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身心一体”(1 / 1)

谈及心理治疗,首先要懂得“身心一体”这个古老的哲学观念。

神经科学家最新研究证明,精神不是独立于肉体之外的无形之物,而有着以大脑为主体的完整精密的生物学机制。人类的所有复杂情感,都和大脑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人们必然会流露出各种情感。情感一旦产生,会唤起各种生理反应。心脏、血管、肠胃、内分泌等都开始工作,并通过皮肤电压、血压、心跳、腺体分泌等生理指标表现出来。它们原始、简单而直接,大部分属于无条件反射,意志对它们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这些生理反应有着极其重要的效应:它能让人在刺激发生前,形成必要的生理、行为和精神方面的预准备,在刺激中正确地引导生理、行为和精神活动;还能让人总结教训,在下一次同类刺激出现时,做出更好的反应。

具体而言,人体的各个器官,和情绪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呢?

情绪和心血管

情绪对心血管活动有明显的影响。例如,愤怒、恐惧、惊慌、喜悦、激动等,均可以导致心率加快、呼吸加速。

这些情绪有一个特殊的功效:唤醒作用。这是一种外在的刺激,能够引起心血管和呼吸活动增加,促使身体兴奋。单调沉闷的环境刺激让人沉闷,这类唤醒作用则对外界刺激提出警讯,让人体做好应激预备。

情绪和内脏

下丘脑及其边缘系统,是部分情绪中枢的传出路径,它对内脏活动有更为广泛的调节作用。

中国医学对此曾有非常深入的观察和具体描述。例如,中医很早就描述了五类基本情绪(喜悦、愤怒、忧思、悲哀、惊恐)与内脏活动的关系,并指出过度情绪活动会导致内脏功能受损。

情绪之间还有相互调节的作用。无需开导、暗示等高级认知过程,只需要利用情绪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以调节人的情绪状态,进而调整内脏功能。例如,痛哭一场就能化解愤怒情绪,适当的惊恐就可以让狂喜而失态的人恢复正常。

确切地说,不是情绪影响了内脏功能,而是内脏调节本身就是情绪的一部分。在进化史上,情绪和内脏功能可能具有更为基本的联系,是环境对机体的直接调节途径。人类的进化、认知活动的介入,使得情绪具有了更多的行为学色彩。

情绪和骨骼

情绪会影响人的肢体运动,身体语言伴随着明显的情绪特征。成语“手舞足蹈”,就是兴奋情绪造成运动增多的例证。人如果悲痛,动作也会显得迟缓。“狗急跳墙”,是指危险环境在瞬间对运动功能的激发。过度恐惧导致肢体瘫软,也是极端情绪对运动功能的阻滞。

鉴于情绪对运动功能的普遍调节作用,善于观察的人可以从人们微小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判断其情绪变化。

情绪对人体会有哪些作用呢?且看心理学史上一些重要的情绪实验。

情绪实验一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先让一名受试者观察一个囚犯受刑的过程。医生用火钳从炉中夹出一枚烧得通红的硬币,放到囚犯手臂上,只听“刺啦”一声,伴随着一声惨叫,囚犯手臂被烧起一缕轻烟。

反复数次后,医生把受试者也捆在椅子上。然后从炉中夹出一枚同样烧红的硬币说:“现在要把这枚硬币放到你的手臂上。”随后,受试者感觉到有一个热物落到手臂上,他感到巨痛,惨叫起来。这时医生们发现,受试者的手臂上出现了一个硬币大小的三度烧伤疤痕。

实际上,那枚硬币,只是稍微加了一下温,根本不可能造成烧伤。那么这个三度烧伤从何而来?只能认为,是精神——意识使肉体烧伤。因为精神意识认为肉体在那样的情况下应该烧伤,于是就真的烧伤了。这是肉体对外来刺激的被动反应。

这个实验证明,精神对肉体有一定的支配能力。

情绪实验二

将一只小白鼠放到一个水池中。这只小白鼠没有马上游动,而是转着圈子“吱吱”地叫。它的鼠须是一个方位探测器,叫声传到水池边沿后,声波反射回来,被鼠须探测到,以此来判定目标的大小、方位、距离等。小白鼠尖叫着转了几圈,朝着距池边最近的方向游过去,很快就游到了岸边。

然后,又选了另一只小白鼠,这次将它的鼠须统统剪掉,再放到水池中心。这只小白鼠同样转着圈子“吱吱”叫着,但由于鼠须被剪,它无法测定方位。它着急地继续转着、叫着,依然无能为力。不一会儿,这只小白鼠沉到水底淹死了。

心理学的解释是:白鼠的鼠须被剪,无法准确测定方位,不知道水面有多大,自认为无论如何是游不出去的。在这种情况下,它不知道怎么办,绝望中放弃了努力,身体力量丧失,结束了生命。

综上,情绪具有非常广泛的传出作用,它对内脏运动和躯体运动都有显著的影响。

更进一步说,情绪对人的认知活动和行为决策都具有明显的作用。它改变着行为本身,成为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情绪活动是高级动物更为普遍和基本的环境适应方式。

一个好的心理医生,是引导患者生命之船的舵手。他必须有精粹的专业知识,有聪颖的悟性,有冷静的头脑,有共情的能力,有爱心、耐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应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