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为我国今后十年的教育发展绘制了一个宏伟的蓝图。全国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努力贯彻。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今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0个字的工作方针,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教育优先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育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两大重点;改革创新则是实现上述核心及工作重点的制度保证。《规划纲要》经过反复讨论,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其中有许多创新的亮点,它是解放思想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仍然需要解放思想,大胆试验,勇于创新。
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是今年教育工作的两大重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解决了学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今后的任务是要解决上好学、上有质量的学的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解决学龄儿童普遍都能享受有质量的教育的问题。
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本来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但是由于我们现在教育质量总体还不高,优质教育稀缺,教育发展不均衡,只有少部分儿童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所以就出现了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因此要促进教育公平就要普遍提高教育质量,使人人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就要从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入手,突破传统的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规划纲要》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要树立五大观念,即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人成才的观念。树立了人人成才的观念,才谈得上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等。我国当前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不承认人人成才,从小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似乎一部分能成才,一部分不能成才。相信人人都能成才是教育工作者的第一信念,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思想基础。
提高教育质量,就有一个质量观的问题。什么才是教育的高质量?是不是升学率越高教育质量就越高?是不是用考试的成绩来衡量教育质量?《规划纲要》中提到,“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我们的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是什么?《规划纲要》指出,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要用素质教育的标准来衡量、评价教育质量。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推进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又与教育均衡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教育发展不均衡,为了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出现了激烈的考试竞争,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育不公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不公与教育质量不高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循环结扣。
要解决这个结扣,就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大力改造薄弱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一个错误的观念:似乎现在的名牌学校就是优质教育,不需要改革创新,薄弱学校只要向它们看齐也就可以变成优质教育。事实上名牌学校和薄弱学校都有改革创新的必要。《规划纲要》中提到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这些现象在名牌学校和薄弱学校都存在,都需要改革。通过改革创新名牌学校可以真正培养出全面而个性发展的创新人才;通过改革创新薄弱学校可以在质量上实现新的飞跃,不再走旧式名校的老路。
因此,推进素质教育,普遍提高教育质量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