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做什么像什么(1 / 1)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前面讲过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这一章开始讲辩证法的另外两大定律。反者道之动,说的是否定之否定。

面前有座山,初看就是一座山。聚焦看时,满眼只有巨石泥土堆叠,上面又长满了花草树木,其间又有飞禽走兽,这哪里还是山呢?当我们看了这许多细节,再把焦点放大,那分明还是座山,只是比最初时多了许多细节,变得活泼了。当我们在山上发现一块奇石,便又会去看那奇石,又去搜索其他新奇之物,眼前的便又不再是山。

我们看到了山,否定了山,又否定了之前的否定,之后再否定,以此循环,就是反之又反,这就是“道之动”。

一粒种子,初看只是一粒种子。把它种在土里,它会发芽,那它还是种子吗?发芽之后,会长成青苗,那它还是芽吗?青苗会长成小树,那它还是青苗吗?小树会长成大树,那它还是小树吗?秋天大树结出种子,种子掉在地上,落叶成为它的肥料,树上光秃秃的,那他还是原来那棵树吗?几百年后,树枯萎死掉,颓然而倒,但那些种子已经长成了无数的树,它们不也还是树吗?种子否定了自己,变成了树,树否定了自己,可结出的种子成了更多的树,以此循环,反之又反,这也是“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说的是量变引起质变。面前一座沙丘,能看到沙粒,究竟是多少粒沙堆积起来的呢?谁也不知道。拿走了一粒沙,这个沙丘会消失吗?显然不会,甚至看不出任何变化。那么再拿走一粒呢?显然也没什么影响。如此这般,每次拿走一粒沙,拿了一亿次之后呢?拿了一万亿次呢?恐怕沙丘就消失了,就算没消失,至少也变成了一个小沙堆。

这就是演化的力量。看起来微乎其微,弱得不能再弱,但这却是世间最强大的力量,道就是用这种力量生成了整个宇宙。这两句说的就是辩证法的两种运行方式,而其所基于的,正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也就是《易经》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前面讲到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云云。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前面讲过“道法自然”,这两句是一个意思:我们的认知是在感官获取的信息基础上经过长时间演化迭代而成的。但是人的感官能力极其有限,宏观观察不到,微观也观察不到,所以人类基于直观信息而演化出来的认知能力也极其有限。虽然有限,但对人类而言已经很复杂了,所以人类需要语言工具来进行复杂认知。而语言的最小单位是概念,而所有概念均来自直观,所以概念没有办法被精确定义,这是之前讲过的“名可名,非常名”。

所有概念中最基础的概念是“时空”,没有时空就没有一切概念。而人类对时空的认知也是直观的,直到最近百十来年,我们才发现自己之前对时空的认知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如果空间如我们想象得恒定不变,那很多事情就无法解释了,例如水星进动,这个现象如果不用空间弯曲导致光产生弯曲来解释,那就只能假设光是可以拐弯的,这个假设显然会引发更大的混乱。

更致命的是,如果假设时间是恒定不变的,同样无法解释高速运动系统中以及大质量天体附近的种种现象。只有当我们假定光速不变时,我们的模型才能准确预测这些现象。所以,时间也不是恒定不变的。

后果是什么呢?“因果”也是有局限性的。人类关于因果的认知来自时间均匀流逝的直观假设,但是如果时间可以弯曲,甚至时间可以改变方向呢?这就导致,时间并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变量。通过对黑洞的计算,我们发现原来时间不但会改变方向,甚至会消失。在黑洞的奇点处,时间并不存在。

基于对黑洞特性的研究,加上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这个证据,宇宙大爆炸假设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也就是说,这个宇宙的四维时空诞生之前,也是一个奇点,在那个奇点处并不存在时间。时间是在奇点爆炸的一个普朗克时间之后产生的,在那之前不存在时间也不存在空间,自然也就没有因果,因此大爆炸并没有原因,因为那个点不存在因果这个概念。

这是不是能够帮助大家理解老子所说的“有生于无”呢?当然,我们不能说老子预言了大爆炸理论,也不能说老子是科学的,因为老子只是通过思辨给出了一个假设,这个假设并没有经过实验验证,所以他只是思辨,不是科学。但即便只有思辨,能够在如此深邃处得到一个可以使整个思想体系自洽的支撑点,老子的思辨功夫,不可不谓叹为观止!

创业又何尝不是“有生于无”的过程?如何在一片混沌中生出那个“有”?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如果真有一种方法的话,那么大概只能是“试错”了吧。不断地发现错误迭代错误,这叫“反者道之动”,控制试错成本小步快跑,这叫“弱者道之用”,保证成功到来之前还没有失败,我们能做的恐怕仅此而已。

至于怎样才算成功,似乎也只能去问我们的使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