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1年,是个特别的年份。这一年秋天,叱咤风云的老秦昭王去世了。在五十六年执政的烽烟烈火中,秦昭王狠狠打击了六国诸侯,最终他累了,被上帝请去一起吃点心了。同年,楚国的上国柱“景阳”同志(惊弓之鸟的那一位)也终于不再惊了,去世了。赵国的平原君同志也在前一年去世了。列国的流行乐都是哀乐。
当这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都纷纷在墓碑上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新一代的骄子和斗士们,又登上了狼烟蔽日、白骨遍野的历史舞台。秦昭王死后,太子安国君继位。这位安国君有好多儿子(二十多个),反映了他搞妇女工作时间长任务重的特点,结果气血两亏,用事不到一年就死了。他的儿子——子异,就登上了王位。子异录用自己的哥们吕不韦做相国,封之为“文信侯”。不久,子异死,小赵政——也就是未来的秦始皇登基,号称秦王政。吕不韦继续以相国身份执政,号称“仲父”,意思是秦王政的二爹。
吕不韦是个很能干的人,大举进攻中原,东方诸侯无不震恐,于是联手击秦。这次合纵击秦行动的“带头大哥”名叫“庞暖”,是赵国人,他写过一本兵书,是个作家,打仗勇猛,曾经击破燕军两万,擒杀燕将剧辛。
庞暖集结了赵、魏、韩、燕、楚五国之师,但觉得自己的名气不够大,就找到了当时能够耍大牌的人物——战国四君子中最后活着的一位——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作为纵约长,浩浩****向秦国进发。事实证明,选择黄歇这种肉食者鄙的贵族大牌来捣乱,算是庞暖自找倒霉了。
庞暖督导着五国军队,一路直扑咸阳。咸阳形势紧张。相国吕不韦亲自担任统帅,指挥秦军戍迎击五国诸侯联军。受吕不韦节制,王翦、李信、桓龉等秦国新出道的本地将官,各自带领部属大军,合计约10万之众,布置在灞桥附近。灞桥地区,一时名将汇集。
这些秦国名将,既然是名将,当然知道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这个粗浅的道理。那么先击破五国联军中的谁呢?大家想了想,觉得来犯之敌当中惟独楚人这些年偏安东南,养尊处优,未习战争,是个软柿子。于是秦军决定集中火力,猛踢猛打楚国这个死穴。
楚军统帅黄歇正呆在楚营里,欣赏着楚国歌舞。楚国这些年打仗是不行了,就剩歌舞和小蛮腰了。外面忽然跑来了一个秦军将官——秦军李信军团中有一个运粮官,由于运粮误期,遭到斥责,索性跑到楚国来投诚。他说:“尊敬的黄司令,快别看歌舞了。秦军集合了所有精兵,今夜就要杀过来了,准备给您一个泰山压卵的毁灭性打击呢!”
黄歇这个糊涂蛋及时得到情报,完全可以将计就计,赶紧通知友军,早作埋伏,像《三国演义》里常用的那样,给秦军来个虚营以待,四面合围什么的,保证大获全胜。但是这位“纵约长”却是选择了不作为,闻报之后惊慌失措,一声不言语,也不跟诸侯友军打招呼,竟然带领着楚军连夜回奔楚国。这个庸愚无能的黄歇,徒有“四君子”的虚名,完全丢弃了纵约长的应有职责。
当夜,秦军还不知道这个消息呢,他们悄悄地对楚营实施大规模夜袭,冲进楚营,却发现楚人早跑光了,只剩一些耗子叽叽地围着锅里的剩饭掐架。王翦与众将面面相觑,竖起拇指称赞楚国人逃跑的本事国际一流。
随后,王翦约束秦兵,汇同蒙骜、李信这些大将所各领的大军,直扑赵营——因为赵军是联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是联军主力。赵军统帅庞暖遭受秦军大规模兵力的突然猛袭,亲临营门,沉着应战,镇静地指挥着赵军,独自与王翦、蒙骜、李信这些秦国名将过招。
双方一场生死搏战,血水淹盖了营前几百丈的土地,漂起了秦国惨白的月光。两军激战直到天明,赵兵巍然不动。黎明时刻,韩、魏、燕三国友军听说赵营遭到偷袭,被打得血流成河了,赶紧前来救援。秦国方面看看不能得逞,方才恋恋不舍地停止攻击。
经过这次激战,王翦等秦国将领,纷纷称赞赵军勇猛,而赵将庞暖更是“真将才也”。
庞暖收拾起残兵,才发现纵约长黄歇先生带着楚军,早已像黄鹤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众位将领深感痛惜,认为已经失去取胜的希望。于是大家议定,散伙算啦。
在一片凄凉的斜阳照耀下,五国大兵拖着一身疲惫,放弃了转变列国命运的最后一次机会。未来等待他们的,是二十年后被秦人各个击破,国破家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