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欢,月有圆缺,不要苛求完美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十全十美只存在于人的心中。苛求完美的人,是在自讨没趣,自寻烦恼。接受不完美,承认不完美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快乐不在于完美,而在于严格区分缺憾与惩罚:既不因自己的缺憾而惩罚别人,也不因别人的缺憾而惩罚自己,更不用自己的缺憾来惩罚自己。
有一次,约翰要在客厅里钉一幅画,请邻居来帮忙。画已经在墙上扶好,正准备钉钉子,邻居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上面。”
约翰遵循他的意见,让他帮着去找木块。
木块很快找来了,正要钉的时候,邻居突然说:“等一等,木块有点大,最好能锯掉点儿。”于是便四处去找锯子。找来锯子,还没有锯两下,邻居又说:“不行,这锯子太钝了,得磨一磨。”
邻居家有一把锉刀,锉刀拿来了,他又发现锉刀没有把柄。为了给锉刀安把柄,他又去校园边的一个灌木丛里寻找小树。要砍下小树时,他又发现那把生满老锈的斧头实在是不能用。他又找来磨刀石,可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须得制作几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条。为此他又到校外去找一位木匠,说木匠家有一根现成的木条。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见他回来。
最后,至于那幅画,约翰还是一边一个钉子把它钉在了墙上。下午再见到邻居的时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帮木匠从五交化商店里往外抬一台笨重的电锯。
我们必须明白,真、善、美是人世间永恒的话题,但是正因其永恒,也显得如此朦胧。如果说真诚和善良还有着近似的标准的话,那么美完全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甚至说一个人有一个标准也不为过。
人生中楚楚动人是一种美,就像水仙花一样,但是以“用”的眼光来看,它无论怎样妖艳妩媚,都结不出果实。
美玉做的船和桨,美则美矣,划船的时候完全用不上;金玉做成的弓,美则美矣,作战的时候完全用不上。品德纯洁完美的人,往往不是拨乱匡正时的人才,也无法成就圆满的人生。
而向日葵既开花又结出果实,象征着人生所不可缺少的存在形式。把完美用到艺术的追求上,而清醒地活在现实中,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很多年轻人在没结婚时,众里寻他千百度,挑了又挑,个头儿、长相、学历、家庭、财产……尽善尽美。总幻想着有个最美好的罗密欧或朱丽叶在等着自己,偏偏可能是在挑选和等待的时间里耽误了自己。
结了婚,完美的恋人形象打了折扣或彻底破灭,又开始新的一轮完美追求:生了孩子,幻想着孩子不是天才,起码要出人头地,不能再像自己一样委屈了自己。于是,让孩子从小学钢琴、学绘画、学外语……要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名牌的大学,将来还要出国留学,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积攒下为孩子所用的一切钱……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宏伟蓝图,尽情勾画在孩子的身上和心上。但这一切可能都完美无缺地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吗?
失去的就一定能够补回来吗?丢了初一,一定会在十五找补回来吗?将弦绷紧在自己和孩子的身上,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呢?万一不是理想的结局,心理能承受得住吗?
多少人就是这样没有迂回也没有变通地追求着完美,却不知道如果不适时地调解自己的心态,心理可能在一瞬间就脆弱地垮掉,一辈子就是这样在完美的误导下非常不完美地结束了。
承认不完美是做人的代价,这是上帝告诉我们的。《圣经》记载,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人类互相残杀掠夺,世间充满强暴、仇恨和嫉妒。
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十分愤怒,决定用洪水毁灭这个已经不可救药的世界,只留下有限的生灵。上帝告诉诺亚说:“去用歌斐木打造一艘方舟吧,因为人类犯下的错误,我将惩罚毁灭他们。”
诺亚十分伤心,他问:“如果知道他们会因犯下错误而被毁灭,当初您为什么不直接派天使下来人间?”
上帝回答说:“不,天使太完美了,太完美就没有了进步的可能,不完美是做人的代价,也是做人的本质。”
上帝能够创造世界,也许全凭他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倘求完美,他就该让人类永生,让美丽与和谐永恒,让善良与正义万岁,让邪恶从来不曾出世。他就不该创造花开花落、死死生生。他就该让空间无边无际,让时间无始无终,让生机无穷无尽,让发展无限可能。但上帝并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是破坏他的根本逻辑的。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被划上了一道缺口,因此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有人才貌双全,可是感情路上却是风雨泥泞;有人富可敌国,可是儿女不孝;有人家庭和美,可却为钱财而伤脑筋……
如果我们一定要追求十全十美,那只能是一种无法承受的奢望。
完美是不存在的。如果生活中,我们一再苛求完美,不但不会实现,还会徒增烦恼,使本来快乐的人生变得很忧郁。聪明的人知道,人无完人,事无完事。智者并不拥有他人所不及的天赋,他们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把不完美的一切尽可能利用起来,尽可能地实现圆满。“不完美是做人的代价,也是做人的本质。”上帝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