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公室中,每个人各有各的一摊工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没有人能独自成功。但同事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竞争,并表现得非常激烈。互相猜忌、嫉妒、排挤,甚至谗毁的现象司空见惯。俗话说:“伤人一千,自损八百。”盲目的针锋相对只会出现两败俱伤的结果。同事间相互结怨不说,自身利益也会因此受损。如果能搞好同事关系,在竞争中合作,彼此互相协调,就能打造出双赢的局面。
一、处好关系是合作双赢的基础
作为办公室的成员,基本要花费一半以上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否较好地掌握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直接影响到是否能与同事良好地开展合作。
同事之间的沟通能减少摩擦,克服内耗,解决矛盾,是办公室成员和谐发展的桥梁。
沟通要讲究刚柔相济。按传统的分类方法,沟通的手段不外乎两大类:一是刚性沟通,即通过公司的规定、行政的手段和公事公办的态度强制性地解决问题,这类沟通在特定情况下非用不可,否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二是柔性沟通,即通过合作、妥协、商量、暗示等方式平缓、委婉地转移话题,这类沟通在工作中被普遍采用。在沟通中讲究刚柔相济,就是该刚则刚,宜柔则柔,该刚柔并举时则双管齐下,就是我们所讲的弹性沟通。
办公室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管如何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如鱼得水”类,各方面都比较融洽;一种是“过得去”类,马马虎虎,平平和和,说长道短的不多,亲密接触的也不多;一种是“关系紧张”类,这类人数不会很多,但不会比“如鱼得水”类的人数少,大多数的人是属于中间状态。在办公室里关系处理得好,同事之间和谐、融洽,自己工作起来也如鱼得水,自然精神愉快,乐趣盎然。关系处理不好,同事之间别别扭扭,上下左右疙疙瘩瘩,自己苦恼不堪,工作也显得没有光彩。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实验人员让两组参加者向同一位女士打电话。告诉第一组说,对方是一个冷酷、呆板、枯燥、乏味的人。告诉第二组说,对方是一个热情、活泼、开朗、有趣的人。结果,发现后一组的参加者与那位女士交谈得很投机,通话时间也明显比前一组的参加者时间长。而前一组参加者与女士的交谈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你事先的想象或看法决定了你的交往方式,包括你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都会受到预先现象的影响。
赵先生工作的公司有几个韩国人,而他曾经对韩国人很不以为然。有一次,经理分了一名叫朴恩哲的韩国人到赵先生所在部门。赵先生因为自己的成见总是有意无意地与朴恩哲保持距离。朴恩哲似乎感到了什么,也就不说话了。事后,赵先生开始寻找为什么不能与朴恩哲愉快地交流下去的原因,发觉自己对韩国人存在着一些看法,并认为所有的韩国人都这样。于是,遇到朴恩哲的时候,他的那些原先的看法使他用“有色眼镜”去看朴恩哲,这样,影响了他与朴恩哲的正常交流。
“后来,我尽量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与他交流,发现他谈吐风趣,自然大方。我们的交谈气氛也逐渐变得十分热烈。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了好朋友。”赵先生说:“经过这件事后,我反思了以往失败的交往,发觉许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事先对他人抱有消极的看法所造成的。”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言行举止受无意识的态度、观念的影响和支配,这些未经意识过滤的态度、观念会通过微妙的途径传达到对方身上,从而成为未经验证的“事实”。试想,假如这些态度和观念是消极的、敌意的,会产生什么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并且,在人际互动中,人们都会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你怎么看别人,别人就怎么看你;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否则,对方就会感到不平衡。所以如果你事先对他人有一些消极的看法,那么,这些看法势必会无意识地流露出来,表现在你的语言或非语言的信息上。而对方觉察到你发出的信息后,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小青蛙和小乌龟在一起喝可乐。小青蛙喝完自己的一份后,就对小乌龟说:
“你去外面帮我拿一下可乐。”
小乌龟刚走两三步,就不走了,回头说:
“你肯定是支走我后,要把我的可乐喝掉!”
“这怎么可能?你是在帮助我啊!”
经小青蛙一再保证,小乌龟同意了。
一个小时过去了,小青蛙耐心等着——两个小时过去了,小乌龟还没有回来——
三个小时过去了,小乌龟仍然未见回来。这时,小青蛙想:
“小乌龟肯定不会回来了。它一个人在外面喝可乐。怎么能会回来呢?我干脆把它这一份也喝了!”
小乌龟就像从天而降,站在小青蛙面前,气冲冲地说:
“我早就知道,你要喝我的可乐!”
“你怎么会知道呢?”小青蛙尴尬而不解地问。
“哼!”小乌龟气愤地说:“我在门外已经站了三个小时了!”
这就是消极论断,验证自我。根据自已的猜疑、臆测,主动寻找支持消极心态的理由和证据。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而我们往往不以为然。比如听说有人打自己的小报告啦,首先就会怀疑某人,然后观察、监视,越看越像,你会发现,那个“嫌疑”人说话走路都与以前不同了。还会进一步验证:“当然啦!他昨天与我对面走过,连头都不敢抬。他在躲着我,做贼心虚了!”而结果往往是自己错的时候多。
在办公室里交往中,你对别人的态度和别人对你的态度事实上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说是一样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我们往往能够从别人的脸上读到自己的表情。这话深刻地揭示了人际交往中预期态度决定交往成败的心理根据。
你必须能够对任何人、事、物都保持兴趣,而且只要有必要,就应一直保持下去,如果你无法做到这一点,你将失去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他人需要你的注意时给予注意,这比只是说些恭维的话要来得有效果,做个好听众比做个善于言辞的人更能取得好效果。如果你玩弄口袋中的小东西,不时地看手表或频频将目光移开的话,对和你谈话的人来说实在是一种侮辱。此时不但你会漏掉谈话中的重要部分,对方也会马上察觉出你对谈话不感兴趣,而不再谈下去。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么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办公室里正当的沟通方法很多,但贡献自己对同事“挚情的爱”,是至关重要的。生活是不能没有“爱”的,有了爱,才有热情,才有追求,才有进取。陌生人之间,也同样如此。俗话说得好:“投桃报李。”你敬别人一寸,别人就可能敬你一尺,你付出了“挚情的爱”,别人不可能给你“满腔的恨”。所以,贡献自己“挚情的爱”,应该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是我们弹性沟通的出发点。
“挚情的爱”,体现在办公室的人际交往中,首先是应该宽容待人。一个单位和一个集体,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这些人有不同的思想性格、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有的人热情开朗,有的人沉静踏实,有的人性格急躁,有的人心胸狭窄。就是在一个家庭里,也可能有着各种不同个性的家庭成员。人,处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办呢?唯一正当的办法就是“宽容”,满怀热情地和人们相处,容忍并且诚心地尊重别人与自己不同的性格、兴趣和生活方式,还要主动地了解别人的性格特征,熟悉别人的生活习惯,在这个基础上造成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有些人的同事关系紧张,常常是因为不喜欢同事的个性而产生的一些恩怨纠纷,在工作上不能很好合作,甚至互相为难;反之,对于自己合得来的人,则不惜牺牲原则,给予种种方便。如果采取的是这种方法,当然要招致不良的后果。正确的态度,就应该抛弃个人的成见,即使对某个同事有何种不好的看法,不喜欢与他(她)私下相处,可在工作上还应该保持合作的关系,绝不故意为难;最好还应该在工作上多关心他(她),解决困难,同心协力做好工作。你当然可以在下班后不同他(她)相处,不成为朋友,但对于工作却必须要有宽厚的涵养。另外,对私人交情好的同事朋友,也不能放弃原则,姑息迁就他们的缺点与错误,这既是对朋友人格的负责,也是对自己人格的负责。倘若你在每个职业中都能够这样做,日久天长,就必定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并确立自己的威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宽容人,还应该做到“乐道人之善”。对待同事,要多看其长处,多学其优点,不能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别人就是“一块疤”。每个单位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种人:他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一点一滴都记在心头、挂在嘴上,挑剔别人的毛病也绝无遗留,说起来如数家珍。而对自己的毛病、别人的长处,则一概缄口不语。这种人往往被人们嗤之以鼻,被称之为“不团结因子”。“乐道人之善”,一方面要注意不能因为自己比别人做的工作多一点或能力强一点,就沾沾自喜,瞧人不上眼;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对他人工作成绩多加褒扬。这样不仅显示出了自己虚怀若谷的风度,有益于人际之间的团结,对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也会有好处。当然,对自己的评价、对别人的长处都应该是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如果不顾事实或夸大其词,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也有损自己的人格。
同事之间相处,要想完全避免矛盾,避免人际纠纷,也是难以办到的。有些问题,由于人与人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生活经历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出现一些争执,甚至是争吵。而有的人是不善于隐瞒自己的观点的。事实上,也没有必要因意见、观点与他人不同而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隐瞒自己的观点,如果让别人觉得你是在遮遮掩掩,反倒会给人留下虚假的印象。所以,回避矛盾,随便附和都是不妥当的。也许这些争论与争执,起因互不相同,但坦**直率比虚假回避要好,比较容易使人与人之间达到互相了解、真心相交的目的。
英国作家萨克雷在他的著名小说《名利场》中,借女主人公爱米丽亚之口说道:“世界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看见自己的影子。你对它皱眉,它还你一副尖酸的嘴脸。你对着它笑,跟着它乐,它就是个高兴和善的伴侣。”这话用于我们对待同事的态度,不仅是形象的,也是很恰当的。只要我们不失挚爱,并且能够运用一些正确的办法,相信是可以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如鱼得水”效果的。
只有和同事处好关系,合作时才能做到心心相通并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在心理上保持防备
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自然必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对同事就可以完全放心了。利益上的竞争随时都会使对方改变对你的态度,心理必须保持防备的底线。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在你曾经工作过的办公室里,有一位与你为敌的同事,最近竟被你现在的办公室所聘用。这对你来说是一件很纳闷的事。
经一事,长一智。过去你俩有过不愉快的记忆,但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如果你已将事情淡忘,对方也可能早就忘得一干二净。
不过话分两头,向坏处想,尽管害人之心不可有,但你也得做到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此君将来服务的工作项目跟你没有多大关系,就比较好,因为你俩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多少会减轻火药味。从他上班的头一天起,处处表现友善,甚至主动为他介绍公司各方面的行政制度等,将表面距离拉近,在任何情况下,对方也没有理由拒人于千里之外。
若他加盟的工作跟你有较大联系,请步步为营,处处主动、友善,最好在其他同事面前少提你俩过去的关系,避免风言风语,有关两个人的龃龉更不该提。你不妨在人前人后多赞美他(每个人都有他的好处和长处),表示你的大度和伸出友谊之手吧!
有些人是极具侵略性的,永远要做胜利者,而且要别人信服他。他们喜欢大呼小叫,见高拜、见低踩,小事要化大,令人烦不胜烦。对于这类人,怎生是好?
当他因某事大发雷霆,但这事与你没半点关系,最好别花时间去了解,将麻烦留给别人好了。有人找你评公道,你可淡淡地说:“事情的始末我不清楚,妄下断语不太好吧?”当然,茶余饭后,有人提及,你同样只宜做听众,切莫发表意见。
这样,来者不会怪你,连那位老兄也不会听到你任何评语,对你自然不会有“新仇”。
要是事件与你有直接关系,最好采取低姿态,对方哗啦哗啦的,就让他发泄,切忌与他对骂,而且要避免直接与他正面冲突。
要做报告的话,只将事情始末以白纸黑字呈报上级或老板,所有是与非就由他去裁决。但有风度的你,在事后也应保持缄默,或者索性忘却整件事,只记取对方的弱点就够了。
有些人喜欢在午膳时间做些自己喜欢的事,但有些人却恰恰相反,总希望连吃午饭也跟同事在一起,一方面联络感情,另一方面也好多得一些公司的“情报”。
若你是前者,偏偏拍档却是后者,他常常问你“午饭去哪里”?或者你已经拿起皮包往外走,他仍紧跟着你。怎么办?
大家既然是拍档,你当然不好拒绝。所以你要让他知道你确实有私事,你不会理所当然地与他共进午饭,下次他再跟着你出门,你可以告诉他你已经安排了约会,不宜跟他一起(即使你俩只打算单独用餐)。你可以温柔地补充:“不如一起吃下午茶吧!”
这样他没有责怪你的道理,当然,为了工作顺利,偶尔跟他一块儿亦无妨,但不必给自己压力,拒绝得巧妙一点就是了。不过,不同的人,处理方法可以有异,如果对方是初出茅庐的新手,大概只是有点依赖性,照顾一下他的感受就可以了;若是工作多年的老手,心胸可能狭窄些和多疑些,那你要小心,免得他背后有话说。
某位同事似乎对你特别信服,常常会当众给你戴高帽:“你真棒,什么事交到你手中去办,一定是里里外外都合作得很好,准能顺利完成。”“这件任务交由别人去做,肯定不会有如此美好成果。”“我早就说过,公司里,就只有你可以胜任,果然不出所料,事情做得太好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向你飞来。
请别开心得太早,即使你正如他所说的“能干过人”,但听在大众耳里,很可能会有反感,何况,这个人究竟有什么居心你是不知道的。
可能是居心不良,即是故意宣扬你的威风史,制造你高不可攀的形象,让其他人看不过眼;当然,亦有可能只是不识时务,还以为帮了你。
下一次,当对方又向你送高帽时,你不妨公开说道:“你过奖了,这件事由甲或乙去做,同样可以成功的,我跟他们没有分别呀。”或者,私下拉着他,找一个借口说:“多谢你的赞赏,不过,上司似乎不大喜欢,我请你帮帮忙,不要公开赞扬我了。”
有些人生性喜欢弄权,对付这种人,千万别认真,白白让自己生气,叫对方暗自得意。可采取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这类人多数是以声势取胜,凡事“大声夹恶”,誓要将小事化大。对此,你要镇定自若,泰然处事,一切就不容易误中圈套。
例如,某计划进行时出了乱子,此人会风风火火地找到你头上来,当众质问各种因素,许多人会在此情况下,显得不知所措。
请弄清楚,此人是直接管辖你部门的吗?或者,他是这个计划的负责人吗?
答案是否的话,根本不必理会他,可告诉他:“事情由我们部门去解决吧!”或者:“噢,某主管自会向老板交代一切的!”
但对方确是有关联之人,不能冷漠待之,不妨耍一招太极,这样回答他:“计划不是由我一个去进行的,我看应该召开一个会议,请来所有有关人员等,才能圆满地将事情解决。”
新拍档跟你合作了不足三个月,你已发现此人十分不顺眼。他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工作效率一般,魄力也不突出,总之,一点儿不出色。但他最擅长的,则是“抢功劳”,在上司和老板跟前,把你的努力一笔抹掉,把所有功劳归到自己头上。起初,你并不在意,渐渐连同其他同事也看不过眼,谣言开始满天飞,令你难以再忍受下去。
公开表示不满,只会大大地坏事,给人以更多挑拨离间的机会,得不偿失。
向上司或老板投诉以表明态度也不是妙法,因为容易变成“是非”,人家只会以为你“争宠”、“妒才”,甚至是“恶人先告状”。无端种下坏印象,划不来。
你可主动向上司提出,你跟拍档各自单独负责某些任务吧,这样,所有功劳、责任都一清二楚了。不过提出时要有技巧:“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我们的工作又愈来愈多。我觉得我与拍档都可以独立工作,最好能够让我们分担不同任务,或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有些人很自以为是,又喜欢控制别人。你的拍档正是这类的典型。他的职级虽跟你一模一样,但在许多情况下,他却会有意无意地要表现得凌驾于你,让其他人误以为你是受他指使去工作,或一切任务皆由他策划。例如,在你完成了某件工作,他会显得很高兴,并且公开地赞赏你:“真棒,比预期完成的还快,而且成绩突出,你真了不起!”
有人赞赏,当然值得高兴,但此人并非上司,只是拍档,却又令你有点别扭,因为听在人家耳里,可能变成是“他对你的工作表现十分满意”。试想,长此以往,你的声誉会是怎样?
所以,你为免除被其他人误解,实在有必要矫正这种误导。
下一次遇上同样情况,你可以这样说:“尽早和尽力完成任务,是上司对我们的要求。你也太过奖了,其实我又不是为你服务。”
类似的事件一再发生,拍档自会明白你的心意,旁人亦不会有误会了。
三、既要竞争也要合作
坐在一起的同事常常侃大山,云山雾罩,欢声笑语,气氛可说十分融洽。可谁知,在这种氛围背后,却**霾密布。因为是同事,因为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同资同辈,他们之间就存在竞争。存在竞争就容易让人抛掉正常的心态,于是笑里藏刀、绵里藏针、排挤迫害等等招术便纷纷登场,因为“同行是冤家,同事是对手”。
韩非是名传千古的集法家之大成的思想家。当初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见到《孤愤》、《五蠹》这些文章,深有感触地说:“我如果能见到这个人,并与他交往,就是死了也没什么遗憾的了。”李斯说:“这是韩国的韩非所写的文章。”秦王为了得到韩非就立即攻打韩国。其实,韩非在韩国并没有受到重用,韩国国君是在亡国之际,才想起韩非的用场,派他出使秦国。
韩非入秦之后,眼见强秦之势,不但忘记了出使秦国的重任,反而上书秦王,直陈己见。秦王阅毕,正合胃口,更添对韩非的敬慕,便欲封官重用。
然而,韩非入秦,却引起了李斯的恐惧。他与韩非曾同时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李斯深知自己才华不及韩非,现在二人同事一主,日后定然韩非占尽风头,而自己则屈居其下。
于是,李斯向秦王进谏道:“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现在大王要兼并诸侯,韩非终究会帮助韩国,而不会帮助秦国,大王既然不用他,但久留在秦国然后再放他回国,这是自留后患,不如找个罪名杀了他。”秦王认为他讲得有道理,便下令将韩非囚禁。李斯既怕秦王反悔,又怕韩非上书自辩,便派人送毒药逼韩非自杀。
一代旷世奇才,只因可能与李斯同事秦王便遭毒害,韩非也只能有“既生非,何生斯”的悲叹了。因为韩非的到来威胁了李斯在秦国的地位,视名利为生命的李斯焉能等闲视之?哪管你我曾是同学,哪管你我同在异乡为异客,去死吧。因为“同行是冤家”。
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就要用你的行为让同事感觉到,你的存在不会威胁他的地位,使他有安全感,不可妄自尊大,事事处处占尽上风。这样,同事就会认为你既是忠实可靠的同事,又是朋友,就会毫无顾虑地与你交往、合作了。
更不宜与同事争名夺利,当事业有成时,要与同事谦让一些。为了一些蝇头小利争来夺去,把属于同事的东西夺来归于自己名下,就不会有人愿意与你合作、相处的。你以后的发展也好不到哪里去了。
《老子》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聪明的人,平时却像个呆子,虽然能言善辩,却好像不会说话一样,也就是说人要匿壮显弱,大智若愚。
庄子还提出了“意怠”哲学,“意怠”是一种鸟,毫无出众之处。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别的鸟归巢,它也跟着归巢。前进时不争先,后退时不落后,因此很少受到威胁。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但不做“出头鸟”,被“枪打”的可能性就小了许多,而“出头鸟”,身上的“弹孔”就可能有很多是同事打的。还是因为“同行是冤家,同事是对手”。
中国还有句古话,叫作“出头的椽子先烂”。而“烂”的原因之一就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又是因为“同行是冤家,同事是对手”。
同行不幸成为“冤家”,同事成为“对手”,是因为同行、同事之间存在着竞争,往往有这样的情形,同事之间还不甚了解,尤其是刚到一单位的同事之间,他们对单位、工作都感到陌生。这时,同样的安全需要、同样的地位、相同的境况使他们可以成为好朋友。但过了若干年后,你会发现情况出现了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出现了,他们便不再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就会出现隔阂。而开始在意领导对每个人的评价,以及别人和自己的升迁、前途了。为什么会这样呢?究根寻底,只有两个字在作怪:竞争。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每个单位都有晋升、提薪的机会,而在众多的同资同级人中,晋升谁,提谁的薪,或者说谁能得到提薪,就全靠个人表现,这便出现了竞争。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之心,竞争本身又有利于促进每个人的成长,有利于个人抱负的实现。对一个集体而言,竞争则有利于提高效率。
但是,竞争存在,不是不择手段存在的理由,竞争应该是正当的,同事之间的竞争,更不应该把对手理解为“对头”。竞争对手强于自己,要有正确的心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是我一生的主张。只有在能者面前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才能不断进步。”因此,同事之间的竞争要以共同提高、互勉共进为目的,以积极的竞争心态投入到竞争当中去。
竞争总是要分胜负的,就看你能否正确地对待胜与负这两种结果了。有人在竞争中不择手段,就是无法正视结果,不能认清这样一个道理:竞争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成功者,就有失败者,胜要胜得光明磊落,输要输个坦坦然然。同事之间的竞争,胜负只说明过去,他胜了,你向他祝贺,你要从中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利于你以后的发展。同事之间的竞争,竞争中是对手,工作中是同事,生活中是朋友。竞争后,胜者不必得意忘形,输者不必垂头丧气。
要能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孟子说:“养心莫善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说,人修心养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欲望。欲望很少的人,就是得到的不多也不觉得少;欲望很多的人,就是已经得到了很多仍然觉得少。
“知足者常乐”,谁不想得到晋升,获得提薪呢?但现实中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得到,于是就有了竞争。竞争总有失败者,何必那么在意结果而沮丧呢?又何必为了此名此利而不择手段、费尽心机呢?既然没能获得,还可以退而修身长智,下次再争取嘛。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有一句名言:“人啊,把你的生活限制于你的能力,你就不会再痛苦了。”说得就非常有道理。
既要竞争也要合作,正确地认识竞争,正确地对待竞争,在竞争中谋求合作,让“冤家”成为朋友,让对手不成为“对头”。
四、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
要想同事与你合作双赢并非易事,首先你得彻底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大家才能心无隔阂地走到一起。
同事与你在一个单位中工作,几乎日日见面,彼此之间免不了会有各种各样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各人的性格、脾气禀性、优点和缺点也暴露得比较明显,尤其每个人行为上的缺点和性格上的弱点暴露得多了,会引发出各种各样的瓜葛、冲突。这种瓜葛和冲突有些是表面的,有些是背地里的,有些是公开的,有些是隐蔽的,种种的不愉快交织在一起,便会引发各种矛盾。
同事之间有了矛盾,仍然可以来往。首先,任何同事之间的意见往往都是起源于一些具体的事件,而并不涉及个人的其他方面。事情过去之后,这种冲突和矛盾可能会由于人们思维的惯性而延续一段时间,但时间一长,也会逐渐淡忘。所以,不要因为过去的小意见而耿耿于怀。只要你大大方方,不把过去的事当一回事,对方也会以同样豁达的态度对待你。
其次,即使对方对你仍有一定的成见,也不妨碍你与他的交往。因为在同事之间的来往中,我们所追求的不是朋友之间的那种友谊和感情,而仅仅是工作、是任务。彼此之间有矛盾没关系,只求双方在工作中能合作就行了。由于工作本身涉及到双方的共同利益,彼此间合作如何,事情成功与否,都与双方有关。如果对方是一个聪明人,他自然会想到这一点;这样,他也会努力与你合作。如果对方执迷不悟,你不妨在合作中或共事中向他点明这一点,以利于相互之间的合作。
同事之间有了矛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面对现实,积极采取措施去化解矛盾,同事之间仍会和好如初,甚至比以前的关系更好。
要化解同事之间的矛盾,你应该采取主动态度,不妨尝试着抛开过去的成见,更积极地对待这些人,至少要像对待其他人一样地对待他们。一开始,他们会心存戒意,而且会认为这是个圈套而不予理会。耐心些,没有问题的,平息过去的积怨的确是件费工夫的事儿。你要坚持善待他们,一点点地改进,过了一段时间后,表面上的问题就如同阳光下的水,一蒸发便消失了一样。
如果是深层次的问题,你可以主动找他们沟通,并确认是否你不经意地做了一些事儿得罪了他们。当然这要在你做了大量的内部工作,且真诚希望与对方和好后才能这样行动。曾见到有些人坐在一起,表面上为了解决问题,而实际上却是大家更强硬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他们可能会说,你并没有得罪他们,而且会反问你为什么这样问。你可以心平气和地解释一下你的想法,比如你很看重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也许双方存在误会等等。如果你的确做了令他们生气的事儿,而他们又坚持说你们之间没有任何问题时,责任就完全在他们那一方了。
或许他们会告诉你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或许不是你心目中想的那一个问题,然而,不论他们讲什么,一定要听他们讲完。
同时,为了能表示你听了而且理解了他们讲述的话,你可以用你自己的话来重述一遍那些关键内容,例如:“也就是说,我放弃了那个建议,那你感觉我并没有经过仔细考虑,所以这件事使你生气。”现在你了解了症结所在,而且能够以此为重新建立良好关系的切入点,但是,良好关系的建立应该从道歉开始,你是否善于道歉呢?
如果同事的年龄资格比你老,你不要在事情正发生的时候与他对质,除非你肯定你的理由十分充分。更好的办法是在你们双方都冷静下来后解决,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地挑明问题和解决问题都不太可能奏效。你可以谈一些相关的问题,当然,你可以用你的方式提出问题。如果你确实做了一些错事并遭到指责,那么要重新审视那个问题并要真诚地道歉。类似“这是我的错”这种话是可能创造奇迹的。
做出以上努力以后,你基本可以化解同事之间的矛盾。如果遇上一些顽固不化的人,在你做出努力后,他仍然不愿意和你和解,这你也不要难过,遇上这样的人,谁也没办法。
你可以尽量避开在工作上与其打交道,转向其他同事寻求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