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跨世纪学人文存》这套丛书,我首先强烈感觉到的是学人们和出版家自己对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信然。这套丛书的出版,对培植跨世纪学人和促进21世纪我国学术事业之发展,无疑是一大贡献。
我国在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时期,曾经出现过一个思想文化界群星灿烂的辉煌局面,但自此以后,由于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五四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精神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受到压制,我们的思想文化和学人备遭摧残。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本来是中国人民沿着“五四”所开辟的道路前进历史中的一次大解放运动,但很快就受到各种“左”的教条主义的干扰,我们在包括学术思想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前进步伐都大大地被推迟了。只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们的文化思想事业才日益走向繁荣;也正是在这样的新时期,我国学术界才涌现出一批新学人——一批卓有成就的中青年学者,其中包括一些其著作尚未收入这部丛书的学者。他们大多有社会动**中的体会和感受,他们沉潜深思,大胆探索,多有创新。相信在21世纪,他们会成为我国思想文化界继“五四”之后又一个新的灿烂辉煌局面中的群星。
这部丛书收入的学者数十人,我未及一一拜读其大作,仅就我所熟悉的哲学方面的学者如陈来、黄克剑等同志来说,他们都是我平日就经常称道的学者。他们不仅有一般中青年人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的特点,而且学有功底,逻辑谨严,其著作多令我产生一种深厚成熟之感。我曾在一些场合表示过我的治学态度:我虽年逾古稀,但我仍要从老一辈的学者如已故的冯友兰、汤用彤等老师那里学功底,更要从中青年学者那里吸取新鲜空气和营养。近些年来,我除了着重读西方当代的学术论述外,还特别重视国内中青年学者的论著和思想动态,把它们视为我学术思想的重要的“源头活水”。“夫学,殖也。不殖,将落。”像我这样年龄的读书人,离开了中青年学者论著的殖养,我们的思想亦将枯萎。为此,我个人也很感激这套丛书的出版。
[1] 本文原载于《中华读书报》,1999-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