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容易一味追求完美,他们的初衷总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不切实际地一味追求下去,最终往往只会自讨苦吃。适度追求完美无可厚非,但过度的完美主义却会弄巧成拙,让人焦虑沮丧而又难有收获。
心理学书籍指出,“完美主义是一种流行病”。完美主义者容易跟周围的人过不去。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高兰·沙哈认为,完美主义者通常先入为主地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能干,因此对人际交往感到厌倦,对他人和社会容易挑剔、仇视甚至攻击。
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柯维致力于心理学的研究,他曾接待过一位18岁的名叫卢安的高中生。卢安是个标准的全优生,踏进校门以来就一直如此。他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拼命读书、学习,因而没有时间过自己的生活。卢安长到这么大还从未同女孩子拉过手,更别说约会了。他养成了一种神经性抽搐的习惯,每当别人谈及他性格的这一方面,他的面部就会抽搐。卢安一心想做一个最优秀的学生,并因此而忽略了个人生活。尽管他是个出类拔萃的优等生,但他却缺乏内心的安宁,而且实际上非常不幸福。在就诊之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一年之后,他基本上克服了完美主义倾向。
许多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这种美好的愿望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一种心态往往会事与愿违。过分苛求完美,就会更多地关注到自己离完美的差距、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对自己的评判就容易失去全面性而变得不客观,容易忽略自己的诸多优点。所以,我们不要让完美主义妨碍自己,应试着将“力求完美”改成“尽力做好”。
人们追求完美的心态似乎无止境,然而,人生却总是有缺憾的。阿拉伯人说得形象:“世上没有不生杂草的花园。”说到底,人的一生不可能是完美的,也不可能拥有一切,在无法改变的时候,就应该用心去包容。下面是英国大作家萧伯纳写给年轻人的一封信,相信你读过之后,一定会受到启发。
你的来信收到了,你在信中说有三个小伙子在追求你,可能有一个将来能成为你的丈夫,也可能这三个人你都不选择。你在信中说你希望将来的爱人更优秀更出色,这是情理之中的。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也往往有非常明显的缺点,那是由一个人的学历、经历、阅历所决定的。那种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
如果你留心一下,我们周围那些大龄未婚女子大多是优秀的女人。她们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真正想独身的,而大多数人只是没有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而不肯随便嫁一个人罢了。她们在按照自己心中的理想苦苦地寻觅着白马王子,可多年以后依然一无所获。
其实,不是这个世上没有好男子,而是这个世上没有被重新组合起来而没有任何缺点的男子。她们的悲剧不在于自己追求爱情与婚姻的完美,问题是,你追求的完美应该是世上存在的,现实生活中能寻找得到的……
萧伯纳这封简短的信,让我们知道了这样一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完美,那么到头来只能是虚度年华。比较现实的做法是,找一个你认为比较适合自己的人与之相伴,尽管他或她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难道不是这样吗?恋爱时,挑了又挑,个头、长相、学历、家庭、财产……总幻想着能找个最完美的人,偏偏可能就在挑选和等待的时间里耽误了自己。结了婚,又开始新的一轮完美追求;生了孩子,将他以天才的标准打造,让孩子从小学钢琴、学绘画、学外语……要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名牌的大学,将来还要出国留学……但这一切可能都完美无缺地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吗?将弦绷紧在自己和孩子的身上,万一出现的不是理想的结局,心理能承受得住吗?多少人就是由于不知道及时而适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心理在一瞬间轻易地崩溃了,一辈子就这样在完美的误导下非常不完美地毁灭了。
从完美主义梦中醒来吧。追求完美固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如果过分追求完美,往往会得不偿失。完美主义是个漂亮的陷阱。追求完美能使你获得巨大的成就感,虚荣心也得到了极大满足,整日沾沾自喜;但也许会有一天,这个陷阱会悄无声息地吞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