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 “真理的味道是甜的”: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1 / 1)

1920年早春的一天夜里,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内,一个年轻人在微弱的烛光下正全神贯注埋首译书。母亲爱子心切,特意端来粽子和红糖。走到屋外,她还特意问道:“红糖够不够,要不要再给你添些?”青年应声答道: “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他竟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

这个青年叫陈望道,他正在翻译的小册子是《共产党宣言》。

那么,是什么让青年陈望道吃了墨汁却浑然不觉,还说很甜呢?让我们一同重温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那段峥嵘往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各种思潮粉墨登场,马克思主义学说也开始传入中国。当时的主要进步刊物《万国公报》《民报》等均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过零星片段式的摘译,梁启超、李大钊、张闻天等都曾在文章中摘译、引用过《共产党宣言》片段,却没有一篇完整的译文。

五四运动后,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实现思想的转变,翻译和出版《共产党宣言》是当时不少先进知识分子急盼之事。1919年6月,《星期评论》在沪创刊,这本刊物在当时以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而获盛名,编辑部很快将翻译《共产党宣言》全文提上日程。讨论人选时,时任上海《民国日报》社经理兼副刊《觉悟》主编邵力子推荐了时年29岁的同乡陈望道,“能承担此任者,非杭州的陈望道莫属”。

陈望道,1891年出生于浙江义乌分水塘村,24岁只身东渡日本留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望道回国,受聘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当国文教师。1920年2月初,因“一师风潮”而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离职,不久,接到同乡邵力子来信,信中称,《星期评论》周刊主编戴季陶约请陈为该刊翻译《共产党宣言》。

《星期评论》因介绍、研究国内外劳工运动,宣传社会主义和其他新思潮,与陈独秀、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齐名,被时人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星期评论》的邀约让陈望道既感意外,又觉兴奋。因为“一师风潮”发生后,他在不断的反思中获得感悟:对待任何事物,不能简单凭借“新”与“旧”来加以肯定或否定,应当有更高的判别准绳,那便是马克思主义。“这真是天赐良机!若译出《共产党宣言》,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岂不是大有裨益!”打定主意后,陈望道赶忙提笔给邵力子复信。不久,上海方面向他提供了戴季陶自购的那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作为翻译底本。

为了安心译书,陈望道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义乌分水塘村,开始孜孜不倦地翻译《共产党宣言》。陈望道对翻译工作非常专注,除了短暂的睡眠时间,连一日三餐和茶水都是由母亲张氏送入房间。于是,才有了开头那段“错把墨汁当红糖蘸,味道非常甜”的故事。

陈望道完成《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后,由于《星期评论》停刊,《共产党宣言》的出版也费了一番周折。好在得到了陈独秀、李汉俊等人的支持和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资助,几经磨砺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终于在1920年8月付梓,共计印行1000册。首译本比现今的小32开还略小,封面印着红底的马克思半身坐像,画像上方印有“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望道译”等字样。翻开小册子,内页是用5号铅字竖版直排,无扉页及序言,亦不设目录,风格简洁。稍有缺憾的是,书名被错印成《共党产宣言》,文中也有20余处讹字,但毕竟这是由新印刷所开机印制的第一本书。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推出后,迅速在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中掀起一股购买与阅读热潮。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出版社,决定重印《共产党宣言》,至1926年5月,相继印行了17版。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当时的革命青年和知识分子当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一大批具有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仁人志士在它的熏陶下,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中国早期具有新思想、新思维的知识分子,通过接触《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开始了自己世界观的转变,逐步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毛泽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对自己第一次读到《共产党宣言》,毛泽东终生未忘。1936年,他曾对采访他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深情地回忆起第一次读到这本经典著作的情景: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①

这里,毛泽东特别提到《共产党宣言》的译者“陈望道”,可见印象之深刻。1941年9月13日,毛泽东在向中央妇委和中共中央西北局联合组成的妇女生活调查团发表讲话时,再度谈及陈望道的译本, “记得我在

1920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即柯卡普著《社会主义史》——笔者注),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教育和鼓舞激励过的革命者成千上万。陈望道也因为翻译《共产党宣言》而与鲁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20年8月,书籍出版后不久,陈望道便托周作人将此书转赠给当时身在北京的鲁迅。陈望道与鲁迅的交往,便始于这册《共产党宣言》。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十多年间,在中国五四新文学史上,他们并肩作战,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鲁迅先生如此称赞陈望道:“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

在1949年7月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遇见前来与会的陈望道时,紧紧握住他的手,当着在场代表们的面,笑呵呵地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讲述这则故事,并意味深长地说: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