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和审丑,该怎样界定(1 / 1)

审美要在实践中,它是一种实践美学。我认为审美,关键是要找到一些生活里被遮蔽的、有实践性、创意的东西。生活中我们应该挖掘一些创造性的内容,但往往一些创造性的东西在别人看来是有点荒诞的。

《堂吉诃德》就是一本笑料百出的书,但其实这里面写的是一种最美的人格。主人公一辈子读骑士书,到老的时候他出去闯**,他的生活是跟正常人反着来的。他看到羊群以为是恶魔就冲过去,看到大风车也去挑战,但这本书呈现的不是情节荒诞的问题,而是当时的时代问题。他去冲杀羊群,人们就会痛打他一顿,哪怕把他当成一个疯子,也不会有怜悯,不会有同理心来理解他内心深处的单纯、勇敢。所以这是社会本身的问题。

有时候,事物最有价值的那部分往往跟世俗的价值观相反,跟环境有点格格不入,然后就呈现出某种荒诞性来,最后被边缘化。

我非常提倡审美要携带一种让人落泪的笑的元素。审美就是要打开生活里被埋没、被隐藏的东西,好的审美暗含一种悲剧性。

世界主流审美是趋向于普适性的美好的,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的话,就是人和世界的冲突,人和社会的冲突里有太多黑色幽默性质的东西。西方就有黑色幽默的传统,像《二十二条军规》所体现出来的。审丑就不一样。审丑其实是审美的一种异化,是审美的另一种“表达”或“表现”,如果从幽默角度看,可以看到很多表面欢乐、内核糟糕的价值观,就是呈现出一种虚假的繁荣。

社会生活中有一种规律,大家都想从别人身上找幸福感。如果是没有操守的人,他可以让所有人快乐,因为他没底线;他可以降低任何标准,不坚持任何东西,然后取悦他人。这种人其实是奴隶性格,生活中他貌似过得风生水起,但实际起到的作用是放大人性的弱点。审丑实际上能审出人性,我们自己笑了半天,最后才发现是在笑自己。

社会生活中,存在很多“格格不入”的人,有些确实是假装的、骗人的,但有些真的是有情怀的。当对这些人的判断不在大众逻辑认知里,大家就觉得后者是装的,便会用个人的认知来“杀死”一批有情怀的人。

这种现象最早在《诗经》里就有所反映。《诗经》里的《黍离》篇中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一句,反映的是一种为国为民的忧思,而不懂的人就不知道这是在表达什么。审美就是要把更内在的东西挖掘出来,呈现出一种喜剧性或者悲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