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成为一名卓越的教师(1 / 1)

公共教育学 石中英 2621 字 1个月前

中国社会对卓越教师的期待是多么的强烈啊!

数以亿计的大中小学校的学生期待自己能够受教于卓越的教师,那样的话,即便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也能够及时地得到老师的无私帮助、热情鼓励和有效指导;成千上万的家长期待他们的孩子能够受教于卓越的教师,那样的话,即便自己因忙于工作而对孩子的教育有所疏忽,也不至于对孩子的成长和一生的幸福产生大的影响,从而遗憾终身;我们的社会和国家也强烈地期待有更多的卓越教师,那样的话,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未来公民的素质,为中国社会的改革、发展、繁荣与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师范生来说,努力成为卓越的教师,应该是美好的职业理想和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

卓越的教师心中要有爱。爱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教育工作的动力,也是教育智慧的根源。一个缺乏爱心的人根本不适合作教师。教师心中的爱不同于夫妇之爱、亲子之爱,不是建立在志趣或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责任基础之上的。教师心中的爱首先表现为对学生发展的关切。学生的发展,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需要非常敏感,能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能够积极地想办法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问题就是教师工作的方向。学生的问题一天得不到解决,教师的努力就一天不能停止。教师永远以鼓励、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有价值发展为己任。

教师心中的爱其次表现为对社会进步的关切。一个好的教师,只爱孩子是不够的,还必须爱这个社会,关心社会的进步。任何一个社会,都是良莠并存的,既存在一些消极的方面,也存在一些积极的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消极的方面看到教育的责任,从积极的方面看到教育的方向。教师应该把培养积极的社会建设者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改造缺乏热情的人不会成为一个卓越的教师。

教师心中的爱也包括对国家的爱,卓越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并进步迅速的国家,但是现实也面临着许多的发展难题和挑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民生问题、国际关系问题等都是制约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这些问题的解决远非教师的力量可为,但是教师应该在自己的工作中帮助学生认识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紧迫程度和复杂程度,激励他们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学习。

教师心中的爱还包括对人类的爱。古往今来的卓越教师,不仅时刻关注着学生个体的发展,关注着某一社会的进步,关注着自己祖国的强盛,而且关注着人类的和平与福祉。如今人类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新时期,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达到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程度,一些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艾滋病问题、粮食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的解决也越来越依赖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卓越的教师应该有国际的视野,致力于人类基本价值的传递、人类责任感的培育和人类合作意识的提升。卓越教师对于人类的爱是一种大爱,正是因为这种爱的存在,才能够使得对于学生个体的爱、对于社会的爱、对于国家的爱不至于成为狭隘的小我的爱、集团的爱或国家主义的爱。

卓越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教育是一种专业性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具有专业的态度、专业的知识、专业的精神和信念。

何谓专业的态度?某人有病了,从他自己到他的亲人,都非常着急、害怕、焦虑,可是医生就不这样,总是有条不紊地询问、检查、分析数据、做出结论和提出治疗建议,这就是一种专业的态度。教育也是这样,学生的成绩下降了或出现了某种行为问题,学生感到压力很大,家长也着急上火,教师则应该在高度重视的同时,有条不紊地寻找资料、证据进行说明或解释,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概括一点说,这种专业性的态度就是一种对待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客观、审慎和科学的态度。

教师专业态度的形成,是建立在通晓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教师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总的来说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知识;另一部分则是与教育教学目的、对象、手段、技术等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这两方面的知识对于教师的工作来说都非常重要。一个教师没有掌握好与自己教学直接有关的专业知识,是很难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的。试想一下,教历史的老师对于一些基本的、主要的历史事实及其相关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都搞不清楚,怎么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教科学的老师对于科学概念、命题、理论、经典实验等所知甚少,怎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索、走进科学的王国?教文学的老师自己没有读过几本文学的著作,对于文学的基本理论、体裁、风格等都缺乏整体的把握,又如何能够满足青少年学生对于文学的渴求?所以,一个想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特别是一个想成为卓越教师的人,一定要精通自己想要教授的科目,争取对于该科目的知识了解得多一点、再多一点,不断地提高自己在该科目上的知识修养。

教师需要掌握的另一部分知识即是与教育教学目的、对象、手段、技术等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有的人看来,这部分知识是不重要的,成为一名教师,只要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就够了。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教育不等于知识的灌输,教育是力图通过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有价值的发展,努力地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把他们造就为真正的人、良好的公民和人类的成员。因此,仅仅懂得自己所教授学科的内容却对什么是一个真正的人、什么是一个良好的公民以及什么是健康的人类成员都一无所知的人,是很难尽到教育的责任、履行教育的使命的。教育者必须有广阔的眼界,他教授的尽管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诸如此类的某一个学科,但他培养的却是活生生的人,他必须要通晓与学生的发展有关的各方面知识,特别是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心理学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教育学则帮助教师了解如何营造更好的、更有价值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一个不了解当前国家教育政策的人,一个不清楚学校性质、价值与目的的人,一个不熟悉学校组织、制度与文化的人,一个不懂得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人,一个缺乏课程意识和教学能力的人,总之,一个缺乏教育学素养的人,怎么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呢?怎么能够开展自己的工作呢?又怎么有希望成为一个卓越的教师呢?所以,教育学尽管不是成为一名教师所需要掌握的全部知识,但确实是一名教师所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知识之一。这也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中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原因之一。

有了专业的态度、专业的知识,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胜任的教师,但离卓越的教师还有距离。成为卓越的教师,还需要有专业的精神和信念。专业的精神是一种高度投入、高度负责的工作状态和心灵状态。现代社会,职业的流动性很大,一个人一生有可能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的人身在一个职业,心却始终在追寻其他的职业,羡慕其他的职业。这样的人算不得是有专业精神的人,工作中也不会达到因精神高度集中而忘我的状态,更不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完美程度,殚精竭虑、思如泉涌。香港凤凰卫视有一大群被称为“媒体疯子”的人,他们是专业主义精神的完美表现者。他们永远被自己的专业**燃烧着,脑海中不断地冒出新的创意,对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有不可遏止的“渴望”,一有大事发生,他们就紧张兴奋,常常会连续工作十几或几十个小时,自我陶醉,乐此不疲。教师的专业精神与媒体人的专业精神内容当然不同,但是形式上确有许多相同之处。工作中专注、忘我、执著、思维活跃、充满创意、高度的意义体验,等等。教师的专业信念是专业精神的升华,是对于教育价值或自身工作价值的一种深信不疑的状态。从事教育工作和从事其他类型的专业性工作一样,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矛盾和挫折,常常会使一个人感到进退两难、手足无措乃至灰心丧气。比如对于一个学业成绩不良的孩子,教师已经下了许多的功夫,可是还没有长进,这时候可能就想放弃他;对于一个品德不良的孩子,教师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导他回到集体生活中来,可是他就是无动于衷。每当这个时候,教师们应该相信:一定还有更好的办法没有找到,一定还有沟通的渠道没有打开;教师们应该相信:即便是学业困难的孩子、品德不良的孩子,其内心深处也希望能够有进步,希望能够在学业上、品德上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欣赏;教师们应该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尽管自己还不能帮助他们进步,但是至少能够阻止他们退回到更加糟糕的状态,给予他们同样热情的关心、鼓励和指导。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就不必靠金钱而后振作,又不可因钱少而推诿。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1]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公共教育学》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老师们从培养卓越的教师出发所编写的一本教育学教材,是奉献给所有师范生和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的一本教材。该教材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该教材是国内第一本命名为“公共教育学”(Common Foundation of Education)的教材。以往的许多教育学教材,在适用对象上没有明显区分,没有说明究竟是适用于从事教育研究的教育学院的学生,还是适用于其他系科有志于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未来教师们。其结果是,其他系科准备做教师的学生与教育学院立志于研究教育的学生一起学习许多专门的教育学理论,对未来即将投入的学校教育实践从态度到知识上都比较陌生。学习这样的教材,不能很好地起到职业准备的作用。这本《公共教育学》教材以中小学校教育实践的描述、分析和研究为核心,致力于中小学校各级各类教师应该具备的共同知识基础的阐明、分析与讨论,适用于师范院校各学科师范生的职前培养,也适用于各教师进修学校或其他教师研修机构为非师范毕业生举行的继续教育。

第二,教材编写和章节安排紧紧围绕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实践进行,以帮助未来教师了解学校教育实践的概貌——从学校的历史和遗产、学校的性质、价值和目的一直到学校的效能、变革和改进。在编写过程中,各位作者表达了强烈的实践意识和实践关怀,努力从未来教师专业需求的立场选择有实践价值的主题加以分析和论述。为了编写好自己所担负的章节,各章作者还纷纷到中小学和老师、校长甚至家长交朋友,了解不同知识单元中所存在的实践问题。就理论部分的选择来说,各章作者也努力反映国内外教育理论的前沿,帮助未来教师们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三,教材编写努力凸显“教材意识”。编写组成员经过多次讨论,形成对于教材编写的基本认识,如:事实描述要清晰,把描述学校场域看成是基础性的工作,旨在帮助学习者熟悉学校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理论选择要精当,要注意选择已经成熟的、为学术界所认可、与所描述事实有关联的理论,注意理论陈述的概括性;政策分析要生动,突出政策对学校教育实践的指导性、制约性,努力呈现各种与学校教育实践有关联的政策文本;文字叙述要简洁,努力避免冗长的、个性化的理论阐述;知识呈现方式多样化,可以使用照片、表格、资料卡、概念地图等,努力减轻读者过重的阅读负担,激发读者学习的兴趣;方便教的同时要方便学,鼓励和指导教师与学生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寻找和使用更多的案例、数据、信息等,从而作出独立的分析和判断;努力提高思考题的质量,将“思考与探究”并列,不再以掌握和重现教材内容作为思考练习的主要目的,而是强调学生基于教材内容学习基础上的比较分析、观点讨论与实践探究,旨在培养学习者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辩护能力、反思能力和实践意识,提倡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并通过课外的探究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

整个教材的编写工作由石中英教授负责,余清臣讲师负责编写委员会的秘书工作。参加编写的都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从事公共教育学教学的教师,大多数作者多年从事公共教育学教学工作,深受学生的欢迎。每一位编写者在各自负责的章节主题上都有长期的思考和研究,大部分有相关主题的专著出版。各章的具体分工如下。石中英:第一章;孙邦华:第二章;盛冰:第三章;康永久:第四章;杨明全:第五章;余清臣:第六章;张东娇:第七章;李敏谊:第八章;余雅风:第九章;钱志亮:第十章;马健生:第十一章。

感谢钱志亮副教授在编写过程中对于提纲的修订提出了良好的建议。感谢劳凯声教授、马健生教授、郑新蓉教授对于整个教材编写和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给予的积极支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杨耕教授以及高等教育分社的叶子社长、倪花主任和郭兴举编辑给予的大力支持。欢迎教材使用者(教师和学生)和教育学界同仁就教材内容与形式上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在将来修订时加以改正与完善,贡献于中国的教师教育事业和教育学教材建设。

2008年6月

[1]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