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儿童的发展 (1921)(1 / 1)

一、性启蒙及权威感减弱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

儿童应该接受性启蒙的观点愈来愈受重视。学校多方引介的儿童性启蒙教学,目的在保护儿童到青春期时不至愈来愈暴露于“无知”危险当中,也因这样的想法,使儿童性启蒙的教学赢得许多共鸣与支持。但是从精神分析所得的知识指出,我们应至少给予这个脆弱阶段的孩子适当的教养(乃至于“启蒙”),如此才能使儿童免于需要任何特殊的启蒙,因为教养方式中最完整、自然的启蒙,是与儿童的发展速度一致。根据精神分析经验所得无可辩驳的结论,儿童应尽可能免于经历过度强烈的潜抑,以避免病态或不利的人格发展。因此,精神分析除了睿智地试图以信息对抗实际和清晰可见的危险之外,也企图避免同样实际存在,但或许不清晰可见(因没有被辨识出来),却更为普遍、深刻,因此也更迫切需要观察的危险。几乎在所有个案里,精神分析所获得的结论都指出,成年后的疾病,甚至所有正常心理状态中或多或少都有的病态元素或抑制,其源头都是童年性欲的潜抑,也因此清楚显示了我们应该遵循的道路。为了让孩子免于不必要的潜抑,我们首先应该从心里除去笼罩在性特质(sexuality)上,神秘、虚假和危险的厚重面纱,这面纱是基于情感与一致性的基础而编织出来的虚伪文明。我们应配合孩子渴望性知识的程度,给予充分的性信息,并彻底剥除性特质的神秘感及其危险。这将能确保孩子不会像我们过去那样将一部分的愿望、想法与感觉潜抑了,而无法潜抑的部分,则造成羞愧与焦虑。更重要的是,在避免这样的潜抑及避免孩子承受不必要的痛苦时,我们也建立了身体健康、心理平衡与良好人格发展的基础。而且我们能够预期,彻底坦承地面对性特质不只为个人及人性演化带来珍贵无价的结果,它还能带来另一项同等重要的结果——对于智能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这项由精神分析的经验与学说所获得的结论,清楚且无可反驳地经由我刚好得以深入参与的一个儿童的发展证实。

先前历史

我们讨论的这个男孩,弗里茨(Fritz),他是我亲戚的儿子,住得离我很近,这让我有机会得以不受拘束地经常与他在一起。此外,由于他母亲一向遵循我的建议,使我得以对这个孩子的教养方式发挥深远的影响。现在这孩子五岁了,身体健康强壮,心智发展正常但较为缓慢。他两岁才开始说话,三岁半才能以连续的句子表达想法。即使到这时候,我们也没听他说过一些语言天分高的孩子在很小年纪就可能讲出的、引人注意的话。不过,他不论在外表或行为上,都让人觉得是个伶俐聪明的孩子。他很慢才能掌握某些概念,到四岁多才学会区别颜色,将近四岁半才熟悉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观念。在实际的事物上,他明显落后同龄的孩子。虽然他经常跟大人一起去购物,但他的发问显示他似乎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人拥有很多同样东西时,不能送给你一个当礼物。而他也很难了解为什么拿东西要付钱,而且还要根据东西的价值付不同的价钱。

但他在记忆方面十分杰出,不仅记性很好,而且记得相对而言很久远的事情细节。一旦他了解某个概念或事实后,就能完全掌握。大致而言,他很少问问题。一直到大约四岁半时,他才开始出现较快速的心智发展和较强烈的发问冲动。在这时期,他也明显表现出全能感(omnipotence,即弗洛伊德所称的“万能想法的信念”)。任何人提到任何事——任何技能或手工——弗里茨都认定他可以做得很好,即使事实证明完全相反。在某些情况下,当别人告诉他,爸爸妈妈也有不知道答案的事,他的信心也不会动摇,他仍相信自己和身边的人是无所不能的。当他无法再为自己辩护时,或是有证据证明不可能时,他也会坚持说:“如果有人做一次给我看,我就能做得很好!”所以即使面对很多反证,他仍坚信自己会煮饭、阅读、写字,还能说流利的法语。

询问诞生问题的阶段

在弗里茨四岁又九个月大时,关于诞生的问题开始出现,他发问的需求明显增加。

我要在此强调,这个小家伙提出的疑问(他大多会问母亲或我),都会得到完全真实的回答,在必要时,也提供适合他理解程度的科学依据,但是会尽量简短。回答之后,我们不会主动提起这个问题,也不会对他提出新的主题,除非他重复提问,或主动提出新问题。

在此之后,他显得更想了解这个主题,也不断回头探究。他问过狗是如何来到世界上。他还告诉过我,他刚“偷看一颗破掉的蛋的里面”,但没有看到里面有鸡。我解释小鸡跟小孩的差别,并说小孩会待在妈妈温暖的身体里面,直到够强壮,能在外面的世界生存才会出来,他听了十分高兴。“那么是谁在妈妈身体里喂那个小孩呢?”他问。

第二天他又问我:“人是怎么长大的?”我拿他认识的一个很小的小孩为例,并以他自己、他哥哥、他爸爸作为不同成长阶段的例子,他说:“这些我都知道,但是人到底是怎么长出来的?”

关于上帝存在的对话

我必须在此解释他母亲为什么在孩子提出上帝存在的问题时,显得有些犹豫不决。他的母亲是无神论者。但是在教养较大孩子的过程中,她并没有实践无神论信念。事实上,这些孩子的教养方式是独立于天主教会之外,也很少告诉他们有关上帝的事,但是她也从来没有驳斥过他们的环境(例如学校)呈现给他们现成的上帝概念。所以即使鲜少提及上帝,但是对孩子而言,上帝仍是不言而喻地存在着,并在他们头脑中的根本概念里,占有一席之地。她先生本身抱持着泛神论的观点,对于在孩子教育中引入上帝的概念是相当乐观其成的,但他们夫妻间还没有就这件事达成任何绝对的决定。那天她刚好没有机会跟她先生讨论这个情况,所以当这个最小的孩子当天晚上突然问他爸爸:“爸爸,真的有上帝吗?”他就直接回答:“有啊。”于是弗里茨反驳说:“但是妈妈说上帝不是真的存在。”他母亲刚好就在这时进来,于是他立刻问她:“妈妈,你跟我说,爸爸说真的有上帝。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她自然一下子措手不及,而回答说:“我从来没见过上帝,也不相信上帝存在。”在这个当下,她丈夫及时伸出援手,说:“弗里茨,你听我说,没有人见过上帝,但有些人相信上帝存在,有些人则不相信他存在。我相信他存在,但是你妈妈相信他不存在。”本来一直很焦虑地来回看着他们两人的弗里茨,这时变得相当开心,解释说:“我也觉得上帝不是真的。”但在隔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觉得怀疑了,于是问:“妈妈,你跟我说,如果上帝真的存在,那他住在天上吗?”她回答说天上只有空气跟云,于是他相当开心又肯定地再说一遍:“我也觉得世界上没有上帝。”然后他随即又说:“但是电车是真的,还有火车也是,我去奶奶家的时候坐过一次,还有去找E的时候也坐过一次。”

关于神存在的问题,这个出乎意料而临时说出的解答,或许有一项优点,那就是减少了父母亲的过度权威,让他们不再显得如此全能全知,也让这孩子确定他的爸妈对于一件重要事情会有不同意见,这是过去从来没有发生过的。这样削弱父母的权威或许会增加孩子的某些不安全感,但是我觉得这点很容易克服,因为足够程度的权威仍旧存在,能给予他足够的支持。而且无论如何,我都没有在他一般言行里观察到任何不安全感或对父母失去信任之类的影响。不过,大约两星期后他所说的一句话,可能跟这件事有点关系。那次是他跟姐姐去散步,姐姐叫他去问别人当时几点。“问男士还是女士?”他问。姐姐告诉他都无所谓,但是他若有所思地问说:“但是如果男士说现在是十二点,可是女士说是一点十五分呢?”

我觉得,在这段关于上帝存在与否的对话之后,接下来六个星期似乎是一个确切阶段的结束与**。我发现他的智能发展在这个阶段当中和之后受到很大的刺激,因此在强度、方向和发展类型上(相较于之前的状况),都有很大的改变。因此我可以区分出,从他能开始流畅表达想法之后,有三个心智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诞生问题出现之前。第二个阶段的开始是这些诞生问题出现时,结束则是在神的概念的解决。接下来是刚开始的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

在第二阶段非常明显的发问需求,在第三阶段并没有降低,但是似乎是循着不同的路线发展。

弗里茨现在还是经常会回到诞生的这个主题,但是发问方式显示他已经将这项知识吸收融入他的整体思考中。他对诞生和相关问题的兴趣仍旧很强,但是已经不那么热烈,这一点从他较少发问、较常确认可以看得出来。例如他会说:“狗也是在妈妈肚子里长大,这样做出来的吗?”又有一次:“鹿是怎么长出来的?跟人一样吗?”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他又问:“那它也是在妈妈肚子里长大的?”

虽然“人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个问题不再出现,但是他从这个问题发展出跟一般的存在相关的询问。他在这几个星期内问了非常多这类的问题,以下是其中一些:牙齿是怎么长出来的?眼睛怎么会待在(眼窝)里面?手上的纹路是怎么做出来的?树、花、木头等等,是怎么长出来的?樱桃的茎是不是一开始长出来就有樱桃?没成熟的樱桃会不会在胃里面变熟?摘下来的花能不能再种回去?没成熟就捡起来的种子之后会不会成熟?泉水是怎么做出来的?河流是怎么做出来的?船是怎么到多瑙河里去的?灰尘是怎么做的?此外他还会问各式各样的物品、东西和材料是怎么制造的。

对粪便尿液的兴趣

有一次,他因为身体不舒服必须灌肠,这对他而言是不寻常的处置,因此他极力抗拒。他也很抗拒吃药,尤其是药丸。当他发现他排出来的不是固体,而是**时,显得非常惊讶。他问说,是不是“卡奇”改成从前面出来?或者那是不是“鸡鸡”的水?当别人跟他解释这跟平常的排便一样,只是变成**而已,他问说:“女生也是这样吗?你也是这样吗?”

还有一次,他把妈妈跟他解释过的排便过程,跟那次灌肠连结起来,询问“卡奇”出来的那个洞是什么样子。在这么做时,他告诉我,最近他曾经看过那个洞,或者想看那个洞。

他问别人是不是也会用卫生纸?然后……“妈妈,你也会做卡奇,对不对?”在她表示肯定之后,他说:“因为如果你不做卡奇,世界上没有其他人会帮你做,对不对?”因为谈到这件事,他又讲到狗的卡奇的形状跟颜色,还有其他动物的卡奇,并拿来跟自己的比较。他在帮忙剥豌豆时,说他是在给豌豆灌肠,因为他打开豆荚,把卡奇拿出来。

现实意识

在发问阶段展开之后,弗里茨的现实意识出现了很大的进展(如前所述,在诞生问题之前,他的现实意识发展得很差,跟其他同龄孩子比起来相对落后)。当时他还在跟潜抑的倾向奋战,所以要分辨出各种概念是真实的或不真实,还相当困难,但他的区别也因此更加鲜明清晰。不过现在他已经表现出他需要深入检视所有事物。从第二阶段结束后,这点就开始浮现出来,尤其显现在他努力询问现实状况,并对他熟知的事物、他练习过并一再观察过的活动,以及他老早就知道的东西,都要求存在的证据。他借此获得自己的独立判断,并由此衍生他自己的推论。

明显的疑问与确认

举例来说,他在吃到一块硬面包时说:“这面包好硬。”吃完以后,他说:“我也可以吃很硬的面包。”他问我在厨房里面,用来煮食物的东西叫什么(他一下子忘了那个字)。我告诉他之后,他说:“它叫炉子,因为它是炉子。我叫弗里茨,因为我是弗里茨。你叫阿姨,因为你是阿姨。”他在一次吃饭时,因为没有好好咀嚼而吞不下一口食物。之后继续吃时,他说:“我吞不下去,因为我没有嚼。”随即又说:“人可以吃东西,是因为他会嚼。”早餐之后他说:“我把糖加在茶里,所以它会到我的胃里。”我说:“你确定吗?”“确定,因为它没有留在杯子里,所以它跑进我的嘴巴里了。”

以这种方式获得的确信和事实变成他的基准,供他比对需要进一步推敲的现象和概念。虽然以他的智力而言,他还很难深入了解新概念,所以他会企图用已经熟悉的事物来加以评估,并借由比较来掌握概念,也因此他会更仔细检视并吸收已经获得的知识,然后形成新概念。

界定权利:会、必须、可以、能够

全能感

愿望

或许就像他在那段令他大为幻灭的对话的隔天一样,他之所以要求得到一整片圣诞树森林和某个地方,或许是企图了解父母的全能性,在幻想破灭且大为受损后,是不是仍旧存在。但在另一方面,当他现在告诉我,他要从某地带回哪些漂亮的东西给我时都会补充说“如果可以的话”,或“我能做到的话”。但是从前他在许愿或承诺时(例如他长大时会给我什么东西或做其他事情),似乎丝毫不受可能或不可能的影响。现在当我们在讨论他不懂的技能或手工时(例如书籍装订),他会说他不会,并要求大人让他去学。但是经常只要发生一点有利于他的小事,他的全能信念又会活跃起来。例如他弄懂了朋友家里的一个小玩具机械之后,他就宣布说他可以跟工程师一样操作机器了。又例如他在承认不懂某个东西之后,经常会补充说:“如果有人好好教我,我就会做了。”在这种时候,他经常会问他爸爸是不是也不懂。这明显是表现出爱恨交织的态度。有时候爸妈也不懂某件事的答案会让他满意,但有时候他又不喜欢这个答案,而会提出相反证据,试图加以修改。有一次他问佣人是不是什么都知道,当时她回答“是”,之后她虽然撤回这个说法,但有一段时间,他还是会问她同样的问题,并称赞她拥有导致他这么想的那些技能,希望她坚持原来所宣称的“无所不知”。当别人告诉他,父母也可能不懂某件事,而他显然不想相信这点时,他曾有一两次转而说:“东妮什么都知道……”(同时他也相信她若不是什么都懂,就是懂得比他父母还少)。他有一次拜托我挖出街上的水管,因为他想看水管里面。我回答说我没办法挖出水管,之后也没办法装回去,但他试图不理会我的拒绝,说:“但是如果世界上只有L家,跟他,还有他爸妈,那谁来做这些事呢?”他有一次告诉他妈妈,他抓到了一只苍蝇,并补充说:“我已经学会抓苍蝇了。”她问他是怎么学会的?“我试试看抓一只苍蝇,结果抓到了,所以现在我知道怎么抓了。”接着他立刻问她,她是否学会怎么“当一个妈妈”。我想我可以合理地认为他是在取笑她,即使他不是很自觉。

这个孩子一方面把自己放在强有力的父亲位置(并希望能占据一段时间),认同父亲,但同时也希望能摆脱父亲限制他自我的权力。这样矛盾的态度,当然也部分导致了他在面对父母是否全能的问题时,产生摇摆不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