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培养一个低调高能的自己(1 / 1)

别让观念毁了你 方军 2264 字 1个月前

言行不要太出格

言行上的趾高气扬、放浪不羁是做人的大忌,而低调做人正好可以收敛自己的过分言行。有些人喜欢说大话、摆架子、耍威风,张扬卖弄,神气十足,到头来只能淹没在别人鄙夷的目光中,他们不管显达也罢,落魄也罢,都可能要比别人经历更多的挫折,承受更多的社会压力。

一个人为人处世要力求在现实生活中摒弃那些趾高气扬、盛气凌人、指手画脚的行为。

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信奉儒家学说的汉武帝征召天下有才能的读书人。年已70多岁的川人公孙弘的策文被汉武帝欣赏,提名为对策第一。汉武帝刚即位时也曾征召贤良文学士,那时公孙弘才60岁,以贤良征为博士。后来,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向汉武帝汇报情况,因与皇上意见不合,并在朝堂上引起争执,引起皇帝发怒,他只好称病回归故乡。这次他荣幸地获得对策第一,重新进入京都大门,就决心要吸取上次教训,凡事必须保持低调。

从此,公孙弘上朝开会,从来没有发生过与皇帝意见不一致时当庭论争的事情。凡事都顺着汉武帝的意思,由皇帝自己拿主意,汉武帝认为他谨慎淳厚,又熟习文法和官场事务,一年不到,就提拔他为左内史。

有一次,公孙弘因事上朝奏报,他的意见和主爵都尉汲黯一致,两人商量好要坚持共同的主张。谁知当汉武帝升殿,邀集群臣议论时,公孙弘竟为迎合圣意放弃自己先前的主张,提出由皇帝自己拿主意。汲黯顿时十分恼怒,当廷责问公孙弘说:“我听说齐国人大多狡诈而无信义,你开始时与我持一致意见,现在却背弃刚才的意见,岂不是太不忠诚了吗?”汉武帝问公孙弘说:“你有没有食言?”公孙弘谢罪说:“如果了解臣的为人,便会说臣忠诚;如果不了解臣的为人,便会说臣不忠诚!”汉武帝见他回答如此机巧而妥当,十分满意。从那以后,左右幸臣每次诋毁公孙弘,皇上都宽厚地为他开脱,并在几年后提拔他为御史大夫。

公孙弘在皇上眼中是个谨慎淳厚的臣子,但有些大臣却认为他是个伪君子。有一次,主爵都尉汲黯听说公孙弘生活节俭,晚上睡觉盖的是布被,便入宫向汉武帝进言说:“公孙弘居于三公之位,俸禄这么多,但是他睡觉盖布被,这是假装节俭,这样做岂不是为了欺世盗名吗?”汉武帝马上召见公孙弘,问他说:“有没有盖布被之事?”公孙弘谢罪说:“确有此事。我位居三公而盖布被,诚然是用欺诈手段来沽名钓誉。臣听说管仲担任齐国丞相时,市租都归于国库,齐国由此而称霸;到晏婴任齐景公的丞相时,从来不吃肉,妾不穿丝帛做的衣服,齐国得到治理。今日臣虽然身居御史大夫之位,但睡觉却盖布被,这无非是说与小官吏没什么两样,怪不得汲黯颇有微议,说臣沽名钓誉。”汉武帝听公孙弘满口认错,更加觉得他是个凡事退让的谦谦君子,因此更加信任他。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免去薛泽的丞相之位,由公孙弘继任。汉朝通常都是列侯才能拜为丞相,而公孙弘却没有爵位,于是,皇上又下诏封他为平津侯。

公孙弘被拜为丞相后,名重一时。当时,汉武帝正想建功立业,多次征召贤良之士。公孙弘便在丞相府开办了各种客馆,开放东阁迎接各地来的贤人。每次会见宾客,他都格外谦让恭敬。有一次,他的老朋友高贺前来进谒,公孙弘接待了他,而且留他在丞相府邸住宿,不过每顿饭只吃一种肉菜,饭也比较粗糙,睡觉只让他盖布被。高贺还以为公孙弘故意怠慢他,到侍者那里一打听,原来公孙弘自己的饮食服饰同样如此简朴。公孙弘的俸禄很多,但由于许多宾客朋友的衣食都仰仗于他,因此家里并没有多余的财产。

公孙弘活到80岁,在丞相位上去世。以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嫠相继成为丞相。因为言行不谨慎,这些人中只有石庆在丞相位上去世,其他人都遭到诛杀。看来,公孙弘不肯廷争,取容当世也是一种不得已的处世之法。

聪明人很清楚自己的不当言行将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们处处小心,时时在意,所以在身处高位时,尽管险境叠生,也能保全自己。

据说李世民当了皇帝后,长孙氏被册封为皇后。当了皇后,地位变了,她的考虑更多了。她深知作为“国母”,其行为举止对皇帝的影响相当大。因此,她处处注意约束自己,处处做嫔妃们的典范,从不把事情做过头。她不尚奢侈,吃穿用度,除了宫中按例发放的,不再有什么要求。她的儿子承乾被立为太子,有好几次,太子的乳母向她反映,东宫供应的东西太少,不够用,希望能增加一些。长孙皇后从不把资财任情挥霍,从不搞特殊化,对郛母的要求坚决没有答应。她说:“做太子最发愁的是德不立,名不扬,哪能光想着宫中缺什么东西呢?”因此,长孙皇后不但受到了李世民的敬重,也受到了人民的爱戴。

也许你还没有体会到身处险境时,自己的言行举止所诱发的一切不利后果。但人贵有先见之明,如果你在顺境中就可以注意自己的言行,必能赢得生活中的一切有利条件。

做一个善忍之人

克制忍让是低调为人的一个重要表现。有的人吃了一点亏就喜欢大声吵嚷,仿佛泼妇骂街一样。这种做法,即使自己有理也难以立足,令人生厌。遇事克制忍让一点,如果是你有理,则更显你的涵养之高,对方才能知趣而退;如果是你无理,证明你可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表明你是一个知书达礼、具有自知之明的人,对方也不忍去伤害你。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冷静、克制、忍让一点,没有什么坏处。

古代有个叫韩琦的人,曾同范仲淹一道共主新政,在北宋时期长期担任宰相一职。

韩琦在定武统帅部队时,有一次夜间伏案办公,一名侍卫拿着蜡烛为他照明。那个侍卫不小心一走神儿,蜡烛烧了他鬓角的头发,韩琦没说什么,只是急忙用袖子蹭了蹭,又低头写字。过了一会儿一回头,发现拿蜡烛的侍卫换人了,韩琦怕主管侍卫的长官鞭打那个侍卫,就赶快把他们召来,当着他们的面说:“不要替换他,因为他已经懂得怎样拿蜡烛了。”军中的将士们知道此事后,无不感动佩服。按理说,侍卫拿蜡烛照明时不全神贯注,把统帅的头发烧了,本身就是失职,韩琦责备一句也是应该的,即使不责备,挨烧时“哎呀”一声也难免。可他不但忍着疼没吱声,发现侍卫换人了还怕侍卫受到鞭打责罚,极力替其开脱。他这种容忍比批评和责罚更能让士心悦诚服改正缺点,甘心跟随。

韩琦镇守大名府时,有人献给他两只出土的玉杯,这两只玉杯表里毫无瑕疵,是稀世珍宝。韩琦非常珍爱,赏给献宝人许多银子。每次大宴宾客时,总要专设一桌,铺上锦缎,将那两只玉杯放在上面使用。结果有一次在劝酒时,被一个官吏不小心碰到地上摔个粉碎。在座的官员惊呆了,碰坏玉杯的官吏也吓傻了,惶恐地趴在地上请求治罪。可韩琦却一点也不在意,笑着对宾客说:“大凡宝物,是成是毁,都有一定的时数的,该有时它就出来了,该坏时谁也保不住。”说完又转过脸对趴在地上的官吏说:“你是偶然失手,并非故意的,有什么罪呢?”韩琦此言一出,众人无不赞叹,而肇事者对他更是感激涕零。

元代吴亮在谈到韩琦时说:“韩琦器量过人,生性淳朴厚道,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功劳天下无人能比,官位升到臣子的顶端,但不见他沾沾自喜。他所担任的责任重大,经常在官场的不测之祸中周旋,也不见他忧心忡忡。不管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做到泰然处之,不被别的事物牵着走,一生不弄虚作假。被重用,就立于朝廷与士大夫们公平议事;不被重用,就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一切出自真诚。”韩琦一生处于危险之地,而又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天下之事,没有完全尽如人意的,一定要学会忍。不这样,连一天也过不下去。”即使是“君子和小人在一起时,也要以诚相待。只不过知道他是小人,就同他少来往罢了。”这就是韩琦处世高人一筹的秘密。从根本上说,韩琦已经把忍的精神作为立身之本,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能容忍同事的缺点,容忍部下的过失,也能容忍小人。他对社会看得很透,知道小人到处都存在,他不回避小人,主张以君子的姿态诚恳地对待小人,以正压邪。即使是小人捣鬼,也用不着耗神费力去和他计较,最好是不理睬他,让他自讨没趣。所以韩琦一生都安然自在、平和潇洒。

古人言:“行忍情性,然后能修。”我们立身处世不能忍就无法让自己活得平和静怡。整天为琐事所困,当然无法专心干自己的大事。所以,不必为许多琐事斤斤计较,忍让克制一点,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大事可做不可吹

有的人喜欢用吹牛来证明自己就是一个可以做大事的料。可是,能做大事就值得吹嘘吗?细究那些古往今来的成大事者,他们的成就有几个是靠吹牛吹出来的?再细究一下,你可能还会发现他们根本就没有吹嘘过自己。他们的成绩完全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而且你要干出一番事业就不能只凭嘴上的功夫去实现。

有一个很有实力的电脑业老板与一个朋友闲谈,这个朋友说:“据我观察,你的实力和影响堪称我们地区电脑业的老大。”这个老板说:“确实,无论从经济实力、社会影响还是经营之道来讲,如果要选老大,我当之无愧;但真的选起来,不会有人选我。因为从表面上看,我不是最大的。因为在处世上我没有大事张扬。”

他说,当“老大”不容易,因为不论研发、行销、人员、设备,都要比别人强,为了怕被别的公司赶过去,便不断地扩充、投资。换句话说,要花很多力气来维持“老大”的地位。他说,这样太辛苦了,而且一没弄好,不但老大当不成,甚至连当老二的资格都丢了。当然这只是他个人的想法,因为并不是当“老大”就一定会很辛苦,因为有人就当得轻松愉快,因此当老大或老二或老三完全是观念问题。不过这位老板所说的却也是事实——当“老大”的,要费很多力气来维持“老大”的地位。

不只从事企业经营是如此,上班拿薪水也是如此,比如主管就是该部门的“老大”,这老大为了保住他的位子,不但要好好带领手下,也要和上级长官打理好关系,以免位子不保。所以,如果你自认能力有限,个性懒散,那么就算有机会,也不要去当“老大”,因为当得好则好,当不好就要经受许多心理上的折磨。

因此,做事或经营企业,先不要当“老大”,从基层积累好一定的资本才能做好一个“老大”。

这位电脑老板可谓是对社会对处世有认识,有体验,因此处世也较理智。但也有一些暴发户却显得很无知,平日里表现得态度傲慢、飞扬跋扈,以物炫人。这样的行为为什么会比较普遍地发生于暴发户身上呢?暴发户为什么会那么着意地在行动上夸耀自己“有钱”呢?太简单了,因为他以前没有钱,现在一旦有了钱,他发现了鱼翅、鲍鱼和老鼠肉如此好吃,而更重要的是,自己“竟然”吃得起这些以前可望不可及的东西,自然妄炫耀一番了。

美国一名大富豪曾有一句关于财富的经典名言:“有钱的一大好处,是今后你不必再想到钱这种东西,也不必再口口声声讲钱了。”这句话很值得那些喜欢张扬的暴发户深思。

很明显,如果你的行为像个暴发户,等于把你的“底牌”打出来给人看,说明了你再了不起也还只是个暴发户。

在真正“已发达”的人眼中,所谓“发”也许仅是相对于此人以前的情况来说的。

只有最不懂做人艺术的人,才会以暴发户的行为暴露出自己的底牌,惟恐别人不知他有钱而已,但懂做人艺术的暴发户,应该知道真正的有钱人是不会讲钱的。

由此可见,即使你真正“暴发”了,也切不要摆出“暴发模样”来,吹嘘自己干了多少大事,赚了多少大钱。那样只会让别人从内心深处看不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