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退烧药:孩子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1 / 1)

特别强调:退烧药虽然能够很快退热,短期内缓解症状,但治标不治本,不能去除病因。可以简单理解为没有或解表的作用,既不抗病毒感染也不抗细菌,更不解表。一味退烧,甚至会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春季和秋冬季节,因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而发热的孩子此起彼伏。其实,适度发热可提高机体的防御功能,促进白细胞和抗体生成。然而,大多数家长不明白发热对机体有利的一面,希望尽快退烧,因此治疗感冒和退烧的药物在这三个季节的销量都上升。父母对孩子发热普遍存在恐惧心理,退烧药自然成为很多家长的首选。但家长不知道的是,退烧药只退热不治病。

这里说的退烧药是指西药类退热药,在药理作用上属于解热镇痛类抗炎药物,也称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解热镇痛药属于对症治疗,并不能解除发烧的病因,只是单纯地降低体温。

人体出现发热是因为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后产生的细胞因子或内热原作用于丘脑前部,使该部位释放出前列腺素,刺激了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导致产热和散热失衡,所以才发热。现代西医针对发热都会采用对症治疗,即直接以药物阻断前列腺素合成、直接退热的办法,所用药物主要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等解热镇痛药。这类药能够直接退热,而且起效神速,只是退热时间短,3~4小时后药效消失。人体很势利的,没有药物压着,体温就会反弹,反弹后还会更高,经常不得不反复给药。如果病人免疫力不好,退烧药用一个月都有可能。极端的情况也有,有些半年甚至更长时间都不会好。经常发烧的孩子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就是用了退烧药孩子的体温就下去,但不多会儿又烧起来了。这样反反复复,孩子的病不见好,反而加重了。

其实家长不知道的是,这样反反复复用退烧药对宝宝的心肝脾肺肾都是有伤害的。因为小孩有别于成人,他们的肝脏解毒和肾脏排毒的能力弱,对多种药物的耐受性差,如果用药不当或用量不对,都很容易给孩子造成比疾病本身更严重的危害。因此,避免退烧药给孩子带来伤害比如何退烧对孩子疾病的治疗和生长发育更有现实意义。

另外,父母还必须知道,在没有搞清楚病因之前,盲目退烧可能会掩盖病情,干扰诊断,因为发热是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所以退烧药只应该在高烧或持续发热的情况下使用,以免烧坏孩子的大脑。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退烧药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单一成分,一类为复方制剂。

单一成分退烧药有很多,主要包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安乃近等。

复方制剂退烧药主要是含有以上成分的复方制剂,如

·含有阿司匹林的有赖氨匹林、阿酚咖敏、阿咖酚、阿咖、阿苯、氨酚匹林;

·含有氨基比林的安痛定(复方氨基比林)、安乃近(含氨基比林与亚硫酸钠的化合物)、氨非咖(PPC)、酚氨咖敏(CPPC)、氨林酚咖、氨咖甘、复方氨林巴比妥、复方金刚烷胺氨基比林等。

·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就更多了;大多数抗感冒西药都含有这一成分。

一、宝宝用什么退烧药是安全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适用于儿童的退烧药只有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种。其他的退烧药,如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尼美舒利、安乃近、氨基比林等,都不适用于儿童。对12岁以下的儿童,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和尼美舒利可引起危及生命的瑞氏综合征,安乃近则有可能导致致死性粒细胞缺乏。

“头痛感冒发烧,阿司匹林一包。”是不适合孩子的!

首选一: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特别注意:对乙酰氨基酚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相对安全,过量会造成宝宝肝损伤。

对乙酰氨基酚属于解热镇痛药,但它的解热作用较强,镇痛作用较弱,所以主要用它来退烧。1955年,对乙酰氨基酚(即扑热息痛)最先在美国境内上市,商品名泰诺,现在最常见的小儿退烧药,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退烧药,所以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于儿童退烧。应该说,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烧作用还是很“给力”的,只是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小儿感冒西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果给小儿退烧时再服用此类感冒药,可能会发生使用过量的情况。

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是有可能伤害宝宝的小肝脏的,会引起肝坏死,甚至肝衰竭。宝妈们一定要对此药加倍小心。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进行退烧,就尽量别再让宝宝吃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其他感冒药;若让宝宝吃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感冒药,就尽量别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给宝宝退烧。

常规剂量短时间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不良反应很少,对胃肠道刺激小,没有布洛芬引起胃出血的副作用;对造血和凝血无影响,没有氨基比林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正常剂量下对肝脏无损害,是较安全有效的退烧药,老幼咸宜。3个月以上的宝宝可以用,怀孕的准妈、哺乳的宝妈也都可以用。

对乙酰氨基酚以口服为主,有专门的儿童剂型,主要为口服液、混悬液和混悬滴剂。儿童的用量是根据体重来计算的,计算方法为每千克体重、每次10~15毫克;用药间隔最短不能少于4小时,而且一天最多用4次,不能频繁给药。如果宝宝重10千克,每次用量就应该在100~150毫克范围内。

如果是混悬滴剂,浓度为每毫升含100毫克(100mg/mL),那么,10千克重的宝宝每次最多可服用1.5毫升(1.5mL/10kg),一天最多用4次的话,最多用到6毫升(1.5×4=6mL),相当于每天最多用600mg对乙酰氨基酚。

当然,对乙酰氨基酚还有栓剂,对喂药困难的宝宝,可以经肛门给药。只是这样给的话,药的吸收率低一些,所以用量可以大一些,每千克体重每次最大剂量可以用到20毫克。对乙酰氨基酚用后会出大量的汗,需要多喝水以补充水分。如果喝水不够,可能会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休克的情况,会加重病情,所以用药一定要谨慎。

对乙酰氨基酚是通用名,比较拗口,不同厂家生产的对乙酰氨基酚会用不同的商品名,如宝妈们熟悉的扑热息痛、必理通、泰诺林、百服宁等。这些商品名虽然不同,只要通用名一样,就是同一种药。换句话说,只要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就是一种药。不要以为商品名不同药就不同!

单一成分的对乙酰氨基酚,至少有50种以上不同商品名,如果同时用不同名称的退烧药,你有可能用的是同一种药!

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会造成宝宝肝损伤。

得了感冒后发烧,很多人会去药店买退烧药和感冒药,同时给宝宝服用,以为多药齐下效果会更佳,感冒会好得更快,其实这是一种危险的做法。很多感冒西药名称不同,但药物的成分大同小异。同时服用两种以上的感冒药,很容易造成重复用药,出现同一药物过量的情况,甚至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如白加黑、帕尔克、泰诺感冒片、感冒灵等,均含有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只要其中任意两种感冒药一起用,药量就加倍了。过量的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果24小时内的剂量超过上限,就可以造成肝损伤,严重的还可能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肝衰竭,甚至死亡。

对乙酰氨基酚,是非那西丁(国外已下架)的活性代谢产物,非那西丁在20世纪初是西方用得最多最广的退烧药,后来由于上千例患者使用后出现严重的肾衰竭,还导致500多人死亡,为此留下了一个“非那西丁肾”的医学术语!

非那西丁是由美国人Morse于1878年发明的,1887年在美国上市,是市场上第一个合成解热镇痛药。非那西丁作用徐缓而持久,药效强度与阿司匹林相当,成为当时临床广泛使用的解热镇痛药。

1953年,一些欧洲国家陆续发现肾病患者大量增加。后来研究发现,这些不明原因的晚期肾病患者,多数曾长期过量服用含非那西丁的复方镇痛药。美国首例非那西丁致肾损害的病例是在1960年报道的,9年后第一篇非那西丁与**癌关联的文章发表。1976年,苏黎世大学病理研究中心报道了1963至1973年的十年间的24683例肾腺癌或尿道癌患者的尸检结果,确认了非那西丁与肾盂癌和**癌相关。1983年底,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宣布:由于非那西丁致肾小管坏死和溶血性贫血,撤回含有其成分的药物。自非那西丁停用后,由该药导致的肾损害患者数量明显下降。各国对于非那西丁药害事件都给予了及时的回应和处理,英国(1980年)、澳大利亚(1980年)、丹麦(1985年)、德国(1986年)等相继宣布禁止使用含非那西丁成分的药物。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根据各国政策和研究结果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先后于1999年12月11日和2003年6月16日、7月14日发布通知,宣布停止使用含有非那西丁成分的相关制剂。

可见,早在20世纪80年代,临床应用长达90年的非那西丁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欧洲各国因肾毒性不得已黯然退市。与此同时,欧美人发现,非那西丁有个活性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与非那西丁有相似的解热镇痛效果,而且不良反应还小。随后,解热镇痛的复方药中,非那西丁即被对乙酰氨基酚所替换。今天不是吐槽非那西丁,而是聊聊它的“儿子”——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在临**主要用来治疗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是继非那西丁之后全世界应用最广的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止痛效果可谓神速,一般用药后1~2小时就可退烧,同时还可缓解一些轻中度的疼痛,在西方各国几乎被当作“神药”。

然而,凡事都有正反两面,对乙酰氨基酚退烧虽快,反弹也快。如果感冒病因不除,或患者本身体弱多病,往往退烧后3~4小时会再度发烧,还得再用,用后退烧,然后再烧,如此反复,有的病人可能会持续发烧几个月。

所以说,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纯粹退烧的药,并不能消除引起感冒的病毒,更不用说消除继发的细菌感染了。

根据美国FDA统计,在1998-2003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服用是导致病人肝衰竭的主要原因;在美国每年因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过量而看急诊的多达5.6万人,其中有2.6万人需要住院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比例在1998年还只为21%,2003年则高达51%,每年因此而死亡的人数多超过450例。因此,美国FDA在2011年1月13日要求厂家不得生产含超过325mg/片的药品。三年后的2014年1月22日,又警示临床医师,避免给患者开每次用量超过325mg的对乙酰氨基酚,以减少患者肝损伤的风险。

在澳大利亚也一样,对乙酰氨基酚是使用最广泛的非处方药,被澳洲人称为神药,主要用于减轻由感冒所致的不适症状。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有超过40%的澳洲父母曾给孩子用过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来治疗咳嗽和感冒。

在英国,每年因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而死亡的人数多达500例。因此,英国医疗产品监督管理局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包括细化年龄分段,为儿童设定更加准确的剂量等。

在我国,约80%的非处方(OTC)抗感冒西药均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所以,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烧千万要谨慎!

首选二:布洛芬

特别注意:6个月以上的宝宝才能服用布洛芬!

布洛芬同时具有镇痛、退烧两大作用,而且“两手都硬”!其镇痛作用强,退热作用也强。布洛芬的镇痛作用是阿司匹林的16~32倍,是关节痛、风湿痛、头痛、牙痛患者的“亲密伴侣”;布洛芬对胃肠道的副作用是众多非甾体抗炎药中最低的,布洛芬引起胃肠道出血的风险远小于阿司匹林,引起肝损害的风险也小于对乙酰氨基酚。真的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布洛芬混悬液是专门给孩子设计的,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推荐的儿童退烧药,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儿童退烧药。在美国,布洛芬是儿童退烧药的首选。布洛芬的退热作用比对乙酰氨基酚强,而且维持时间久,可维持4~6小时。由于在感冒药中极少有布洛芬的成分,所以服用布洛芬混悬液进行退烧,不会出现重复用药的问题,但会加强感冒药的退热作用,造成出汗过多,体温过低,严重的会引起脱水或电解质紊乱。这也是要避免的。

人们熟知的“美林”“芬必得”,就是布洛芬,而且只含布洛芬。布洛芬的用量范围为每次每千克体重5~10mg,每6小时一次,一天最多4次。用布洛芬退烧会使宝宝大量出汗,用药的同时要多喝水。如果喝水不够,容易引起宝宝肾功能的损伤。另外,有哮喘的宝宝应慎用,因为布洛芬会诱发哮喘。所以,给宝宝用布洛芬退烧的时候,千万要注意以上几点。

总之,目前最安全的儿童退烧药就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这两种。但两种药均需按照常规用量服用,不能过量使用,否则容易产生毒副作用。对于严重持续性高热患儿,建议可采取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使用的方法。

如果宝宝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最大剂量两小时后依旧高烧不退,千万别急着再用对乙酰氨基酚,因为对乙酰氨基酚的最小给药时间间隔是4小时。这时候可以用布洛芬,因为这两种药交替使用的最小时间间隔是两小时。记住,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要隔两小时。必须注意的是,同一天需服用三次退烧药就能退烧时,不要交替使用两种退烧药。因为,每增加一种药品,就会增加毒副作用的风险。

另外,无论对乙酰氨基酚还是布洛芬,作为单一成分制剂,可以由不同厂家生产,因此就会有不同的商品名称,比如布洛芬泡腾片及口服液、芬必得缓释胶囊、美林混悬液等都是含布洛芬的退烧药。其中,儿童常用的有各种商品名的布洛芬混悬液等。

二、宝宝禁用的五种危险退烧药

关于这部分,我将不能用于儿童退烧的药物筛选出来,尽量说清楚为什么不能用的理由,以帮助家长们明明白白选药,清清楚楚用药!

一号危险退烧药:激素

在基层医院和个体诊所,有的医生为满足患者尽快退烧的要求,有时会选用地塞米松等激素药来强行退烧,这种做法非常危险!

因为孩子对激素很敏感,用激素退烧可能会打乱孩子自身激素的内分泌,影响与生长和发育相关的各种激素分泌,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而且,激素还会加速蛋白质的分解,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并减少钙质吸收,增加其排出,同时降低成骨细胞活性,影响孩子的骨骼发育。

更关键的是,激素既没有杀灭细菌、病毒等致病体的作用,也没有抑制它们的作用。激素的抗炎作用不是杀灭致病菌,而是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消除炎症反应,来降低“免疫大军”的战斗力。同时,抑制被细菌或病毒感染的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细胞因子,从而抑制炎症反应使体温下降。没有了炎症,因炎症而出现的红肿热痛和全身发热也就消散了,退热效果立竿见影。但感染仍然存在,其结果是退热作用短暂,病情反而会加重,只能退一时之热,不能从根本上退烧。

所以,使用激素退热,是以降低身体免疫力为代价,反而使某些致病菌乘虚而入,引起二重感染或持续炎性疾病,甚至造成体内感染扩大和播散而加重感染,最终使病情加重。

二号危险退烧药:安乃近

安乃近是氨基比林与亚硫酸钠化合而成的一种药物,它的退烧成分主要还是氨基比林。氨基比林早在130年前(1893年)就被合成,1897年在欧洲首先上市,是一个百年老牌退烧药。稍作修饰的氨基比林(与亚硫酸钠化合)变身成的安乃近,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在西方国家用作退烧药的。曾几何时,无论大人或小孩,只要有发热或头痛,必用安乃近。安乃近的退烧效果立竿见影,因此确立了其在退烧药家族中的王牌地位,曾被誉为“退烧之王”。

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安乃近引发的致命性粒细胞减少症陆续被报道,这使人们对安乃近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开始关注。由于后果实在太严重,美国在1977年正式禁用了安乃近,之后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也先后淘汰了安乃近。我国于1982年淘汰了“复方安乃近片”,但“安乃近注射剂”“安乃近片剂”“安乃近滴鼻液”等仍未被淘汰。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查询的结果,目前仍有858种安乃近制剂的信息,包括批准文号、产品名称、生产单位。国内有的地方医院还在使用,在许多基层医院对安乃近的需求仍然很大。在某些管理松散的药店,患者甚至不用处方就能买到此药,基层医院医生和大多数家长对安乃近引起的毒副作用并没有予以重视。

“退烧之王”安乃近之所以被30多个国家淘汰,关键还是安乃近的毒性太大,用安乃近退烧绝对快,但用安乃近以后出现的问题比发烧更要命。不说大家可能不知道,一说肯定吓一跳。随便举几个例子就够家长们倒吸一口凉气,例如安乃近可以引起致命性粒细胞减少症、急性造血功能停滞、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荨麻疹、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肾功能损伤等。用安乃近后一旦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毒副反应,都有可能致命,也会让一个幸福家庭陷入崩溃。

所以,我在此呼吁各位家长:宝宝发烧,千万不要服用安乃近!

三号危险退烧药:安痛定等含有氨基比林的退烧药

氨基比林主要用于发烧头痛的治疗,属于解热镇痛类药物,在普通药店都能买到,由于其说明书没有限制使用人群,所以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到成年人、老年人都在用,有些品种还专门做成小儿制剂。有成百上千的厂家可以生产这一种药品,造成含有相同成分的药品有很多不同的商品名。对于没有药学知识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可能会同时服用不同商品名的同一种药品,而造成重复用药和过量用药却不自知,由此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近些年来陆续有研究显示,服用氨基比林的人会出现口腔发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这是氨基比林的毒副作用所致,因为氨基比林会引起人体有防御能力的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是机体抗感染的主力军,白细胞减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特别容易被感染。在1934年,仅美国就有1981人死于氨基比林的副作用。到了1938年,美国将氨基比林从非处方药的目录中删去,1977年又从处方药目录中删除。而丹麦从20年纪30年代起就禁止使用氨基比林。我国在1982年淘汰了氨基比林的单方制剂,保留了含有氨基比林的复方制剂。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中,仍然能够查到在国内使用的含氨基比林的生产文号,如去痛片有479个批准文号,安乃近片剂有858个批准文号,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有134个批准文号,氨基比林咖啡因片有91个批准文号,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有4个批准文号。

很多常用的感冒药也含有氨基比林,包括复方氨基比林(安痛定)、酚氨咖敏(克感敏)、氨林酚咖、氨咖甘、氨非咖(PPC)和复方金刚烷胺氨基比林。详见下表。

表1 含氨基比林的复方制剂

#根据国家药监局的要求(见公告二),相关药物已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

含有氨基比林的退烧药都是儿童禁用药物,不应该让宝宝服用。宝宝发烧,正确的做法是送医院,家长千万不要为了省钱省时省事而自行充当“医生”,以免无知无畏而惹下大祸。

四号危险退烧药:尼美舒利

尼美舒利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有解热镇痛的作用,现在主要用于慢性关节炎(如骨关节炎等)的疼痛、手术和急性创伤后的疼痛、原发性痛经的对症治疗。早期用于退烧,不过近年来,全球已报道多起与尼美舒利有关的重度肝脏损害的案例,目前尼美舒利已禁止作为退烧药使用。

1985年,尼美舒利(Nimesulide)首次在意大利投入使用,由于其极好的解热抗炎作用,曾被认为是一个最具发展前景的非甾体抗炎药。但上市不到15年,尼美舒利造成儿童严重肝脏损害的事件就有报道。1999年,葡萄牙率先禁止尼美舒利在儿科使用。2007年,爱尔兰药政当局也终止了所有含尼美舒利的生产授权。同年6月,欧洲药品局(EMEA)开始对尼美舒利的肝毒性进行评估,然后限制了尼美舒利的治疗时间(最长不能超过5天),所有超过15天用量的药品包装全部撤柜,并对医师处方尼美舒利加以限制。随后不久,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也相继限制使用尼美舒利。美国FDA也修改了尼美舒利的说明书,加黑框警示:尼美舒利有引起肝功能衰竭的风险。

2010年11月26日,来自美国、英国和中国的近百位儿科专家和学者,在北京儿童用药安全国际论坛上提醒,儿童发热用药需慎用尼美舒利。此时,欧盟药品审评局已全面禁止尼美舒利在12岁以下儿童中使用。

2011年,“尼美舒利事件”被推上风口浪尖,尼美舒利甚至被冠以“夺命退烧药”的名号。根据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报告,尼美舒利在儿童镇痛发热的治疗中,已出现数千例不良反应事件,甚至有数起死亡病例被央视曝光。尼美舒利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1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CFDA)下发了《关于加强尼美舒利口服制剂使用管理的通知》,我作为药学专家应邀参与了该通知的起草。通知明确规定:尼美舒利禁止用于12岁以下儿童,并决定采取进一步措施加强尼美舒利口服制剂使用管理,调整尼美舒利临床使用。

因此,12岁以下儿童退热不能用尼美舒利。

五号危险退烧药:阿司匹林

用阿司匹林退烧,对成人来说或许没事,但对宝宝来说,却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

阿司匹林,化学名乙酰水杨酸,是历史悠久的经典“老字号”药,既能解热,又能镇痛,还有消炎抗风湿的作用,是应用最早、最广、最普遍的药,以价廉易得、疗效独特而誉满全球120年。

阿司匹林,来源于随处可见的柳树,诞生于1899年的德国,作为非处方镇痛退热药问世,一上市就成为最流行的消炎止痛退烧药物,在治疗关节痛、头痛、牙痛、感冒发烧等方面一直保持“一哥”地位。

较大剂量的阿司匹林主要用于治疗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肯定而迅速。近年来又发现阿司匹林还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死、心脑血栓形成,确实有“一药多能”的功效,堪称“万灵药”。

直到1971年阿司匹林药效之谜(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才被揭开,才知道阿司匹林不仅能抗炎止痛,还有非常难得的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临床应用进一步证实了阿司匹林有降低心肌梗死和脑中风死亡的效果,从此打开了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大门。因此,阿司匹林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应用最广的药物。

作为镇痛药,阿司匹林曾是治疗风湿热的首选!

虽然不能治愈风湿病,但其抗炎抗聚作用可减轻炎症,降低血沉,改善关节痛症。只是现在看来,用于治疗风湿热的剂量大得有些吓人,一天总用量可达3~5g,按照一天4次的用法,每次用量也要1g;急性风湿热时还可以用到每次2g。如此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必然引起恶心、呕吐、眩晕、头痛、听力和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的还引起体内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等水杨酸中毒表现,称为“水杨酸反应”。所以,在其他抗风湿热新药上市以后,阿司匹林就逐渐淡出这块阵地,确实是毒副反应“有点大”。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阿司匹林来治疗风湿热了。

作为解热药,阿司匹林曾是治疗发热头痛的最爱!

“头痛感冒发烧,阿司匹林一包。”虽是口头禅,但非常形象地反映了阿司匹林曾经的流行。与治疗风湿热不同的是,阿司匹林用于解热退烧的量要小得多,只有风湿热用量的1/3(0.3g/次),属于中剂量。但就是这个不大的中剂量,仍然可引起恶心和上腹部不适,严重的还会导致不易察觉的胃出血。这都是由于阿司匹林直接刺激胃黏膜及其抑制血小板的后果。长期反复使用阿司匹林还会引起失血性贫血。随着新型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的问世,阿司匹林在解热镇痛领域很快被遗忘。现在已少有人再用阿司匹林来退热止痛了。

作为抗聚药,阿司匹林现在是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扛把子!

众多循证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病患者再发血管事件的危险,据此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基石地位。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是当前心脑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二级预防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用量相较镇痛抗风湿热的用量小了一个数量级,只有100mg/次,而且是一天一次的用法。即便如此,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仍然没有消失。这是由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需要打持久战,必须长期用药,所以难免会有出血的风险。

随着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广泛应用,其作为止痛退烧药的光辉形象渐渐淡出历史舞台。现在将阿司匹林用作解热、镇痛、消炎和抗风湿的治疗越来越少,甚至现代年轻人已经很少知道阿司匹林还有“止痛一哥”的光辉历史。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上帝为它关上一扇门,自然又会为它打开一扇窗。

表2 含阿司匹林的复方制剂

在阿司匹林的诸多不良反应被报道以后,人们开始谨慎对待“万能”的阿司匹林。一些与阿司匹林使用有关的疾病也越来越多的见诸报端,如阿司匹林哮喘、阿司匹林引起胃肠道出血。即便是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也难免因长期使用而无法避免对胃肠道的伤害。现在临床已经看清了阿司匹林的“真面目”,意识到阿司匹林是一把双刃剑。

最值得家长们警惕的是,1984年美国科学家还发现,用阿司匹林给儿童退烧,会引起患儿急性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又称瑞氏综合征(阿司匹林的毒副作用)。表现为过度疲劳、异常兴奋、频繁呕吐、体温升高和肝功能异常等肝肾衰竭和脑损伤症状,死亡率高达30%,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婴幼儿身上。年龄越小,服用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瑞氏综合征。因此,美国已禁止阿司匹林作为儿科用药,规定医生不得给16岁以下儿童用阿司匹林,特别是患流感、水痘的发热儿童,以免引起瑞氏综合征。

许多国家卫生部门也相应立法,撤销阿司匹林儿童制剂。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的儿童不应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引起瑞氏综合征。阿司匹林的用途仅限于儿童风湿热、幼年关节炎和川崎病。

我国制订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治疗方案也规定,发热儿童禁用阿司匹林。但某些含有阿司匹林的药品说明书,未标明小儿禁用,有的医生甚至把它作为对付小儿感染发热的“常规武器”。

在此提醒医生和家长们注意,宝宝发烧切记不能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成分的药品来退烧。

水杨酸千年之谜

在公元前400年,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为一位乡村产妇接生,由于生产很不顺利,产妇疼得汗流满面。这时产妇的外婆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柳树皮,喂入产妇口中让她咀嚼。不一会儿,产妇疼痛大减,婴儿也随之顺利产出。后来,这位产妇又出现了发热症状,希波克拉底尝试再次让她咀嚼柳树皮,果然不久烧就退了。希波克拉底由此得到启发:柳树皮中含有一种解热镇痛的物质。限于当时条件,无法知道这种能解热镇痛的奇妙物质是什么。

2000多年以后的1758年,爱德华·斯通(Edward Stone)牧师在英国奇平诺顿附近散步时,曾试着品尝了普通的白柳树皮。树皮的苦味使他想起金鸡纳树的树皮。当时的人们认为,潮湿会使发烧症状加重,而柳树就在潮湿的地方生长。一种朴素的以毒攻毒的想法,促使斯通用柳树皮的浸泡液去治疗发烧病人,结果疗效超出他的想象,用药的50人全退烧了。于是,1763年6月,斯通在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关于柳树皮治愈寒战病成功的报告》(疟疾)。只是当时斯通并不知道,柳树皮中的有效成分是一种叫水杨苷的分子,它可以很容易地转化成水杨酸。

直到1800年,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分离和鉴定出具有解热病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由此解开了这个千年之谜。后来,德国有机化学家卡尔·雅各布·洛维格发现,从绣线菊中提取水杨酸的产量更高,此后,才开始大规模地生产水杨酸,并供临床使用。

六号危险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药

以下这一组药属双料解热镇痛药,都是在对乙酰氨基酚的基础上再加一种解热镇痛药,无论是布洛芬,还是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布他比妥、双氯芬酸钠、氯唑沙宗、氯醛比林或异丙安替比林,都是同一类药——解热镇痛药。所以,这一组药是加强版解热镇痛药,临床更多是用于止痛治疗,如扭伤、风湿痛、关节痛、头痛、牙痛等。不可避免的是,解热镇痛药的副作用也必然加强!退烧治疗是不需要用这一组药的,小儿发热更是不能用,否则不仅有肝损伤的危险,还有胃肠出血和其他风险。切记!切记!

表3 含对乙酰氨基酚的镇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