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学生要我为他的书写序,我拒绝了。我觉得我没有资格写序,写序的人总应该自己有点学问。后来又有人要我题词。我更觉得没有资格,题词的人都是领导或者名人。我既非领导又非名人,怎么能给别人题词。学生一再请求,我拗不过他,只好说,那还是序吧。谁知这个闸门一开,一发而不可收。结果是不仅写序,这几年连词也都题上了。好在人老了,俗话说“倚老卖老”,老人虽非领导又非名人,但是总被人看作多吃了几把盐,多几分经验;同时人老了脸皮也老了,所以就不怕人说三道四了。
写序也有几种情况。情况之一是我自己愿意写。看了作者的著作觉得很有启发,或者有几位我很熟悉的教育家,读了他们的著作觉得很有收获,而且他们的经验和理念非常值得推广,于是欣然提笔,为之作序。例如,我为霍懋征老师写的《真善美的丰碑》,为李吉林老师写的《情境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原创的教育思想体系》,为洪宗礼老师写的《语文人生哲学录》,以及为傅东缨教育三部曲写的《教育家大写人生的颂歌》等。写这些序,我是非常认真用心的。
情况之二是一批辛勤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他们在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成书,希望我为他们作序。我感觉这些老师写一本书出版实属不易,应该支持。虽然有些老师素不相识,但读了他们写的书,觉得很实在,有新意,也就欣然动笔了。
情况之三是我的学生,博士论文或者新写的著作要出版,为了“拉大旗作虎皮”,壮他们的门面,希望我为他们作序。既然是我的学生,论文也是我指导的,能不说几句好话吗?于是也只好动笔作序。
情况之四是朋友推荐来的著作要我写序,有的还拿了写好的序言来,只要我签个字就行。这就使我有点为难。拒绝吧,对不起朋友,又怕朋友说你架子大;写吧,不知从何写起。只好守住一条原则:凡是老师自己的教育著作,确有一定意义的,为了支持他们,就写;另外绝不简单签字,绝大多数是我重新改写。总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给著作做广告,不为作者瞎吹嘘。有些老师可能会对我写的序不够满意。那我就管不着了。
有时会有吃力不讨好的事。有一次我一位老同学要我为他的著作写序,因为我没有按照他的意见把他树为某某流派的旗帜,不仅把我为他写的序弃之未用,而且来信诉说了我一顿。
多年来的写序,深感名人难当。虽然自己从来不承认是名人。写序真是一件苦差事。一本书少则十几万字,多则数百万字。写序总得知道书的内容吧。但这么多字哪里看得过来。所以除了上述我真的认真读过的书和我指导过的论文外,大部分只有翻阅一下书的前言和目录,抽样看几个章节或论文。于是借题发挥,写写我对该书主题的见解。所以,写序倒也成为我抒发教育随想的平台。
[1] 写于2011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