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是最近几年来在媒体上出现颇多的一个词,人们对80后褒贬不一,不管是持正面看法的人还是持负面看法的人在谈论80后这个问题时,普遍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以偏概全”,以百万分之一的“特殊80后”来代表普通的80后。由于绝大多数人仅仅看到了某些局部,只看到了某些表面现象,于是“盲人摸象”的问题就出来了,各种偏见出现在媒体上,什么“垮掉的一代”、“颓废的一代”等,让本来就头脑简单,容易犯“集体无意识”毛病的老一代国人在媒体的误导下对80后产生了集体的偏见,打击了一大片,让大多数80后感到很不公平。对于企业家和经理人来讲,现在已经到了认真研究80后的关键时刻,因为80后既是员工,也是客户。80后作为员工,企业家和老板要明白这些年轻人想要什么事业;80后作为客户,企业家和老板要明白这些年轻人想要什么产品。未来20年,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一定是那些懂得“经营人心”的企业,只要一个企业家能静下心来“对外琢磨客户,对内琢磨员工”,就一定能成为佼佼者。
其实,在任何时代,人都是分层的,既有“杰出的一批”,也有“优秀的一批”,既有“一般的一批”,也有“失落的一批”,还有“问题的一批”,80后如此,70后和60后也如此,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通常说来,“杰出的一批”占到5%左右(我们称为A类),“优秀的一批”占到20%左右(B类),“一般的一批”占到50%左右(C类),“失落的一批”占到20%左右(D类),“问题的一批”占到5%左右(E类)。换句话说,整个群体是符合正态分布原则的,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十个指头不一般齐,这是非常自然、非常合理的现象。换句话说,在每年50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当中,会有20万左右的A类杰出80后,100万左右的B类优秀80后。如果把历届杰出的80后和优秀的80后加起来,大约是上千万的规模。所以我这本书就是写给这一千万人看的。
很多人之所以对80后有偏见,是因为还不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不理解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所以才把部分“失落的80后”和“问题的80后”的所作所为当做整个80后的集体特征,而没有看到“杰出的80后”和“优秀的80后”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和特性。所以探讨80后的话题绝对不能一概而论,必须首先进行分层。“杰出的80后”是时代的佼佼者,是每个企业都希望得到的稀缺人才,而“失落的80后”和“问题的80后”注定会成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这是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是每个人必须坦然面对的。
中国社会到目前为止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所以很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大众化消费和大众化思维的阶段,人们喜欢整齐划一,所以不管什么事情都喜欢“一刀切”。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社会将在未来二十年进入市场经济的中级阶段,即小众化消费和小众化思维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摒弃过去那种“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学会用多元化的视角去看世界,用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别人,允许别人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允许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事,只要这个人不伤害别人的利益,不伤害社会的利益。
有些80后总抱怨现在机会太少,抱怨社会不公,都是因为心态还没有调整好。要知道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一个人这一生会有很多机会,只可惜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没有把握好,没有认真对待,没有积极争取。比如说我曾经试图给一位80后工作机会,约好某一天几点见面,可是到了那一天,人却没有来,尽管提前一个多小时通知我了,说有急事来不了,但是这样的做法还是让人无法接受,不仅这个工作机会失去了,今后的大门也被彻底关上了,因为没有人敢信任这样的人,没有人敢依靠这样的人。信守承诺是市场经济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是一个人能否被人信赖,能否被人接受的关键要素。
一些80后对“失约”不当回事,以为找个理由就可以应付过去,谁没有特殊情况啊!其实不然,小事看大,一个人是否把信守承诺放在重要的位置,关系到人品和责任心。80后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首先要尊重自己,遵守时间,说到做到,这样才能取信于人,机会才会降临。为什么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就是这个道理。当一个人陷入可怜境地的时候就要想一想,自己做错了什么。
另外,人活着一定要有感恩心理,千万不能有利用别人的想法耍小聪明,不管是谁帮助了你,都要牢记在心,都要找机会报答,不能忘恩负义。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永远得不到上司的重用和老板的信任,也得不到周围朋友的信任。因为大家都清楚,判断一个人的“人品”不是看他对自己如何,而是看他对别人如何,尤其是过去的上司、过去的同事、周围的朋友。当今社会,机会总更青睐那些懂得感恩、懂得报恩的人。
希望这本书能起到“拨乱反正”的效果,能改变人们对80后的一些偏见和误解,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杰出的80后”和“优秀的80后”。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家和经理人,只要你明白了不同80后群体的特点,愿意用高薪吸引“杰出的80后”和“优秀的80后”,企业就会兴旺发达,因为一位“杰出的80后”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可能会大于5位“失落的80后”,而企业付出的代价也许只有2倍或者3倍。只可惜很多老板不会算这个账,以为人和人都是一样的,所以尽量选择价格便宜的,结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