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要太精明,太精明露骨会遭人讨厌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太精明,太精明露骨会遭人讨厌。在生活中,有一些貌似非常精明的人,他们处处都显得比别人更加神机妙算,更加高人一等。他们总在算计着别人,以为别人都不如自己聪明。实际上,这类人徒然具有一副聪明的外貌,却并没有聪明的实质,这是小聪明、大糊涂,机关算尽,竟办出一件件蠢事来。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一个机关算尽的人最终会算计到自己身上。
南宋时期的奸臣秦桧有个手下,为了讨好秦桧,此人特意从远方买来一张毛毯送给他。秦桧很喜欢,回到家就命人把它铺上。当铺好毛毯后,居然正合适,一寸不多,一寸不少。秦桧当时就犯嘀咕了,他想:这人实在是太精明了,居然连我屋子多大都丈量出来了,还有什么事情能瞒过他呢?此人留不得啊!这个人的结果可想而知。看来,过于精明只会适得其反。
在表现自己的聪明时,不要表现得过于“精”。这样不但不会受到人的喜欢,反而还让人生出防备之心,让原本的一件好事刹那间变成坏事。做人不要太精明,太精明露骨会祸及自身。对人,不必心机重重,刁钻奸猾;对朋友,应该纯朴真挚,“傻点”更好。精明人容易把本应纯朴真挚的关系,人为地弄复杂,使人感到其刁钻奸猾,敬而远之。这样精明的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三国时代的杨修,就是因为“聪明”过了头,结果引起了曹操的忌恨,最终被杀。
刘备亲自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亲自率领40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他见碗底有鸡肋,心存感慨,正沉吟时,有将官入帐询问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当做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令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众将大惊,把杨修请到帐中仔细盘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大家认为这番话有道理,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杨修之要害的,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犯着了曹操;杨修之死,植根于他的聪明过度。
杨修自然有他的聪明之处,但他的愚蠢之处就是不知道耍小聪明会带来灾祸。这样的人显然并不算真正的聪明。曹操固然聪明多疑,但是,换了谁,作为上级也不大愿意让下属知道自己全部的心思、用意。显然,杨修最终非失败不可,这可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杨修的才华太外露了,这不是真才,不是大才,因为他不知道韬光养晦,不知道大智若愚,不知道保护自己。那么,除了灾祸降临,他还会有什么结果呢?
做人要精明,但不能耍小聪明。“小聪明”常常表现为聪明伶俐,能言善道,机灵敏捷,善于伪装等,但是爱耍小聪明的人爱卖弄自己的才华。聪明一过头便会目中无人,便会不知天高地厚、忘乎所以,这个时候看似很聪明的人其实是很傻的。古今得祸者绝大多数都是精明的人,现在的人唯恐不能精明到极点,这是愚蠢的。莎士比亚曾说过:“愚笨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很聪明,而聪明的人却一直认为自己很笨。”一知半解、自以为是的人,最容易犯耍小聪明的错误,真正聪明的人,都有自知之明;肤浅愚蠢的人,常常在自作聪明后尝到生活的苦果。
明代大政治家吕坤以他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在他的《呻吟语》一书中道:“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他的意思是说,人们对聪明、精明还是非常需要的,但关键是要在浑厚中悄悄地运用。古往今来得祸的绝大多数都是那些自恃聪明、卖弄聪明的人,喜欢外露的人,没有因为心里是绝顶聪明而表面上又深藏不露的人会得祸的。
我们可以不太精明,但应有智慧。这就是说,真正聪明的人会使用自己的智慧,主要是深藏不露,不轻易使用,貌似浑厚,让人家不眼红你。也就是说,做人要精明,但不要过于精明,更不能精明到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