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现行的学校领导体制下,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也是未来教师在今后的生活中需要经常接触的管理者。因此,认识校长是未来教师理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筹划未来职业生活和职业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对于将要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来说,首先需要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校长的地位和作用,这是认识校长角色的基础;其次,需要了解校长的素质要求,为成长为校长树立具体的目标;最后,需要了解校长的成长发展过程,为成长为优秀校长奠定基础。
一、校长的地位和作用
自从有了学校就有了校长,只是在不同历史的时期、不同的学校,校长有着不同的称呼而已。我国古代的学校就有事实上的校长,只不过这时的校长被称为“祭酒”(国子监)、“山长”或“洞主”等(书院)。但是这时的校长还不是专职的校长,多是朝廷的命官或学校开办者,对学术地位的重视超过对其管理能力的关注。到清朝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于1902年拟订了《钦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中小学堂“应设总理一员,以主持全学教育,并统辖一切事宜”,这被认为标志了校长职业在我国历史上的正式出现[1]。这时的“校长”是学堂的负责人,也是学堂的教员。到民国时期,“校长”称呼得到确定,普通公立学校都建立了校长负责制,校长具有教师任用权,但没有对教员的惩戒权。新中国成立之后,校长的称呼得以延续,学校管理体制虽经多次调整,但校长的地位没有出现根本上的变化。
在学校具有正式的校长职位以后,校长就对学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校长在学校管理系统处于非常核心的地位。所以,校长在学校的地位极为重要,西方国家经常把校长看成学校的首脑,是一个学校的领袖,校长的素质决定着办学水平。在我国当前也流行着这样的说法:“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一个学校的校风如何,就看这个学校校长的作风如何。”[2]这些说法都说明了校长是学校中的关键角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这种整体层面的认识对认识校长角色的目标来说还显得过于笼统,这里需要对校长的地位和作用有更加细致的认识。
一般说来,校长与其他管理者一样,需要完成四个方面的工作:政治、文化、环境和管理。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具体认识校长的地位和作用。
(一)政治方面
在学校中,如果教务主任和教育主任在决定是否该让毕业班学生不上课间操争执不下时,“找校长”经常成为他们最后的解决方式;如果一个学生认为班主任在评选“三好学生”极度不公平,而班主任在被指出后又没有作出改正时,“找校长”也成为他最可能选择的解决办法;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因收入低而消极工作时,用积极向上的愿景激励教师是校长最应该做的工作。在这些现象中,校长所面临的任务实际上都是政治方面的,因为校长此时的工作是在不同利益主体间进行调停或斡旋。
校长作为政治家所发挥的政治作用主要是在学校的微观政治领域。这个领域首先不是宏观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或司法层面,但这个领域又是政治的,因为这些事件中的利益冲突现象、权力现象、谋略现象又是非常明显的。学者克罗(Crow,G)和彼得生(Peterson,K)在讨论校长的政治作用时,也是从这一角度来进行的[3]。克罗和彼得生认为重构学校的决策过程“进一步需要校长与组织外部和内部进行更多的政治谈判”,而且他们之所以把此看做校长的政治作用,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组织内部处于不同或相同任务的个体之间的价值冲突是微观政治难题。从学校日常生活来看,这类被称作微观政治难题的事务主要包括职权界限、组织愿景、行为规范等方面。实际上,这些方面正是学校中最容易发生冲突的领域,而校长作为学校的首脑不可能对这些冲突听之任之,最终的选择只能是担负起这种政治上的职责。
具体来说,校长在学校政治生活中主要担负三种职责:协调权限、创造舆论以及调解冲突。协调权限主要针对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权限模糊问题,这种问题的最糟表现就是为利益的争权和为责任的推诿,这对形成良好的组织结构和风气都是有害的。校长在此时的主要作用就是重新明晰各种角色的权限。除了权限模糊之外,学校经常出现的政治性问题还有缺乏统一的认识,缺乏共同目标。与宏观政治领导者树立意识形态的做法一致,校长此时也要在维护多样性的基础创建统一的舆论。学校人员间的各种冲突是最常见的学校政治事件,调解这些冲突,保持各种角色的责任感是校长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文化方面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存在,是一个学校在物质、行为、组织、制度等构成中反映出的根深蒂固的理念,其核心是学校所秉承的价值观。所以,建设一个学校不仅要打造一个学校可见的构成,如校舍建筑、校园活动、组织结构等,还要构建或锤炼学校的核心精神,选择既符合时代又继承历史的学校价值体系。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校长在学校文化方面的最根本作用是价值领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校长看做一个学校的灵魂。
从学校的文化建设来看,校长应当发挥三种作用:
1.深刻理解和研究学校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校长要领导学校文化的发展与建设首先需要了解学校文化的历史,因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发展与建设要受到历史传承的深刻影响,而且历史传统也是学校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最宝贵资源。所以,校长在学校文化方面首先不是要摆出“掘墓人”的姿态,而是要认真理解学校文化的历史。但是,纯粹的继承是不够的,校长还要会文化创新。虽然,文化作为精神存在有相当的独立性,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而且,从长远来看,文化并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发展而存在。所以,校长要深刻理解学校文化的发展趋势。
2.领导学校文化的改造。对于校长来说,认识和理解学校文化还仅是第一个层面的要求,校长在文化方面的作用还应包括行动方面,即领导学校文化的改造。校长在文化塑造中要扮演五种角色:符号、制陶工人、诗人、演员和医师[4]。第一,校长在建设学校文化中首先要建设自身,因为自己就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能代表学校精神的符号。第二,校长在学校文化改造中应发挥创造性。由于每所学校的历史以及未来的追求并不相同,所以校长在学校文化改造中要有首创精神,不能照搬别校的模式。第三,校长在学校文化改造中应能精细地锤炼语言文字,因为作为精神的文化主要附着在作为符号的语言文字之上。第四,校长在学校文化改造中应能变换多种角色,因为学校文化改造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有时需要校长去管理或训诫,有时需要校长去服务或鼓励。第五,校长在学校文化改造中应能不断反思,能够及时发现改造中的问题。
3.理念创新。改造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改造学校文化的价值观,而改造学校价值观的过程就是理念创新的过程。一个好的校长,不仅要具有实现理念的能力,而且更为前提性的要求是能够提供新的理念。
(三)环境方面
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化的社会,各种机构通过各种层面的关系紧密相连,这使学校面临着更复杂的外部环境。在这种高度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推动学校的发展是校长应该去做的事情,所以校长要能够影响和组织环境,担任公关职能。
校长在环境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向外发展并宣传学校使命,赢得外部机构的认可以及整合资源[5]。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向更多的人提供教育服务,这就需要学校能够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有时还包括整合其他学校。校长在学校的外向发展中,要向公众、行政部门、社会组织宣传学校的使命,使其理解、接受并能支持学校的发展。因此,校长要不断地发展与各种机构的公共关系,取得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并从其他机构那里得到学校发展所需的资源。
(四)管理方面
管理者是校长最基本的角色,也是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基本作用。不过这里的管理主要是指对人、财、物、信息和时间等要素的组织和协调,因为前面所述的政治方面已经涉及了校长在人员管理上的大部分工作。
在当代社会,校长在管理方面的任务越来越重了,这其中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贯穿整个现代社会中的管理主义理念。这种管理主义理念把加强管理当作学校发展的不二法门,其结果是行政系统积聚了大量的管理工作,校长也因此面临着更重的管理任务。校长管理任务的加重也与校长在环境方面的任务有关,校长在创造发展环境中得到的更多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责任,使他要在提供信息、培训、分享决策权力等方面承担更多的工作。
二、校长的素质要求
从国际上看,不同国家理解校长质素的框架有所不同。在美国,跨州组织“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 于1994年成立了 “州际学校领导资格证书联盟”,该联盟于1996年颁行了《学校领导标准》。在该标准中,学校领导被要求具备在实现学校目标、学校文化与课程发展、学校组织管理、学校与社会关系、学校领导的道德要求、学校与更广泛的社会背景的关系六个标准上的修养,每个标准的修养分为知识、运做技能、绩效要求三个方面。英国师资教育署于2004年颁布的《英国国家校长标准》,从六大关键领域阐述校长所需具备的知识、专业品质及应有的行为标准。这六大关键领域包括:设计未来、领导教与学、自我发展与他人合作、管理团体、保障职责以及加强社区。我国(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1年颁发《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其中对校长的岗位要求做出了基本政治素养、岗位知识要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三个方面的划分。
虽然各国在理解校长素质的框架有所不同,但从具体规定来看还是有很多共识,这种共识主要体现在对校长素质的要求一般都包括政治、品德、业务、身心等方面。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概括认识校长的素质要求。
(一)政治素质
校长的政治素质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政治的素质,一是微观政治的素质。
在宏观政治上,校长应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还要有坚定的政治责任感。学校教育本身具有深刻的政治性,学校要为国家的政治发展服务,为国家培养具有政治素质的人才,如学校在我国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作为学校领导者的校长要能够深刻认识教育的政治功能,在办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学校本身是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运作的,学校的运行要受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影响。因此,校长要有政治敏感性,能够把握政策的趋势。
在微观政治上,校长能够处理学校内的利益冲突,应对学校中存在的各种“计谋”。政治作为一种基于利益之上的权力运作本身就存在于学校这个层面上,学校中的政治问题主要是教师、管理者、学生、职工等人员或组织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作为学校最高行政长官的校长应能够认清复杂的微观政治形势,能够运用个人的权力化解各种利益冲突,应对各种“计谋”。
(二)品德素质
这里的品德主要是指品味和道德。作为一校之长,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味的人,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层次追求的人。校长在外部是作为学校代言人出现的,校长的品味代表着整个学校的品味;校长在校内是作为领导者出现的,品味的高低影响到教职工能够信服校长领导的程度。道德是校长的另一个层面的品德素质。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校长是学生和教职工的楷模,校长本身具备高水平道德品质是促进师生发展的基本要求。此外,道德本身也是校长权力的基础,高水平的道德品质本身就能让人信服。校长在道德方面应努力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实事求是等方面。
(三)业务素质
校长的业务素质是指校长履行校长职责应该具备的素质。校长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素质。校长所领导的教师是一群具有较高水平专业知识的人,因此校长不能是专业素质低下的人,否则很难得到下属的认同。而且,评价学校的教学和课程也需要校长具有较深的专业素质。二是教育教学素质。校长的领导本身就是教育问题,而校长领导的对象主要从事的业务是教育教学。因此,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本身需要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和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能力。三是管理才能。作为一校之长的校长要领导一个学校首先需要的就是管理,管理简单说来就是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的过程。校长实现对学校的领导本身就需要做出工作计划、进行人事组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现场指挥工作的进行。
(四)身心素质
校长是学校的当家人,需要校长处理的事情和承担的责任都非常多,这就需要校长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来承担这份繁重的工作。所以,健康的体魄是担任校长的基本要求。此外,繁杂的事务和沉重的责任也为校长的心理带来沉重的压力,这就要求校长有坚强的心理素质。校长要能够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敢于决断、竞争开放、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这也是优秀校长应该具备的素质。
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摘编)
三、校长的岗位要求
(一)基本政治素养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2.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能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学校工作;
3.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尊重、团结、依靠教职工;
4.实事求是,勤奋学习,作风民主,联系群众,顾全大局,公正廉洁,艰苦奋斗,严于律己;
5.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6.具有勇于进取及改革创新精神。
(二)岗位知识要求
1.政治理论、国情知识: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基本知识。
2.教育政策法规知识:在实践中领会、掌握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与中小学教育法规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与教育有关法规的基本知识。
3.学校管理知识:联系实际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以及与学校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手段。
4.教育学科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论述,了解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具有教育学科基本知识。熟悉主要课程教学大纲及有关学科的教材教法。具有中国教育史常识,了解中小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动态。
5.其他相关知识:掌握与中小学教育有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了解本地的历史、自然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民族与宗教政策等。
(三)岗位能力要求
1.能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2.善于做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开展品德教育。能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具有听课、评课及指导教学、教研、课外活动等工作的能力。具有指导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改进教学的能力。
4.善于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能协调好学校内外各方面的关系,发挥社会、家长对搞好学校工作的积极作用。
5.能以育人为中心,研究学校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从实际出发,开展教育教学实验活动,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有一定文字能力,能起草学校工作报告、计划、总结等。会讲普通话。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校长专业发展
(一)校长的专业性
长期以来,校长并不是作为一种职业出现的,而是作为一种岗位或职务出现的。即便是现在,也有很多校长认为自己的职业是教师,校长只是教师职业中的一个职位。这种理解是与历史上校长选拔和校长素质认识相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校长都是从优秀教师中选拔而来,所以连校长自己都认为自己还是教师。在此种背景下,校长素质的独特性也经常被忽视,经常被优秀教师的素质所替代。但这只是过去的情况。
从校长角色的现代特征来看,校长应该是一种职业。校长角色在当代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校长领导和管理职能的凸显使它显露出不同于教师的独特性,校长角色越来越显露出职业性。《中国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认为职业特征包括:目的性、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从这五个特征来看,校长无疑是一种职业,是个体在社会中用以谋生的工作。
从校长职业的发展水平和可能来看,校长应该被当做一种专业。所谓专业实际上是指专门的职业,是必须具备专门的信念、知识、能力、伦理和意识才能从事的职业。专业并不是特定职业本身就有的属性,而是特定职业发展的结果。就校长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从事校长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信念、知识、能力、伦理和意识已经显示出一定水平的专门化,非其他职业从业人员所固有。而且,从校长职业的发展可能来看,从事校长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信念、知识、能力、伦理和意识的专门化水平肯定会越来越高。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系统只会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是因为对校长专业素质的教育研究结果也会越来越丰富。从这个角度来看,校长更应该被当作一种专业来看待。
(二)校长专业发展
当校长被当做一种专业来看待后,校长职业就面临着紧迫的专业化问题。校长职业的专业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整个校长职业专门化程度提高;二是校长个体专业性水平提高。这里主要认识校长个体专业性水平提高问题,即校长的个体专业发展。
1.校长专业发展的内涵
从本意上说,校长个体专业发展主要是校长个体专业性不断提升的过程,即校长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所谓内在专业结构主要是指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自我专业意识等方面,校长个体专业发展也是这些方面分别提升的过程。因此,校长个体专业发展也可以作如下阐释。
(1)校长专业信念发展。校长专业信念是关于校长专业的根本理念,如关于校长角色的理念、关于校长领导作用的理念、关于校长素质的理念。这些信念在校长那里并不是作为一种知识或能力而存在,而是作为根深蒂固、毫不怀疑的观念而存在。因此,校长专业性的提高必然包含校长专业信念的发展。
(2)校长专业知识发展。校长专业知识是从事校长职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如关于教育领导体制的知识、学校领导体制的知识、学校管理知识。这些知识随着相关教育研究的发展而不断增加,这也是校长个体专业发展的必要性所在。
(3)校长专业能力发展。校长专业能力是校长从事学校领导所必须的能力,如提出愿景的能力、推广愿景的能力、管理的能力等。校长的工作是一种实践性工作,这种工作性质特别要求校长具备较高的能力。
(4)校长专业伦理发展。校长专业伦理是校长从事学校领导工作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如平等、关爱、尊重、宽容等。学校领导工作说到底还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活动,这类人际活动就要求校长遵循特定的道德准则,这是校长保证领导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
(5)校长自我专业意识发展。校长自我专业意识是指校长自身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的意识,主要表现在积极参加专业发展活动、积极对自身工作进行反思以及经常评估自身的专业水平等方面。
2.优秀校长专业发展的过程
与关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过程的认识水平相比较,关于校长专业发展过程的认识还比较薄弱,关于校长专业发展过程的理论还比较少。在这里主要介绍从优秀校长个体成长归纳出的校长成长阶段理论。
通过对中小学优秀校长的多角度考察,优秀校长个体专业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中小学校长成长需经过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阶段:职前准备期(需5~7年)、适应期(需2~4年)、称职期(需3~5年)、成熟期(从职前预备期起需10~15年)。各阶段主要特征如下[6]。
(1)职前预备期:教职工群体的优秀者;局部管理经验的积累;领导和群众认可,并寄予更高的期望。
(2)适应期:校内人际间相互了解,彼此适应;渴求学习理论和他人的办学经验;积累全面管理的经验。
(3)称职期:掌握常规管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办学规律。
(4)成熟期:树立了正确的教育思想,办学有了自己的见解;科学管理学校。
3.校长专业发展途径
从校长专业发展的实践状况来看,校长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教师专业发展相比,形式还比较单一,主要是培训和自我学习与反思。实际上,教师个体专业发展途径都是校长专业发展可以选择的途径。下面还是从三个方面简要梳理校长专业发展的方式。
(1)校长专业实践。实践生活本身是最大的课堂,也是内容最为丰富的课堂。校长要获得个体的专业发展,必须充分重视自身的专业实践。在良好组织的专业实践中,校长可以自己摸索领导、管理和服务的理念与途径,可以发现并改进自己的不足,以此提升自身的专业性。
挂职锻炼是充分挖掘校长专业实践教育功能的基本方式。现代很多校长并不满足于对优秀学校的参观和研讨,开始寻求在优秀学校进行挂职锻炼的机会。这种挂职锻炼可以让校长从优秀学校的校长专业实践中获得经验,并获得专业性的提升。
(2)培训活动。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培训是校长实现个体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现在的校长培训很多,不经教育行政部门会主动组织,而且校长本人也会主动参与一些培训。培训的机构多种多样,有专门的教育干训机构,也有大学、科研机构、学会甚至是出版公司、培训公司。培训活动能使校长开阔视野,获得新的理念和知识,也能了解国家、地方教育政策的变化趋势。
(3)自我学习与反思。从当前的实践状况来看,很多校长也能充分重视自我学习和反思对个体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很多校长能够主动从多种方式进行学习,阅读教育理论著作、反思自身的某项教育实践、向相关专家咨询学校发展问题是经常进行的事情;另一方面,很多校长真正主持或参与相关的校本研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规范研究来获得相应的理念、知识、实践策略,从而真正提升自身的专业性。
思考与探究
1.列举学生基本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你将如何处理宽容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
2.如何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有人认为社会对教师的道德水平要求过于苛刻,你如何看待教师的道德要求?
4.访谈一位成功的中小学校长,思考优秀校长应该具备的素质。
拓展阅读
1.李政涛:《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2.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5.[瑞典]胡森、[德]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第1卷),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6年。
6.Woods,P.Pupil Strategies.Croom Helm,1980.
[1] 殷爱荪、周川:《校长与教育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页。
[2] 萧宗六:《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89页。
[3] [瑞典]胡森、[德]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第1卷),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32页。
[4] [瑞典]胡森、[德]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第1卷),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33页。
[5] [瑞典]胡森、[德]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第1卷),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33页。
[6] 北京市“十五”期间中小学领导干部培训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中小学校长成长与成功培训理论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