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捋一捋发烧案例中用对了哪些中成药(1 / 1)

在第一章的十一个小儿发热案例中,总共用到了18种中成药。其中,

● 清热解毒中成药:用得最多,共6种,包括导赤丸、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小儿退热口服液、复方鱼腥草、蓝芩口服液;

● 治疗风寒感冒的辛温解表中成药:用了3种,包括小儿清感灵片、感冒清热颗粒、感冒软胶囊;

● 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的中成药:用了2种,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通宣理肺丸;● 治疗风热感冒的辛凉解表中成药:用了1种,连花清瘟;● 治疗暑湿感冒的除湿解表中成药:用了1种,保济丸;

● 治疗风寒感冒伴食积的中成药:用了1种,午时茶颗粒;

● 治疗风热感冒伴食积的中成药:用了1种,小儿七星茶颗粒;

● 解表和中的中成药:用了1种,小柴胡颗粒;

● 泻火散寒中成药:用了1种,保赤丸;

● 脾虚积食的中成药:用了1种,小儿健胃消食片。

以下将按照小儿发热案例中使用中成药的顺序,以及每种中成药的功能、主治、组成、方解和来历的顺序进行梳理。

一、用得最多的清热解毒中成药

1.导赤丸

应用:案例一

功效:清热泻火,利尿通便。

主治:火热内盛所致口舌生疮、咽喉疼痛、心胸烦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组成:连翘、栀子、玄参、天花粉、黄芩、滑石,黄连、赤芍、大黄、木通等。

方解:大黄、黄连、黄芩即泻心汤,泻火解毒,清泄火热,栀子通泄三焦之火而导火下行;赤芍凉血活血,木通、滑石降火利水,导热下行从小便而解;玄参、天花粉清热生津止渴;连翘善清心火,散上焦之热,又能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诸药合用,以清心火为主,兼泻三焦之热,利尿通便,前后分消,使火热之邪外泄而解。心与小肠为表里,故心热则小肠亦热,而令便赤。木通直走小肠、**矣。名曰导赤者,导其丙丁之赤,由溺而泄也。

导赤丸是后人秉承导赤散之治法,合《金匮要略》泻心汤加减而成,有导赤散立方之意,但更加苦寒。以泻代清而达清热泻火之效、利尿通便之功用,亦有排脓、内消肿毒、疏导心经邪热之功效。用于火热内盛所致的口舌生疮,咽喉疼痛,心胸烦热,大便秘结。主治心肾凝滞,**有热,小便不通,风热相搏,淋沥不宣;或服补药过多,水道蹇涩,出少起数,脐腹急痛,攻注阴间;或心肺壅热,面赤心忪,口干烦渴;及痈肿发背,血脉瘀闭;内蕴风热,五般淋疾,小便短赤、尿道灼热的热淋。

导赤丸收录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2.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应用:案例二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证、肺胃实热证和热毒壅盛证引起的咽喉肿痛与化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咽痛、咽肿、咽喉充血等症状;扁桃体炎引起的咽痛、扁桃体肿大或充血、分泌物增多等症状;腮腺肿大;发热等全身症状。

组成: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

方解: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是以蒲公英为君药,辅以板蓝根、苦地丁、黄芩三味臣药。臣药辅助君药,增强君药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功。

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效;苦地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效;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只有四味药,药虽少力却专,四药皆有清热解毒之功,也唯有清热解毒之力,能泻火、消肿、解毒,但无祛风解表之能,故不能解表疏风。所以,虽然可以用于感冒高热时退烧之用,但必须与疏风解表药一起用,才能不留后遗症。

另外,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在治疗扁桃体炎、腮腺炎、手足口等疾病时,显现出很好的消炎退热作用,因为蒲地蓝清热解毒,所以能泻火止痛,即消炎。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该药有抗病毒、抗菌、镇痛、抗炎的作用。

笔者个人认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在体内的抗病毒、抗菌作用主要源自所含苦寒药的清热解毒即消炎作用,而非对病毒或细菌有直接灭活或抑制作用。镇痛同样源自消炎,炎消痛自去。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由全国27家三甲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的32名高级专家共同撰写。《共识》强调了蒲地蓝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优势,适应证以咽痛和疖肿为主,明确了临床适用范围,即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咽痛以及皮肤科脓肿。《共识》认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长于抗病毒而不在抗菌,优势在于病毒感染初期即红肿期消炎,而非化脓期,故建议早期干预。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被多个指南推荐用作治疗甲流、手足口病的首选药:被卫生部列入《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主编列入《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被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常见感染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推荐作为治疗甲流、手足口病的首选用药之一。

3.双黄连口服液

应用:案例四(老师用对了)、案例八(宝妈用错了)

功效:清热解毒、表里双清,抗病毒、抑菌。

主治: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的治疗。

组成:金银花、黄芩、连翘。

方解:君药金银花可散肺经热邪、清心胃热毒,臣药黄芩长于清肺热,连翘长于清心火、散上焦之热。全方配合,药少而力专,共奏清热解毒之功效。可用在风温肺热、喉痹、乳蛾、风热感冒时候的发热咽痛等热证,或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等发热。

双黄连方剂由《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精简化裁而来,最早由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于1989年研发成功,并在1992年获得第一个制剂双黄连注射液的专利授权。

迄今,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询“双黄连”,有百余个品种,涉及注射液、口服液、片剂、合剂、栓剂、粉针剂、气雾剂、胶囊、软胶囊、滴丸、糖浆、颗粒、含片、泡腾片、咀嚼片、滴眼液等多种剂型。不管哪种剂型,都是用现代工艺将金银花、黄芩、连翘三味中药提取精制后加工成的。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双黄连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抗炎退热的功效。因双黄连的三种组分金银花、黄芩、连翘均为纯寒之品,其寒凉之性对各种炎症引起的发热有超强清热之力,包括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和发热。所以我个人认为,双黄连的体内抗病毒作用并非直接抑制病毒活性,而是通过消除病毒感染造成的炎症状态,给机体以时间,让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消灭病毒,只是间接起到抗病毒的效用。正因为双黄连性味寒凉,才起清热解毒之效,才有消炎抗炎之功。也因为双黄连性味寒凉,脾胃虚寒的小孩用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不适症状,建议不可自行用药。

虽然口服剂型双黄连的不适反应比较轻微,停药就能缓解,但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就层出不穷了。双黄连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可能导致全身性损害,特别是呼吸系统的损害。2001年11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首次通报了双黄连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2009年,因双黄连注射液先后在安徽、云南、江苏三省引起死亡病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决定,暂停销售和使用某药业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其后的研究发现,双黄连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注射剂中的辅型剂带入的问题,而非中药本身的问题。

即便如此,我也特别强调,是药三分毒,切勿随意用!非用不可时,一定遵循“能口服不输液”的原则!

实际上,无论人体被病毒感染,被细菌感染,被真菌感染,还是被其他任何致病菌感染,无论治疗用西药还是中药,最终战胜疾病、治愈人体的都不是药物,而是人自身的免疫能力。药物只是帮助机体扫清病理垃圾,最终完成修复的还是机体自身。

双黄连作为中成药,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使用。只有通过中医的辨证才能用对药。用对药与否,体现在帮正忙还是帮倒忙。药没有用对,病就治不好,等于帮倒忙。只有用对药,才能治好病!要想用对药,必须辨对证,归根结底必须有中医理论做指导。

中医认为,双黄连口服液药性寒凉,有清热作用,并无疏风解表功效,只适用于单纯的热证。虽然可以配合疏风解表药治疗风热感冒,但绝不可认为双黄连有疏风解表的作用。双黄连说明书上的主治说明有“疏风解表”的作用,是值得商榷的。所以,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不能只用双黄连,必须配合疏风解表药一起用。

4.小儿退热口服液

应用:案例四

功效:疏风解表,解毒利咽。

主治:小儿风热感冒,发热恶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以及温热病、肺热咳嗽、湿热黄疸或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组成: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栀子、牡丹皮、黄芩、淡竹叶、地龙、重楼、柴胡、白薇等。

方解:黄芩味苦无气,泻火于中;连翘味薄气薄,清热于上;连翘去诸经之客热;黄芩泻五脏之游火;柴胡升清阳之气、解不表不里之风;金银花长于化毒,解热毒于瘀壅之中;栀子味苦入心、性寒胜热,泻上下之火,导湿热由小便出,水道药也,善泄肝肾相火、祛胸中郁热;淡竹叶淡渗湿、白薇辛散;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小儿退热口服液中的12味中药,由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凉膈散化裁而来,去原方中的大黄、芒硝、薄荷、甘草,保留黄芩、栀子、连翘,加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牡丹皮、淡竹叶清热解毒药,重用清热药,辅以地龙、重楼、柴胡和白薇,以活血升清。可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引起的高热,伴目赤、咽喉肿痛、痄腮、喉痹等实热症,但解表力弱,且无祛风药,必须配合解表疏风药才能治愈感冒。

这就是为什么案例四用此药后能退热,但不能治愈孩子感冒的重要原因。

5.复方鱼腥草

应用:案例五、案例六、案例七(都用对了)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风热引起的咽喉疼痛,急性咽炎、扁桃腺炎有风热证候者。

组成:鱼腥草、黄芩、板蓝根、连翘、金银花等。

方解:君药鱼腥草味苦性微寒,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多用于呼吸道感染;臣药板蓝根性寒味苦,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为治疗咽喉病要药;金银花性寒味甘,清热解毒;连翘性微寒味苦,具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两药同用助鱼腥草消肿散结之力。佐药黄芩性寒味苦,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既助君臣清热解毒,又可泻火通腑,给邪以出路,功兼佐使。诸药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此5味药均有较好的抗炎、抗病毒、抗变态反应、解热、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复方鱼腥草片是20世纪末研发的中成药复方制剂,最早收录于《卫生部颁药品标准》第七册,后被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所收录。迄今已有至少九种剂型,除片剂以外,还有胶囊、软胶囊、滴丸、颗粒、合剂和糖浆等制剂。临床用于外感热证,如急喉痹、急喉喑、急乳蛾,症见咽喉肿痛、病见急性咽炎、扁桃腺炎等。

复方鱼腥草组方是在“双黄连”组方基础上,加鱼腥草和板蓝根组成。“双黄连”是当代经典名方,其以金银花、黄芩、连翘的清热解毒的功效著称。在双黄连的基础上,增加了凉血利咽的板蓝根和具有较强抗菌、抗病毒作用的鱼腥草。全方由鱼腥草、黄芩、板蓝根、连翘和金银花五味中药按20∶5∶5∶2∶2的比例组成。方中以鱼腥草为君药,在清热解毒的同时增强了抗菌、抗病毒功效,对于中医辨证属风热的咽喉疼痛,急性咽炎、扁桃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热症,效果明显。其优势在于对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炎症都有抗炎消炎之功效。

6.蓝芩口服液

应用:案例七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主治:急性咽炎,肺胃实热证所致的咽痛、咽干、咽部灼热等症。

组成:板蓝根、黄芩、栀子、黄柏、胖大海等。

方解: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火热蒸灼所致的咽喉肿痛;黄芩泻实火,除湿热,用于肺经与上焦实热之咽喉肿痛;栀子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邪热入里、郁结肠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胖大海质轻宣散,善开宣肺气、清泻郁火,为咽喉之要药,适用于肺气闭郁之咽喉肿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利咽止痛之功。

蓝芩口服液配方由“羚羊清肺散”化裁而来,由山东医科大学与山东临淄制药厂共同研制,经现代提取工艺炼制而成的中成药,已成为民族品牌产品。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有抗病毒、抗菌消炎、增强免疫及解热镇痛的作用。正因如此,临**广泛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咽炎等多种疾病。

蓝芩口服液采用纯寒性组方,主要用于治疗邪热入里化火、肺胃热盛所致的风热喉痹之类的咽喉炎症,治以解毒消肿、清热泻火、利咽止痛。被《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二版)》推荐用于新冠疑似病例及早期确诊病例。

二、治疗风寒感冒用的辛温解表中成药

1.小儿清感灵片

应用:案例一

功效:发汗解肌,清热透表。

主治: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怕冷、肌表无汗、头痛口渴、咽痛鼻塞、咳嗽痰多、体倦。

组成:荆芥穗、防风、葛根、白芷、苦杏仁(炒)、羌活、黄芩、川芎、苍术(炒)、地黄、甘草、人工牛黄等。

方解:方中药多味辛,有发汗解表、除湿解肌之功,佐以寒药以清里热。其中羌活辛苦性温,散寒解表,祛风胜湿,能升太阳经和督脉的阳气,对于挟有湿邪的表实证有特效,羌活常于治疗风湿相搏的全身关节疼痛、头项强痛,故以为君药。防风辛温解表,祛风胜湿,散寒止痛,能随引经之药而达于一身,为风药中之润剂;苍术苦辛温燥,辛能散风,苦能燥湿,故有发汗除湿之功;两药共为臣药,以助羌活散寒除湿止痛之效。白芷入阳明经,川芎入厥阴经,二药皆能祛风散寒,通痹止痛;黄芩入手太阴经以清气中之热,荆芥穗清膈间风壅之热,用其轻清以升阳;葛根辛甘以解表、辛凉而发散,用其解肌,杏仁微辛而入肺利气,甘苦所以泄满。诸药和为佐药。甘草用以调和诸药而为使。

小儿清感灵片以九味羌活成方为基础,去细辛、加荆芥穗、葛根、苦杏仁(炒)、人工牛黄而成。小儿清感灵片因无细辛,其散里寒的力度不及九味羌活,又因加有荆芥穗、葛根,其散表寒之力强于九味羌活,更适合于外感风寒、入里不深的病情。

九味羌活汤的方名载于金朝张元素编著的《洁古家珍》一书,但有名无方。其方始见于元朝王好古(海藏)所撰的《此事难知》一书。九味羌活汤别名大羌活汤(《医方类聚》)、羌活冲和汤(《伤寒全生集》)、羌活散(《嵩崖尊生》)等,若改为丸剂,则名“九味羌活丸”。主要针对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寒的证候而设。

2.感冒清热颗粒

应用:案例四(用对了)、案例五(用对了)、案例八(宝妈用错了)

功效: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组成:荆芥穗、防风、葛根、白芷、苦杏仁、桔梗、薄荷、柴胡、紫苏叶、苦地丁、芦根等。

方解:荆芥穗辛香微温不燥,长于发表散风透疹,其发汗之力大于荆芥,为君药;防风、紫苏叶疏风散寒;薄荷、白芷、柴胡疏风散热、通窍止痛;葛根解肌退热升津,上药合用既疏风解肌又寒热同解,共为臣药;桔梗、苦杏仁宣肃肺气,化痰止咳;苦地丁清热解毒;芦根清热生津止渴,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散寒、清热解表之功。

感冒清热冲剂收录于1985版及之后的《中国药典》,其组方是1971年初北京中药厂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在清代沈金鳌所撰《杂病源流犀烛》中的荆防败毒散基础上加减化裁,去其扶正益气之品,取其辛温解表之药研制而成。全方解表散寒与清热搭配精妙,遣药精妙,由表及里(半表半里)调兵遣将,层层把关,层层逐寇,共奏解表散寒、行气清热之功。用于风寒感冒,历经30多年的临床实践,疗效可靠,为风寒感冒初起之首选。后在冲剂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颗粒剂,感冒清热冲剂与颗粒剂组方相同,只是工艺上略有不同。

3.感冒软胶囊

应用:案例六

功效: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鼻塞流涕、骨节痛、咳嗽、咽痛、关节酸痛等。

组成:羌活、防风、白芷、川芎、黄芩、石菖蒲、葛根、薄荷、苦杏仁、当归、麻黄、桂枝、荆芥穗、桔梗等。

方解: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祛风散寒,共为君药。羌活辛温,气雄而散,发表力强,主散太阳经风寒之邪;荆芥、防风助麻黄、桂枝疏风散寒;白芷、薄荷加强发表散风之力;川芎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有祛风止痛之功;石菖蒲辛开苦燥温通,芳香走窜,可化湿开窍;葛根甘辛性凉,轻扬升散,能解肌退热;苦杏仁、桔梗宣肃肺气;当归活血;黄芩祛寒邪郁化之上焦实热。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之功。

感冒软胶囊的组方,源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的传统名方葛根汤和明代王肯堂撰写的《证治准绳》中的九味羌活汤,再结合《杂病源流犀烛》中的荆防败毒散进行加减,最终形成的一组方药。其散寒解表功效更强,对恶寒无汗的感冒发热效果更佳。特别适合于冬季感冒和夏天空调感冒。

感冒软胶囊是在感冒水的基础上进行剂型改造,属全国首创的中成药新剂型,曾于1993年获北京市四新产品一等奖、经委科技二等奖。作为中药创新剂型,感冒软胶囊历经30年临床实践,对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发烧、鼻塞、流涕、怕冷、无汗、骨节酸痛、咽喉肿痛等,有起效快、不反复的天然优势。是我建议最多、体会最深、见效最快的中成药,凡遇受寒感冒无汗的患者,我必首推该药,前提是辨证精准。只有辨证精准,才能治疗神效!

三、宣肺止咳+清热解毒的中成药

1.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应用:案例二

功效: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

主治:热邪犯于肺卫所致发热、汗出、微恶风寒、咳嗽、痰黄,或兼喘息、口干而渴。

组成:麻黄、苦杏仁、石膏、甘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鱼腥草、黄芩、知母、麦冬等。

方解:麻黄、石膏同为君药,具有宣肺平喘、泄热生津的功效;石膏大寒,用之以清胃;知母味浓,用之以生津;大寒之性,恐伤胃气,故用甘草以养胃。该方只有伤寒且内有实热的可以用。若血虚身热者不能用!

该药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儿科专家赵信波教授,以我国经典名方“麻杏石甘汤”和“白虎汤”为基础上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鱼腥草、黄芩清热解毒成分优化而成,经多年临床实践后研制开发的、专为儿童止咳平喘设计的中成药,属国家级新药,是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1998年就已上市。

2009年“小儿肺热咳喘口服**内外抗呼吸道病毒药效学试验研究”也表明,该药对甲型流感(H1N1/H2N3/PR8)、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所致的细胞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期间,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牵头、东直门医院和北京市中医医院参与,开展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儿童流感的多中心、开放性临床验证,结果表明,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组方配伍严谨,在治疗流感发热、咳嗽痰黄、咽痛喘息等病症都有较好疗效,能较快缓解症状、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

2013年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被《流行性感冒与人感染禽流感诊疗及防控技术指南》推荐用于小儿流感,该书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专家委员会编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自2018年以来,国家卫健委颁布的2018版和2019版《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中,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都被推荐为儿童类流感用药,也是全国首个治疗和预防儿童甲型H1N1流感的专用中成药和政府储备药。

2.通宣理肺丸

应用:案例四、案例五、案例七、案例九、案例十、案例十一(都用对了)

功效:解表散寒,宣肺止嗽。

主治: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症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组成: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等。

方解:紫苏、麻黄性温味辛散,能疏风散寒、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共为君药;前胡、苦杏仁降气化痰平喘;桔梗宣肺化痰利咽,三药相伍,以复肺脏宣发肃降之机。陈皮、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以绝生痰之源,共为臣药。黄芩清泻肺热,以防外邪内郁而化热,并防麻黄、半夏等温燥太过,枳壳理气,使气行、痰化、津复,共为佐药。桔梗与枳壳一升一降,使肺气宣降正常。甘草化痰止咳,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功。

整个方药无不体现在“宣”“通”二字,肺气得以宣通则卫气得以达表,表邪则被祛除而诸症自消。故适用于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所致的咳嗽,伴痰白、无汗而喘、头痛鼻塞诸证,也有用于急性鼻炎、慢性鼻炎、荨麻疹的治疗。

通宣理肺丸是一个经典的老中成药,早在清朝末年就有了,虽同名“通宣理肺丸”,但组成稍有不同。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通宣理肺丸由紫苏叶30g、桔梗30g、陈皮22g、前胡22g、枳壳(炒)22g、葛根20g、麻黄19g、人参15g、半夏15g、茯苓15g、甘草7.5g、木香7.5g共十二味中药组成。《中国药典》的通宣理肺则由紫苏叶30g、桔梗20g、陈皮20g、前胡20g、麻黄20g、炒枳壳20g、黄芩20g、茯苓20g、苦杏仁15g、制半夏15g、甘草15g共十一味中药组成,其中只有大半中药与清代组方相同,少了人参、葛根和木香,多了黄芩、杏仁。故现在的通宣理肺加强了清热止咳化痰的力度,弱化了扶正解表的作用,而且相同成分的剂量也有不同,对风寒咳嗽效果更佳。

2010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及1993~1996年《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标准》都收录了通宣理肺方剂生产工艺。随着中药现代化稳步推进,在通宣理肺丸基础上,开发出更多的剂型,有了通宣理肺片、颗粒、大蜜丸、浓缩丸、薄膜衣片等多种剂型。只是不同剂型因制备方法不同,其最终的有效成分含量可能略有不同。

四、治疗风热感冒、暑湿感冒、伴食积感冒的中成药

1.治疗风热感冒的辛凉解表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颗粒

应用:案例七、案例九

功效:清瘟解毒,宣肺泄热。

主治:热毒袭肺证的流行性感冒,症见发热、恶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舌偏红、苔黄或黄腻;用于轻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引起的发热、咳嗽、乏力。

组成:炙麻黄、苦杏仁(炒)、石膏、甘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鱼腥草、绵马贯众、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等。

方解:君药连翘、金银花外疏肌表、内清郁热;臣药炙麻黄、苦杏仁宣肺泄热、平喘止咳;佐药大黄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板蓝根、绵马贯众清热解毒;广藿香芳香辟秽;鱼腥草消痈排脓;薄荷脑芳香开窍、宣畅气机、化瘟利咽;石膏清热凉血、泻火除烦;红景天益气活血养阴;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共用,共奏辛温宣肺、清热祛湿之功效。

连花清瘟方的组方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麻杏石甘汤和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为基础方,并汲取明代吴又可《瘟疫论》治疫证用大黄的经验,配以伍红景天、绵马贯众、板蓝根、广藿香、鱼腥草诸药助清热解毒泄热之力,体现了经典方合方应用的组方特色。

2002年12月非典(SARA)疫情暴发,2003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团队迅速研发出连花清瘟组方,经现代提取工艺炼制而成胶囊剂型,以抗非典中成药处方药身份进入国家新药快速通道,于2004年5月获得国药准字号。其后,连花清瘟方才定位为非处方感冒用药,被广泛使用。

与此同时,以岭药业在2003年7月申请了连花清瘟方的第一项专利。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应用于时疫、呼吸道疾病的特点,在非典之后的多次呼吸道疾病流行时,迅速研究对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经多次改进创新,申请了第二用途专利,并在中药复方、制备方法、用途、检测方法等多个方向都申请了专利。

连花清瘟制剂的清瘟解毒、宣肺泄热功效可以实现表里双解的疗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有抗病毒、抗菌、抗炎、解热、调节免疫等多种功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版)》《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推荐用药,也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2012年乙型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推荐用药,是我国应对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表药物。2020年1月27日,连花清瘟被列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制订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并在后面的诊疗方案中连续成为推荐药物。

连花清瘟制剂不仅对非典的SARS病毒感染有效,而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手足口病、带状疱疹等疾病均有疗效。全方以“清瘟解毒,宣肺泄热”为治法,能退高热,并改善咳嗽、咳痰等症状,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的整体治疗优势。

2.治疗暑湿感冒的除湿解表中成药:保济丸

应用:案例六

功效:解表,祛湿,和中。

主治:暑湿感冒,症见发热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肠胃不适;亦适宜于噎食嗳酸、消化不良、舟车眩晕。

组成:钩藤、**、'藜、厚朴、木香、苍术、天花粉、广藿香、葛根、化橘红、白芷、薏苡仁、稻芽、薄荷、茯苓、广东神曲等。

方解:广藿香芳香辛散,解表化湿兼能止呕;苍术、橘红、白芷解表散寒、燥湿宽中;厚朴燥湿除满、下气和中,共为主药。辅以'藜、薄荷散风热,葛根解肌退热止泻,天花粉清热、养胃生津,钩藤、**清热、息风、止痉。佐以薏苡仁、神曲茶、稻芽健胃消食、和中,木香行气止痛,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诸药配伍,共奏解表、祛湿、和中之功。

广泛用于以胃肠病为主的诸多疾病和症状,既有治疗作用,又有保健功效。

民间素有“北有六神丸,南有保济丸”之说。

“保济丸”是广东三大宝中成药(保济丸、十滴水、清凉油)之一,属于国家二级中成药保护品种。

保济丸始创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创始人李兆基是广东佛山人,以卖凉茶为生,因济世心善,得石湾丰宁寺和尚一纸药方。李氏根据此方煎制成药茶出售,取名普济茶。此药茶对感冒、食积、腹痛、肠胃不适等颇有疗效,得誉众口。后李氏将药茶改制成药丸,并取名保济丸。由于保济丸疗效好,成了家喻户晓的良药。当时就有“北有六神丸,南有保济丸”的美誉。

保济丸能祛风解表、化湿和中,有消食祛滞、止胀抑酸的功效。对感冒出现胃肠不适症状,如腹泻、腹痛、胃痛等最有效。对大多数突发的肠胃不适症也有疗效,治疗食滞胀痛、水土不服、肠胃不适时十分灵验。可用于食积口臭、胃腹胀满、不想吃饭、打嗝酸腐、放屁臭秽、舌苔厚腻。还可防旅行晕车和腹泻,有晕车史者可于乘车前30分钟服用保济丸。

3.治疗风寒感冒伴食积的中成药:午时茶颗粒

应用:案例八(老师用对了、宝妈用错了)

功效:解表散寒,化湿和胃。

主治: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内伤饮食,症见脘腹胀满,不思进食,腹泻乏力;水土不服,晕船晕车。

组成:红茶、广藿香、羌活、紫苏叶、苍术、连翘、厚朴、六神曲(炒)、山楂、麦芽(炒)、甘草、柴胡、防风、白芷、川芎、前胡、陈皮、枳实、桔梗等。

方解:羌活、防风、苏叶、白芷发汗解表,散寒止痛;柴胡、连翘疏散邪毒,解除寒热;苍术、厚朴、藿香、陈皮辛香燥湿,健脾和胃散满;枳实与厚朴相配,宽中下气,消积去滞;山楂、神曲、麦芽、陈皮、红茶健胃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前胡、桔梗宣肺止咳,疏通气机,解除胸满;川芎活血理气,可解除表里郁结之症。

中成药午时茶源于清代医家恬素所撰《拔萃良方》中的天中茶加减,十九味药组成。“午时茶”之名,不可字面解释,其字间更有深意,特因每年端午节时饮之药茶而得名,对受风寒又有食积的感冒有特效。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又称重午节,端午在芒种与夏至之间。五月正值春夏之交,是天地阴阳之气转化之时节。南方多毒虫肆虐,瘴气横流。这时候个人容易外感风邪,社区容易瘟疫暴发。尤其是孩子,在端午前后容易患感冒发烧、肠胃炎、湿疹、过敏性咳嗽等病。所以,民间素有端午采艾叶以辟邪气,佩香囊以清污浊的习俗,南方更有五日正午饮药茶以防疫祛病、避瘟驱毒,所饮之茶即为午时茶。为应时节,所饮之茶需针对毒五月之气候,借万物相生相克之力以疏邪散毒、消食导滞、解表散寒。

中国古时有行善积德的从善人家,会专门在端午节时制作这类午时茶,以施舍过路行人。一些药店也在端午之时,对有交往的顾客赠送。

阴历五月五日午时:一年中阳气至盛之时,乃春夏之交,正值阳极生阴、重阳必阴的阴阳转化之时,夏至一阴生,表现为阳气渐弱、阴气渐生,故而天地之气相争,山岚瘴气弥漫,为毒五月之端,故名端午。

4.治疗风热感冒伴食积的中成药:小儿七星茶颗粒

应用:案例八(老师用对了)、案例九(宝妈用错了)

功效:开胃消滞、清热定惊。

主治:小儿积滞化热、消化不良、不思饮食、烦躁易惊、夜寐不安、大便不畅、小便短赤。

组成:薏苡仁、山楂、稻芽、淡竹叶、钩藤、蝉蜕、甘草等。

方解:山楂、稻芽可开胃消食、健脾和中、泻胃火;薏苡仁清热化湿健脾、泻脾胃之火;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泻心火;蝉蜕疏风熄风散热、止痉透疹;钩藤清肝平肝、镇静、泻肝火;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开胃健脾、消食定惊、清热疏风之功。

据说,小儿七星茶源自南宋刘昉所撰的《幼幼新书》,但我遍查此书,未见一方与此方接近,又遍查《幼幼集成》,仍未见相近之方,反倒是在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明代万全所撰的《幼科发挥》和明代王肯堂所撰的《证治准绳·幼科》中见到了“七星散”方名,以为相近,结果发现七星散药味配方均与小儿七星茶无一味药相同。可见,小儿七星茶组方应该来自民间,大概率出自广东、香港等南方地区。因南方地区多有喝凉茶的习惯,小儿七星茶是其中一种,因其去火温和,适合小儿上火之用。据说配方经过了百年的传承和检验。

可以肯定的是,小儿七星茶现已收录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也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之一。

小儿七星茶有清热下火、消食导滞、除烦定惊的功效,作用温和,很适合当代因营养过剩、有积食上火的儿童使用。然而,小儿七星茶配方药物整体药性是偏凉性的,主要针对小儿积食并有内火的小儿消化不良、食欲不佳、口干口臭、大便干、小便量少色黄、脾气烦躁、爱哭闹、睡不香、晨起眼屎多、容易出疹子、舌红苔黄等症。

但是,如果小儿因脾胃虚弱、运化不佳所致的便秘、消化不良、虚火上炎、眼屎多、舌苔厚腻等症,就不能服用小儿七星茶,而应益气健脾、消食化积。所以,应该在中医师的正确辨证下使用本品。

5.解表和中的中成药:小柴胡颗粒

应用:案例二、案例八、案例十、案例十一(都用对了)

功效:解表散热、疏肝和胃。

主治: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等。

组成:柴胡、黄芩、党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方解:柴胡轻清升散,疏邪透表,故为君药;黄芩苦寒,善清少阳相火,故为臣药,配合柴胡,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可助君臣药攻邪之用;党参、甘草为佐,生姜、大枣为使,益胃气,生津液,和营卫,既扶正以助祛邪,又实里又防邪。柴胡、黄芩能和解少阳经之邪,半夏、生姜能散少阳经之呕,党参、甘草能补中气之虚,补中所以防邪入里。故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少阳为主,兼和胃气,是“少阳机枢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被历代医家所推崇。

小柴胡颗粒源于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和解少阳病的千年经典古方——小柴胡汤,将大补元气的“人参方”改为扶正祛邪的“党参方”,传承古法,保留原方药效,改进剂型与剂量,经科学方法精制而成的现代中药制剂。

小柴胡颗粒于1993年上市,至今已有30年。1993年被列入部颁标准,党参方小柴胡颗粒剂被收录于2000版《中国药典》;2003年被列入广东省抗击“非典”专用药物;2009年用于抗击全球“甲型流感”;2011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被广东省卫健委列入“登革热诊疗指引”;201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第一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2020年被列入《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二版)》。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过程中,小柴胡汤治疗早期COVID-19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小柴胡汤作为中国经典名方的代表还被收入《日本药局方》。1997年,日本从1000多个汉方中挑选出201个经典汉方收入日本药典,小柴胡汤是目前日本汉方医疗中使用最广泛的处方。

6.泻火散寒中成药:保赤丸

应用:案例二

功效:泻火散寒、化痰散结、镇惊安神、燥湿健胃、开肺止咳。

主治:上腹饱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便秘等症,以及小儿吐泻、夜啼、咳喘等症。现代应用于肠胃功能失调所致的反流性食道炎、胃**、慢性肠道假性阻塞、应激性肠炎。甚至外用于带状疱疹、足癣、湿疹等。

王氏保赤丸疗效独特,应用得当能增加食欲和体重,促进生长发育。

组成:大黄、黄连、制天南星、川贝母、生姜、巴豆霜等。

方解:方中大黄、巴豆,皆有攻积导滞之力,然一辛一苦,一温一寒,寒温并用,泻火散寒,协力通腑,使邪无所附;川贝母、制天南星苦寒入肺经,化痰止咳、清热散结、熄风定惊;黄连苦寒,清心燥湿、安神解毒,以防惊风之变。全方重药轻投,寒温搭配,配伍平和,不仅能健脾止泻、和胃降逆,还能清热解毒、消积导滞,而且老幼皆宜、孕妇不忌。遣药组方无不透射出王氏对中医理论的娴熟把握。

王氏保赤丸系清代南通名医世家王氏祖传儿科秘方。早在清道光年间(1840年左右),名医王胪卿根据祖上九世秘方配制的小儿良方,问世至今已逾百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嫡孙、当代中国中医方剂学创始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绵之教授将此方奉献于世。

王氏保赤丸原方为汤剂,经过了百年的临床验证,极受患儿家长的推崇和追捧。为利于小儿服用,王绵之教授将其研发成微丸制剂,并亲自监制加工。因药丸微小,王氏保赤丸可附着于**与乳汁同呷,或包裹于软质食物中服用,易为婴幼儿接受,服用方便。微丸的创意独特,远比传统丸剂、散剂、汤剂理想,成为中药丸剂经典,堪称“中华第一丸”。王氏保赤丸被纳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并于2009年4月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7.脾虚积食的中成药:小儿健胃消食片

应用:案例二

功效:健脾开胃。

主治:生理性消化不良(并非疾病所致),脾胃虚弱所致小儿积食。

症见:不思饮食、嗳腐酸臭、脘腹胀满、恶心厌食、口臭、腹泻或者便秘等。

组成:太子参、陈皮、山药、麦芽(炒)、山楂等。

方解:方中太子参有补气、养阴、生津之功;陈皮有行气调中(调脾胃)、燥湿、化痰之力;山药平补三焦良药,有补脾肺肾气、益脾肺肾阴的作用,有“三焦平补良药”之称;炒麦芽和山楂配伍,消食化积,健脾开胃。诸药配伍,重在健脾开胃,兼以行气,全方补而不留邪。

小儿健胃消食片为治疗胃肠道消化功能障碍的常用药,具有增强胃动力、改善胃分泌功能、提高胃蛋白酶活性、提高免疫力等作用,能健脾消食,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被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