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4年,夫差率领倾国之兵北伐强齐,时间正是初夏,浪漫飞花的季节。
齐将公孙挥在战前骄傲地叫嚣:“士兵们,请各自准备八尺长的绳子,待会儿拴吴国人的脑袋用。”(平常打仗,是把俘虏耳朵割下来,用头发编成一串,回去按数目领赏。但耳朵有可能弄虚作假,到了临近战国时期,开始割脑袋。但是吴国人是断发,头发短,所以公孙挥准备了绳,要拴吴人脑袋。)公孙挥如此骄傲自信,其他齐国将官却都不以为然,他们久仰吴人勇猛的威名,都有不祥预感。齐国将官们纷纷交换纪念品,唱起挽歌,准备战死,心情悲凉,口中含玉(死人在棺材里才含玉)。
来不及多唱多想了!吴、齐两军正式展开声势浩大的艾陵会战。齐元帅国书沉不住气,遂把三军全部投入战场(太早了,大败笔,没有后续攻击力量了)。吴王夫差则保留了中军主力,只以己方上下两军顶住对方三军攻势,到了实在不支的时候,他招令伯嚭率预备队驰援。齐军则被迫抽出部分主力,应付伯嚭——伯嚭的军队其实属于骚扰性的疑军,他攻击齐三军,齐三军本来与吴上下两军在正面激战,最好的办法是不要理这个伯嚭疑军,而齐军却调拨主力应对伯嚭。这种抽兵调动在战场上最是敏感,稍是调动笨拙就会混乱,队伍里的士兵就不知该往东还是该往西了,你挤我推,乱成一团。敌人就可以乘隙大破之——夫差就是抓准了这个当隙,趁齐军移动立刻抛出自己按住未发的中军主力,从侧面对敌三军实施出其不意的猛烈攻击(侧面攻击比正面攻击更易于打乱敌人序列)。新上场的吴中军主力好比一股猛烈的火焰冒出地底,潮涌似的冲击已然疲困的齐三军,战士呼号搏击之声,传闻数里,齐人上下惊恐,阵势大乱,无力抵抗对方急风骤雨的攻击,再兼以原有齐上下两军的撕咬,终于齐人崩溃而奔散。革车、甲盾,损失殆尽,光是被缴获的战车就有八百乘,相当于以往一场战争总兵车数。
齐十万大军,除少数脱逃之外,全部被歼于战场,血流成渠。齐国的三军指挥官全部战死:齐将公孙挥战死沙场(就是想拿绳儿捆吴人头的),中军元帅国书及大将闾丘明、公孙夏、东郭书、陈书等将官被俘,后被吴军所杀;齐下军将宗楼下落不明。众将中,仅有上军将高无丕突围逃脱。也就是说,他们齐三军的将官序列中,除一人脱逃外,其它人的名单可以全部直接抄到烈士墓碑上去。
齐国的老牌大家族在此役死个精光,从而使齐相国“田常”成了最大的赢家,从此田氏独揽齐国政权,几代之后最终篡齐。
吴王夫差指挥的此役非常精彩,特别是具有先进的“预备队思想”,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夫差把吴军区分为诱敌、接战和预备三种力量,完全突破了前人三军正面作战的陈规,把机动主力运用得臻于化境。当齐三军已经全部投入战场时,吴国夫差手上仍握有强大的预备队(部分中军主力)未发,而以上下两军苦苦支撑齐三军进击。夫差把握全局,及时地利用伯嚭疑军诱动敌三军移动,序列混乱战机,撒出预备队(部分中军主力)出其不意地由侧面猛击齐军,从而借助预备队获得全面的胜利。
在不很发达的冷兵器时代,夫差能一日全歼十万之众的齐军,几乎无脱漏,这显示出夫差高度的军事指挥艺术,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