胜利,对美二师以及美国“王牌军”骑兵一师造成了沉重打击,为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创造了决定性的优势。

当志愿军司令部得知38军胜利完成任务后,都激动得无以言表。副司令员邓华激动得亲自起草了一份嘉奖电报。之前狠狠批评过38军的彭德怀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这份嘉奖电报上又加上了一句:“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38军万岁!”

从此,38军就有了“万岁军”之称。在之后的各场战役中,这支“万岁军”继续发挥他们英勇、顽强、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钢铁精神,为正义、为祖国浴血奋战!

残酷的“冷战”——长津湖战役

西线志愿军誓死守卫阵地的同时,东线的志愿军也在进行着勇猛的战斗。其中,以长津湖战役最为著名。

长津湖位于朝鲜北部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之间,该地区寒冷异常,经常风雪交加,最低气温可达到零下30摄氏度。负责长津湖地区的志愿军就是在这种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奋勇抗战的。“其艰苦程度超过长征!”多年后,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将军回忆这些往事时,依然老泪纵横。

志愿军第9兵团由20军、26军和27军组成,司令员宋时轮、副司令员陶勇,共15万人。由于朝鲜战事紧急,原本作为攻台军的主力的3个军,来不及整训和作好在高寒地区作战的物质心理准备,就接到了直接入朝命令,成为在东线作战的志愿军。

1950年11月7日、12日、19日,20军、26军和27军分别悄悄渡过鸭绿江。庆幸的是,随即仓促投入了自然条件异常恶劣的东线战场,如此庞大规模的部队调动和集结,美国航空兵侦察部队竟一点也没有察觉。

9兵团久战南方,奉命来到风雪连天的高寒地区,他们遇到的第一个敌人就是天气。1950年的冬天,朝鲜迎来了50年中的最低气温。9兵团的棉被少得可怜,十多个人只有一两床棉被。夜间,战士们将这一两床棉被摊在雪地上,十多个人挤在棉被上互相搂抱取暖以抵御零下30度的酷寒。入朝第一天,9兵团中就有800名战士被冻伤。

虽然遭遇极度的酷寒,9兵团入朝后还是按照预定部署,向长津湖地区开进。部队严格执行隐蔽要求,夜行晓宿,严密伪装,悄然进入战区,联合国军虽然每天都派出飞机对该地区进行空中侦察,却丝毫没有发现9兵团的行动踪迹。

为了隐藏十多万人的行踪,9兵团的两个军在没有卡车的情况下,穿过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脉和树林。在严寒中行军是极其耗费体力的,更大的苦难还在后面。由于是隐蔽转移,后勤补给根本不能保障。天上到处是美国飞机,27军40多辆满载物资的卡车被凝固汽油弹烧了个精光。战士们不得不自己背着所需的弹药和用品。没有食物就拿毛毯、毛巾,甚至药品,和当地的朝鲜老百姓换大米和蔬菜。

入朝时9兵团的战士每人背一个干粮袋,大约有五六斤的高粱米,等战士们到战场时已经所剩无几了。战士们实在饿得难受,就伸手抓把雪吃。

后来,部队指挥员开始想办法筹粮。有一天,一名指挥员带着两名战士走到很远的一个山沟里面找粮食。当他们找到一家老百姓的房子时,已经人去屋空。他们在里面找到了一袋稻草和一袋土豆。

那时,一袋土豆对于志愿军战士来说就是美味佳肴了。他们心里想着,不能白拿老百姓的一粒粮。于是决定留下一条军毯和一个缴获的美军鸭绒袋作为抵押,换走了那一袋土豆。有了粮食,却不能在军队隐蔽的地方生火。于是,只好派战士把土豆背到远离军队隐藏的地方,找一处人家帮忙煮熟。

天寒地冻,路途遥远。当战士们把煮好的土豆带回部队的时候,本该糯软的土豆却成了冰疙瘩。饿极了的战士们只好把冰凉的土豆放到腋下,待稍稍化一点再吃。土豆硬得根本咬不动,每次只能熔化薄薄的一层。战士们就这样化一层吃一层。

除此之外,志愿军战士们还想尽办法从敌人那里获取食物。在一次战场休息期间,连里的一名通讯员脱下了阵亡美军的一个背囊——里面全是吃的,饼干、罐头、香肠什么都有。从此以后,战士们就从不放过敌人的一个背包。就是在零下30度的气温下,志愿军战士也时刻牢记战斗任务,条件越是艰苦,越是要打硬仗。

11月27日傍晚,志愿军10万大军已经隐藏在朝鲜北部广袤的山地和丛林当中了,20军位于长津湖西侧;27军位于长津湖北部和东北部。两军分别以陆战1师两个团和第7师的31团级战斗队为主攻目标,后对下碣隅里进行围攻,继而在从下碣隅里至兴南的一条被称为“长隘路”的通道上展开围追堵截。

入夜后,西北风卷着刀片般的雪花刺向空中。美军“王牌”军陆战第1师和美步兵第7师,当时正沿着一个山间的小路行进,整个队形成柱状,延伸达50公里。这时,山林中忽然传出惊天动地的军号声和呐喊声,宋时轮、陶勇指挥20军、27军向美军发起猛攻,10万志愿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美军,美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遇到意想不到的攻击。

被围困的美军想利用坦克与飞机的强大火力杀出重围,但在志愿军战士的顽强阻击中,突围计划一直没有成功。

29日上午,被围困在古土里地区的美军陆战第1师第1团中的一万多人组成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在密集火力的掩护下向志愿军攻来。面对美军的强大火力,志愿军将士团结一心,巧妙布局,成功将这支特遣队分割包围。最终,德赖斯代尔特遣队于30日上午缴械投降。

德赖斯代尔特遣队战败的消息传到美国,让美国高层震惊不已。美国当局认为,不能再让志愿军有机会采取“分割包围”的战略。按照上级指令,美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决定将东线部队全部收缩于元山、兴南地区,进行从长津湖地区大规模撤退的计划。美军分三个小地区进行撤退,分别是:新兴里、柳潭里和下碣隅。志愿军针对美军的撤退计划也做出了相应的阻击计划,决定集中兵力从敌军薄弱地区新兴里开始阻击。

说是薄弱地区,要面对的也是有着各种先进武器的强大对手,但志愿军战士从不畏惧,他们拼死顽强地阻止美军的撤退步伐,使这些拥有强大武器做后盾的美军几乎寸步难移。因长津湖地区极为寒冷,有的志愿军战士甚至被冻结在土地上。为了胜利,战士们克服寒冷等困难,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只要发现敌军来袭就撕扯开被冻住的衣服勇猛作战。

美军扬言不再让志愿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作战计划得逞,但是由于疏忽大意,他们的部队在不知不觉中又被志愿军分割成数段。这可急坏了美军,他们知道:如果他们再推迟几天发现自己的处境,后果将不堪设想。美军高层连忙调集兵力,派出飞机、坦克,发动大规模的反扑进攻,誓要杀出一条血路。

志愿军战士勇猛顽强,机智勇敢,不断击退攻上来的敌人,但志愿军毕竟武器装备落后,在歼灭了众多美军之后,还是让一部分美军逃脱。这场战斗异常惨烈,志愿军中也涌现出众多战斗英雄,像杨根思、孔庆三等,许多战士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奋勇杀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美国老兵回忆起这次战役,也不得不被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奋勇作战的精神所震慑:“他们冒着严寒和陆战队的炮火源源而来,其视死如归的精神令陆战队员们肃然起敬!”

到了12月10日,负责长津湖的志愿军第9兵团已经在零下40度的恶劣自然环境中与敌人殊死奋战了半个多月,志愿军伤亡十分严重。尽管如此,为了扭转战争局面,给西线作战的志愿军做好后方保障,第九兵团的将士仍旧不顾疲劳与伤亡,坚持与美军作战。

直到12月12日,美军才依靠飞机与援军的帮助下逃脱全军覆没的厄运。第九兵团虽然没有将美军全部歼灭,却凭借着他们顽强的毅力、英勇的作战表现,保障了西线志愿军的侧后安全。至此,美军在东、西两线战场都惨遭失败。

从12月6日起,志愿军相继收复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临时首都平壤、兴南地区等“三八线”以北国土。麦克阿瑟的“总攻势”非但没有成功,还被志愿军逼迫得撤出“三八线”以北地区,而“联合国军”的主力部队也必须依靠300艘战舰保护才得以成功转移。截至12月24日,第二次战役以志愿军的胜利告结。

第二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歼敌3.6万余人,东、西线全面获胜,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以外的全部失地,并解放了三八线以南的瓮津半岛和延安半岛,迫使“联合国军”转入防御,从而扭转了朝鲜战局,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战略意义最重大的一次胜利。麦克阿瑟于12月3日在向美国总统的报告中承认:美国是“在完全新的情况下,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强国进行一次完全新的战争。”

一场跨年的战斗

第二次战役沉重打击了美军士兵的作战信心,再加上“联合国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车祸丧生,整个军队都沉浸在悲观、懈怠等负面情绪中,这其中以南朝鲜军队表现最为明显。南朝鲜军队完全处于没有领导、没有纪律、没有斗志的状态。美国当局只好一边打着停战的幌子,一边为接下来的战斗展开积极筹备工作。

美国政府派陆军助理参谋长李奇微接替沃克的工作,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官。同时,麦克阿瑟还将“联合国军”的指挥权全部交给了他。这是一个极为有才干、难对付的强大对手。此后,李奇微将与志愿军展开多次较量。

美国政府联合英国等国家主张“停火谈判”,中国政府当然不会信以为真。当初中国国共内战的时候,美国也曾使过“谈判”的招数。美国的谈判目的只有一个:拖延时间,进而休整军队,撕毁和谈,大举进攻。对美国了解至深的中国政府决定趁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军心涣散、士气不振的时候先下手为强,率领志愿军队伍向“三八线”以南推进。

1950年12月31日,在一阵短促而猛烈的火炮轰击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队向“联合国军”在“三八线”的防御阵地发起了进攻。当天异常寒冷,战士们有的踏着冻成冰的河面,有的干脆涉水向对岸进攻。敌人的防御阵地以炮火猛烈回击,但这根本无法阻止英勇向前的志愿军战士。

这是一场跨年的战斗,从1950年的最后一天开始,持续到1951年的第一天。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时,志愿军第39军已经突入南朝鲜军防御区内10公里,占领了多个地区。之后,成功深入到防御区的39军又从内部接应第50军攻入敌人防御区。有“万岁军”之称的志愿军第38军,在炮兵的支援下也成功突破敌人防御阵地,并歼灭南朝鲜军队千余人。

与此同时,在炮兵的掩护下成功深入敌人防御区的还有第40军,第40军迅速展开攻势,于新年第一天顺利拿下多个重要地区。负责攻陷永平至马坪里地段防御区的是第42军与第66军。这里的敌防御区周围都是白雪皑皑的森林峻岭,易守难攻。

突破任务由第42军先行发起。经过一夜激战,第42军的战士们占领两处军事要地,并将四处溃逃的敌人围歼。同时,第66军在与南朝鲜军队交战中成功攻下敌人两个阵地。第42军与66军的战略任务都进展得极为成功,两支军队按照原计划成功汇合后,共同协作,歼灭南朝鲜敌军3200余人,缴获火炮30门,顺利完成任务。

1951年元旦,志愿军的六个军在人民军三个军团的协助下,迅速地向敌纵深发起进攻,“联合国军”固守“三八线”的计划彻底被打破。

南朝鲜在“三八线”的第一道防线已经彻底被志愿军击垮。刚刚上任的李奇微面对此种困境忧心忡忡。李奇微一边对总是溃逃的南朝鲜士兵失望,一边又极为担心志愿军对自己的右翼军队进行围歼,使第八集团军陷入危险境地。为了确保主力不受威胁,李奇微只好于1月3日下达南撤命令,第八集团军开始浩浩荡荡地退出汉城。

狡猾的李奇微为了不让志愿军获得情报和资源,他下命令对汉城进行彻底破坏:粮仓、机场、医院,甚至是学校、民房都没能幸免于难,整座城市沦为一片废墟。

同日,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与副司令员韩先楚得知“联合国军”开始撤出汉城的消息后,进行紧急商讨,最后决定:迅速向敌军展开追击,进攻汉城,扩大战果。

追击行动受到各方阻挠。志愿军第50军第149师第446团在追击过程中受到美军的各种攻击,但志愿军战士英勇作战,不仅击退了一个营的阻击,还俘获了20多名俘虏。

当天夜里,446团遭遇了英第29旅的一个坦克群的攻击。庞大的坦克群呼啸着四处扫荡,轰隆声不绝于耳,将夜的静谧彻底吞噬。

446团的战士面对“机械怪物”毫不退缩,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勇敢,用炸药包与一辆辆坦克进行较量。446团5连的副班长李光禄,一个人炸毁了三辆坦克:他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冲到坦克边上,把炸药包塞到坦克的履带上,只听“轰隆”一声,坦克停止了运作。李光禄也被炸晕过去,等醒来,他拿着炸药包继续冲向另一辆坦克……

战斗中,像李光禄一样的战士数不胜数,他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用自己的身躯与先进的武器战斗。经过这一天的英勇作战,446团不仅消灭了英国坦克群,缴获了31辆坦克,还歼灭了英军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第一营,取得了可喜的战果。

同样英勇的表现也在志愿军第39军116师347团上演。347团的任务是歼灭英第29旅的两个连。为了保证顺利完成歼灭任务,347团第7连负责在外围阻援。敌人的援军源源不断地向7连所负责的阵地袭来,妄图突破阵地增援英29旅。7连战士以全局为重,面对火力强大的敌人毫不畏惧,打退敌人数次攻击。在艰苦的战斗中,该连的干部全部阵亡,整个阵地只剩下7名战士。敌人还在向阵地不断发起进攻,7名战士没有畏惧,仍旧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司号员郑起急中生智吹起冲锋号,7名战士瞬间展示出百万大军的冲锋气势。这股气势成功地将敌军吓退,7连战士胜利完成了阻援任务。

1月4日,志愿军第39军第116师、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以及志愿军第50军相继进入汉城。当志愿军进入汉城后发现,汉城已经遭受美军的狂轰滥炸,成为一片废墟。为了确保主力安全,志愿军司令部决定在汉城只留下一个师,帮助当地幸存老百姓恢复建设,其余部队继续追击南逃的敌人。

志愿军司令部考虑到“联合国军”可能据守汉江南岸,利用当地的机场与港口对汉城发起攻击,便命志愿军主力军队向汉江南岸发起进攻。通过多方努力作战,志愿军第50军与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主力,于1月5日渡过了汉江。而后,除第50军继续追击敌人外,其余部队均留守待命。第50军在追击过程中,相继收复了杨平、利川、梨浦里等城镇。

志愿军一路顺利收复失地,几乎没有遇到太大阻碍,但也没有有效地消灭敌人。此时志愿军因为长期作战损失很大,战士们都疲惫不堪,后方补给也没有及时到位。彭德怀由此考虑到:敌人似乎在有计划地撤退,继续追击下去有可能会中敌人的诱敌之计。为了确保战争优势不会丢失,彭德怀下令结束此次战役,全军进行休整,养精蓄锐,为下一战做准备。

再看“联合国军”方面:1月8日,“联合国军”已经全部撤退到北纬37度线附近地区,进入休整期,部署下次战役计划。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中朝人民军队联合发起的进攻战役,这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的第三次战役。这次战役,共歼灭“联合国军”1.9万余人,成功突破了“联合国军”在三八线的防御,解放了汉城及三七线以北较大的地区,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与影响。此后,“联合国军”的内部矛盾逐渐显现出来。英国对美国的做法感到不满,作战情绪低迷,而中朝两国人民则对抗击“联合国军”侵略的信心更加坚定。

以空间换时间——耗时最长的防御战

第三次战役结束后,美国非常不甘心。他们不仅被志愿军打退到“三八线”以南,还丢了汉城,狼狈败退至“三七线”。上任不久的李奇微当然不会任由这种败绩继续下去,他利用两军休整时期,对志愿军展开了全方位侦察。不久,李奇微发现了中国志愿军最大的弱点——补给运输线过长,即前线战士无法及时得到食物、武器等资源补给。针对这个弱点,李奇微设计了一个“磁性战术”,也就是利用美军先进装备的优势,采用消耗战的方式制约中国志愿军,直到进一步拉长志愿军的运输线与前线的距离,造成前线空虚,美军便可趁此时机进行大规模进攻。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的各位将领也非常清楚自己队伍的弱点,并猜测出李奇微心中所打的如意算盘。面对后方种种困境,志愿军只能暂时按兵不动,休整军队,竭尽所能缩短运输补给线与前线的距离,争取到3月时可以发起有效的进攻。但有着补给充足、装备先进等优势的“联合国军”不会给志愿军太久的喘息时间。从1月15日开始,李奇微就不断地对志愿军发起小规模进攻,意图消耗志愿军战斗力。1月25日,已经休整好的“联合国军”向志愿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抗美援朝战争中,耗时最长的防御战就此打响。

此次战役,“联合国军”不再采用以前分兵冒进的打法,而是针对志愿军擅长的“分割包围歼灭”的战术制定出一种“集结主力,东、西线相互照应,齐头并进”的作战方案。志愿军司令部从自身实力出发,决定西线战场以防御为主,钳制住敌人主力攻击,待敌军军力削弱,再从东线战场实行突击,制止其进攻。

从25日起,“联合国军”不断调动飞机、坦克向志愿军的防御阵地进攻,整个阵地周围硝烟弥漫,炮击声不绝于耳。志愿军在如此危险与恶劣的环境下,寸步不离地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27日开始,“联合国军”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不断调集兵力向志愿军第50军发起进攻。敌人牟足力气对志愿军阵地采用地毯式轰炸,轰炸结束后再派兵源源不断地向阵地发起猛烈冲锋。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一次次将冲锋的敌人打退,弹药用完就用石头砸,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坚守在阵地上一步也不退缩。

驻守于236.5高地的443团九连的战士们,打退敌人六次冲锋,死伤过半,子弹用尽。尚有战斗力的战士就用枪托打,用刺刀刺,用石头砸,誓死坚守阵地。9连的战士在奋战的同时,7连的战士也打退了敌人八次猛烈冲锋,顽强地坚守着阵地。443团各阵地上的志愿军战士大战了八个昼夜,终于阻挡住拥有强大火力的敌人的进攻。

不仅是443团,其他部队的战士也都在为坚守阵地而殊死战斗。444团、447团都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依靠顽强的毅力,奋勇作战,最终守住阵地。志愿军第38军112师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伤亡过半,但幸存的战士仍旧拼死战斗,不顾敌人密集的火力,将涌上的敌人一次次打退,最终守住了阵地。

志愿军司令部为了保持汉江南岸的桥头阵地,缩小该军防御正面,加强纵深的防御,特别命令第50军将南秦岭、果川、军浦场以西14公里正面防御地段转移给第38军和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防守。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利用地形,集中兵力阻击敌人的进攻。

2月10日,美第1军逼近汉江,占领仁川,开始向驻守汉江南岸的38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美军在这场战斗中集结了英军、希腊军,动用了大量坦克、飞机,向志愿军的阵地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战斗。志愿军修建的工事不断被敌机炸毁,弹药也极为紧缺。面对如此的困境,志愿军战士仍旧保持着高涨的战斗信念,与敌人浴血奋战。

13日清晨,美军再次向38军所驻守的350.3高地发起猛烈进攻。负责此高地的114师342团1营3连的战士们顽强作战,不给敌人任何靠近的机会。美军见此情形,便派出20多架飞机对高地进行狂轰滥炸,轰炸后再次发动冲锋。几轮过后,3连战士只剩下四个人,其余全部阵亡。但就是这四名战士,仍旧坚守阵地,与敌人拼杀到最后,最终守住了阵地。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用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首悲壮的赞歌,每个战士都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军人最伟大的精神。美军动用了大量先进武器向汉江南岸防御阵地发起11昼夜不间断的攻击。面对如此猛烈的炮火,38军全体将士共同努力,奋勇作战,阵地如钢铁城墙一般,屹立不动。38军的成功防御,为西线部队进行转移做出了重要贡献。2月16日和18日,西线汉江南岸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队全部撤至汉江北岸,成功转移。

再看东线作战情况。东线战场的“联合国军”从1月31日起就开始向砥平里以及横城方向发起进攻。志愿军以及北朝鲜人民军司令部根据敌情,制定出了相应的作战计划,决定首先集中兵力向横城地区的敌人发起反击。

2月11日,志愿军反击开始。战士们趁着夜色穿梭于山谷树林间,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一夜急行30公里,截断了南朝鲜军队的退路,对他们形成包围,而后发起突然袭击。被包围的南朝鲜军队面对突然而至的志愿军措手不及,连忙实施突围,但数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南朝鲜军只好求助总部,请求派飞机和坦克协助他们突围。突围与反突围的战斗愈演愈烈,志愿军面对的阻力也越来越大。但艰难的困境并不能动摇志愿军战士战胜敌人的信念,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战,负责此次围歼任务的志愿军第42军117师取得了最后胜利。

南朝鲜第8师与志愿军交战后,战斗队形已经完全混乱,只得慌忙向横城方向撤退。志愿军早已有所准备,负责此次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邓华命令第66军主力向横城进发,以切断敌人退路。到12日,志愿军歼灭了南朝鲜第8师的三个团。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第66军主力未能及时赶到战略位置,横城地区的部分美军与南朝鲜军队侥幸得以逃脱。

横城反击战还在继续。志愿军战士熟悉了敌人的战略部署,开始展开更有效的战斗,战斗态势一片大好。志愿军在这次反击战中歼敌1.2万余人,俘虏7800余人,迫使东线的“联合国军”后退26公里,取得反击胜利。

横城大捷后,志愿军主力开始向砥平里地区发动反击。由于侦察信息不准确,对敌军兵力判断错误,这一战虽歼灭了一部分敌军,但终因火力不足、兵力不够,未能撼动砥平里地区的敌人主力。为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彭德怀下令停止对砥平里地区的进攻。

李奇微在砥平里一战中击退志愿军,“信心大增”,开始制定新的进攻计划。新的进攻计划被他命名为“屠夫行动”,具体实施的方法是:强渡汉江,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给予志愿军最大限度的杀伤。

2月19日,“屠夫行动”展开。“联合国军”在东线发起了猛烈进攻,动用了大量坦克、飞机、火炮。此时的志愿军与北朝鲜人民军经过长期作战,运输补给不能及时到位,食物与弹药都极为紧缺。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志愿军与人民军依旧积极抗战,虽不能有效地击退敌人,但仍极大程度上迟滞了敌人的进攻。

3月7日,“联合国军”又发起一场名为“撕裂者行动”的进攻。“联合国军”集中兵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大举向“三八线”推进。志愿军为确保主力安全,退出汉城,开始向北转移。3月15日,“联合国军”占领汉城。之后,“联合国军”继续向北推进,加大火力,势要歼灭志愿军主力。

面对种种困境,志愿军依靠顽强的毅力抵抗住了敌人一次次的进攻,向北转移。待到3月底4月初,志愿军全线部队已经成功转移至“三八线”以北地区。“联合国军”也紧随越过“三八线”,欲要深入北部扩大战略优势。在志愿军顽强抵抗下,“联合国军”最终没有北进成功,被志愿军扼制在开城、长湍、高浪浦里、三串里、文惠里、华川、杨口、元通里、杆城一线。至此,志愿军“以空间换时间”的战役宣告结束。

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朝军队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防御作战,也是入朝后的第四次战役。此次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罕见、耗时最长的一次以防御为主的战役。志愿军与人民军共歼敌7.8万余人。志愿军虽对“联合国军”造成诸多重创,但面对敌军的强大火力,自身也损失伤亡不少,运输补给问题也再次暴露。此次战役虽没有获得全面胜利,但志愿军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使志愿军有信心更好地展开日后的防御战。

夺取战场主动权

第四次战役结束后,为了不让敌人进一步扩大战略优势,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于4月21日,下达了展开第五次战役作战的命令。4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北朝鲜人民军对“联合国军”发起反击,第五次战役打响。

战役刚开始没多久,南朝鲜军就被志愿军打得四散溃逃。南朝鲜军的表现让李奇微大为恼火,因为南朝鲜军不仅逃跑,而且唯恐跑不快似的,将大型武器、重要补给统统丢掉。这给“联合国军”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损耗。李奇微曾回忆道:

只是南朝鲜军队的所作所为使我感到苦恼。实施进攻的中国军队再次将一支又一支的南朝鲜部队追赶得抱头逃窜。退逃之中,这些部队又丢弃了大量贵重且难以补充的武器装备。

在志愿军第40军的猛烈反击和南朝鲜军四处溃逃的情况下,志愿军成功占领了敌人的第一线主阵地。敌军得知这一情况后,派遣英军前去支援。为了阻挡英军的支援,40军118团旗下的3营战士英勇奋战,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铸就了一道坚实的壁垒,成功阻止了敌人的支援计划。

中朝军队奋战三天三夜,按照最初部署打开了战役缺口,但这并未给敌人造成有力杀伤,没有达到预期的歼敌效果。对需要“速战速决”的中朝军队来说,这种战局不容乐观。

为了长远的战略目标,28日,彭德怀宣布全军停止进攻,转入休整,开始进行新的战略部署。司令部经商议决定,将南朝鲜军队定为主要歼灭对象,以此来孤立美军,为之后继续与美军抗衡创造有利条件。彭德怀利用敌人不能掌握中朝军队真正意图这一点,采取诱敌计划,派出部分军队向汉城进发,让美军以为志愿军的主要目标是攻占汉城。

果然如彭德怀所想,李奇微经过多方侦察,也没摸清中朝军队的真正进攻意图,他只能根据现有资料猜测中朝军队的目的很有可能是进攻汉城。在中朝军队未行动前,李奇微就开始大举对汉城进行封锁,在汉城周围放置大量地雷、炸药,布置了一条密不透风的防线,等待着中朝军队的到来。

5月上旬,“联合国军”得到消息:中朝军队开始向汉城逼近。李奇微信以为真,开始部署汉城地区的作战计划。

李奇微忙着“保卫”汉城的时候,志愿军第20军已经开始向隶属美军第10军的南朝鲜第5师和第7师发动攻击。第20军战士分成几股进行穿插、合围,迅速将南朝鲜军队置于战斗劣势一方。第二天,志愿军第27军的81师前来协助进攻,迅速截断南朝鲜军队的退路。南朝鲜第5师与第7师彻底被击溃。

中朝军队虽在这一阶段取得胜利,达到了战略目标。但因连续作战,后方补给跟不上,战士已经疲惫不堪,弹药食物也极为紧缺,这种情况下并不适合再次开战。彭德怀便下令全军停止战斗,再次进入休整阶段。

经过几次交战,李奇微再次审视起中朝军队的致命弱点——后方补给不及时。他发现:中朝军队每进行一次战役,就会因为后勤问题进行军队休整。李奇微决定利用这一点,继续实施他的“磁性战术”,对中朝军队发动猛烈进攻。

5月23日,中朝军队正在进行军队休整,准备向北转移。就在这时,“联合国军”集中大量兵力向志愿军发起了猛烈进攻。这次的突然袭击,破坏了志愿军转移的计划,军队阵形也被打散。志愿军又因联络通讯、后勤的落后,不能及时对军队进行调度,使队伍造成了极大伤亡。

27日,中朝军队停止休整,全军进入防御状态,集中兵力立即展开严密布防。从28日起,敌人不断对志愿军多个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志愿军战士除了要面对武装强大的敌人,还要面对缺粮、断水、弹药紧张等等艰难困境。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志愿军全体将士怀抱高度的责任感与忠诚心,克服重重困难坚守阵地,与敌人殊死搏斗。

防守在601.2高地的3连1排排长于泮宫,带领全排战士奋战30个小时滴水未进。敌人将高地包围,不断发起冲锋,势要将他们全部歼灭。1排战士们面对不断蜂拥而至的敌人,没有胆怯、退缩,而是勇敢面对,一次次击退敌人。最后,1排只剩下10枚手榴弹和45发子弹。即使到了几乎弹尽粮绝的境地,于泮宫仍精心组织战斗,最终带领战士胜利突围。

同样的情况在第58师也在上演。第58师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与敌人展开一次次较量,有力地迟滞了敌人的进攻,为其他部队变更部署、运输伤员提供了重大帮助。

5月28日,敌人开始转移攻击目标,向西线展开全面进攻。敌人的转变,给位于铁原以北后方的志愿军基地造成了极大威胁。29日,“联合国军”不断对西线的阵地发起猛烈攻击。志愿军战士克服种种困难,与敌人展开激烈的阵地争夺战。阵地被攻克,就再反攻克回来,反反复复,即使弹尽粮绝,也绝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阵地。

5月30日,志愿军开始化被动为主动,对敌发起反攻。敌人经过长久作战,逐渐进入疲惫期。在同样疲惫的状态下,敌人显然没有志愿军战士的顽强奋斗精神,阵地争夺战渐渐变为志愿军的收复战。31日时,志愿军将美军占领的阵地全部收复。这之后,美军虽然也发动了多次反扑,但都被志愿军战士一一打退。

6月1日,志愿军终于成功遏止了“联合国军”的猛烈进攻,构筑了一条稳固的纵深防御线。“联合国军”见志愿军的防御线日渐成熟,决定速战速决,投入大量兵力、火力,向铁原地区再次发起大规模进攻。当时“联合国军”不论是兵力、还是火力,都远远超过驻守于铁原地区的志愿军63军,但志愿军将士依然坚守阵地,拼死顶住了敌人的进攻。如187师561团3营,他们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殊死战斗,连续作战四天三夜,顶住敌人10余次攻击,被63军赞誉为“守如泰山”。

“联合国军”见一直攻克不见效果,决定再次加大火力,投入飞机、坦克为先导,同时加大兵力,再次对阵地实行连番轰炸和进攻。在猛烈的轰炸下,63军伤亡惨重。面对强敌,许多战士为了给敌人以最大杀伤,手拿手榴弹扑向敌群中间,与敌人同归于尽。其壮烈,让敌人都为之震撼。

待到6月10日,历时12昼夜,63军终于取得了这次防御战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占领铁原,破坏志愿军后方基地和交通线,割裂志愿军防线的企图。同时,整个战场的“联合国军”也被迫停止北侵的步伐,止于“三八线”附近,转入防御状态。第五次战役就此结束。

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的反击战役,这也是抗美援朝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双方均投入了大量兵力,连续激战50多天。

这次战役中,志愿军共歼敌8.2万人,粉碎了敌人企图在中朝军队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在朝鲜蜂腰部建立新防线的计划,摆脱了中朝军队在第四次战役中的被动局面。同时,经过这次战役的较量,迫使敌人对中朝人民军队的力量重新作出估计,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停战谈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