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体制创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1](1 / 1)

学校是一个由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组成的共同体,是一个自组织系统。要使学校有效地运作起来,就必须统筹处理好人、财、物的关系,使各方面都处在最佳的状态协调运转。其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调动人,即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校长的主要职责。

怎样才能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需要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实行管理体制创新。传统的管理理念是把学校分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校长和行政负责人是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是被管理者;从师生关系来讲,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层层管理,缺乏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景和积极性。现代管理理念是全员管理,即全校师生员工都参加学校的管理,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公开性和公正性,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要通过民主讨论,形成共识,使每个师生员工都明确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各自的职责。

学校是教育机构,是育人的场所。学校管理要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思路相一致。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种管理就强调人文管理,重视调动师生的主体性,使学校充满生气。如果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管理就会以分定人,分分计较,使全校师生处于压抑被动的地位,学校必然会死气沉沉。

新的课程改革把中小学课程目标定在: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的课程改革给学校留有校本课程的空间,同时要求改变教学的模式,提倡自主探索和学习,并相应地改革学生学习的评价制度。这些改革都要求学校在课程和教学管理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学校的课程管理就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按照上级的统一要求、统一教材,要求教师采用统一教案、统一方法、统一模式。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创造性,鼓励他们开展教学实验,创造教学的新经验。

要改革教学评价制度。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尤其不能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和学生。要采用绩效评价,或者叫发展性评价的方式,鼓励师生的进步。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有发展就应鼓励。这种评价才显得公平、令人信服,才能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校行政领导要转变管理思想。学校行政领导既是领导者,又是服务者。领导者要用民主的方式与全校教职员生共同决策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引导广大师生为实现学校的奋斗目标共同努力;服务者是为广大师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最佳的条件和环境。

学校内部管理要建立一种最佳的机制。所谓机制,就是一种调节各种关系的杠杆。学校内部管理的机制是什么?就是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景和激励制度。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就是建立这样一种机制,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学校办学的共同愿景,然后互相鼓励,不断进步。

建立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动力何在?在于学习,分析新情况,学习新理论,研究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在学习中就会转变旧观念,就会统一思想,形成共同愿景;通过学习,就会解放思想,创造新的经验和成绩。所以说: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教育的创新在于学习!

[1] 写于2008年8月1日。发表于《基础教育参考》2008年第10期,原题是《创新管理体制,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