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五十五章)
又是神秘主义重灾区!都说了儒道本是一脉相承,这一章的核心意象“赤子”使儒道两家又撞上了。后来人能把儒、道分得那么清楚,还一副你死我活、势同水火的架势,也真是够难为他们的。
只要“赤子”这个意象一出现,老子就要使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法了,因为不比喻、不夸张,一般人难以理解这个意象背后的含义。要我说,关于“赤子”,孔子解释得就很好,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
骑车骑熟了,不用想怎么骑就可以骑得飞快。羽毛球练熟了,不用想怎么打就可以赢得比赛。篮球练好了,不用什么花哨动作,一个停顿加速急停跳投就得分了。逻辑练熟了,遇到问题不自觉地会问“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回答完问题就解决了。格物熟练了,有了念头就会分析情绪,有了情绪就会分析欲望,有了私欲就引导向通欲,自然就没有邪念。情绪稳定了,学会了做人,有了完备的价值观,一切行动遵照德的指引来做,自然就“随心所欲不逾矩”了。
这种融会贯通,技术、方法、方法论、价值判断全部融入潜意识之后,其表现就是“赤子”了,这就叫“含德之厚”。
赤子什么样?泰然自若地躺在那,毒虫不蜇咬,猛兽不抓挠,猛禽不搏击。筋骨虽然柔弱,但是手却可以牢牢地握住东西,不知道**之事,却可以**,这就是活力到了极点。整天地哭,嗓子却不沙哑,这就是“和”到了极点,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不早不晚、不快不慢、不多不少,正好在节度上。
再次强调一下,这就是比喻加点夸张的修辞法,诸位可千万别当真。婴儿演化出来的“可爱”模样,倒是有可能降低野兽的攻击欲望,不过万一野兽好奇,过来用爪子扒拉扒拉,那可是很要命的,千万不要尝试。至于抓握得牢,这就是演化的结果了,据说是因为人类早期生活在树上,婴儿出生之后需要抓握树枝避免掉下去,所以筛选出来了新生儿的抓握能力。**、哭闹也是演化的结果,这没什么神秘的。
老子这段描写,其实就是在给人指路的时候,因为路太远,怕人不信,“明道若昧”嘛,所以用了一个夸张的动作去指。动作虽然夸张,但也只是为了引起注意,我们关键还是要看人家指的路,别瞎琢磨那个夸张的动作是什么意思了。
知道“和”叫作“常”,之前讲过“和”了,如果选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两个形容词,“和”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个叫“中”。凡事有节度,符合节奏,在节点上,当然可以长久。知道“常”称为“明”,自发光叫明,能长久的自然不可能依靠外力,自己必定是太阳。
益生曰祥,不大好理解。祥,字形是示(祭坛)旁放了一只羊,指预兆。老子那个年代,吉兆叫祥,凶兆也叫祥,例如祭祀死者的凶礼也叫“大祥”“小祥”。这个字是到了很久之后,才逐渐演变得只剩下了吉兆,也就是“吉祥”的“祥”。所以,后面这两句跟前两句相对照,说的就是反面了。贪生纵欲就是凶兆,不顺其自然地滥用精神气力,叫作“强”,就是“强梁者不得其死”的“强”,也就是强横的意思。
所以物壮而老,盛极而衰,因为违反了道,作死就死得早。老子在说什么?不作死就不会死嘛。拿赤子做对比,让我们追求私欲的时候也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又作死了?赤子无欲无求、人畜无害,所以大家自然也不会伤害他。赤子顺其自然,不假装,不做作,该哭哭该笑笑,精气神十足,永远不知疲倦。所以,我们想与别人争名夺利的时候,违背良心的时候,曲意逢迎的时候,逢场作戏的时候,想想赤子会这样做吗?赤子不做,我做了,我不就是作死吗?
可私欲永远都有,控制不住怎么办?要通过格物去格自己的“欲情念”。格透彻之后自己看看,是求生欲还是繁殖欲没有被满足?吃不饱了还是找不到老婆了?都不是?那我还想吃多少?要几个老婆?把多余的精神头转移到通欲上面去,去求知,去创造美,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