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在《历史的用途与滥用》中提问,历史对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在19世纪的“回光返照”已经充分暴露了历史主义的危害,这就是过量的历史感使人失去了行动的力量。尼采认为,回忆与遗忘对于一个民族文化体系的健康成长,同样必需。问题是决定历史的意义的是我们的生活。历史应该是行动者的榜样,教师、安慰者,应该赋予行动者以力量。[10]但是当一个绝对的“历史过程”高悬于人的生活之上,历史则失去了它本真的意义,而是由外在的目标和终极意义来决定。
尼采的问题可谓是振聋发聩,以历史进步论为主调的近代历史哲学在20世纪初已经面临崩溃。当时影响很大的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其实是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最后挣扎。斯宾格勒把历史指向未来的时代,他寄希望于人类的意志能改变未来的命运,尤其是通过一种浮士德式的灵魂来支配未来。[11]海德格尔对此洞若观火,他指出斯宾格勒等人的历史哲学恰恰最缺乏历史感,我们需要对整个传统和历史重新加以审视。在传统的问题上,海德格尔早期的讲稿已经触及“传统的意义和正确性”的问题。“过去的历史为何成为决定我们今天的生活的决定因素?”这个问题正是针对历史主义提出,海德格尔提出传统,实际上和尼采的动机一样,那就是过量的缺乏生命力的历史会毒害人的生活。他由此提出“传统是一种生活的关联”(Lebenszusammenhang)。传统在事实(faktisch)的生活中。生活的事实性——此在,其自身就是历史的。[12]海德格尔指出的历史感,即所谓的“时间性”,也就是尼采所说的“非历史”的生活,强调的是“当下”的生活,“当下”是生活与世界的统一。海德格尔的哲学致力于解构西方形而上学,恢复苏格拉底之前的“自然”(physis)之道,旨在解除压在人们身上的形而上学思想包袱,使当今生活重新焕发出充满生机的生命力。
阿伦特对于历史与传统的重新审视与尼采和海德格尔对此问题的思考一脉相承。阿伦特更是将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推进到历史哲学与政治哲学上。她所思考的问题的核心在于历史与政治的关系。
一、现代历史与政治
现代历史意识如何产生?历史意识又是如何在“历史过程”中被体验?这个外在于人的生活的“历史过程”又如何决定人的生活?阿伦特认为,现代历史过程的形成与“非政治”密切相关,历史过程代替了政治。历史意识的出现与基督教的末世论有关。在基督教中,个体的“不朽”被天国的“永恒”替代。人生活的意义由彼岸的世界提供。基督教设置了过去与未来的端点,从而将人的行动置于确定性中。[13]但是,阿伦特并没有把现代历史意识仅仅局限在宗教体验中,而认为它与现代世俗化过程相关。世俗化的过程将政治从宗教中隔离出来,用自然法或主权为现实政治提供基础,这就使个人的不朽,亦即在宗教中的灵魂的不朽,失去了与政治联系的力量。
阿伦特想表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不仅与基督教有关,而且与世俗化过程有关。世俗化意味着无神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权威的转化,从宗教的威慑性转化到对人本身的恶的畏惧,即新的权威建立在对暴力的畏惧的基础上。这样,现代历史的非政治性就表现在它始终想借助于外在于政治的力量进行统治。如果说,黑格尔的国家是“神在地上的行走”,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则已表明,这个神就是现代民族国家本身。而“世界精神”,正如黑格尔本人所说,是“马背上的精神”,是民族国家的精神。
现代政治哲学主要表现为历史哲学和法哲学,是从康德开始的。康德认为,个体的人是有目的的,但整体是相互冲突的。于是自然的进步保证人作为类的整体的进步,历史实现大自然的目的。[14]晚年的阿伦特在思考康德的政治哲学时,这个问题被提了出来。康德认为个体的道德尊严体现在人本身就是目的,但人作为类的无限进步却是被先验的目的论所保证的。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15]黑格尔为了克服康德的矛盾,赋予历史以人的主体的色彩。历史不是先验的原初协定,而是人类的意志决定历史。黑格尔在法哲学中考察伦理问题,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三环节体现了伦理的有限性不断被扬弃,但最终的扬弃是在世界历史中。阿伦特看到了黑格尔在政治上的独特意义,“现代历史观念,尤其是在黑格尔那里,哲学赋予人类事务前所未有的尊严。黑格尔之所以如此吸引战后的一代,在于他的历史哲学使哲学家开始在政治中发现意义,并将其作为在行动者背后起作用的超越一切的绝对真理”[16]。这段话颇令人深思,它点出了黑格尔之后形而上学趋于瓦解,哲学必须在政治中发现意义,这就是马克思的“哲学以往解释世界,现在则要改造世界”的路向。但改造者要发现的仍然是绝对真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是绝对真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正是黑格尔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现代政治的困境在于,政治本身是无意义的,必须要由人类事务之外的绝对真理为人的生活提供意义。我们不禁回想到柏拉图的“洞穴之喻”,生活在洞穴中的人的光是洞穴之外的哲学家照亮的。因此,历史哲学并没有走出柏拉图形而上学的政治哲学传统,康德的矛盾根本就没有被解决。
阿伦特揭示出,现代历史哲学主张制造历史,而不是历史事件的自然呈现。现代国家中的制造术体现在,马基雅维利如何制造出一个统一的意大利,霍布斯如何制造出“国家的怪兽”,因为他们把国家的建立理解为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制造过程。这种“制造”与“过程”最先都是在现代历史中出现的。维柯作为现代历史之父,认为人可以制造“自然”,制造“历史”,人的意义体现在制造活动中。从维柯到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哲学隐含着政治的意义危机。任何行动、事件本身无意义,必须放在总体中才有意义。黑格尔的“世界精神”把克服国家有限性的问题放在流动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以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作为新政治哲学的目标。在马克思那里,“历史的终结”体现为“政治的终结”。阿伦特指出这种政治哲学的危险,“历史的终结”意味着“行动的终结”。而“这种终结过去只存在于技术活动中,当一件物品被制造出来时,才有终结”[17]。
“历史过程”对政治的危害体现在其“客观性”上。现代历史中的“客观性”借鉴了自然科学的方法,要“消除自我”,不对事件做出赞扬和谴责。“客观性”在20世纪受实证主义影响,体现为科学判断中的“价值无涉”。这不仅仅在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中居于主导,而且对现实政治危害极大。阿伦特看到这种“客观性”的危害在极权主义中登峰造极。极权主义者在宣传中也强调预言的科学性、立场的客观性,并以此使群众信服。意识形态的背后隐含着所谓“科学”的前提,诸如“为了最进步的阶级牺牲一切”[18]。极权主义中“一切都有可能”,这就使得所有价值彻底崩溃,虚无主义在极权主义“客观的逻辑过程”中达到巅峰。从官僚政治到“无人统治”,体现在极权主义中正是机械的“过程”代替了人进行统治,结果导致了对人性最大的犯罪。
正是“历史过程”使目的-手段的范畴在现代政治中得以普及。目的-手段用来解释制造活动。但是,当人类历史也可以被制造出来时,就意味着真正的行动已经被制造所替代。当自然界的“铁律”成为统治政治的“铁律”时,政治就被人类事务之外的无形力量主宰。政治在现代被历史替代也即此意。阿伦特因此认为,现代社会没有政治,只有经济、社会和“历史”。
阿伦特批判现代历史代替了政治,根本上是因为在现代历史中,制造代替了行动,无限的过程束缚了人的行动的力量。这与尼采和海德格尔对历史哲学的批判完全一致,然而对历史与政治的关联的洞察则是阿伦特的独特贡献。为什么现代社会的历史理性扼杀了政治与行动?如果现代历史理性受基督教末世论和世俗化的政教分离的影响,那么历史与政治在前现代是何种关系?由此,阿伦特展开了对古希腊的历史与政治、古罗马的传统与权威的解读,其目的正是为了阐明她所理解的历史与政治的关联。
二、古希腊的历史与政治
古希腊在此意义上开启了阿伦特的视界。在《历史的概念》一文中,阿伦特揭示出,希腊人的历史,正如希罗多德所言,记载伟大的言说和行动,以防止它们被遗忘。历史之所以是公正的(impartial),是因为不仅记载了希腊人、也记载了他们的敌人的伟大。荷马不仅歌颂阿喀琉斯的荣耀,同样把德性赋予战败的赫克托。这种公正绝不意味着放弃价值判断的客观中立。相反,荷马作为城邦的教育者,表明了历史履行的是教育城邦的功能。历史告诉人们什么是伟大的德性。这与中国古典中的“春秋史笔”意义是一样的,史家之公正正是要褒贬善恶。
希腊人对“不朽”的体验保留在希腊的诗歌和历史中,而在理性主义的哲学传统中逐渐被遮蔽。城邦不同于神的世界,因为神的世界是永恒的,居住在奥林匹亚山上的众神不需要回忆使自己永远存在;城邦也不同于自然界,这种生物进程受自然法则的束缚,人无法改变这种自然进程。因此“不朽”只是对人的世界而言,它取决于最根本的事实,人是有死的(mortal)。人只能通过伟大的行动展现自身的德性,在有死的世界中展现相对的“永恒”。荷马歌颂的阿喀琉斯是“不朽”的典范。阿喀琉斯宁以生命维护高贵的德性。阿伦特对“不朽”与“永恒”的区分,表明了希腊人以有限抵制无限、以空间抵制时间的侵蚀。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描述的城邦都规定了城邦的大小、人口数量,有限体现了希腊人的德性——自足性。自足意味着行动本身展现出来即是意义所在,而不需要外在的力量赋予意义。事实上,“这些行动和事件打破了日常生活中的循环往复,正如人的不朽的生活打破了一种生物意义上的无限的生命进程。历史主要呈现为这些中断,换言之,这些独特的事件”[19]。历史与悲剧一样,是城邦的教育方式。通过不断地言说伟大,历史培育了具有高尚德性的公民,使他们像榜样一样,通过伟大的行动克服无限的生命进程。
历史与政治在希腊人那里融为一体。在历史学家和诗人对故事的叙述中,听者、行动者和叙述者在对伟大的观照和摹仿中共处于一个世界。他们共同被其中的伟大所“净化”。“净化”(katharsis)这个词,体现了希腊历史与政治的真正意义。奥德修斯听琴师歌唱自己的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表明了故事的意义是在歌唱中彰显出来。对行动者的回忆和“反思”,赋予行动以意义。历史正是诗人的歌唱,是对英雄行动的回忆。在回忆中,人与现实达到和解,不是说人在世界历史的精神和现实的诸种可能性中寻求和解,而是说人分有了行动者的德性和空间的现实性。希腊意义上的和谐体现在“净化”中,知识、行动与生活由此处在同一个世界,这就是城邦的空间。
通过阐释古希腊的历史与政治,阿伦特揭示了一种“不朽”的历史观。“不朽”乃人在天(神)、地(城邦)之间鲜活的生命力的展现。并非外在的神、理性赋予行动以意义,而是历史学家和诗人在对伟大行动的回忆中揭示出人的“不朽”。这种天、地、人“三才”的历史观并没有将人置于卑微的位置,而是通过人效仿神以法天,指出了人的德性不断向上之路,由此人的历史就不会走向虚无。
三、古罗马的传统与权威
传统是引导我们进入过去的指路灯。当传统断裂后,权威随之消失,我们以什么方式进入过去?20世纪的政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它的危机体现为政治基础不再稳固,没有一个强大的传统足以支撑。阿伦特对古罗马的传统与权威的思考正是基于此种困境。
在古罗马,权威的根基立于过去中。阿伦特认为,权威(auctorias)这个词起源于动词扩大(augere),在权威中不断扩大的是根基。这个根基就是最初的开端——罗慕鲁斯建立罗马城。它成为罗马的神圣的起源,以后的建城都是对神圣起源的分享。根基只能被不断回忆,而不能动摇。根基被罗马人作为祖先一样供奉,现实政治的权威则由此派生出来。元老院的长老或者通过世袭,或者通过开创者的传授、以获得权威,但其根基始终在祖先的开创活动中。[20]这与中国古典政治的权威十分相近,在中国“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中,权威来自于开创政治的祖先,历代政治要求效法先王。
按照现代人的创新的想法,罗马人(包括古代中国人)是最没有创新性的。他们总是把自己束缚在过去的框架中,重复古人早已讲过的东西。但实际上,和现代人相比,他们的政治又是稳固和强有力的。因为每一次的恢复,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从开端和起源中汲取新的力量。罗马人对希腊人的态度就是例证。罗马精神的创立者最早都是希腊文化的崇拜者。维吉尔在《埃涅阿斯》中说出,罗马建城是对特洛伊的摹仿,荷马是罗马人的教育者。但罗马和希腊的不同在于,希腊人是文化民族,罗马人是政治民族,罗马人把希腊人的哲学和文化的精神融到开创的政治行动中。当时也有人因为担心罗马会被希腊的文化征服,而抵制希腊文化在罗马的传播,但实则不然。罗马的强大在于其对开端的阐释中不断融入希腊的精神。
罗马宗教是政治宗教。阿伦特说:“在希腊虔诚意味着直接展现在神的面前,与之相比,在罗马宗教这个词意味着re-ligare:被约束,承担义务,几乎用超人的、非凡的力量建立城市根基,建立基石,为永恒而建立。富有宗教性意味着与过去系在一起。”[21]宗教的神圣体验与人的现实政治中的荣耀是一体的,都来自于对根基和家园的体验。甚至在基督教最初进入罗马政治时,这种宗教体验也被转化为神圣的政治力量。当康斯坦丁大帝号召教会为日益衰落的帝国保护“强有力的上帝”时,教会战胜了基督教的反政治和反制度的倾向,成为为公民提供政治共通感的公共机构。
阿伦特向我们展示的罗马精神,正是传统、宗教和权威的三位一体,它们的合法性都蕴含在神圣的开端中。这种精神表明的政治思考在于,作为人类事务的权威的根基在于开创的行动中。当权威被从开端中剥夺,而用外在的彼岸世界作为权威的来源,比如柏拉图的地狱神话、基督教的来世,政治也就不再是平等交往的公共空间。人们由于对地狱惩罚的害怕,而被迫服从,这已经隐含了暴力征服的影子。尤其是在世俗化的过程中,当宗教从政治中分离出来,地狱的神话对政治已不再具有威慑作用时,暴力已然成为政治中合法和必需的工具。而用暴力来维持政治秩序,这在古代只有僭主政体才会如此。
现代政治早已远离神圣的开端。现代政治的无神性不仅仅是指宗教的衰落,而是宗教的神圣不会对政治产生影响。现代政治建立在个人欲望和需要的基础上,唯一的神就是人自身。阿伦特提出一个问题:“在既没有权威、也没有意识到权威的来源超过了权力和掌权者的现实生活时,意味着没有对神圣开端的宗教般的信任,没有对传统的、因此也是对自明的行为的保护,我们必须重新面对人类共同生活的基本问题。”[22]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当传统、宗教与权威发生断裂时,我们怎样重新构建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