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性并非异于常人
如果要给个性下一个定义,那就只能说是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而不是说一个人越是行为异于他人就越有个性,也不是说一个人的性格越暴躁就越有个性。否则,所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或歇斯底里症患者都可以称之为有个性。所以,不要错误地将个性定义为异于常人。只有活在自己意志中的人才可以称之为个性,而这种人才可以有所成就。
以李嘉诚先生来说吧,他就是一个活在自己意志之中的人。他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就是得益于他超乎常人的意志和独特而正确的观念意识。
李嘉诚先生曾经在汕头大学成立的开幕典礼上和汕头大学的学生们谈做人的道理。他引用清代名臣曾国藩家书所讲的一番话,“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李嘉诚先生所讲的志,其含义深远,也是做人的大道理,而不单是为了名成利就的狭窄解析就可以将其概括。
活在自己的意志中,这个意志,首先就是李嘉诚先生亲自向汕头大学学生所讲“不甘为下流”。做人,不问他是贫是富,首先便是要有风骨气节,不可以做一个下流的人。下流的定义就是做一些损人利己,或是损人而不利己,害人害物,有损公益,有损国家、民族,有损公德甚至私德之事。下流也可以包括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中国成语之中形容下流的词有很多,而且都很精彩,例如落井下石、佛口蛇心、借刀杀人、移尸嫁祸、人面兽心、口蜜腹剑、心狠手辣、卖友求荣等等。这些德行,不是害于个人,就是害于大众公益。李嘉诚先生说得好,一个人如果有志,就一定不会甘于下流。从少年开始,李嘉诚先生就在父亲耳提面命之下,学习做人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是否富贵只是次要,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学坏,不要变成一个卑鄙下流的人。李嘉诚先生虽然不是一个教师,但以他在商场的为人有这般高尚的情操和品德、谦和的精神,对其他人来说,已经是一个活生生的教材,值得我们任何一个有志追求成就的人学习。
一个不甘下流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是堂堂正正的,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对象。一个不甘下流的人,一定不会贪不义之财。李嘉诚先生初出道时才15岁。这个年龄的人很多都少不更事。在香港这样一个复杂社会中,如果进入商场这个大染缸,很容易在年少无知之时被其他人误导,以致误入歧途。但李嘉诚先生不但没有误入歧途,反而通过自学和勤奋工作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磨砺了自己的处事能力。要知道当时,他可以说是近于孤立无援的。社会上,人浮于事,再加上他并非生于富家,只有少数的亲属可以守望相助。但他却没有因此而行差踏错,反而洁身自爱,自勉自励,终于有了日后的成就。
李嘉诚先生的“志”,除了不甘下流,不做一个卑鄙的人之外,还包括他立志要做一个有用的人。所谓有用的人就是要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所贡献。这一点李嘉诚先生完全做到了。李嘉诚先生的志,并不是单单以财富去计算。财富只不过是因为他有个人的眼光,再加上他拥有其他很多成功的因素,塑造出今日的辉煌。但财富多一些或是少一些对李嘉诚先生都并非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认为能够做一个有用的人,能够对社会、国家、民族做一点事,而令大家得益,他就会觉得比多赚一点钱更加有意义。
李嘉诚先生所讲的“志”,还应该包括他自少立志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这一点更加毫无疑问。有人说,如果在香港没听过李嘉诚这个名字,他一定不是香港人。立志要成为一个成功人物,其实是要有一种骨气的,就是无论经历多少风霜,都愿意去尝试,无论有多少艰辛,都愿意去捱,去学习,去进步。欠缺这一种一定要成功的风骨,根本就不可能会成功。这才是真正有个性的体现。
李嘉诚先生谈及成功之道时曾经这样讲过:“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靠勤奋、创新、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重义,自己一定要尽力而为。这些才是真正的成功条件。
做人要立志,要有个性,而这个个性,诚如以上所讲,应该包含立志不做一个下流的人,立志要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民族有贡献的人,立志做一个成功人物。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坚定自己的意志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不随波逐流
一个真正具有个性的“人”,必然是个不轻信盲从的人。一个人心灵的完整性是不能破坏的。当我们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来评价一件事的时候,错误往往就不期而至了。
我们也许可以做这样的理解:“要尽可能用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
当我们身处陌生的环境,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参考的时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从周围吸取能量,建立信心,然后才能按照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假如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发现自己的信念并有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
时间能让我们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评判标准来。举例来说,我们会发现诚实是最好的行事指南,这不只因为许多人这样教导过我们,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观察、摸索和思考的结果。很幸运的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大部分人对生活上的基本原则表示认同,否则,我们就要陷于一片混乱之中了。保持思想独立、不随波逐流很难,至少不是件轻松的事,有时还有危险性。为了追求安全感,人们顺应环境,最后常常变成了环境的奴隶。然而,无数事实告诉人们:人的真正自由,是在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之后,不断追求、拼搏,并经历各种争议之后得来的。
如果我们真的成熟了,便不再需要怯懦地到避难所里去顺应环境;我们不必藏在人群当中,不敢把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我们不必盲从他人的思想,而要凡事有自己的观点与主张。
坚持一项并不能得到别人支持的意见,或不随之符合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当一个人不愿随波逐流,并愿意在受攻击的时候坚持信念,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
在一次社交聚会上,在场的人都赞同某个观点,只有一位男士表示非议。他先是客气地一言不发,后来因为有人直截了当地问他的想法,他才微笑道:“我本来希望你们不要问我,因为我与大家的观点不同,而这又是一个多么难得的社交聚会。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就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接着,他便把想法简要地说出,结果立即遭到大家的反驳。但他坚定不移地坚守自己的立场,毫不让步。最后,他虽然没有说服别人赞同他的看法,却获得了大家的尊重。因为他坚守自己的观点,没有做别人思想的附庸。
而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专家至上的时代。由于我们习惯于依赖这些专家权威性的观点,因此便慢慢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以致对许多事情很难提出意见或坚守信念。
我们现行的教育方针,通常是针对一种既定的性格模式来完成的,所以这种教育方式很难培养出独立的领导人才。由于大部分的人都是跟随者而不是领导者,因此我们虽然很需要领袖人才的训练,但同时也很需要训练一般人如何有意识、有义务地去遵从领导。如此,才不会像被送上屠宰场的牛羊一样,盲目地随着走,赴上“刑场”也茫然不知。
有许多婴幼医师告诉我们喂养、抚养和照顾子女的方法,还有许多幼儿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做生意的时候,有许多专家提醒我们要如何做方能使生意顺利发展;在政治上的选择活动,大部分人也是跟从某些特定团体的意见;就连我们的私生活,也经常受某些所谓专家意见的影响。这些所谓的专家通过观察、制作,然后把意见传达给大众,让大众去吸收、消化,并断定它们是一剂剂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
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不会明白,其实自己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专家。只不过是因为某些“专家”这么说,或因为那是一种时尚,跟着做也可以凑个热闹,图个时髦。
的确,我们今日最难要求自己达到的境界便是:“成为你自己。”在充满了大众产品、大众媒介及装配线教育的当今社会,认识自己很难,要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更难。我们常以一个人所属的团体或阶层来区分他们的特点,如“他是工会的人”、“她是职业妇女”等等。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标有标签,也毫不留情地为别人贴上标签,这很像是小孩玩的“捉强盗”的游戏。
爱德加·莫尔常常用所谓的“蜗居状况”来警告世人,他认为这种情形会扼杀人类个体的宝贵价值。他断定:“这种扼杀,正如同令人痛恨的纳粹政权一样。”它充分显示了人性中的残暴丑恶和专制的一面。
最后他总结说:“人类还无法达到天使的境界,但这也并不是我们必须变成蚂蚁的理由。”
只有成熟的心灵才能够体验人类这种光荣的本质,也只有成熟的灵魂才能体会到“比天使低一点”,而不是“比禽兽高一点”的心情。对所有这样的人来说,盲目顺从只是怯懦者的所为,不是现实。
我们完全有责任保持自己的独立和个性,而不是随波逐流盲目跟从,到最后默默无闻地消失。
活出一个人的精彩
太迎合别人,便会失去自己的格调,你有你的精彩,别人无法代替。太太曾是个普普通通的女孩,但她总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她曾因极力模仿别人无果,而几乎要自杀。她说:“我的身体长得太胖,脸颊圆润,这使我看起来更胖,我的母亲非常传统,她认为把衣服穿得太漂亮是不明智的,而且她认为做得宽大一点更耐用,我从不参加任何聚会,也没有什么值得开心的事。上学后我也很少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这使我总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后来,我嫁了一位比我大许多岁的丈夫,但我还是没有任何变化。我丈夫的家是一个有修养的家庭。我想要和他们一样,但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努力模仿他们,也总是无济于事。他们也曾几次帮助我,但总是适得其反,把我推到更糟糕的处境。我越来越神经质,害怕见到所有朋友。一听到门铃声我都会惊慌,后来我是彻底地崩溃了。我对自己很清楚,担心丈夫有一天会发现真相,所以每次在公共场合,我都尽量显得愉快,甚至装得有点离谱。我明白自己当时表现得过度差劲,而后便深深地自责,甚至事情过后的几天里我都显得精疲力竭。最后,我实在怀疑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必要,于是我开始想到死。”
“改变我一生的只是源于普普通通的一句话。有一天,我婆婆告诉我她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她对我说:‘无论遇到什么事,我总会要求他们保持本色……’‘保持本色!’这几个字恰似一道圣光闪过脑际,我竟然发现自己所有的不幸都起源于我始终把自己的身心装入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格式中,我其实一直都在迷失自我,这多么可怕呀!”
“要还原自我本色!我试着研究自己的个性,认识自己,找出自己的优点。我开始主动生活。我加入一个团体,虽然只是一个小团体,但当他们请我主持某项活动时,我也很害怕。通过自己不断克服思想障碍,我积极参与其中,每次都得到了更多的勇气。这的确是一段相当漫长的过程。我终于找回了自我,说实话,现在我比过去快乐得多。当我教养我自己的儿女时,我一定会把自己这些历经苦难才学到的人生经验告诉他们:‘不论发生什么事,永远活出你自己的精彩!’”
保持自我本色,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不能保持自我往往是人们潜在的很多神经及心理方面问题的病因。安吉罗·斐尔奇写过13本书,还在报上发表了几千篇有关儿童教育的文章,他曾说过:“一个人最糟的是不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且在身体特别是心灵中不能保持自我。”
威廉·詹姆斯也曾说过:
“如果以我们应该达到的为基准,多数人的心智能力使用率不超过百分之十,他们不太了解自己还有更多未曾挖掘的才能。与我们应该取得的成就相比,其实我们还有一半以上的潜能深睡未醒。我们只运用了一小部分身心资源。人们往往都活在自己所设的限制中,我们拥有各式各样的资源,却不能成功地开发,运用它们。”
我们都有太多的未加开发的潜能,又何必刻意苦苦地模仿他人?请你记住吧,你在这世上是惟一的存在。以前既没有和你一模一样的人,以后也不会有。遗传学告诉我们,一个人是由父亲和母亲各自的23条染色体组合**而成的,这46条染色体决定了一个人的特点,每一条染色体中有无数个基因,任何单一基因都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科学表明:父母孕育了自己,但只有300万亿分之一的概率才可能有一个跟自己完全一模一样的人。也就是说,即使你有300万亿个同胞,他们也都跟你不同,所以,你应该为这惟一的一个你而感到骄傲。
当玛丽·马克贝德第一次上电台播音时,她试着模仿一位爱尔兰明星的形象与口音,但并没有产生什么好的效果。直到她以本来面目——一位由密苏里州来的乡村姑娘——她才成为纽约市最红的播音明星。
吉瑞·奥特瑞一直想改掉自己的乡下口音,打扮也模仿城市人,他还对外自称是纽约人,结果招致许多人背后的嘲笑。后来他开始重新弹起自己心爱的三弦琴,演唱他拿手的乡村歌曲,才奠定了他在电影和广播领域最受欢迎的牛仔地位。
你在这个世界上是一具全新的个体,你应该为此而高兴。你如果想开发自己所有美妙的天赋,你就尽可能地展现、张扬你本来的个性吧!如果你努力了,总会有好的结果。归根究底,所有的艺术都是一种自我个性的体现。
爱默生在他的短文《相信自己》中说过:一个人总有一天会深刻地感觉到,嫉妒是无用的,而一味地模仿他人无异于死路一条。无论何时何地,能够帮助你的只有你自己,只有耕种自己的田地,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上天赐予你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当你自己努力尝试和运用时,你才会知道这份潜能对于你到底意味着什么。
不要刻意地让自己去变成另一片树叶,活出一个人的精彩才会快乐,才会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