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顶层目标带动下,党中央及国务院各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以碳中和为导向的重点政策,推动各部门按照顶层指引开展自身特色减排工作,不断开展能源结构合理优化、传统产业绿色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服务贸易低碳转型等工作。
2021年上半年,各省市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号召,纷纷在地方“十四五”规划中确立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以及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的整体目标,并在多个领域中分别推出重点行业碳排放达峰行动路径的重要对策,成为“十四五”期间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碳中和,行业界在行动:在国家碳中和政策布局的指导和推动下,中国各行业部门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科学统筹排放主体、执行主体、市场主体以及配套的一系列软硬件资源主体,规划并执行阶段性减排策略。
碳中和,金融界在行动:中国人民银行主动引导绿色金融服务于21世纪低碳经济发展,金融机构参与绿色融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提高,开启了一场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的绿色金融政策升级、服务升级、工具升级。
碳中和,研究界在行动:各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广大学者纷纷启动碳中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丰富和充实双碳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国内各大知名研究机构分别从各自行业的视角相继发布与碳中和相关的研究报告,为近期碳达峰行动计划与长期碳中和低碳转型部门战略提供重要建议;人大重阳发布全球首个双碳监管平台,这将助推全国及地方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的监测和评估。
一、碳中和纳入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生态文明的新起点
自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度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重点任务起,中央高度重视新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在“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
碳中和元年,包含《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在内的一系列顶层指导均强调了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双碳目标融入新发展理念之中,真正做到了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高度来谋划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各部委积极响应并相继出台碳中和重点政策
综合碳中和的国际形势,中国虽然在碳减排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碳中和相关产业升级转型领域尚处于初期路径探索阶段,地区发展和资源禀赋存在不均衡,各产业减排难度亦有差异。
碳中和目标提出一年间,国务院各部委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以碳中和为导向的重点政策,在双碳目标推动下不同领域的减排工作有序开展。
2021年7月24日,在主题为“全球绿色复苏与ESG投资机遇”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正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1+N政策体系将陆续发布指导意见,这是顶层设计。它涉及碳达峰、碳中和全国和各个地方、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政策措施。”
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各部委陆续开展的碳中和政策布局将为各行业提供带动和引领,推动各部门按照顶层指引开展自身特色减排工作,不断开展能源结构合理优化、传统产业绿色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服务贸易低碳转型等工作。由此可见,碳中和在中国是一场涉及各行各业且自上而下的全面绿色转型,不仅中央层面进行了宏观战略部署,更获得了涉及能源、工业、交通、环境、科技等近乎所有行业部门的全面配合,以及金融体系所提供的与之匹配的绿色金融资源支持。
三、各省市积极布局“十四五”地方双碳规划
2021年上半年,各省级行政区相继出台了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时期不仅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性转折点,更是碳中和目标提出后的历史性关键时期,直接决定了2030年碳排放达峰能否如期完成,以及2060年碳中和路径规划设计能否科学建立。为此,各省市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号召,纷纷在“十四五”规划中确立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以及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的整体目标,并在多个领域中分别推出重点行业碳排放达峰行动路径的重要对策,成为“十四五”期间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各省市“十四五”规划中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点目标和对策反映了双碳目标在地方层面所存在的共同点与地方特色。
双碳目标的地方共性在于,在“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发展目标中,各省市均建立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实现总量和强度“双控”,并承诺在“十四五”期间制定地方达峰行动方案,推动双碳工作进入实质进展阶段。而双碳目标的地方个性则在于,地区重点对策和路径具备一定的地方特色,例如,上海依托金融中心优势完善碳交易市场并开展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山西加快煤炭绿色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海南积极研究推进海洋碳汇工作,内蒙古、甘肃、青海大幅提高清洁能源的生产和消纳等,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开展地区减排工作,共同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绿色发展良性循环。
由此可见,各级政府与各省市作为双碳目标工作的执行主体,正开展不同的减排对策。从国家层面提出碳中和顶层设计,以及各部门、各行业探索可执行的行动方案与达成路径后,具体工作将落实到各省市。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对应的资源禀赋、能源结构、产业政策等也均具有区域特色与历史特征。
具体而言,从碳排放的角度,中西部地区在产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上有所不足,且地方环境政策的约束力不强,加之部分企业自东向西进行“污染转移”,使得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强度远高于东部发达地区。同时,碳排放也存在显著的城乡差距,目前城市碳排放贡献占比超过80%①,其总量和人均排放都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在地区差异下,各省市“十四五”规划反映了中国的碳中和实现方式正以“因地制宜”为原则②,短期内先达峰带动后达峰,长期内推动全国范围内如期实现碳中和。
在国际碳中和绿色竞争的大环境下,各省市积极开展国内碳达峰减排良性竞争,并从沿海发达地区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西部绿色开发”,彰显了双碳目标下的地区执行力与行动力。
四、重点排放行业加快制定绿色转型与低碳减排路径
在国家碳中和政策布局的指导和推动下,中国各行业部门根据其碳排放占比情况以及2060年碳中和基准减排情形,正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积极探索各自的特色减排路径。综合各类研究机构碳排放量统计分析报告,碳中和一周年之际各行业部门碳排放占比及减排路径市场预期(表3-1)可基本反映中国低碳减排的行业进展现状。
结合国内地区与行业形势,中国在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上存在技术可行性,并在政策环境与产业经济环境上也具备实现减排目标的基本面,相关目标总体可控。
在碳中和目标提出一周年后,各行业部门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科学统筹排放主体、执行主体、市场主体以及配套的一系列软硬件资源主体,规划并执行阶段性减排策略。
具体来看,电力行业目前是中国碳排放的最大来源,以火电为主的电力部门目前约占社会总排放量的四成(2019年占比为43%①),工业与制造业生产活动则为第二大碳排放来源,与电力部门合计贡献了中国碳排放总量的70%—80%。尽管中国2019年碳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降低了48.1%,提前完成2015年提出的40%—45%的目标,但以电力和工业为主的高排放产业目前依然面临严峻的减排形势,尤其是在去产能目标总体有限的情况下,若不进一步加以转型与升级,高碳产业的碳中和之路可能会遇到瓶颈。
为此,在碳中和目标提出一周年之际,中国正加快工业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和工业低碳行动方案的制定,并在“十四五”期间进入实操阶段,推动钢铁、建材、石油化工等重点排放行业在“十四五”前期综合各自的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创新技术、碳排放交易模式等方面,尽快制定重点行业碳达峰路线图,形成能在企业之中大范围应用和推广的重点排放行业减排高新技术,并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中成本可控、效益可观。与此同时,为持续优化能源结构,中国顺应国际清洁能源发展潮流,在过去十年间显著提升了可再生清洁能源在发电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近年占比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新增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领跑全球,建立起中国优势可再生能源产业集群,并逐渐形成中国特色能源结构优化方式。
五、各类研究机构广泛开展碳中和理论与实践探索
碳中和目标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顶层指引,已受到学术界、智库界、行业协会等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广大学者纷纷启动碳中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重要成果正呈指数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碳中和目标提出一年间,以碳中和为主题的中文学术期刊论文已发表近千篇,广泛涵盖能源转型、低碳建筑、绿色金融、碳排放情景分析等研究方向,不断丰富和充实双碳进程下的基础科学研究工作。
同时,包括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①、德勤管理咨询(上海)②、红杉中国③、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④、高瓴资本、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⑤等在内的国内各大知名研究机构也分别从各自行业的视角相继发布了与碳中和相关的专业研究报告,为如何将绿色低碳转型融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中进行了科学而深入的探讨,为近期碳达峰行动计划与长期碳中和低碳转型部门战略提供了重要建议,成为各行业部门得以参考的第一手资料。
此外,2021年7月,生态环境部将碳达峰、碳中和首次纳入中央环保督察,并发布了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的通知,推动研究碳排放量核算方法和环境影响报告编制规范的制定,为相关碳排放数字监测平台的建立带来前景与机遇。为此,2021年7月11日,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色金融主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发布了与东方国信联合开发的全国首个碳达峰、碳中和监测管理平台(双碳监管平台),将助推全国及地方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的监测和评估,亦彰显了金融界、科技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践探索的主动性与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