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庆祥,1957年生,河南孟州人。1986年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9年在莫斯科大学进修。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北京天策人学研究所所长、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以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华侨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学术部门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能力问题和发展的代价问题。近年集中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哲学,致力于社会层级结构理论研究。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国家知名报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有18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主要代表作有:《能力本位》、《建构能力社会》、《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人学》(第一作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塑造》、《发展与代价》、《思想是时代的声音:从哲学到人学》、《马克思开辟的道路》。

在人学、能力本位、发展中的代价研究等方面,在用思想的方式关注时代与现实等方面,颇有建树,成一家之言。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学研究领域中的主要代表性人物,开创人学研究新领域,首创“能力本位论”,发表多部具有重要学术反响与实践意义的原创性成果,为我国人学理论做了大量建设性工作,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决策层的关注。提出的一些具有前瞻性观点在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中得到充分印证。因此成为我国学术界“实践解读派”的一位主要代表。独立主持承担四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其中《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为重点项目。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塑造》获“全国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和“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论文《能力本位论与当代中国发展》获“中共中央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北京大学学报优秀成果奖”和“中州学刊奥克杯一等奖”;主编的《哲学理论创新》丛书获第13届中国图书奖;论文《以人为本与人才强国战略》获全国人事科研成果奖;1997年获“中央党校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先后五次获“中共中央党校教学优秀奖”;先后五次获“中共中央党校科研成果奖”;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7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入选国家“四个一批人才”。

本书选取了韩庆祥发表于《江海学刊》2005年第5期的《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和发表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年第1期的《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以及发表于《学术研究》2007年第8期的《面对“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名为《走向面对“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文本。

在《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中,作者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一项基础工作,就是首先必须回到马克思,揭示马克思人学的基本价值。为了弄清这一问题,就必须揭示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也就是真正厘清马克思的人学观。马克思的哲学不仅开创了整个当代哲学,而且也实际地影响和参与整个当代哲学的发展进程,而马克思哲学的主题与核心就是人学。总体来讲,马克思主要是在论战中,在辩证理解和对待自己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关系中,开辟人学道路的。马克思人学是力图运用科学与价值统一的考察方法,批判性地考察现实人的生活世界,以为实践活动提供前导性理念,使无产阶级在改变旧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解放,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实现每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可以把马克思人学的基本价值集中、简要地概括为:坚持科学与价值的统一;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关注无产阶级的解放;注重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注重每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注重用理念引领实践;注重革命实践的生成作用。

在《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中,作者认为,人的问题在理论研究和意识形态争论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引起了人们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极大兴趣。许多学派关于人的问题的诸多争论,都不同程度上同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联系在一起,以致可以说,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已成为人们争论的一个焦点。这就向人们提出一些十分尖锐的问题: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是否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学?如果存在,那么,其研究对象是什么,应怎样界定?(1)人学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把“人”看作一切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的主体承担者及基础,看作社会历史的前提及创造主体,这就包含着把人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2)马克思人学理论内容的完整图景:首先,人学理论的主题。总的来说,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围绕“揭露人的异化和实现人的解放,探寻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实现方式”这一主题而展开。其次,人学理论的中心线索,包括五个方面。再次,人学理论的逻辑构架。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构架就是:人的本体论——人的社会观——人的历史观——人的价值观。最后,人学的基本内容:关于人的本体论、关于人的社会观、关于人的历史观、关于人的价值观。(3)挖掘、整理和研究马克思人学的意义:第一,有助于深入挖掘和整理马克思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重新恢复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本来面目,填补我国在马克思人学问题研究上的空白;第二,有助于建立马克思主义人学;第三,有益于澄清并克服在马克思思想理论的理解上的混乱,重新认识马克思的思想,改正、补充和完善某些已有的结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后,有利于我们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人的问题。

在《面对“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其中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四种相应的基本路径:“文本解读”、“比较研究”、“实践解读”、“基础研究”。这四种路径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某种探索,并且都为这种创新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因而彼此是不可替代的。但它具有一定的缺陷。困扰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正常进行的原因,客观上是淡化神圣强化世俗的物化现实,主观上则是我们的一些哲学研究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合理位置,对“哲学本质上是什么”、“哲学做什么”和“哲学怎样做”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向出现了某种迷失,进而我们的视域与思想空间过于狭窄,我们缺乏一种为人立命、为时代立言的神圣使命。其最终结果,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整体上落后于时代与实践要求的水平。要激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就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摆正好哲学的位置,解决好哲学“做什么”和“哲学怎样做”的问题。这就是要为人立命、为时立言,就是转换哲学研究的范式,从而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达到时代要求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