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财政投资政府的效率
通过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DEA),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高等教育财政投资政策的效率在逐渐变小,这与投资渠道的不断丰富、政策的变动有着紧密的联系。1978-1984年,政府财政投资几乎是高等教育投入的唯一渠道,财政投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有着显著的作用。1985-1992年,其他投资渠道开始发挥作用,财政投资所占比例开始下降,财政投资的效率也低于上个时期;1993-1998年,“并轨制”开始实施,学费收入在投资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财政投资比例减小,与之相伴的财政投资的效率继续变小;1999-2008年,学费、融资等渠道都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四个阶段中财政投资的效率在此时最低。这主要是因为虽然高等教育的财政投资一直在增长,但是高等教育自1999年以来所经历的跨越式发展速度太快,高等教育财政投资的增长速度已跟不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再加上高等教育投资渠道的日趋多元化,致使高等教育财政投资的效率相对降低。但从同一时期的横向比较来看,五个渠道中财政投资的效率还是相对较高的。
(二)学生收费政策的效率
1989—2008年间,河南省学费总收入增长最快的是在多元——发展时期,但学生收费政策的效率处于缓慢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作为产出变量的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而学生收费的增长缓慢,导致生均教育经费也波动减少,从而使学生收费政策的效率呈现出降低的趋势。河南省高校生均资助水平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在多样——转型时期,其他三个时期的增长速度都低于生均学费水平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多元——发展时期,表现尤为突出,说明河南省的高校学生资助水平亟待提高。需要进一步执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原则,不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高等教育学费标准,同时,进一步扩大学生资助规模,加大资助力度。
(三)学校创收政策的效率
学校创收一直都不是高等教育投资的主要渠道,河南省高校创收占高等教育经费总额的比重最高在10%左右。1989—1998年,学校创收在稳定中保持增长,在校生人数基本维持原有规模,仅有小幅度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稳步增长,此时的效率值稳定中也有波动;1999—2008年,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但学校创收增长缓慢,生均教育经费出现了下降的态势,致使学校创收政策的效率低于前两个阶段。整体而言,效率是变低的。高校要利用自身人才、技术、设施等优势,加强产学研结合,通过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增加学校的创收收入。
(四)学校融资政策的效率
学校融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以外的因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整体来看,河南省高等教育融资政策效率值呈现波动态势,呈现先大后小的变化趋势。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激励措施,提高社会各界尤其是金融界关心、支持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五)社会捐赠政策的效率
河南省高等教育社会捐赠数额较小,整体上效率值呈现波动态势,几乎没有变化规律,说明社会捐赠对社会力量的依赖性很大,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和波动性,也需要完善有关捐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教,提高社会捐赠政策的实际效率。
高等教育投资渠道的丰富和完善,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政策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政府财政投资政策、学生收费政策(含资助政策)、学校创收政策、学校融资政策(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和社会捐赠政策五大政策构成的政策体系。其中政府财政投资政策始终发挥着主体性作用;学生收费政策逐步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学生资助政策也在不断完善;学校创收和社会捐赠成为学校经费来源的有力补充;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学校融资政策成为21世纪以来增效最明显的政策,但也给高校带来了一定的债务危机。1978-2008年31年间各渠道效率由大到小排列分别是财政投资、社会捐赠、学生收费、学校创收、学校融资。