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 / 1)

我对阿伦特的兴趣源于十二年前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当时我的硕士导师洪涛先生开设《西方政治学名著导读》课程,其中就有阿伦特的《人的条件》。初读此书,尤其是论行动的部分,颇有一种心灵的震撼,其后就开始寻求她的各种作品来读。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先试着翻译了《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几篇,被阿伦特所描述的古希腊罗马政治世界深深吸引。当读到阿伦特的《论革命》时,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决定将此作为我的硕士论文题目,为此我几乎将这本书翻译了一遍。虽然我最后没有写硕士论文,但研究阿伦特的“初心”一直没有改变。

这本书是我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几经修订而成。自从2003年师从林尚立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我就开始酝酿本书的写作。其间有幸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政治哲学系学习两年,得到Henning Ottmann教授的精心指导。2007年博士毕业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再动论文,而是转向古希腊政治哲学的研究。正是阿伦特的研究为我开辟了另一扇看世界的窗户——通过追溯古希腊政治哲学的源头深刻反省西方现代性危机。2009年我再次赴慕尼黑大学学习,在Ottmann教授的指导下,用德文完成了阿伦特判断力哲学的博士论文。这次重新写作又激发了我对阿伦特的兴趣,回国后我取出尘封已久的旧稿,阅读中茅塞顿开,于是开始大量增删,甚至重写部分章节,又过了两年,直至2012年年初才修改完毕。

最初喜欢阿伦特的“初心”乃在于她向我敞开了十分美好的公共空间——城邦,使我身处在现代性的危机中,重新思考政治存在的意义。我一直试图寻求公共空间的复兴,寻求中国式公共空间的呈现。随着对古希腊政治哲学的进一步思考,我逐渐发现希腊城邦公共空间的局限,这种局限恰恰是西方政治文明源头的局限。如今我在对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思考中,不仅仅试图展现古希腊与先秦政治哲学的会通,而且更希望通过重新阐释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来克服古希腊政治哲学和西方文明的局限。从研究阿伦特到古希腊再到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我的研究始终都没有离开最初的“初心”——寻求使人生活幸福的公共空间,尽管我心目中公共空间的图景已几经转变。

十二年弹指一挥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不仅是我十二年求学历程的见证,也是我十二年人生岁月的见证,它见证了师生之间、朋友之间、家人之间的浓浓深情。感谢张汝伦教授、邓安庆教授、汪堂家教授对本书出版给予的帮助;感谢那些陪伴我一起成长,给我无私帮助的朋友们;我最应当感激的是我的父母以及我的先生于洪刚博士,家庭的温馨使我能在嘈杂的闹市独享一方净土来读书和写作。

本书的出版得益于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的资助,感谢北师大出版社贾静女士为本书编辑付出的辛劳。书中错漏和不成熟之处难免,期待读者的批评指正。

孙磊

2013年3月于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