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铁军的足迹与精神
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华中地区敌后抗日的一支主要武装力量。这支抗日铁流在大江南北浴血奋战,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忍不拔的顽强,奋力杀敌,涌现了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他们创造了“铁的新四军”精神。
今天,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在那场威武雄壮的反法西斯战争中,新四军的英雄业绩永载史册。
让红色阵地更红——新四军战斗遗址巡礼
新四军军部旧址系列
新四军军部是新四军领导机关的总称。在新四军的10年历史中,新四军军部先后辗转江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在10余处乡村或城市指挥新四军作战。
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湖北汉口成立,当时只有中共中央从延安派来和军长叶挺邀集的少数工作人员。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移驻江西南昌,开始建立工作部门。4月5日军部到达皖南以后,机构逐步健全。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在江苏盐城重建军部。1945年10月28日新四军军部北移山东临沂,并从12月3日起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1947年1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与华中军区领导机关合并,成立华东军区领导机关。
新四军军部的迁移可分两种情况:一是根据战争或战略的需要主动迁移,如从岩寺到云岭、江苏盐城到山东临沂;二是战争环境的恶劣被动迁移,像从江苏盐城迁到阜宁县陈集镇停翅港村、盱眙县黄花塘镇等。
今天,全国各地的新四军军部旧址上都建立了陈列馆、纪念馆,供我们追溯往事,缅怀先烈,牢记历史,珍惜当下。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1937年12月25日,叶挺、项英在武汉当时日本租界的大和街26号召开新四军干部大会,标志着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部的正式成立。1938年1月4日,项英率领新四军军部工作人员从汉口乘船去南昌,叶挺留在武汉继续办理有关事宜。1月28日,《新华日报》刊出新四军军部启事:“本军奉命即行整编出发,军部当即移驻南昌,前大和街26号军部即行结束。”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今武汉市汉口胜利街332~352号。2002年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专款按原貌修复,辟为纪念馆。馆内复原陈列有叶挺、项英、郭沫若的办公室兼卧室,以及政治部、副官处、参谋处、军需处、军医处,举办有《汉口新四军军部历史陈列》的专题展览。
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
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今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小街。1938年2月,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发布决定,要求南方红军游击队迅速到皖南歙县岩寺集中,改编为新四军。4月5日,新四军军部移驻岩寺,设在金家大屋。5月5日,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央指令离开岩寺,向太平县转移。
1995年,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被公布为黄山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1998年旧址被修复,并举办了军部陈列及图片展览。1999年10月,军部旧址正式对外开放,并成为新四军历史上五处旧址之一。1981年9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
1938年7月1日,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地区后,军部司令部及其下设机构就设在安徽云岭地区以罗里村为中心的许多村庄里。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撤离云岭。新四军军部在这里驻扎约2年零5个月。云岭北濒长江,西依九华山,南临黄山、太平湖。叶挺在这里指挥新四军时间最长,直至皖南事变发生前夕。
现今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安徽省泾县城西25公里的罗里村。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7月陈毅元帅敬题“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馆名。此后,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正式建立,是全国新四军纪念地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盐城新四军军部旧址
盐城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今江苏省盐城市建军西路126号,原为泰山庙。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于1941年1月20日,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并于25日在盐城正式成立了新的军部。同年7月11日,为便于指挥反击日伪军的夏季大“扫荡”,新四军军部撤出盐城。
1986年,盐城地方政府把军部旧址照原样修复并对外开放,内部按军部进驻时原样陈列。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是全国较全面、系统地反映新四军抗战史的综合性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由主馆区、建军广场、军部旧址三个部分组成。广场正中的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碑,由李先念题写碑名。新四军纪念馆现在是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河湾村新四军军部旧址
河湾村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九曲镇前河湾村,也是新四军的最后一个军部。1945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自江苏淮阴分批撤离后,陆续到达山东临沂。在此期间,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合并,成立新四军兼山东军区。1947年1月21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和华中军区合并为华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新四军番号被取消。
2004年,河湾村新四军军部旧址被确定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成为临沂市红色旅游专线的重要景点之一。2005年,新四军军部旧址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临沂市列为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七大重点项目之一。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新四军江南部队的指挥机构。1939年8月,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已赴延安,新四军军部决定第一、第二支队由陈毅统一指挥,并增设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建制,统一领导第一、第二支队。11月7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江苏溧阳水西村公开宣布成立,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刘炎、副主任钟期光。指挥部辖第二团、新六团、第四团、挺进纵队和地方武装,共1.4万余人。11月14日,第四团团部及二营组成为苏皖支队,渡江北上,1940年2月与先期过江的挺纵第三团合编,仍称苏皖支队。5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重新组建第三团、第四团。
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第二团、新六团北渡长江进入苏北,改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支队在司令员罗忠毅、副司令员廖海涛领导下,留下坚持茅山地区的抗日斗争,对外仍以江南指挥部名义活动,并指挥新三团、新四团和各县地方武装,共3000余人,后又组建了独立第一、第二团。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第二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
位于溧阳市前马镇水西村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西距宁杭高速公路2公里,南距溧阳市区20公里,是一个在中国革命史和军事史上都有重要地位的地方。1939年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水西村成立,陈毅、粟裕认真贯彻党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运筹帷幄,决战千里,开辟了茅山抗日根据地。广大新四军指战员与当地群众鱼水情深、同甘共苦。水西村的一草一木经历了与日寇鏖战的烽火硝烟,水西村的男女老少至今仍旧津津乐道陈毅、张茜的浪漫革命爱情。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原系李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整个祠堂三进四厢房,里面回廊雕窗,斗拱画梁,重修后恢复了历史风貌。政治部战地服务团等5处旧址,均系砖木结构民宅。该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45平方米。
纪念馆的大厅内屹立着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的全身铜像。紫色的帷幕上,镶嵌着原新四军秘书长、中顾委委员李一氓的题词:“威震江南功在民族”。整个展览大厅内,以照片、实物、图表、电子模型等展品,反映了新四军江南部队在陈毅、张鼎臣、粟裕的率领下,深入苏南敌后,开创和发展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历程。在展厅的两侧,分别保留着陈毅、粟裕的办公室兼卧室。粟裕同志逝世后,其夫人、子女遵照粟裕的遗愿,将其部分骨灰敬撒于展厅的天井内。
纪念馆的左侧建有将帅馆,陈列了陈毅、粟裕、叶飞等76位建国后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新四军将帅的生平事迹。一楼陈列有陈毅元帅、粟裕大将的生平业绩及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80余幅珍贵照片,再现了他们光辉战斗的一生。二楼是4位上将、8位中将、62位少将的生平介绍,展品有将军们使用过的望远镜、手枪、公文包以及战利品、勋章等。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位于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南一华里,西南环山,层峦叠嶂,地势险要,风景如画,是西进大别山的通道。
1939年5月,新四军军长叶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等,相继从皖南来庐江,于江北第四支队驻地严家松园,组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江北指挥部,下辖第四支队、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张云逸任指挥,徐海东、罗炳辉任副指挥,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主任。于1940年3月撤离。汤池的山山水水无不留下了叶挺将军的战斗足迹,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热血青年跟随叶挺奔赴抗日前线,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此,叶挺写下了著名诗句“云中美人雾里山,立马汤池君试看,千里江淮任驰骋,飞渡大江换人间。”
1994年,汤池镇政府在位于相思村处征地10亩,兴建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展出150多幅照片,该馆被列为市、县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的专业性新四军纪念馆。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主馆区坐落在建军东路北侧,于1986年10月建成并对外开放。主馆区南北长330米,东西宽110米,占地50亩。共分群雕、碑林、展厅、园林四个景区。广场正中立有一座11.75米高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重建军部纪念碑”,碑的正面为李先念的题字,背面刻有黄克诚写的《盐阜会师记》碑文。广场东西两侧屹立着“英勇战斗”和“拥军支前”两组高5米、宽7米的用花岗石雕刻而成的半圆雕、高浮雕组合的高大的红色花岗雕塑。桥头两旁各有一座用整块汉白玉雕成的少先队员塑像。两侧碑廊分别陈列着老一辈革命家以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知名书法家作品的石碑120余块。
该馆的展览大厅是一座现代化的建筑物。整体建筑造型呈现为新四军的“四”字。醒目的蓝白相间的“N4A”臂章图案,镶嵌在展厅正门上方。两侧旗形的花岗石阴雕画,艺术地再现了新四军与八路军在白驹狮子口胜利会师和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的历史场面。
展览大厅门前挂着李先念题写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金字匾额。大厅左面墙上,江泽民同志的题词:“江淮英杰,卫国干城”,高度评价了新四军的丰功伟绩;右面墙上,邓小平同志的题词:“中华儿女们记着:你们的幸福生活是用血换来的!”教导后人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发扬光荣革命传统;正面巨幅屏风上,镌刻着毛泽东的手书《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屏风两旁挺立着陈毅、刘少奇、张云逸、赖传珠、邓子恢五位新四军重要领导人的雕像,使人感受到“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重建新四军军部,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取消新四军的图谋,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的坚强意志。门前陈列着飞机、大炮、军舰等。展厅内陈列着较为完整、系统的新四军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的史料和文物。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位于皖南泾县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五十周年而修建,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由入口纪念碑、主题广场、主碑纪念广场和无名英雄烈士墓四个纪念性空间序列配以皖南事变史料陈列室有机组合而成,整座陵园以邓小平题写的“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纪念主碑为中心,结合山形地势,将各纪念建筑组成一个完整有序、庄严肃穆的有机整体。陵园的入口利用两边的高岗形成了相对的两个“土阙”,成为陵园的天然门户。入口跨公路建有4座7米高、具有皖南特色的石阙,4座石阙以数字寓意新四军的四,七米高隐喻皖南事变悲壮惨烈的七天七夜,形成了纪念性空间的第一序列。
进入陵园后,沿台阶向上约30米,是一个不规则的小型广场。正对面的挡土墙上镶嵌着叶飞题写的“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字碑,点明陵园的主题,形成了纪念性空间的第二序列。从广场右转,是一条50米长的神道,神道正对着由两个石阙形成的神门,神道的石阶宽度逐步缩小成梯形,加强了透视感,使人们在感受觉上延伸了神道的长度。神道有90级台阶分成3个层次,喻意当年9000新四军将士成三路纵队东进抗日。
陵园自开放以来,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及国际友好人士、海外侨胞上百余万人,近千名新四军老战士来陵园凭由殉难战友。陵园已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于1979年4月筹建,1980年10月江苏省政府批准正式对外开放。全馆占地面积4820平方米,下辖革命旧址三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黄桥中学,通、如、靖、泰行政委员会旧址——丁家花园,第三纵队司令部旧址——严复兴楼,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丁家花园即纪念馆的主要馆舍,位于黄桥镇米巷10号,该花园系清代园林建筑,现占地378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是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之一丁文江先生的故居。花园内雕梁画栋、檐牙飞空、回廊曲径,多竹堂、桂花厅、小淤舟、蝴蝶厅错落有致,假山、鱼池、修竹、乔木相映成趣。黄桥战役期间,陈毅、粟裕、陈丕显等新四军领导人曾在这里办公和住宿,成立了江苏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1990年3月,黄桥镇政府从丁家花园全部搬出,纪念馆按原丁家花园的格局进行了全面修复。2000年8月,又在丁家花园的西侧,扩建了枪炮室、字画室和会议室,面积计710平方米,向东扩建停车场800平方米,重新布展《黄桥战役纪念展览》;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拨款150万对黄桥纪念馆基本陈列进行升级改造,在布展内容上,增加了历史文物;在布展手段上,充分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现代展陈技术来再现历史,突出重点、亮点,增强了艺术性和感染力。
工字楼位于黄桥镇文明路164号,建于1924年,系仿德国式建筑,砖木结构,上下两层,共22间。2004年7月,黄桥镇政府在该楼前扩建苏北指挥部广场。
严复兴楼位于黄桥镇东进东路61号,系清代民间建筑,砖木结构,小巧别致,造型优美,上下两层,共6间。
纪念塔位于黄桥镇东进东路与姜八线的交汇处,建于1990年10月,塔高23.8米,汉白玉塔身,花岗岩塔基,直径32米,塔名由粟裕题写。
1990年,为纪念黄桥战役胜利50周年,省、市政府拨款扩建黄桥纪念馆,将丁家花园西部分辟为陈列室,陈列面积扩大一倍。专题陈列分为“序厅”、“黄桥战役的历史背景”、“打开华中抗战新局面的黄桥战役”、“发扬革命传统”四个部分。
铁军精神永流传
铁军精神的内容
新四军所属部队在3年游击战争、8年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为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卓著功勋,在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不朽篇章。“铁心跟党,听党指挥”,是新四军发展壮大、克敌制胜的保证,也是铁军精神的灵魂。传承铁军精神,是继承党的伟大事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执行党中央战略指导方针的求真务实作风;藐视强敌和困难,敢于和善于夺取胜利的英雄气概;为了民族解放和振兴,不避艰险,不惜流血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军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鱼水之情;注重自身建设,全面建设部队的良好风尚。
铁军精神的表现
要知道铁军和铁军精神的由来和表现,就要从庄严雄壮、节奏有力的《新四军军歌》谈起。
《新四军军歌》诞生于1939年。当年2月24日,新四军在军部大礼堂举行联欢晚会,欢迎前来云岭视察工作的周恩来。会场上气氛活跃,热闹非凡,各单位之间互相拉歌,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从江南前线回来的陈毅也被大家拉出来唱歌。为了欢迎周恩来这个老同学、老战友,陈毅毫不推辞地用法语高唱一曲《马赛曲》:“前进,前进,祖国的儿女,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的祖国鲜血遍地……我们在神圣的祖国面前,发誓向敌人复仇;我们渴望珍贵的自由,决心要为之而战斗……”激昂慷慨的歌声以及战士们的掌声,把晚会推向了**。
《马赛曲》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表达了法国人民争民主、反暴政的革命意志和爱国热情。这时,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这个问题:“什么时候我们能有自己的《马赛曲》呢?”新四军确实该有一首自己的军歌。会场上将士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我们这里就有诗人嘛!”周恩来的目光移向陈毅。
“对,陈司令,你就写首歌词吧。”有人心领神会地大声提议道。
陈毅欣然领命,愉快地接受大家的热情要求。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尽管战务繁忙,他仍利用作战间隙抓紧对歌词进行构思。7月1日,经作曲家何士德谱曲的《新四军军歌》初试啼声: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
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
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
获得丰富的战争经验,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
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
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
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
要英勇冲锋,歼灭敌寇;
要大声呐喊,唤起人民。
发挥革命的优良传统,创造现代的革命新军,
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
巩固团结坚决的斗争!
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雄鸡一唱天下白。这首象征着新四军将士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军歌,一经推出便很快风靡全军。从此,《新四军军歌》激励着广大指战员,在大江南北、淮河两岸冲锋陷阵,浴血杀敌。
然而,《新四军军歌》中所唱的“铁的新四军”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新四军军歌》中唱道:“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显然,铁军和铁军精神与北伐战争以及北伐战争中的革命军队有着不解之缘。
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由于叶挺独立团全体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出了无比坚强的革命精神和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北伐军战必胜,攻必取,势如破竹。独立团中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表现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第一营从营长开始,连长、排长都留下“为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牺牲”的遗书,抱着献身的决心上阵。
特别是在攻打武昌战斗中,叶挺独立团的全体将士不惧牺牲,英勇作战。战斗结束后,独立团党支部决定在武昌洪山修建烈士墓,安葬191名在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墓碑上镌刻着“精神不死”、“先烈之血”、“主义之花”、“无产阶级的牺牲者”、“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等名句。特别是后一句可以说是首次出现了“铁军”的称呼。
由于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不怕牺牲,战功卓著,1927年1月,这个团所在的第四军荣获人民群众赠送的“铁军”盾。正因为如此,在抗日战争初期,叶挺建议把改编的南方红军游击队命名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其目的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战争中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铁军和铁军精神与南方红军游击队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从《新四军军歌》的歌词也看得出来:“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与此同时,陈毅和项英等人奉命留守苏区,继续率部与国民党反对派作斗争。
在非常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南方红军游击队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韧的斗争精神,谱写了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歌。各游击区和红军游击队都采用高度灵活的游击战术,利用各省边界地区的有利地形,以山地为依托,避强击弱,昼伏夜击,化整为零,集零为整,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地开展对敌斗争。
为了鼓舞指战员们的革命斗志,战胜各种困难,坚持斗争,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项英和陈毅十分注意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他们经常对指战员进行革命前途教育和革命气节教育,积极提高指战员的素质,正确地执行党的政策,牢固树立依靠人民群众的观念,同时,处处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个人的表率作用。正是这样,他们在残酷的斗争中,巩固了自己的队伍,度过了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岁月,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红军游击队在南方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形成的战斗经验、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对铁军精神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巩固团结坚决的斗争!”新四军遵照党中央的指令,为了抗战到底,避免国共合作的破裂,正确处理联合与斗争的关系,既坚持原则,反对国民党制造摩擦,又注意团结,争取其共同抗日。新四军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大力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为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积极贡献。
1939年春,周恩来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传达了六中全会精神,并且提出了新四军团结国民党抗日、在敌后发展的三条原则:一、哪个地方空虚就向哪个地方发展;二、哪个地方危险,就向哪个地方去创造新的活动地区;三、哪个地方只有敌人伪军,友党、友军较不注意没有去活动,我们就向哪里发展。这样,可以减少摩擦,利于抗战。
新四军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摩擦,坚决以武装自卫击溃顽军的反共企图,反顽斗争成为新四军坚持抗战的一种特殊斗争形式。1941年的皖南事变是最为典型的事件。
皖南事变是蒋介石一手设下的陷阱,致使毫无防备的新四军中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暗算,遭受了重大损失,酿成了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合作的最大惨案。
皖南事变后,军长叶挺临大节而不苟,断然拒绝蒋介石高官厚禄的引诱,作《囚歌》以明志,宁愿把牢底坐穿,也不苟且偷生,充分表现了一个抗日民族英雄的浩然正气。被俘的600多名新四军干部,被囚禁在上饶集中营。他们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威逼利诱、残酷刑讯、野蛮屠杀,始终坚贞不屈,保持了革命者的崇高气节。
“要英勇冲锋,歼灭敌寇。”新四军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军队,坚持抗战到底。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是全中国人民当时最根本的也是最高的利益。
新四军以积极抗战的行动,表明合作抗日的诚意。1938年4月,新四军在皖南岩寺集中整编后,逆着正面战场国民党军大溃退的浪潮,毅然迅速开赴华中敌后战场,以首战告捷、连连取胜的行动,在沉闷的沦陷区炸响了一声春雷,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精神。
新四军在大江南北,广泛出击日军,破坏铁路公路,拔除日伪军据点,消耗和牵制日军大量兵力,最多的时候迫使16万日军和23万伪军困守在华中占领区而不得脱身,有力地牵制了日军对正面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行动。
八年抗战期间,新四军对日伪军作战共2.46余万次,毙伤日伪军29.37万余名,俘虏12.42万余名,战果累累,受到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几十次电文嘉奖慰问。
新四军将士有着高尚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革命理想,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围剿屠戮,不畏强暴,不惧凶残,英勇顽强,抗争到底,他们不愧是民族的精英。他们表现出的坚定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
铁军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是新四军的所有将士用自己的信仰和行动培育的,是新四军用忠诚和热血锻造、丰富和发展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与红军的长征精神、八路军的太行精神都是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他们一脉相承,各具特色,它们共同为人民军队发展壮大铸就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是在全民抗日、共赴国难的伟大斗争中,在汲取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和丰富起来的;是新四军在华中特殊而复杂的斗争环境中锤炼和发展起来的;是新四军在与人民群众共同奋斗、互相学习中形成、巩固和发展起来的。
铁军精神,既是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集中反映,也是共产党人优良作风的生动展示,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鲜明体现。它扎根于神州大地,是中华民族魂魄的一部分,它深受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滋养,浸润着民族魂魄的基因,凸现着“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壮美情操。
伟大的时代铸就了铁军精神,铁军精神也铸就了伟大的时代。今天,新四军精神仍然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是激励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当前,我们要大力宣传新四军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继承老一辈的光荣革命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弘扬铁军精神,把炽烈的爱国热情升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报国为民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