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独厚还须识宝
俗话说:身在福中不知福。有时,人们对于自己拥有的优越条件往往缺乏认识,因而也就不会利用。
江西年平均温度16.3~19.7℃,年10℃积温5034~6343℃,年日照1489~2086小时,无霜期240~307天,年降雨量1301~1904毫米,基本上属“亚热带温润气候”。这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宜于发展蚕桑生产,桑树生长期比江浙蚕区还要长三四十天,桑叶产量极限可高于这些蚕区,且年极端高温持续时间短,全年均适宜养二化性家蚕品种,茧质接近于江浙而优于华南。
江西土壤资源十分丰富,既可以利用红壤低丘陵栽桑,同时省内又有赣江、抚河、信江、波江、修江五大河流及许多支流,这些河流两岸的河滩地均可栽桑,相当部分河滩地土肥水足,桑树生长好、产量高、见效快。由于江西乡镇工业的污染问题不大,大气氟污染程度轻微,能保证蚕生长所要求的正常环境。
从农村生产结构看,该省人均耕地1亩多,而且相当部分农村农事项目单一,乡镇企业不够发达,经济作物占的比重少,特别是边远山区工副业门路比较少,劳力资源充裕,适合发展劳动密集性的蚕桑生产。
经过近30年的努力,江西省的蚕桑生产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在蚕桑科研、蚕种生产、技术推广等方面起着很好的作用,同时也已形成了良种繁育和桑苗繁育基地,省内尚有蚕种冷库及蚕种场,年制种7万余张,能保证全省用种的需要。在茧、丝、绸工业加工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全省有烘茧灶23副,可收烘蚕茧20000多担,有立缫机120台,年产厂丝55吨,1985年出口厂丝16吨,其他丝类商品等9吨。全省有丝织机1500台。
建立蚕桑基地要千家万户
蚕桑生产的特点是生产周期短,一年可养三四次,每次只需个把月。由于生产季节性强,蚕种又是统一由国家供应,蚕茧也是统一收购,有些专用药品、工具及技术指导等,都需要相对集中,所以在蚕桑生产的计划安排上,要考虑基地建设,也就是说将有条件发展的县,列为蚕桑商品生产基地县,予以支持和指导。如帮助修建小蚕共育室,修建烘茧灶,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使这些商品生产基地迅速地发挥出效益。
栽桑养蚕本身就是一项副业生产,一年中室内养蚕的时间不多,养一季的时间就更短,只需20多天。所以是一项适合千家万户的农事活动。过去对蚕桑生产这种分散性认识不足,在经营形式上过分强调办专业场,强求生产上的集中统一,使专业场成本高,投资大而效益较低。在栽桑方面,又过分要求成片种植,集中管理,以致出现管理不及时,桑树长势差,桑叶产量低,这些都是江西省以前蚕桑生产发展不快的原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蚕桑专业户在全省各地相继出现,家庭承包栽桑养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全省蚕茧产量也提高较快。如广丰县三官殿村,1981—1982年在信丰河边冲积地上种植的114亩桑园,由47户农民承包,1985年亩产蚕茧278斤,产值达528元,加上间作物收入,产值在600元以上,纯收入比当地甘蔗高1倍,比棉花高2倍,比水稻高3倍,比麦泰高4倍。宁冈县蚕桑专业户艾新艳、玉山县养蚕专业户钟户根亩产蚕茧均达350斤左右,产值约600余元。全省亩桑产茧最高的是玉山县的郑守荣,亩产达367.3斤,收入751.33元。专业户还充分利用蚕桑下脚料,开展综合利用,如利用蚕砂喂鱼喂猪,桑园冬季间作萝卜等蔬菜,增加收益。
根据我们调查,一般每户栽桑1~3亩较为适宜,条件较好的重点户,也可以是5~6亩,甚至承包过去办的集体蚕桑场而成为专业大户。承包桑园期限要长一些,一般不少于15年。在新栽桑树时,有条件的尽可能集中以方便管理。同时对田边地角、房前屋后、塘堪沟旁、河滩洲地亦可栽植乔木桑。千家万户栽桑的特点之一,就是因地制宜,不强求划一,对栽植密度、树型养成等都可根据当地情况灵活掌握。
千家万户栽桑养蚕的另一特点就是因陋就简养蚕,利用民房以及一些现有的生产、生活设施等作为养蚕的代用工具,这一方法已在一些县、乡推行,很受欢迎。
当然,千家万户栽桑,因陋就简养蚕,其前提是必须加强“小蚕共育”工作。以乡为单位,成立小蚕共育室,共育室的工作归县农业局指导,保证质量。江西省上饶地区农业局对广丰、玉山二县推行小蚕共育室制度,加强技术指导,这两个县的全年平均单张产茧都在80斤以上。
普及科技是重要一环
栽桑养蚕技术虽然简单,推行“小蚕共育”方法以后,农民只要在家里养大蚕,时间短、操作技术容易掌握。但如果要在全省普及一年多次养蚕、提高单产,对于加强技术指导和做好服务工作,任务比较艰巨。这是全省蚕桑生产能不能稳步发展的关键。必须重视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技术推广队伍,对养蚕用的物资要有部门经营供应,蚕茧必须及时地按级按价就地收购,免得养蚕农民有“卖茧难”的后顾之忧。
为了把栽桑养蚕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千家万户,江苏、浙江、四川等省均设有蚕桑技术指导员,负责指导一个乡或几个村的蚕桑生产,终年工作在基层。这些人多来自农村,具有一定的文化和技术,每年由省或地区培训两次,平时归县农业部门管理,目前江西省尚无这样一支队伍,所以有些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难以普及到农户,生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难以及时得到解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近期内省里可以成立一支少而精的蚕桑技术服务队,既指导技术,又提供必需的专用物资,后一部分工作,待商贸关系理顺后,划归商业部门或丝绸公司经营。要有计划地办些培训班,逐步配备蚕桑技术人员,同时要在农业大专院校开设蚕桑系(科),为全省发展蚕桑生产培养技术人才。
江西目前需推广“小蚕共育技术”、“地坑木框养蚕法”、“桑基鱼塘”技术。推广这些技术措施,可获益很多。
同步发展开展综合利用
绸缎是出口内销的重要商品。在发展商品生产的今日,原料生产和加工应相衔接,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在管理体制上,要建立茧—丝—绸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生产体制,即所谓“贸、工、农”导向型农业生产形式。这样才能保证农产品有销路、工业有原料,商业外贸有商品。从发展蚕桑生产来说,关键是加工业这一中间环节,加工能力强能消化大量的蚕茧,就可刺激蚕茧生产的发展。收购价合理就可使得蚕农极力注重蚕茧的品质,而加工水平高又能生产出好的生丝和绸缎。丝绸只要质量好,目前国际市场需求量很大,国内市场销路亦年年上升。所以重视蚕桑生产和丝绸工业的同步发展,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蚕桑生产过程中还有许多所谓“废物”可以利用。有些技术处理比较简单,适合乡、镇企业及农民家庭开展综合利用(譬如桑叶除用于作蚕的饲料,立冬后的冬桑叶是一味中药,又是牛羊过冬的好饲料)。
养蚕专业户还可以把养蚕和养鱼、养鸡、综合种花、种水稻、养家畜家禽结合起来,联合经营。蚕室在不养蚕时,可以用来培育蘑菇、木耳或养鸡,提高房屋设备的利用率,调剂农事,增加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