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前夕访顾明远教授
仲春时节的北京,空气中还残留些许的寒意。早上8点钟之前,顾明远教授就来到了位于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的办公室。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仅有的几位资深教授之一,顾明远先生在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并多次担任国家及教育部重大项目的负责人。在繁忙的工作中,顾先生坚持每周至少来师大办公室一次,跟他的学生讨论课题研究问题,接待来访者。
临近“六一”,记者就幼儿教育的相关问题访问了顾明远先生。这位慈祥的老人已过80高龄,依旧神采奕奕,才思敏捷。说起幼儿教育的话题,顾先生娓娓道来,既分析了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也语重心长地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幼儿教育是让幼儿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起始阶段
记者:我们都知道,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的影响。您认为中国的幼儿教育要发展,其落脚点在哪里?
顾明远:中国的幼儿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古时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讲幼儿教育的。传统的幼儿教育是从养成教育开始的。《朱子家训》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养成好习惯,慢慢形成好行为。
教育本身是社会化的过程。幼儿出生是自然人,还不是社会人。怎么让幼儿逐步变成社会人呢?从幼儿教育开始,让他们逐渐知道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周围有父母,有爷爷奶奶,有小朋友。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到幼儿园去,接受幼儿教育,是去过集体生活,是走入社会的第一步,学习与人交往,了解人际关系。幼儿教育的目标不是“德智体”,而是“体德智”。幼儿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身体发展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德育,最后是智育。对于幼儿园来讲,最主要的是打好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础。
当孩子降临人世的那一瞬间,父母可曾想过:我的孩子在人生初始阶段要打下怎样的基础?当孩子走进幼儿园的那一刻,教师可曾想过: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幼儿园应该得到什么?
进入幼儿期,儿童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迅速发展,生活范围扩大,独立性增强,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尤其是与同伴交往的愿望更加强烈。
因为从事比较教育研究,顾明远先生的教育视野非常宽阔,多次访问美国和加拿大,考察幼儿教育。在北美,幼儿教育有多种形式,一般有日托中心、早期教育中心、幼儿园等。北美很少有全托的幼儿园,他们不主张儿童离开父母,用他们的话说:“儿童离开父母怎么成长?”不仅全托极少见,而且每天都把孩子送进托儿中心的情况也并不多见,往往是每周送一两天,或者每天送去几小时。顾明远先生问他们:“既然那样强调孩子要和父母在一起,为什么又要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他们回答:“要让儿童去体验集体生活,培养他们与别人交往的能力。”
记者:但是有些家长和幼儿教育者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孩子到幼儿园主要是学习知识的。
顾明远:这种现象在外国同行看来十分奇怪。20世纪80年代,我们邀请一位对幼儿教育非常有研究的美籍华人来中国参观访问。他参观我们的幼儿园之后很奇怪地发问:“社会主义国家,怎么不培养儿童与同伴之间的集体主义精神呢?怎么都是讲授如何学习知识呢?”在幼儿时期,同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到幼儿园去,是走入社会的第一步,是为了体验集体生活,学习与人交往,了解人际关系。
曾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您的一生中,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的呢?”白发苍苍的科学家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就是幼儿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友爱、互助、合作、分享、谦让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的重要时期;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其将来的社会交往、情绪情感、社会适应性、学业成绩、智力发展等因素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3岁之前,幼儿的生活圈主要是家人,通过与家人的交往,幼儿获得最初的行为规范和生活经验,社会性和个性发展开始萌芽。3岁之后,幼儿开始表现出对周围环境中“他人”的兴趣,从婴儿阶段对家人的依恋,逐步走向独立与“他人”交往。这段时间,孩子进入幼儿园,大部分时间与伙伴、老师一起游戏,从中学习遵守规则、与他人合作、自制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将自己逐步融入到更大的社会群体中。
用大人的思想同化孩子是幼儿教育的一大误区
记者: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功利需求,出现了异化现象,比如幼儿教育小学化,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顾明远:现在教育的土壤不是很好。先有肥沃的泥土,才能长得出好的花朵。现实是我们施了很多的无机肥,土壤都板结了,怎么能长出美丽的花朵?
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注重养成,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转而开始关注智力发展。但是在我国,由于考试压力的影响,往往把“开发智力”片面理解为“学习知识”,产生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我觉得这是违背教育规律,拔苗助长的行为。
幼儿教育中是要传授知识,开发智力,但绝对不是通过学习书本的途径,而是自然习得。比如,儿童从一出生就在学习知识,认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认识周围环境等;儿童和同伴一起玩耍,就获得了和同伴交往的知识。孩子要在“玩儿中学”,从实践中、游戏中获得知识。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多么响亮的口号!在这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下,为了提高幼儿园孩子录取“重点”小学的百分比,有些幼儿园把学前儿童当成小学生对待,规定孩子在幼儿园期间要认多少汉字,英语能力达到什么标准,甚至还弄出了学前奥数。节假日,孩子都是在各种特长培训班度过,极少有玩耍的时间。
这是对孩子无情的摧残。对于这种现象,顾明远先生痛心疾首,一再强调幼儿教育要在“玩儿中学”,在“游戏中学”。
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适合幼儿特点的独特的获得方式,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方式,是幼儿园进行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幼儿的运动器官得到发展,同时,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能学会表达和控制情感,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这些技能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在幼儿教育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认知相互作用课程模式,主张幼儿在“做中学”或在“发现中学”,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刺激的探索环境,帮助幼儿在活动中以及与伙伴的交往中,训练思维能力,促进认知发展。
记者:教师和家长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呢?
顾明远:实施幼儿教育是为了有组织地引导儿童成长。一颗种子需要浇水、施肥,才能很快很好地发芽成长。教师和家长的角色是帮助和引导儿童成长,但是绝对不能用大人的意志要求儿童。
不要总认为孩子不懂事,其实他们有自己的理解方式。我年轻的时候,带女儿去动物园玩。出发之前,女儿答应到动物园后自己走,可是一到动物园就闹着让我抱着。为什么呢?我蹲下来跟女儿商量,一抬头才发现,从孩子的高度,看到的不是动物,而是游人的腿。她让我抱她,不是因为偷懒耍赖,而是她看不到,视野太狭窄,只有抱起来她的视野才宽广,看到许多有趣的事物。
不能想当然地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思想。有的家长从小就教育孩子要上名校,学特长,这也是一种误区。每个人应该培养一种特长和爱好,但是特长是逐渐培养的,不应该是速成的,也不应该是功利的。现在的教育有一种倾向,就是大人在同化儿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儿童,这是不正确的。
有一位儿童教育专家做过一个实验。请一位母亲领着4岁的孩子,从王府井步行街的南头走到北头,实验人员拿着一台与孩子的头部齐平的摄像机跟着走。过了一会儿,孩子开始哭闹着让家长抱她。家长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走完全程之后,实验人员回放录像给母亲看,没有一句旁白。看完后,这位母亲只说了一句话:“我以后要抱着孩子走。”录像中全部的镜头都是大人的腿,像是茂密的森林,孩子看不到人的脸和眼睛,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
怎么才算是对儿童真正的爱?是让儿童自由发展,长大成为具有个性和独立人格的人。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习惯于用自己的主观意志代替孩子的想法。顾明远先生非常推崇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大田尧先生的一种理念,每个种子里都有自己的设计图,培土、施肥、浇水时要让种子按照设计图成长为优秀的果实。然而教育的功利性完全是用成人的意志去要求、同化孩子,扼杀了孩子本来的天性。应该改变“无机化”教育,改成“有机化”的教育,使儿童的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把儿童看作儿童,儿童才能成为有意义的存在,儿童的生命才能得到自由发展。
一名幼儿教师的重要性不亚于一位大学教授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幼儿教育出现的一些不良发展倾向呢?
顾明远:最重要的还是要转变幼儿教育的观念。幼儿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非常重要,幼儿教育的教师培养更重要。
一名幼儿教师的重要性不亚于甚至大于一位大学教授,因为幼儿阶段奠定人的一生发展的基础。孩子就像一棵嫩芽,碰伤一点就很难生长。我感觉最强烈的是国内幼儿教师对孩子情感的培养较少。有些幼儿教师对待孩子简单粗暴,对孩子的情感成长非常不好,培养起来的孩子还是用暴力解决问题。不是说仅仅具备一些知识就可以做幼儿教师的,要真正热爱孩子,要学会从情感、心理上培育孩子。
从根本上讲,要着力加强幼儿师范教育。我国的幼儿师范教育和幼儿教育培训体系还不是特别健全,这些方面都有待于加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非常明确地提出,把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作为战略目标;也提到要明确政府的职责;同时也强调指出,要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这些措施会推动我国幼儿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据统计,我国有专任幼儿教师近90万人,90%以上都是没有编制的民办园教师或公办园自聘教师。目前,我国有关幼儿教师教育的从业标准问题,一般在相应的师范教育“教学计划”中附带说明。
顾明远先生对访问加拿大幼儿园时的一个细节至今念念不忘。周一,孩子们来到托儿中心。老师让十几个孩子围坐在地毯上,每人手里拿着自己的名卡。地毯中央放着三张画片,画的是三副面孔:大笑、微笑、苦闷。每张画片上写着“我周末过得……”下端分别写着“愉快”“好”“很糟糕”。老师让孩子分别把自己的名卡放在不同的画片旁,然后让他们说出为什么。一个孩子把名卡放在“我周末过得很糟糕”的画片旁。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他的哥哥生病了。老师立刻把他抱过来,搂在怀里安慰他,说:“你哥哥的病一定会很快好起来的。”孩子眉头展开,笑了。另一个孩子把名卡放在“我周末过得很愉快”的画片旁。他说,周末爸爸带他到迪士尼去玩了,看到很多有趣的东西,其他孩子都分享他的欢乐……
在北美的幼儿教育中,教师是观察者、帮助者和设计者。老师每天要细致观察儿童,并记录下来,与家长联系,分析原因,研究措施;老师不直接要求儿童这样做或者那样做,也不包办代替,只是从旁帮助,让孩子觉得“我自己完成了作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老师要为儿童设计学习的环境,还要为儿童设计特殊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设定的环境中成长。看似儿童的自由活动毫无计划,其实每节课都是经过精心设计,让儿童在这种环境中自主、自动地活动,从而受到教育。
在日本,在整个幼儿教师教育过程中,把爱幼儿、爱教师职业的使命感与责任心的培养作为基本素质,把支持幼儿发展,提供综合性的指导能力的培养作为必需的专业素质,使其贯穿于职前、任职、职后培训的教师教育全过程。
顾明远教授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积极参加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他希望其他国家的幼儿教师从业标准能为我国提供借鉴和参考。
记者:“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您对我国的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有什么期望?
顾明远:我希望全国的孩子都能够拥有幸福的童年。幸福,是种感觉。孩子幸福的童年是能够按照自己的天性活动,满足天性的要求,不要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他。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慢慢来吧。教育是着急不来的。
幼儿教育是一块奠基石,它的功能是从小帮孩子累积人生的幸福。只要站在孩子的视角,用心研究孩子的心理,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孩子独有的、精彩纷呈的世界。
[1] 原载《人民教育》2010年第11期,记者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