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双赢理念——走合作之路,得双赢“钱”途(1 / 1)

富爸爸财商课 赵飞 4192 字 1个月前

致富是一件需要合谋、合力、合作的大事,单凭个人的力量几乎不可能。无数创富者的经验和教训都告诉我们,合作是开启财商的捷径且是求富成功的惟一出路。没有合作,任何财富英雄都不会产生。

致富者考虑双赢,而不是非赢即输

转眼间,已经是来到沙漠的第十三天了。这天早上,杰克和马布里就开始玩起了游戏。麦基看着正玩得起劲的两兄弟,突然想起了自己在一本讲博弈论的书中看到的一个游戏,于是问杰克和马布里:“你们知道‘零和游戏’吗?”

“那是什么?是新的网络游戏吗?”一向钟情于网络游戏的杰克很好奇。

“不是,就是说在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赢正是另一方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

“那种游戏好玩吗?”杰克问。

“呵呵,”老怀特笑道,“‘零和游戏’其实是一种思维模式,也就是非赢即输的思维模式。习惯这一模式考虑问题,就会认为对方的‘赢’就是自己的‘输’。这种思维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穷人思维模式。”

“穷人思维模式?为什么啊?”马布里追问道。

“因为穷人总是把赚钱看成是一个‘非赢即输’的零和游戏,那就代表竞争是这个社会不变的主题,到处都存在竞争:作为学生,要和同学竞争,作为候选人,要同其他候选人竞争,作为商家,要和同行竞争,甚至还要和顾客和供货商竞争。应用到赚钱致富上,就是非赢即输,要么自己赢,别人输,要么自己不赚钱,别人致富。而那些真正的富人却考虑的是双赢。”

看着年轻人似懂非懂的表情,老怀特笑道:“我给你们一个具体的事例就很容易理解了。”

财商魔法书:“非赢即输”与“双赢”管理思想带来的不同效果

有一家房地产公司,他们有个规则,年度表彰大会上,公司对业绩最好的三位员工进行了重奖。公司老总本以为此举会受到奇效,但实施以来的结果却令人失望,公司的业绩不但没有上升,反而略有下降。

老总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请来一位管理专家。这位管理专家知道了他的奖励措施后,建议他去掉重金奖励前三名的做法,而改之以目标管理。根据年初制定的目标对员工进行奖惩,只要完成目标就进行奖励。老总采纳了这一建议。结果到了年底,整个公司的业绩提高了一大截,公司1000多人中有800多人受到了奖励。

管理专家道出了两者的不同:仅仅奖励业绩好的前三名员工,固然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却给其他员工泼了冷水,即使他们完成了任务,也不会受到奖励,而奖励的人数又是有限的,这就在员工中建立了一种恶性的竞争关系:非赢即输。或者得到奖励,或者失去奖励。而目标管理则变“非赢即输”为“双赢”:只要完成目标,大家都可以得到奖励,从而有可能在员工中建立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非赢即输是一种典型的损人利己的思想,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失败的基础的上,极端怀有损人利己思想的人甚至会为了自己的成功而不择手段,将对方置于死地。这种情况在商业竞争中并不鲜见。而抱有这种损人利己、非赢即输思想的人,是永远无法真正实现致富的。

因为,这个社会固然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物竞天泽,适者生存。但事实上,随着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一体化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零和游戏这一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一个人的发展致富不一定要建立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合作,利人利己的双赢局面是有可能出现的。

而双赢思想正是富人们的思维,在他们看来,竞争更多的是以合作而不是敌对的形式出现的。他们相信一个人可以不靠肮脏手段而致富,你可以通过合作来做大自己的蛋糕,而不必去抢别人的蛋糕来加大自己的蛋糕。富人选择的是一种他们选择一种讲求彼此合作的双赢策略。

双赢之所以是财富的源泉,能够给你带来财富,原因就在于双赢是在确保对方赢的前提下,自己才赢,双赢的基点是建立在人们道德中最原始、最重要、最根本的良心基础上的。而不像非赢即输,它是以损害别人的利益为基础的自赢。

所以,在我们平常的理财投资活动中,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都会乐观向上,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与自己的同行多进行合作,以此而来的双赢能成为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之源!

追求双赢,不要只想着一己之利

看着年轻人如饥似渴的眼神,老怀特打开了话匣子:“其实,比起前面说的‘零和游戏’,大数学家约翰·凡·诺曼发明了一种使用二进制的概率游戏。在这种游戏中,若一方胜一方负,就称作‘零和游戏’;若双方都胜,就称为‘非零和游戏’。然而,还有一种情况是:胜对胜的游戏同时也是负对负游戏,如果不能实现双赢,结果则为双负。”

“这也与商人的思维有关吗?”麦基问道。

“是的。在竞争中,一般是追求一方胜的结果;在合作中,应该追求皆大欢喜的双赢结果。商人跟客户是合作关系,只需要携手,不需要战斗。如果卷入战斗局面,必然是双败。很多成功的商人正是因为懂得这个道理才能在一次次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策。而另一些人也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最终落得身败名裂。”

财商魔法书:为他人想一想,结果就不一样

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设计的第一个软件产品是为罗伯茨的微型仪器公司提供的,双方由此结成合作关系。根据合同,微软公司按出售的软件数量提取版税,同时规定,微软公司不得单方面向微型仪器公司的竞争对手出售这套软件,但微型仪器公司有义务为微软公司全力推销这套软件。

罗伯茨是第一个开发出微型电脑的人,他的产品在当时没有竞争对手。罗伯茨因此大赚其钱。

两年后,成批电脑公司跻身市场,生产出质量更优良的微型电脑,罗伯茨的生意日渐萎缩。他不去考虑如何提高技术改进产品,却想出了一个促销的损招:搭配销售。

罗伯茨规定,顾客只需付300多美元,就可得到一台微型仪器公司的电脑,外加一套微软公司的软件;但是,如果单买微软公司的软件,需付500美元。这明明就是不打算单独出售软件。因为他知道,很多电脑爱好者想要的是微软公司的软件,而不是他的电脑。

罗伯茨这样做,等于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出卖微软公司的利益。搭售方式使软件销量剧减,微软公司得到的版税收入也越来越少,已降到每月3500美元,尚不够支付员工薪水。而它又没有别的收入来源,照此下去,非倒闭不可。

比尔·盖茨跟罗伯茨协商,希望得到向其他电脑公司出售软件的许可。这对罗伯茨也是有好处的,因为他能得到其中一半收入。但罗伯茨害怕竞争对手壮大起来,断然拒绝了盖茨的请求。

盖茨跟罗伯茨据理力争无效,就哄骗与恳求。他做了许多努力,但罗伯茨就是坚决不干。无奈之下,盖茨决心通过法律手段,与微型仪器公司解除合约,断绝合作关系。

这场官司持续了几个月,最后,法庭判微软获胜。从此,盖茨再也不用受罗伯茨的牵制了。而罗伯茨的电脑失去微软的软件支持,已无畅销可能。他也知道这一点,于是在官司结束前,卖掉了微型仪器公司,转而经营一家农场。

在以后的岁月里,比尔·盖茨名扬全球、富甲天下,人们更多的知道的是比尔·盖茨,而不知道曾经与比尔·盖茨的名字排在一起的罗伯茨了。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在合作中,追求自己一方赢,最后导致惨败的事例太多了。他们明白,如果你只想着一己之利,那换来的也是别人一己之利的想法,他们也会因为获得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你的利益,即使他们利益的得失与你的利益没有丝毫的关系。

那些有远见的商人只玩“非零和游戏”,他们不是绞尽脑汁考虑如何占便宜,而是想方设法支持合作者赢,从而达到自己赢的目的。结果,他们总能笑到最后。作为一个企业家或者投资者,就应该有这种气魄和度量,在自己获利的同时为他人多考虑一下,也许带给自己的就是更多的财富了。

做大富人要有培养小富人的意识

“而且,我告诉你们,如果你想做大富人,一定要有培养小富人的思路。”老怀特滔滔不绝地教诲这杰克、马布里和麦基。

“培养小富人?”麦基急切地问道。

“对。这个道理,如同想做元帅一定要培养将军,领导一定要培养几个得力下属一样。因为你的部下或下属是支撑你事业的基础,他们越有实力,你的根基越厚实。当你爬到一定地位后,部下或下属甚至是支撑你身家性命的基础。”看着听得津津有味的年轻人,老怀特欣慰地说道,“所以,具有高财商的商人在自己赚钱发财,在向大富人的目标进发时,一定会带着部下,让他们的付出得到合理的回报。”

财商魔法书:“利润分享”计划

亨利·福特初创公司时,定下了一个奋斗目标:让普通人在吃得更好的前提下都买得起汽车。而且,他要让自己的工人率先成为这一目标的受益者。为此,福特拟定了一个“利润分享”计划,实行“五美元工作日”。他规定,任何一个福特厂的工人,最低日薪不低于五美元,即使车间清洁工也不例外。与此同时,他将工人的日工作时间从原来的九小时降为八小时。

当时的五美元,是一个令人眼红的数目,福特公司不久后生产的T型车,每辆售价仅五百美元,随后降到三百多美元,这意味着福特公司的员工只需工作两三个月即可买得起一辆小汽车。

福特为什么将员工薪水定到这么高呢?他说:“在我的公司里,宁愿有两万名富裕、满足的工人,也不愿看见一小撮新贵族。”

福特的“利润分享”计划,引起各界的热烈反响。当福特公司宣布招收四千名新员工时,每天有一万多人从美国各地赶来,冲进福特厂的大门争抢工作机会,热闹的场面一直持续到招工结束。这使福特公司能从容挑选最好的员工。

“利润分享”计划还引起新闻界极大的兴趣,福特每天不得不想方设法躲避新闻记者们的“围追堵截”。为了应付崇拜者们打来的电话,他只好拆除了房间里的电话。

福特的“利润分享”计划还招来了金融家、企业家的愤怒和攻击,他们咒骂“五美元工作日”,咒骂福特是实业界的叛徒、江湖骗子、幻想家、追逐名利者,并预言福特的行动会导致一场全国性的罢工传染病,会使其他付不起高薪的业主一败涂地。《纽约时报》则断言这个计划是“道地的乌托邦幻想”,从它诞生起就注定会失败。

对别人的颂扬或批评,福特一笑置之。他说自己推出“五美元工作日”,不是为了图名声,更不是为了挨批评。而是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出发,采用对公司最有利的做法。在他的观念中,对公司有利必然包含着对员工有利,因为劳资双方的利益不可分割。

正如他所预料的,自实行“五美元工作日”后,福特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特别珍惜到手的工作机会。他们忘我的劳动,推动了公司快速成长。结果,福特公司的利润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持续大幅度增长。

受此激发,许多汽车制造商也把最低日薪提到五美元。于是,福特又实行“六美元工作日”。结果,这一年福特公司的产量翻了一番。后来,福特在他的传记中说:“八小时工作日,五美元日工资,是我们降低成本的最出色的措施之一。而六美元工作日比它更便宜。”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所谓双赢,即两个“赢”,第一个“赢”,代表的是让对方得到全部的价值与服务,当对方的需求或欲望得到满足时,第一个赢也就形成了;第二个“赢”,是指你因所做的工作或提供的服务而获得的完整回报。当你以自己有利的工作或服务也能让对方满足时,第二个“赢”也就产生了。

那些企业家能给下属合理的收益,绝非出于慈善的需要,而是出于利益的需要,带来的不是不可控制的成本,而是不可预期的收益。作为一个企业家,将企业做大做强最大的希望在不就在于发挥员工的潜力?而给员工一定的好处就可以驱动员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发自主地为公司出力。其他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的经历也证实了这一点。

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正是因为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才更看重员工的利益,舍得付出薪水,从而招募到那些有才能和进取心的员工。而这些员工因为得到了老板的利益,自然更加努力创造价值。在这样一个双赢的良性循环中,企业家越来越富有,员工也因为自己的劳动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

满足别人,别人也会满足你

“其实,做一个上班族真难,我每天拼死拼活,又是加班又是贴钱的,老板还只给了我那么一点儿工资,至于我现在一点儿存款都没有。”麦基对自己“抠门”的老板很是抱怨。

老怀特看着他,严肃的说:“你这样想就错了。人虽然都是自私的,但要想获得更多,你就得放下你的自私。当你上班只是为了自己赚钱,仅在考虑自己的收入的时候,你不如去想想,我为公司做了多少,我应该先为公司多做一点点;当你在做生意,只想自己赚多少钱的时候,你先想想我是否应该为客户多想一点,多做一点,为行业多想一点,多做一点,甚至考虑一下社会与国家,也许你会赚得更多。”

财商魔法书:连锁商店大王的成功之道

美国连锁商店业大王贝尼是在身无分文的牧师家长大的孩子。他把基督教思想带入商店 经营里去,以信用、诚意和不给别人添麻烦为原则,在美国经营了1643间连锁店。

贝尼在他的经商中贯彻了他的平等观念。他平等看待每一位顾客,他时常对职员说,顾客是一切,没有顾客,什么生意也别想做起来。而要争取顾客,除了给顾客最大的利益与好感之外,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他说:“我一直以一个消费者的立场来看自己的连锁商店。”

贝尼也把职员看成与自己地位平等的对象。他没有把职员当雇用的人看待,他对每一位 职员都称合伙人。“好的职员,等于是公司里最有实力的贵重资源。”这是贝尼的另一个平等观念。

他不仅善待职员,同时给每一个肯上进的人,有受更好训练的机会,然后将这些有干劲 的人提升为主管,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商店,最后把他纳入董事部,成为企业的最高层领导人 。

他重视人的因素,认为金钱、土地及店铺,如果跟人相比,不过是次要的东西。“有同样理想的人,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让他享受成功的愉快,是事业成功的最大因素。”

在挑选人才的时候,贝尼变得十分苛刻。但是,凡是肯上进的人贝尼都会加以提拔,使 他成为更有机会发挥机会的人才。

1914年,贝尼订立了他的经商五大原则,后人称为贝尼的五大致富条件。

这五大原则是:一、为了满足顾客的要求,服务要最好;二、东西要好,价格必须合理 ;三、不断作检讨,以免经营上犯错;四、可以追求合理利润,绝不做暴利生意;五、要时 常反省,看自己是否做错什么。

后来,全美国开了1600多间贝尼的原则商店,很多职员都成为贝尼连锁商店的老板之一 ,生意大,利润好。可是,却没有任何一个贝尼集团的人犯过牟取暴利的毛病。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中国人一直奉行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并将其作为与人交往的准则。其实,这一说法从浅层次上说,是指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送给别人;从深层次上说,是指如果你不想别人以你不喜欢的方式对待你,那么你就不要以此方式来对待别人。而拿到一个付出与回报的角度来说,就是如果要想有所收获,那么对待别人就要有所付出了。

满足自己的目的,通常需要通过服务别人的手段来实现,所以应尽力满足别人的需求。当今社会,不同的企业,在管理、人才、市场、业务、地域与核心技术等方面可能各具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承认各方的优势和互补性,携手合作,才能“切开”较大的市场蛋糕,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利益。

这就是聪明的富人懂得的取财之道。所以,他们懂得如何去满足别人的需要,从而收获自己想要的成果。

竞争对手也可以是合作伙伴

麦基给老怀特讲到自己曾经的创业经历:“那一次,我投资的餐厅为了打败竞争对手,于是聘请了几个当地有名的厨师,这样一来,我们的客流量是增加了,可谁知,这些厨师的工资也高,无形中增加了我们的成本,最后只好提高菜价,却又因为比竞争对手的价格高反而输给了他们。”

老怀特给麦基分析说:“其实,每个企业经营者或者个人投资者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如想尽一切办法来扩大企业的规模,以规模效益去战胜对方;或是想办法提高产品的质量或者售后服务,来与对方展开竞争;也可能是降低产品价格,与对手来个看谁能笑到最后……这样的案例很多很多,目的只有一个,打败竞争对手,收获自己的经济成果。

然而,很多聪明的企业家或投资者却告诉我们,这是最愚蠢的做法,他们通用的是一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好招,那就是,把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那些聪明的犹太商人更是把这一招用的炉火纯青。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财商魔法书:犹太商人的“群体意识”

犹太银行家莱曼兄弟,产业传到第二代莱曼的手里时,商行的势力已经扩大到运输业和橡胶轮胎业。这期间,莱曼家族同其他几家犹太富豪结成了姻亲关系,例如刘其森家族把制铜业带进了莱曼家族的范围,同萨克斯公司联合之后,莱曼兄弟公司成了华尔街的大人物。20世纪60年代,美国步入经济繁荣期,莱曼公司把全部资金都投向了联合大企业。当时,公司大出风头,成为企业兼并和盘购狂潮的领头人。

后来由于经济衰退、银行内部纠纷等问题,在70年代末期,莱曼公司进入了衰退期,被列入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早期警告名单。为了挽救莱曼公司,股东们更换了董事长。两年之后,莱曼公司得到复兴,资本利润率一直保持在80%这一不同寻常的水平。

为了利于竞争,莱曼公司于1977年与另一家犹太银行库恩?洛布公司合并。库恩?洛布公司是与莱曼兄弟公司同时发展起来的,他们最初在辛辛那提卖干货,以后带着5077美元到纽约开银行,全盛时取得了美国投资银行的支配地位。同莱曼公司合并后,新银行在最大的投资银行中排名第四。合并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把莱曼公司在国内的势力和库恩?洛布公司在国外的特长集于一身。按当时媒体的话来说,这“使华尔街最好的两家厨师合并为一体了”。

犹太商人的这种群体意识,还曾于20世纪60年代,催生了一种崭新的实业形式——联合大企业。联合大企业是一种实现多种目的的控股公司,它拥有各种性质各异的利润中心,它的主要赢利中只有一部分来自新产品、市场的渗透、收入的增长、均衡发展以及价格赢利率的提高,更大一部分则是利用多家联合的强大势头兼并和盘购,产生一大批由华尔街认购、出售和买卖的新公司的股票。

虽然联合大企业的账目不清,新发行的证券价值可疑,但它对已确立的公司形成了相当大的威胁。LTV公司的詹姆斯?林,利顿工业公司的罗伊?阿什,特克斯特隆公司的罗伊?利特尔,西北工业公司的本?海涅曼、费拉德尔菲亚和雷丁公司的霍华德?纽曼,利斯科公司的索尔?斯坦伯格,海湾和西方工业公司的查尔斯?布卢德霍恩,迅捷美国公司的米苏莱姆?里克利斯,洛斯公司的劳伦斯?蒂什——这些建设联合大企业的犹太人,动摇了老式的经营方式,创造出种种不合常规的公司,为华尔街提供了一连串令人目眩的投资介体。

然而,由于危及到了政党利益,尼克松政府一上台就指令司法部的反托拉斯部门采取行动,直指华尔街的金融家和得克萨斯州的石油企业间的沆瀣一气。根据G?威廉?多姆霍夫的观点,它包括某些石油公司、航空公司、影片公司,以及某些消费品公司和商品推销公司,在这张密密麻麻的名单上,列于榜首的是西尔斯公司,朱厄尔茶叶公司,金贝尔兄弟公司,梅西公司,城市百货公司,联合百货公司。

股票市场对这些企业重新估价。在新政府上台的头两个月里,13家联合大企业共损失5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虽然联合大企业最终走向了衰落,但我们仍不可忽视的是犹太人的这种“竞争——合作”的做法。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一位犹太商人说,如果不能打败他们,就和他们结合。在哈佛学子看来,同一个经济环境下的竞争不是非要你吃掉我或者我吃掉你,最后要么你死,要么我活。更为可取的是竞争对手的双赢。在很多情况下,今天是你的竞争对手,明天就很可能成为你的合作伙伴。而且,你的成功并不必然建立在竞争对手的失败上面。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你所有的竞争者都失败了,那你一个人也不可能独享成功,因为你所在的产业很可能已经整体衰退了。

所以,作为竞争对手的同行,我们也没有理由非要将其当作敌人,一定要置之死地而后快。要知道,当你决定打败对手的时候,对手也一定想着打败你,他既然能成为你的对手,就一定实力和你相当。退一步说,就算你历尽艰辛将他打败,可是谁又能保证明天他不会东山再起,到时候,你有要提起十二倍的精神,积极备战。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打败他,而是将他变为自己的朋友,实现双赢。

要实现这种双赢状态,就要求双方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诚信是实施双赢策略的基石,若是双方中的一方不讲诚信,打着双赢的幌子欺骗对方,结果只会两败俱伤。同时,还要拥有一个宽广的胸襟。能看到他人之得未必就是自己之失,这是合作的基本条件之一。

如果能把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那么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你可以更便利的收获到自己的所得。而你与对方共同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共享价值链的利益,如果出现了困难,也有人帮你分担。这种利远远大于弊的事情,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