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世界五台山(1 / 1)

心中的桃花源 梁衡 2006 字 1个月前

北岳恒山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撒下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圈出一块三百平方公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渐大的同心圆。在这个奇妙的同心圆内,由近而远,在山顶、谷底与密林中分布了五十七座红墙黄瓦的大小寺院。这里历来是海内外佛教徒朝圣的地方。那披着青松与白杨的岗峦,那映着鲜花与绿草的山泉,那阵阵的松涛和着悠悠的钟声,那绿茸茸的草地衬着古庙琉璃瓦上的夕阳,那从山谷里吹来的习习凉风,使这块小盆地的沟沟洼洼里,到处都有美的色彩与旋律,形成一个游览与避暑的胜地。

由远及近,又由点到面,简介五台山的方位、范围、山势,视野宏大,介绍清晰。

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总括了胜地之美。

远在东汉永平年间佛教传入我国时,有两位从印度来的和尚,云游中国后,看中了这座山,便上书皇帝,说释迦牟尼在经书上说,文殊菩萨的道场原来就在中国的五台山。于是皇帝便恩准在此修庙,从此历代香火相传,极盛时庙宇竟达三百多处,地方志上有此记载。至于这山的风光之美,气候之好,又别有一段传说故事。说当年文殊初到此山时,酷暑难熬,风沙蔽日。有人说,东海龙王那里有一块“歇龙石”,只要借来镇山,便可玉宇澄清,暑气永消。于是文殊便去龙宫,指名要那块歇龙石。老龙王说,只要你拿得动,便拿去。这老和尚就施展法力,口中念念有词,一块偌大的青石便缩成一粒小丸,飞入他的袍袖,带回五台山。可是那外出的小龙王回来时,发现丢了歇龙石,怒气冲天,便追到五台山区,四处寻找。它将巨尾一扫,就把五个峰顶都削成了平台;利爪乱刨,在山顶上翻起无数黑石,至今这些石块还遍布满山,人称“龙翻石”。当然文殊自有对付它的办法,一声咒语,便飞起两座山,将这条恶龙镇压在山下。现在五台山北面的繁峙县境内有一处秘魔崖,便是小龙王的被囚之处。制服了小龙王之后,文殊将清凉石安放在一个山坡上,盖起一座清凉寺。从此这五台山真的成了一个清凉世界。这自然是传说,但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和改造自然的威力。去年8月,我曾专程去造访过那块清凉石,它高与人齐,如炕面之大,面青色,有云纹,人坐其上,顿生凉意。这么大的物体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一座大寺庙的院中,真不知它是怎样来的。

引用方志记载和故事传说,介绍五台山和清凉寺的来历,赋予了传奇色彩,增强了可读性和吸引力。

五台山的绝妙之处,是气候清新凉爽,所以又名清凉山。去年,正当酷暑季节,我们一进五台山便立即被搂进了一个清凉的怀抱里。这里多的是青松、白杨。在台怀谷地南端有一寺,叫镇海寺,寺前寺后遍植古松。这些松也长得奇,孤高的干子直指天穹,到顶上又横生出枝叶。深深的绿,浓浓的阴,在这浓阴的庇护下,阵阵松涛,将人们身上的汗、心中的热,涤**得一干二净。在谷地北口有一寺,叫碧山寺,这里是白杨的世界。寺门前,有一片深幽的白杨林,它们一出土便密匝匝地挤在一起,细枝阔叶交错连理,风来枝摇叶动,将一轮烈日的炽焰筛成一缕缕的丝,一点点的亮,给人一种愉悦的清凉。这两寺之间还有南山寺、显通寺、梵仙山、黛螺顶等,皆无寺不树,无山不林,四围远接天际的山顶高坡上全是层层的白杨、茫茫的劲松和如毡似毯的草丛。整个小镇,连同谷里的人、车、马、房,还有那几十座寺院,一起被淹在这冷绿的大盆里,哪还有一丝的暑热能偷存下去?

“被搂进了一个清凉的怀抱里”,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五台山地域广阔及山势特点,整体突出了环境的清新凉爽。

镇海寺的奇松、碧山寺的白杨、两寺之间、整个小镇,笔触由点到面,层次清晰,突出了景物特点的整体性。

除树多之外,这里的水也不少,台内各山各寺就流淌着泉水四五十处,清凉河水环绕台怀流过。说它是河,倒不如说它是一匹飘动的锦缎。这河很浅,却宽。它不咆哮,也不喊叫,只是在谷底穿树林,绕古寺,一路轻轻地歌唱着流去。人们在两岸的各处寺庙游览时,总要在这清凉河上穿行,这河水给人们一种凉意。台怀镇口有一泉,名“般若泉”,泉眼圆亮如镜,水质沁凉宜人。清康熙、乾隆先后十五次上五台山,都是专饮此水。现据化验查明其中含有七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一种极好的矿泉。显通寺大院里有一泉,依山势从上落下,流过院心,又一直淌到寺外的石板路上,亮亮的,像一条项链。你若来到这里,可以蹲下来,引颈亲吻一下这来自地心的清凉,也可以像孩子一样,双手提鞋,赤足踏行在清波洗漱着的石板街上。一种无名的凉意会爬上你的双腿、你的腰身,慢慢地弥漫了你的全身,直至心田。浓阴已将烈日从天空隔去,清泉又将新凉从地下送来,好一个清凉世界。

“爬上你的双腿、你的腰身,慢慢地弥漫了你的全身,直至心田”,运用比拟,描摹了凉意由下而上浸润全身的过程,传达出凉意沁人的触感,写得细腻传神。

介绍海拔,科学说明清凉的原因。

五台山的清凉,自然不是那块清凉石的魔力,实因地势高,暑气很难爬上它的山腰。它的五个台顶都在三千米左右,其中北台高达3058米,是华北的最高峰。我们游完台怀镇各处后,乘上一部轻车,在这几个台顶之间飞驰,感到两肋生风,通体透原。路是极险的,左曲右弯,常常将碰壁而猛折,似落沟又急转。这时树也没有了,林带已落到了身下,成了山的围裙。坡上有五光十色的山花,山顶有朵朵飘浮的白云,有的云朵飞过来,拦住车的去路,闯进车厢缠住我们的胳膊和腿脚,脸上也给抹了一层轻轻的湿意。坐过飞机的人,在那个封闭的空间里,哪能体验到这种神仙般的滋味。这时从车窗里看出去,尽是一座座连绵平缓的山头,要知每个台顶都有上百亩油绿绿的平滩,这是绝好的高山牧场。附近几省的骡马牛羊,每年盛夏都要赶来这里避暑放牧和进行交易,人称“骡马大会”。这里既有山地起伏的旋律,又有草原辽阔的情感,如果在山头上静坐一会儿,看山下的庙、眼前的云,听林间的泉,沐浴那习习的风,就会得到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从这数千米高的台顶到那飞鸟盘旋的谷底,从台怀镇这一点圆心,到周围三百平方公里的山川,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清凉世界啊。

运用拟人手法,画面感强,让读者如临其境。

自然除了好山好水之外,在这个清凉世界里还有好看的,那便是庙宇。到底是在佛家的圣地,这里的庙不但多,而且大得惊人,无论哪座寺院,动辄左右连院,前后数殿。一座显通寺,竟占地一百二十亩,有殿堂四百余间。塔院寺有一座大白砖塔,高达二十一丈。还有一座木塔是放经书的,能转动,另有一座殿将它裹在其中,取高处的书时,要到二层殿上伸手去拿。金阁寺里有一尊菩萨,高27.7米,他一人就占了两层殿,要看他的脸面也得上二层楼去。而这里许多寺又都修在半山上,凿坡为级,凡一百零八个台阶,披云掩绿,形若天梯。第二个可看的,便是这庙宇内外的奇景。台怀镇最高处的菩萨顶上有一座殿,名滴水殿,它那琉璃瓦的屋檐,别说阴雨天,就是晴天,也淅淅沥沥地往下滴着水珠;显通寺里有座铜殿,是用五十吨铜铸成的;又如无梁殿,殿无一木,全砖到顶;明月泉,泉如碗口,可鉴星月;写字崖,崖本无字,水流则见;千佛洞,洞内怪石,如人脏腑;等等。在台外,还有两件国宝,就是如今全国仅存的两座唐代建筑,曰佛光寺、南禅寺,在这两座寺庙里,你可以欣赏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庙宇建筑和佛像彩塑。

观察点变动,过渡句作了交代。

寥寥几笔,便特征鲜明,简洁也是语言的功力之一。

当盛暑难熬时,来这个清凉世界里,参观古建筑群,游览好山好水,增长历史文化知识,听取美丽的传说故事,实在是一件快事。

总述五台山游览的收获。

去五台山,有南北两路。南路从太原市转五台县城至台怀镇,凡九十公里,一路山势较缓,是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登山的。北路从山西省繁峙县的砂河镇,经鸿门崖天险,只四十六公里,坡陡路险,天气亦变化无常。我们登五台山是在去年8月里,从南路上山北路下山的,当我们沿着急速下降的公路,落到砂河镇时,便又浑身汗津津的,我们从清凉世界又回到了炎热人寰。

补写登山路径,从山里山外的温差感受的比较中又点了题。

阅读指导

作者抓住“清凉”来组织材料,统摄全篇。标题点出“清凉”,景物描写扣住“清凉”,结尾照应“清凉”。景物描写突出树绿而密,水多而清,山高而险,庙多而奇,而这些景物都在“清凉”世界中。文中虽说“这里历来是海内外佛教徒朝圣的地方”,但并没有怎么讲述寺庙建筑、上香盛况、佛家奇闻异事等,就是为了突出“清凉”的文眼。写“歇龙石”的传说,写“龙翻石”的黑石,是为了突出那块清凉石,用传说故事来突出五台山清凉的趣味。好山好石、好树好水、好庙宇,作者随观察点的变换,依次写来。全篇行文重点突出,首尾相合,结构严谨。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写得形象逼真,鲜明生动。发挥叠音词的功效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那阵阵的松涛和着悠悠的钟声,那绿茸茸的草地衬着古庙琉璃瓦上的夕阳,那从山谷里吹来的习习凉风”“深深的绿,浓浓的阴,在这浓阴的庇护下,阵阵松涛,使人们身上的汗,心中的热,涤**得一干二净”“白杨林,它们一出土便密匝匝地挤在一起,细枝阔叶交错连理,风来枝摇叶动,将一轮烈日的炽焰筛成一缕缕的丝,一点点的亮,给人一种愉悦的清凉”, “四围远接天际的山顶高坡上全是层层的白杨、茫茫的劲松和如毡似毯的草丛”,这些叠音词运用听觉、触感、视觉,将景物的情态,描绘得声色毕现、穷形尽相,采用以声传情,富有节奏感,将作者的喜爱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

“浓阴已将烈日从天空隔去,清泉又将新凉从地下送来,好一个清凉世界”,你能根据这句话,适当增删和修改,来为五台山拟写一副对联吗?有人这样改写:上联——浓阴隔去烈日;下联——清泉送来新凉;横批——清凉世界。从对联拟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艺术捕捉和语言表达的雄厚功力,也能体会到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经过锤炼也站在了巨人的肩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