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对教育的热爱,便无法直抵教育的本心。
没有对孩子们朴素真挚的爱,便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师者。
没有爱,便没有对生命个体的尊重;没有爱,便没有平等互动的课堂;没有爱,便没有人文情怀的学校;没有爱,便没有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一)心中装着学生,一切为了孩子
1986年开始,我在重庆教书担任数学老师。初出茅庐的我碰上了一位好师傅,在他的指点与扶携之下,我虽入行不久,却一路突飞猛进。记得有一次,师傅告诉我第二天要来听课,我接到任务后既忐忑又兴奋,当天连夜备课:熟悉教材、设计教案、如何导入、如何过渡、提问的时机……直到自己感觉已经熟稔于心,才上床休息。
第二天上课,一切如我所愿:课堂的节奏一直在我的掌控当中,学生们既乖巧又听话,一节课下来,自己花尽心思费尽唇舌,感觉该教的都已经教给了学生,没有遗漏,没有瑕疵,绝对是一节高质量的课!
下课后,我满心欢喜地走到师傅身旁,等待着他的夸奖与表扬。然而,师傅瞥了我一眼,皱了皱眉头说:“彭娅,你觉得你教得怎么样?”我看了下师傅,感觉到气氛的不同,便收敛起刚才的兴奋,怯怯地说了一句:“我很认真地备课,觉得还可以吧?”没想到,师傅的声音顿时高了八度,劈头就说:“你上的课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算课备得再好,知识都是灌输给学生的,那能成为学生的能力吗?这样的教学效果又有什么用呢?”
听了师傅的话,我的脸“唰”地一下红了,眼泪夺眶而出:这么辛辛苦苦连夜备课,却换来师傅这样的评价,到底是哪里出了错呢?难道我真的不适合当老师吗?
回到宿舍,师傅的话不断在我脑海中萦绕,我回想起当时我的课堂:是啊,课堂上鸦雀无声,学生们都没怎么发言,一直都是我一厢情愿地说个不停,学生们到底有没有兴趣学?学懂了多少?我压根儿就不清楚!
师傅说得对!如果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无论课备得多么滴水不漏,教学过程多么漂亮和完美,都称不上是一节成功的课。
这件事给了我极大的触动。事实上,课堂只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贯穿在教育的始终。从那以后,我在脑海中便注入了这个观念:心中装着学生,一切为了孩子,这是我们教师在处理日常事务时最为根本的出发点,也是碰到矛盾需要权衡时的主要考虑因素。
(二)让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
“心中装着学生”并非豪言壮语,更应体现在与学生相处的点滴当中。
2014年春节,我26年前教过的一届初中学生邀请我一同参加师生聚会。席间,当年的一位“特殊学生”——德刚即兴发言:“这一辈子我要感谢两个女人:一个是我的老婆,另一个就是彭老师……”顿时,喧闹的饭桌安静下来,我记忆的闸门也随之被推开。
德刚是一个特别的孩子,小学的时候,他的爸妈感情不太好,后来她妈妈竟然自杀了。德刚执拗地认为他的父亲要对母亲的去世负责任,心中一直对父亲充满怨恨,学习自然也就认真不起来了。在了解了他的大致情况后,我便到他家家访。天啊!德刚的家里真可谓家徒四壁,父亲穷困潦倒,孤身一人带着他,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忙碌,对德刚才会听之任之疏于管教。小小年纪的德刚,既面临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又承受着失去母亲的悲痛,更兼因怨恨与父亲的格格不入,他性格内向、无心向学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如果没有人能让这个孩子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爱,感受到社会的正能量,怨恨与愤怒的潜滋暗长下,这颗少年的心灵极易被扭曲。
回到家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希望自己能帮到这个可怜的孩子。跟妈妈商量之后,我把弟弟的好多衣服都拿给了德刚,大冬天的,孩子起码先保暖再说啊!可是没想到,德刚的自尊心很强,一件衣服都没要,全数原封不动地还给了我。我没有强迫他,只是会在平时更加留意他的情况与言行。他虽然表面看起来很倔强,但是我知道他的内心在慢慢地变得柔软,毕竟,他还只是个孩子。
初三毕业后,德刚决定出来工作,可是他既没有工作经验,又缺少做生意的资金,可谓举步维艰。这个时候他想到了我,便径直跑来跟我借钱:“彭老师,您能借我200块钱做生意吗?”我打量着眼前的这个孩子:脸因开口求人而涨得通红,眼神里既写满渴望得到帮助的紧张,又充满着怕被拒绝的忧虑。
20世纪80年代末,我整整一个月的工资也才50块钱,母亲又常年生病,家里也是捉襟见肘。200元是我整整四个月不吃不喝才能凑够的薪水,而且这钱借出去后极可能就要不回来了,借还是不借呢?
然而,这个念头在我脑海里闪现了一下便消失了。我深知,像他这样的孩子未来发展会有两个极端:要么就是化压力为动力自强不息,要么就是破罐子破摔。如果在他自力更生希望有人扶他一把的时候,我这个他信任的老师反倒缩手,那对他的伤害将不言而喻,后果也将不堪设想。
我便告诉他,老师手头现在也没这么多钱,要第二天才能给他。到了第二天约定的时间,我毫不犹豫地把200块交到他手上,而且一直没有催他还。
“……正是有了彭老师,才有我的今天。让我这个单亲家庭的孩子重拾了母爱的温暖,让我有了成功的事业和完整的家庭……”德刚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如今,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了一份不错的事业,还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真是让人替他高兴。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我们心中装着学生,首先要对学生充满爱,只有在爱的环境中浸润和成长,孩子的心中才会有爱有责任,也才会更有灵气更阳光。
(三)“我们放下一寸,孩子就升高一寸”
如果说“爱”是培育有灵气的学生的土壤,那么“平等”则是培育有灵气的学生的雨露与阳光。
开学第一天,我站在校门口微笑着迎接孩子们,一个叫可盈的小豆丁儿第一次见到我,就一把抱住我说:“哎呀校长,我好喜欢你呀。”我也回抱着她说我也好喜欢你呀,这时,我看到旁边还有好几个孩子,我马上意识到了什么,立刻给了他们每人一个拥抱。这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却折射了教育者应有的敏感和智慧,孩子们感受到了校长的爱是平等的。在小北路小学,每次活动时都会专门给保安叔叔和清洁工阿姨安排靠前的座位……慢慢,孩子们会在具体环境中受到浸染与熏陶,在润物无声中学会尊重、关爱与平等,开始养成健全的人格。
作为一个校长,在担任行政职务时要发挥领军者的作用;在上课时要把自己还原为一名普通的老师;而在课后面对小孩子时又需要忘掉自己的这种身份,共同参与到他们的游戏当中。
在小学,“六一”儿童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有一年我们设计了以环保为主题的游园活动:每个班的同学都会利用废旧物品制作道具设计环保游戏,组成一个游园派对。我在每个班的展位停留时,都会全身心地参与到他们的游戏当中,和他们玩到一块去。其实,校长和老师们的参与往往会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惊喜:孩子们会觉得,呀!原来校长也跟我们一样按照规则做游戏,而且校长喜欢玩的游戏肯定很好玩,于是孩子们便更乐于参与其中,跟校长、老师的关系也更亲密了。
又到“六一”,又有一批孩子加入少先队,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学校大队部安排我在入队仪式上给孩子讲几句。我就给孩子们讲自己小时候入队后怎么戴红领巾的:“孩子们,我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呀,也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老师也给我发了鲜艳的红领巾。我每天放学回家的时候,就会把红领巾从脖子上取下来,仔仔细细地把它叠好,放在我的枕头下面压平;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我再把红领巾从枕头下面取出来,认认真真地戴好,然后背着书包开开心心地去上学……”
没有说教,没有高大上,有的只是我的经历与真实的故事。但就在这种简洁而真实的叙述中,我与学生的距离近了,教育便自然而然地在交流与感染中生发。
我们放下一寸,孩子就升高一寸。我们与孩子一同做游戏,等于把平等的关系潜移默化,我们在游戏中是平等的,等于告诉孩子我们在课堂上也是平等的,在生活当中也是平等的。只有在平等环境的滋养下,学生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才会懂得独立思考和钻研,才会更有灵气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