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行 随思 随喜
牛俊丽
提笔写此后记时,想起曾看过的这样一篇小文:
禅院草枯,小和尚央师撒草籽。师:天凉再说,随时。
仲秋撒种,风卷走不少。小和尚急。师:没事,吹走的多空壳,随性。
撒完种,鸟来啄。小和尚打鸟。师:钻得深,鸟吃不到,随遇。
夜半秋雨,小和尚惦种子,难睡。师:冲到哪就哪发芽,随缘。
一周后满园青嫩,小和尚高兴。师:该有的跑不掉,随喜。
说起我之所以有这本集子中收录的点点滴滴,其实就如师父所述: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
一直有爱读些什么的习惯,一度还曾有“不读点文字不能翻过一天”的顽症。后来在雷锋小学任教时,正逢“20111”工程,其中有每学年20篇读书笔记的硬性任务。当时的高玉镯校长为每一位教师配备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上下册,指导大家读书并记读书笔记,最感动的是,老校长对每一位教师的笔记都要亲阅,还要写上热情洋溢的评语。很荣幸的,我的笔记本被选送到市里,获得一等奖。之后在完成20篇的任务驱使下,记录越来越多,慢慢竟在阅读“顽症”之上又多了“圈”“点”“批”“注”的强迫症。
要说真正地记录工作的所历、所思,还是在2009年有幸跟随窦桂梅老师学习的那几个月,为了不负这一多少人羡慕的幸事,我每天记录窦老师和她的团队带给我的收获。到任务结束时,竟记录了近五万字。2010年返回东风西路小学,又重陷不能自拔的“种种”又“重重”之中。拖着满身、满脑的疲惫进入暑假,面对家人关切、疼惜又不解地寻问时,我竟想不起一件值得“说道”的事来!委屈地捧起那本《在窦老师身边的日子》,翻看那每一天的文字,仿佛过往的一天天重现……
“春夏秋冬,忙忙活活,急急匆匆,赶路搭车。一路上的好景色,没仔细琢磨……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那样过!”……于是有了每一天忙碌完毕,独自坐在办公室敲打键盘的半小时;于是有了每天热热闹闹结束后,清心静气独享孤独的那一刻;于是有了每学期记录下来的几万字的工作、生活的苦乐点滴;于是有了可以在家人面前嘚瑟、抚慰自己内心的《小牛纪事——写给爱忘事的自己》……几年写下来竟也有了几十万字。
写着写着,胆子有些大了,心思有点野了,想着把它们整理出来,也能有略多些的人来阅读。承蒙“中国学校文化发展共同体”的老师们和北师大出版社的编辑们抬爱,于是斗胆摘录“纪事”中的一些文字,收入这个集子中。但是说真的,这些文字都是带着每一天的热度写下来的,所以包揽了彼时彼刻的“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现在看来,很多都有即时性和情绪化的特点,不过反映的是那一刻的真实的性情,在收入时也不想调整了,如有见笑之处,请不吝批评指正。
真到了私藏终于面世的那一刻,还是有很多的感慨:这许多年,容颜渐老,也有些许成长。真心地感谢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我指导、关怀、体谅与包容的校长们——高玉镯校长、贾会琴校长、石文敏校长、王素娟校长;亦师亦友的专家们——窦桂梅老师、傅雪松老师、张小春老师、王金勇老师、杨雅清老师、王晓香老师、郭静茹老师、刘凯老师、焦新杰老师、贾兰俊老师;给予我文字协助的才子才女们——孙俊霞、赵坤、赵文芹、闫为华、李霞、杜煜、赵润佳;让我有所思所悟的同伴们;给我最大包容与爱的亲人们,尤其是我的知己——叔父牛文进先生。
隋朝时的大儒文中子的《止学》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大智知止,小智惟谋。”知止、知足,随性、随喜,如此而已……
以上,是为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