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7日
平时听课,习惯边听边在课堂记录旁边记下自己点滴的思考,有深刻感悟的就抽时间形成一篇小文。但更多的就是一些只言片语、一些思维的片段。
(一)教师过于辛苦——听语文课《天窗》
1.现在很多教师都感到课堂教学很辛苦,听课的老师也能感到老师很卖力气:教师的发言比学生多,教师的思维比学生活跃,教师的想象比学生丰富,当然教师就会比学生辛苦!但,这样辛苦的课堂,恰恰不是一个精彩的课堂!我们追求的是学生做主角的课堂,我们追求的是学生个个精彩、教师隐身幕后的课堂。那种课堂上自己辛苦的教师可真真是“出力不讨好”啊!
2.课堂上教师针对整篇课文提出了中心问题:为什么这扇小小的天窗会成为孩子唯一的慰藉?但是在讨论环节,教师基本抛却了这一问题,进行大量的追问,结果形成了师生一问一答的课堂形式,教师费尽心思地追问,学生索然无味地应对。课堂的追问是很常态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追问的问题很关键:追什么?何时追?追问和中心问题的关系?目的?这些都值得教师在备课时关注,预设,并作为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3.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学习的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与教师的提问有直接的关系,关系到学生的课堂思维、学习的兴趣、表达发言的积极性。这个问题应该是围绕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让学生想说、能说、有话可说的!
(二)略读课的设想——听语文课《快乐的足球赛》
1.冀教版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主题的教材安排,一般都是:两篇精读课,一篇略读课,再两篇精读课。这样编辑的目的,是围绕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方法,在前两篇精读文章中进行重点的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后,采用一篇略读文章,辅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策略和方法。在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基础上对教法和学法进行修正,并在最后的两篇精读文本的学习中进一步地运用。
2.关于略读文章的教学设计,有两个设想:一是拓展阅读模式,在教师引导下运用本单元所学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本篇课文之后,利用后半节课时间,继续拓展阅读学习;二是读写结合模式,运用从本单元学习到的写作手法,练习同题材、同体裁文章的写作。
3.本节课,教师在学生学习了本文之后,提了一个问题:儿童诗有什么共同点?以下是几位学生的发言:都分小节;通俗易懂;带韵味;富有童真;运用了明喻、暗喻!!我的天哪!四年级的孩子们在广泛阅读了儿童诗歌之后,竟能总结提炼出这么专业的儿童诗的特点,真是太了不起了!反观教师的课堂上,仍然过多地把持、掌控、限制、代替……不由得想问问老师们:面对如此有想法的孩子们,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就让我们尽情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们,孩子们一定会展示更多惊喜给你!
(三)听语文课《我们家的猫》
1.非常用心的老师:时刻关注进步生的学习,肯定、赏识他们。
2.学生的出色一定来自于教师时时的关注:在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非常适时地提醒“圈点批注”。这样的学习方法刚刚使用时,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每课必谈,每课必总结,只有这样,才会慢慢帮助学生形成好的阅读习惯。
3.提示:在学习“圈点批注”方法的最初阶段,建议用“实物投影”展示的方法,由学生带着自己的课本用实物投影展示其圈点和批注的痕迹,教师适时肯定和给予指导,对全体学生也是一个最好的指导方法。
(四)又听一节语文课《我们家的猫》
1.这节课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这次的主题研讨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模仿“丰富多腔”;以同题材(同作者)作品衬托;总结小猫老猫特点,启发学生对比学习等。
2.很多细节值得青年教师学习:对主题准确的提炼(老舍不仅爱花,更爱猫;不仅爱猫,更爱生活。人喜猫,猫亲人);对教材细节的揣摩、分析,对关键素材的抓取,对教学材料的取舍,对学生情感的启发等。
3.提醒:做脑子快嘴巴慢的教师,尽可能地启发引导学生作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更多的发言。
4.关于小练笔:没有养小动物经历的孩子关于该题目的当堂写作会有困难,建议改为写小动物或者其他感兴趣的动态的景象。
(五)听语文骨干教师引路课后教研小结:
主题:抓重点字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对“重点字词”概念的解读:涵盖重点字词、句段,甚至标点等。
2.解决主题的问题,需要完成两个问题:一是怎么抓主题,二是怎么运用主题进行提升。
3.中高年段,板书内容要体现文本内容、体现思想内涵、体现写作方法、体现学习方法。
4.运用关键信息的方法。
1)模仿动作、表情、声音等;
2)想象画面,设计情景,语言描述;
3)调动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实际;
4)联系上下文;
5)对比,从区别中体会妙处,如换词;
6)引进多媒体;
7)借用字、词、修辞、标点、写作手法等。
(六)听数学骨干教师引路课后教研结论小结:
主题:如何挖掘和提炼数学中的数学信息
充分利用以下信息:
1.一组精要的数学符号。
2.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
3.一条言简深邃的数学定理。
4.一种精彩绝伦的数学构想。
运用好以下方法:
1.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数学方法,从中迁移到数学教学中。
2.利用课件、微课(小视频)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呈现数学的形象美。
3.从语言文字中,抓重点字、词、数量关系。
4.让学生从创造中找重要数学信息。
5.从学生的反馈(情感、语言、文图信息)中提炼信息,教师应及时地抓住学生反馈的每一个信息进行提炼。
(七)听《颐和园》《东北大森林》
听这两节课有不同的感触,但总体是“感动”!《颐和园》一课让我心潮澎湃,有跃跃欲试的冲动;《东北大森林》一课让我总是在期待,总是惊喜连连。谢谢你们!
《颐和园》老师学习《东北大森林》老师的静待花开,尽可能地做一个懒教师,让学生多绽放精彩,学习她紧紧围绕中心句和中心词,分段学习;《东北大森林》老师学习《颐和园》老师的教学方法,大胆地利用第一阶段的学习,总结提炼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合作学习后面的内容。
两人都要在板书上进行再研究,尽可能体现文本内容、体现思想内涵、体现写作方法、体现学习方法。
(八)听语文课《威尼斯的小艇》
1.一个多学期的收获很大:预习习惯基本养成,效果初显;圈点批注内容丰富,有了较有价值的感悟;教师围绕“关键信息”点拨学生思考、表达的方法渐渐形成。
2.下下周出差回来亲自上一节课《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重点:圈点批注和启发发言。
(九)听语文课《水乡行》
1.课堂上受到的启发:抓关键信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感情朗读。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孩子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和教师的出色朗读示范有分不开的关系。也正应了那句话:老师倡导什么,在哪里下的功夫深,老师的优势在哪里,学生的生长点就在哪里。不是都说:谁教的学生像谁吗?
2.“感觉学生回答问题总不是我想要的!”——老师如是说:我们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做充分的预设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预设的答案切不可唯一,并且最重要的是,课堂上教师要逐渐修炼自己尽可能地走进学生心灵,全身心地理解学生,领会学生所想,而不是千方百计地挖掘、等待着从学生的嘴巴里抠出预设的那“一个”“答案”(水乡的路,水云铺)。“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云,这样的云映衬着这样的水,这简直是”——(生:水云合一)(师:水云一线)。哪个更精彩?哪个更有意境?哪个更是孩子们眼里的世界?孩子的世界有时候并不比成人设想的那个逊色。
3.这节课还让我思考:教师的追问应落脚在哪里?现在青年教师非常喜欢在预设问题上进行无休止的追问,整个课堂几乎形成了教师问一个问题,学生答一个问题,再问一个问题,再答一个问题的格局。一节课下来,教师提问的问题听课教师都记不全。但是反观这些问题,有价值的极少,围绕教学目标的极少,甚至有思考价值的也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