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楚渔先生写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很受启发。他认为近几百年中国人落后的根源是我们自己落后的思维模式,不能归结于体制和文化等客观因素上。他指出:“中国人的思维混乱而且僵化,是阻碍我们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不彻底改变落后的思维模式,中国人超越西方永远是一句空话、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自序第22页)这话很尖锐,听了很有一点被刺痛的感觉。
他在书中写道,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的最大弱点是模糊、混乱、僵化。他认为,中国人的主流思维仍是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的特点是模糊性:概念是模糊的,思维是模糊的,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以逻辑思维为主体,逻辑思维模式是一种高级抽象思维形式,是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中国主流思维模式注重直觉体会,粗略地认识思维对象,不追求对感性材料的深层思考和对事物的精确分析,仅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及对事物粗浅和笼统的描述。“中国人的感性思维概念模糊,带有过多的情感色彩,不太能对客体做出准确的判断,也难以认识事物的本质。”(第21~22页)
作者认为,中国人缺乏对思维科学的研究使中国人进步缓慢。康德等大哲学家认为,人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这是运用形而上学的成果。中国历来没有形而上学的传统。他说:“中国人有很多错误的论断,仅仅是名人的一种个人感觉,没有经过科学方法的研究和实验。”又说:“逻辑思维的薄弱和思维方法的僵化,使我们中国人极度缺乏想象力。”(第47~48页)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尤其是先秦文化是非常辉煌的,但从南宋开始中原文化越来越偏离原创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开始走向衰落。
作者还举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西方大哲学家、思想家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批判。虽然觉得很犀利,但也有同感。
我在写《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一书时,也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但没有他想得那样深刻,那么锐利。我在该书“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面”一节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轻分析,重归纳轻演绎。……重视整体而轻视局部的分析,往往会对事物的认识模糊不清,不能科学地、定量地说明事物的性质,满足于笼统的概念。这种思维方式有碍于科学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另一种表现是重归纳轻演绎。中国古代哲人论述的道理,只有结论,没有论证。……这种思维方式严重地阻碍着实证科学的发展,阻碍着科学精神的养成,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在现代化进程中是需要改变的。”(第67页)我也只是把观点亮出,没有过多的论述。其实我自己也有模糊、混乱、僵化的缺陷。许多概念不求甚解,缺乏严密的、科学的思维品质。
西方哲学是很重视逻辑学的。20世纪50年代我在苏联学习教育学,基础课中就有逻辑学,而且是二年级一年的课程,学完逻辑学才学唯物辩证法。当时苏联中学课程中也有逻辑学。可能这也是西方传统。想起我国伟大科学家钱学森曾多次谈到研究思维科学的重要性。他甚至把思维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为一个重要的科学领域。对思维科学的研究,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确实值得中国学者重视。
[1] 2012年3月3日写于求是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