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兼听则明,偏听则暗(1 / 1)

管理之要:“单调难成曲,群臂可擎天”。一个领导不可脱离帮衬、扶持自己的下属和群众,失去了下属的拥护、支持和爱戴,也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

古往今来领导人事业受挫的原因林林总总、各不相同,但是,不善于听取意见却是共同特点。“兼听则明”,敢于、善于听取意见,可以使领导者得到很多新思路、新方法、新信息。

听固然是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重要手段,耳朵与身体其他一切器官一样,不可或缺,可是,现实生活中确有很多烦恼,很多是非,很多病苦来源于听,这是同样不可忽视的。

自古以来,诽谤中伤就是无形的钢刀,它可以杀人不见血,叫你死了都不知是怎么死的,所以很多人全都谈虎色变、避之惟恐不及。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他们之所以放浪形骸,纵情诗酒,这固然有他们先天的一面,即个人性格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客观条件,也就是环境使然。当时正值三国纷争,司马氏与曹氏争夺极为激烈,司马昭执行残酷的高压政策,对政敌说杀就杀,说斩就斩,而且还会株连亲人,祸及朋友。为了躲避这种争斗,不被牵连进去,所以他们才这样做。清谈和玄学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思潮。当时的文人,时兴的是手执尘拂,口谈玄机(即对《老子》、《庄子》、《周易》这三部书的解说)。你以为他们真是那么超脱和轻松么?其实非也。在那时候,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就要打击世族豪强,消灭异己。曹操就杀了孔融、杨修等名士。在魏晋交替时,曹氏和司马氏两个大政治集团的斗争更为激烈,热心政治的许多名士,先后被杀,于是活着的就害怕谈政治,听政治,更怕别人听到自己的心里话,结果话越谈越玄,行为越弄越怪,对有用的话越来越不想讲,也越来越不能听。现以“竹林七贤”中的刘伶为例吧。这位刘老先生据说是身高六尺,容貌丑陋,沉默少语,认识的似乎就是酒。有一次又向他妻子要酒喝,妻子劝他少喝点,注意身体。他说,戒酒可以,但定要祷告神灵,请你摆上酒肉,我就可以行礼戒酒了。妻子信以为真,设酒摆肉,他装模作样地祷告说: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

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莫可听。

于是饮酒食肉,等他妻子回过味儿来,他早已醉倒了。

这些人所以这样怪,这样做,其目的就是不想听,不想说,更不想让别人去到当权者面前说坏话。但是这种对待听的办法无疑是消极的,往往并不奏效。嵇康其实就是被钟会在司马氏跟前说坏话给害死的。由此可见,消极地逃避听,不是根本办法,这一点就连这些人自己,也是十分清楚的。据说刘伶就常乘鹿车,带一壶酒,让家人扛着一把铁锨跟在后面,说是“看见我醉死,就把我埋掉!”可见他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另外一种人对于听比较达观,即使听了不利于自己,误解了自己的话,也能正确对待,甚至一笑了之。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对金兵入侵,宋王朝软弱,北方人民沦为亡国奴隶,耿耿于怀,是当时响当当的主战派,他在临死前,写了一首《示儿》诗,道是: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靠乃翁!

足见他一腔抗敌报国之决心。但是,当时的南宋朝廷却无意进取,只求苟安龟缩于江南一隅,朝廷上主和派掌握大权,他们把陆游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所以,陆游的多次北伐建议都被朝廷和当权派驳回或扣压,陆游的仕途也风波险恶,几经沉浮,迫使他不得不退居林下。但是,即使如此,也挡不住别人对他的攻击和中伤,常常平白无故地又被贬抑,所以他解嘲般地写了下面这样一首诗:

扁舟又向镜中行,小草新诗取次成。

放逐亦非余子比,清风明月入台评。

就算你绝口不谈政治,流连于清风明月之间,也还是逃不掉人口的暗算,政治上的迫害。对此,诗人也只有一笑了之了。陆游不愧号为放翁,他的心胸之宽,肚量之大,可谓至矣!然而,这并不是说他听了什么话都没有反应,对什么都一笑了之,事实上他的内心仍然是十分痛苦的,这一点,从诗中就可以明白地体味出来。更值得我们称道的是,陆游在对待听上与嵇康、阮籍、刘伶这种逃避者大不相同。他并非一味逃避,游戏人生,放弃自己的追求和责任,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北伐复国的雄心壮志而奋斗,决不因听到什么谗言,遇到什么挫折,就放弃初衷,灰心失望,这从他的另一首诗中也能明显地看出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是何等气势,何等决心!所以,我们说陆游对待听的态度是积极的,值得我们学习。

综上所述,对于听,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应持积极的态度,要主动地去听,更要正确地面对听来的各种言论。有些人只要听好话,也只有接受好话的胆量,一旦听到坏话,不利的话,就立刻心灰意懒,浑身无力,再也打不起精神来了,这显然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有些人只能听鼓励的话,一旦有人鼓励,就劲头十足,大有翻江倒海之势;可一旦听到批评的话,又立刻垂头丧气,手脚无力,一垮到底,显然,这种人是根本办不成大事的。譬如一个学生,如果他只能听老师和家长的鼓励,才有学习的劲头,假若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好,老师家长一批评,他就万念俱灰,再也提不起精神去学习,您说这是个好学生还是个坏学生呢?

听好话后鼓起劲来容易,听坏话后鼓起劲来难。可是,有吃一堑长一志,越听批评越暗下改进和扭转的决心,才是一种最有用,最可贵的品质。世界上古往今来,真正有成就的人,正是具有这种品质的人。

法国著名化学家路易思·巴斯德在他34岁时接受了法国葡萄酒厂厂主的请求,受命寻找葡萄酒变酸的原因。

巴斯德深入工厂进行实地考察,并通过紧张的实验室工作,得出“发酸的真正原因是微生物在起作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所产生的酒质各不相同,如果酵母菌是球形的,发酸过程正常;如果有灰白色的杆状微生物存在,就会产生乳酸,使酒变质。

巴斯德这一崭新的见解提出后,立即受到守旧的人的反对。当时反对派的代表人物要算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一时争论十分尖锐。但是巴斯德听到这些反对意见之后,既没有被对方的声势吓倒,也没有停步不前,而是继续埋头完善自己的试验。一年以后,巴斯德把最终研究成果写成论文,送交法国科学院,同时提出消灭杆状微生物的方法。结果巴斯德的“巴氏消毒法”完全成功,论文也得到以法国卓越化学家克劳德·贝尔纳德为首的多数科学家的赞同。结果,法国科学院向巴斯德颁发了生理学奖,并选举他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化学家巴斯德对于听的态度是完全正确的。他不回避听这一事实,也不为听到的不佳信息所吓倒,而是把不利的消息转化为动力,去促使自己更好、更耐心地工作,最后则拿事实来讲话。

一个人活在世上,总会有顺利有坎坷,有时听到表扬,有时听到批评。听到表扬则喜是人之常情,不难做到,故此也不必多说,关键是听到批评以后的态度。过去我们讲,对于批评的态度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其实是要求的太高了。对于一般人来说,首先要做到有则改之,然后对“无者”则要认真剖析一下,看是有意还是无意,是善意还是恶意,如果是无意的、善意的,那当然要加勉。如果是有意和恶意的,则也千万不可怒火千丈,倒海翻江,而是要冷静地考虑和思忖,善筹对策,或者至少先了解清楚,然后再善以处之。

事实上,做到有则改之已属不易,做到无则加勉,那就更难。正确地对待听,做到长听不烦,久听不厌,闻喜不失态,闻忧不慌乱,对待别人善意提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乃是一种硬工夫,得来不易,坚持更难,是必须经过不懈地努力才能培养成功的。

对待听要有耐心和涵养,并非鼓励人去失掉原则,而是告诫你要处乱不惊,临事不乱。事实上,遇事惊惶,处事慌乱,只能于事有害,肯定与己无补。故此,在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一定要随时默念:“沉着!沉着!冷静!冷静!”只要你不忘记及时默念这两个名词,你就一定会从暴怒中解脱出来,从慌乱中冷静下来,人心一定,好主意就会油然而生。这就跟打仗一样,越沉着冷静,不为敌人所动,就越容易掌握主动,取得胜利。

另外对待听还不可烦躁,有的人一听对方的话不适合自己的口味,不等对方说完,就已暴跳如雷,这其实是最耽误事的。你应当冷静地、耐心地听对方说完,然后再来采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