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第二条“爱岗敬业”的解读
一、爱岗敬业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爱岗敬业放在突出地位。胡锦涛在2007年8月31日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殷切希望,把爱岗敬业放在第一位。爱岗敬业是对教师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对社会、对学生的基本责任。任何职业都有基本的职业操守,都需要爱岗敬业。但教师的爱岗敬业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第一,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任何职业。其他职业的工作对象往往是物,是机械的无生命的物质,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而且是生动活泼的正在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他们有主观能动性,有自身发展成长的规律;第二,其他职业的工作大多要使用某种工具作用于对象,而教师更重要的是依靠教师本身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第三,其他职业可以允许产生废品或次品,而教师的职业不允许出现次品,更不能出现废品,教师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才;第四,其他职业总是为今天的社会服务,而教师的职业是为未来社会服务,培养未来社会的领导人才、建设人才。教师是人类知识的传授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心灵的铸造者。
教师要理解爱岗敬业的重大意义。正如上海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的:“教师的责任非比寻常,它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国家将自己的未来,托付在教师肩上,这是对我们教师极大的信任;家家户户把自己的希望,交付给教师培养,这是对我们教师的高度信赖。教师的责任大如天,使命重如山,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因此爱岗敬业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二、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教师爱岗敬业就是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人才资源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要靠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因此每个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到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志存高远,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坚定的职业信念和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是抱着教育救国的目的,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毕业以后毅然回国,多次辞掉大学教授的职务,脱下西服革履,穿上草鞋布衣,投身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他的精神一直鼓励着中国的广大教师。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儿童是民族的未来。教师要把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培养成国家栋梁、民族的脊梁,要付出毕生的精力。教师工作是平凡的,每天上课下课、备课、批改作业,为学生解惑排难;但教师的职业又是伟大的,教师要把儿童这个幼苗培育成参天大树。古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创造物质是比较容易的,塑造人,铸造人的精神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因此教师要满怀对学生的真心关爱,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用心灵和汗水一点一滴地滋润学生的心田,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热情献给教育事业。
特级教师、“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北大附中副校长张思明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张老师多次面临机会和**的选择,但他始终坚守中学教师的岗位。他曾这样写道:“我常听到我的同学和已工作的学生这样的劝告:‘你怎么还在中学呀?也不赶紧换一些地方……’出国学习结束时,还有待在国外学习和挣钱的机会;研究生毕业后,师大和一些教育科研单位也有意让我去那里工作。但我想重新选择也许会挣到‘大钱’或给我带来地位的升迁,但它仅仅是一种‘也许’。我现在有着实实在在的工作和事业,虽然它如此平凡、毫不显赫,但它却能给我人生的各种体验,给我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让我有发挥才能的舞台和机会。我的事业的基础离不开中学、离不开北大附中。”
的确,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上有各种**,对教师是极大的挑战。只有对儿童有真情的热爱,对教育有坚定信念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终身献给教育事业。我国教育界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教师。
南京行知小学杨瑞清老师1981年晓庄师范毕业,立志做陶行知一样的人,主动要求到最偏僻最艰苦的农村去教书,要让农村的孩子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他在农村到现在已经工作27年。他说:“农村教师可以不进城,可以不提拔,也可以不发财,但是不可以不自信,不可以不快乐,不可以不成长。”他躬身实践,勤于读书,27年来读书笔记就有150本之多。《走在行知路上》一书就是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结晶。
还有胡锦涛看望过的北师大附中朱正威老师、温家宝看望过的北京实验二小霍懋征老师,他们热爱学生,严谨笃学,爱校如家,退休以后还在为新课程改革编写教材,到各地传播自己的教育经验,培训新一代教师。他们把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是我们教育战线的榜样。
三、勤恳敬业,严谨笃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有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坚定的职业信念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就要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师要对工作高度负责,勤恳敬业,严谨笃学,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并且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第一,教师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这就是要把德育放在首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就说,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把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在做人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因此教师要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节课,保证每节课的有效教学;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为学生解惑排难。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老师们不仅舍己救人,舍家为校,全力抢救和照料危难中的学生,而且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为学生搭建遮风避雨的帐篷,设立临时课堂,组织复课,不顾心中的伤痛,认真备课上课,恪尽教书育人的职守,令全社会为之感动。
第二,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会他们自己学习,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老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人类全部知识教给学生,只有把学科的最基础的知识结构教给他们,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克服只重眼前不重未来、只重分数不重能力的倾向,以提高学生素质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不用分数给学生排队。
第三,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各不相同。他们的天赋素质有差异,兴趣爱好各不同。每个学生的智力结构都不一样,有的学生语言交流能力比较强,有的学生逻辑数理智力比较强,有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强;学生所处的环境也各不相同,有的家庭富裕,有的家庭贫困,有的父母双全,有的单亲家庭;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反应也会有不同,如早上和下午学生的情绪可能会不一样,学生有时会遇到病痛或者家庭的事故,就会有异常的表现。教师要用心观察学生,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始终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同时注意发扬他们的特长,扬长避短,使他们潜在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正如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白沙小学吕学平老师所说的:“做任何事情前都先考虑学生的感受。只有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对学生多一些关心,少一些冷漠;多一些谅解,少一些苛责;多一些公平,少一些偏见,才会赢得他们的喜欢和爱戴。”
第四,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改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智慧和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启发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上。学生有了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自己动脑筋,自动地去探索研究,同时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特别是当今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可以从各种媒体获取知识,教师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有时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教师不知道的。因此,教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但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使学生不至于在汹涌澎湃的信息浪潮中迷失方向。教师要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玩儿,有时间锻炼身体,有时间接触社会,有时间思考,有时间从事自己喜爱的学习活动。教师要精心备课,上好每堂课,使师生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第五,教师要关照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不能只喜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要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关照,因为他们特别需要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花更多时间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要多鼓励,少批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四小在2008年教师节举行“教师职业精神研讨会”,会上李宏春老师说,她发现班上总有孩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她开始研究,先和孩子一起分析出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再帮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同学间互相提醒,与好朋友结对子等,既解决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问题,又教学生学会欣赏他人、鼓励他人的良好品质。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中可能会有个别的偏才,要注意保护他的爱好,发挥他的特长。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就会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将来就可能在某些专业上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发展,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我国教育实践中有许多老师勤恳敬业,勤于钻研,创造出许多新鲜的教育经验。北京实验二小霍懋征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但她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专家,当然她也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专家。这一方面说明霍老师在数学、语文方面都有深厚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说明霍老师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都深入钻研,认真总结。她把语文教学视为老师的艺术,她的课堂教学生气勃勃,师生配合默契,活生生是一堂艺术课。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也是一个典范。她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勇于创新,把教育作为一门科学,不断探索,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的理论体系。这些教师都是爱岗敬业的模范。
[1] 作于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